机器人能模仿生物吗(机器人奇特的人造生物)

评《是机器还是人》《蠕虫》《找回失去的爱》

机器人能模仿生物吗(机器人奇特的人造生物)(1)

从某种意义上说,“造人”是人类自古以来的梦想。在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古籍《列子•汤问》中就记载了中国古代著名工匠偃师向周穆王进献能歌善舞的机器偶人的故事。而在希腊神话中,火神与匠神赫菲斯托斯就是一个用机械造人的高手。据《荷马史诗》的记载,赫菲斯托斯曾奉众神之王宙斯的命令,为克里特国王制作了一个叫“塔罗斯”的巨人机器人。它每天都会绕岛三周,用大石头投掷入侵者。不过,后来这个巨人塔罗斯还是被寻找金羊毛的希腊英雄伊阿宋所杀。

机器人能模仿生物吗(机器人奇特的人造生物)(2)

相比于神话传说,真正设计出有据可考的自驱动、可编程机器人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与科学大师莱昂纳多•达•芬奇。1495年前后,达芬奇完成了一幅机器骑士的设计草图,现在的人们常称其为“达芬奇机器人”。它的身上装有齿轮,齿轮连着缠绕绳子的转轴。主齿轮旋转的时候,绳索就会松开或拉紧,相连的四肢就会活动起来。当机器骑士开始运动的时候,机器人内部的齿轮组和绳索就用来拉紧或放松连接在骑士身上其他部位的绳索,操作一个部件就能产生一个肢体动作,所有的部分连接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能够活动的机器躯体。

机器人能模仿生物吗(机器人奇特的人造生物)(3)

1920年,捷克作家卡莱尔•恰佩克完成了他的舞台剧本《罗萨姆万能机器人》。转年,这部科幻舞台剧在布拉格上演并引起轰动。在这部剧作中,作者把一种按照人的样子制造出来的劳工机器人命名为“Robota”。这个词在捷克语中的本意是“奴隶”,而到了英语中则被翻译成了“Robot”,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机器人。只不过在恰佩克的剧本中,“Robota”其实是一种有血有肉的人造生物,只是没有自我意识(“灵魂”)而已,更类似于后世作品中的生化人。

机器人能模仿生物吗(机器人奇特的人造生物)(4)

相比于恰佩克的剧作,机器人在20世纪初更加经典的形象就是“铁皮人”。它们“成群结队”地出现在欧美各国的通俗小说、漫画故事和小成本电影中,尽管造型千奇百怪,但却都有一颗推翻“人类暴政”的邪恶之心。这种情况,直到一位俄裔美国小伙子与号称“科幻小说黄金时代最伟大编辑者”的约翰·坎贝尔相遇才被彻底改变。这个小伙子就是后来被誉为“美国黄金时代科幻作家三杰之一”的艾萨克·阿西莫夫。

机器人能模仿生物吗(机器人奇特的人造生物)(5)

1940年12月23日,坎贝尔邀请阿西莫夫来到自己的办公室。两个人深入切磋了有关机器人小说的新构思,共同拟定了“机器人学三定律”的基本内容。此后,阿西莫夫根据机器人学三定律的原则,撰写并发表了短篇科幻小说《推理》。随后,他又创作了《环舞》、《捉兔记》、《讲假话的家伙》、《捉拿机器人》、《逃避》、《证据》等多篇科幻小说。1950年,出版商马丁•格林伯格相中了阿西莫夫的这些作品,决定为他出版一部短篇小说集。这就是著名的《我,机器人》。

后来,阿西莫夫又创作了长篇机器人科幻小说《钢窟》(1954)和《裸阳》(1957)。故事里,阿西莫夫塑造了人类侦探伊利亚•贝莱和机器人侦探丹尼尔的形象,他们在地球人、宇宙人(移民到宇宙中的人类)和机器人三方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携手调查案件,逐渐相互理解、彼此接受,联手捍卫人类与机器人和谐共存的“碳/铁”文明。1976年,阿西莫夫在科幻小说《两百岁的人》中描写了一个一心想成为人类的机器人。为了让自己变成纯粹人类,小说中的主角——机器人艺术家安德鲁•马丁用尽了所有的办法:它不断地提起诉讼,要求法律承认自己的身份,通过外科手术,用生物器官代替机器零件,直到自己完全变成生物学意义上的人类,最后他决定像一个正常人一样却面对死亡。临终前,他终于等来了法庭关于承认他是一个“真正的有尊严的人”的判决。这个故事与阿西莫夫早年创作的短篇小说《证据》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从《钢窟》、《裸阳》到《两百岁的人》,我们不难看出,作为一个在新大陆上实现了“美国梦”的俄裔犹太移民,阿西莫夫有着不同于本土作家的人文关怀,对族群、对科技、对社会和文明有着独到的见解,并借由他的科幻小说创作表达给世人。

20世纪40年代末,简称“三论”的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相继被提出,从而为包括机器人技术在内的一系列高新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世界上第一台实用机器人则在1959年诞生于美国。

当时,一个名叫英格伯格的美国人跟他的同伴德沃尔都供职于一家汽车公司。在长期观察了汽车生产流水线作业后,他们开始琢磨能否用一种自动机器来代替生产线上的工人从事大量简单重复的重体力劳动。于是,他们分工进行研制,由英格伯格负责设计机器人的“手”、“脚”、“身体”,德沃尔设计“头脑”、“神经系统”。经过艰苦的努力,他们终于取得了成功。这台机器人,外形象一个坦克的炮塔,基座上有一个大机械臂,大臂上又伸出一个可以伸缩和转动的小机械臂,能进行一些简单的操作,代替人做一些诸如抓放零件的工作。以今天的标准来看,与其说它是一台机器人,倒不如说是一只机器手臂,但却由此开启机器人时代的新纪元。

机器人能模仿生物吗(机器人奇特的人造生物)(6)

相比于之前提到的经典机器人科幻作品,本期刊出的三篇科幻作品,也是各具特色的。黄舒雯的《是机器,还是人?》继承了经典的机器人科幻叙事模式,在机器人觉醒,即将要发起针对人类的叛乱时,其中的善良机器人依然决定与人类站在一起,避免了一场生灵涂炭。陈思宇的《蠕虫》则讲述了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未来故事: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让人类失去了四肢,而当机器人觉醒时,人类已经成为了无力反抗的蠕虫。谷佳宣的《找回失去的爱》则告诫世人,不要为了盲目地追求科技进步,而忘记了人类的本真。

机器人能模仿生物吗(机器人奇特的人造生物)(7)

尽管从本质上说,文学意义上的机器人科幻与现代的人工智能科学之间没有太多的内在联系。但不可否认的是机器人科幻的盛行,的确给了无数人以启迪,在人们对未来的创想中,机器人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于在真实的未来中,到底是“邪恶”的机器人横行霸道,还是“善良”的机器人成就美好生活。其实,都不取决于机器人,而是取决于我们现在的选择。

发表于《知识就是力量》2020年第2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