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世界之谜(西游人生之心路历程)

西游人生之心路历程前 言,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西游世界之谜?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西游世界之谜(西游人生之心路历程)

西游世界之谜

西游人生之心路历程

前 言

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讲述的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四个徒弟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一路降妖伏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五圣成真,修成正果的神话故事。人生都是一个从生到死的过程。人们通常把死叫驾鹤西去、归西。西即是佛说的西天或西方极乐世界。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部西游记,就像《西游记》中唐僧师徒西天取经一样,从出生之日起就一路向西(西天),出生入死,向死而生,一生经历各种艰难困苦和喜怒哀乐,不管是帝王将相还是普通百姓,最终的归宿都是死亡,佛称:功德圆满,修成正果。

《西游记》开篇道:“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即是告诉我们:想要知道人生的真谛,那就必须得看西游记。人生即是苦难,充满各种酸甜苦辣和艰难险阻,熟读《西游记》会让我们懂得很多人生真相和真理,面对困难和挫折,能够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斗争精神和人生态度。一帆风顺的人生并不是成功的人生,就像有些人生在富贵人家,从小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没有受过一定的挫折。到突然失去外在依靠时,自己一无所长,导致家道中落、穷困潦倒。苦难是人生的老师,更是走向成功之路的磨刀石。人生就像打闯关游戏,一关比一关难,需一关一关地过,自己的能力才能一步步得到提升。一个人的能力有多大就看他解决的困难有多大。想要解决更大的困难,首先要强大自己,尤其是自己的内心。其实人生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人只有战胜了自己,才能战胜一切困难,获得成功的人生。

唐僧师徒四人加上白龙马其实是一个人。唐僧代表人的信念,信念是坚定的,就是一路向西,取得真经;孙悟空代表人的心,心有各种私心杂念,好动善变。猪八戒代表人的欲望,人都有七情六欲;沙僧代表人的理念,理念是踏实的、理性的;白龙马代表人的意志,一路向前,义无反顾。唐僧经常被妖怪幻化的假象迷惑,分不清是非真假,就像芸芸众生一样,面对人情世故,时常被心魔和意魔所烦扰,经常会感到迷茫和困惑。心性需要驾驭意志,所以孙悟空在天庭做弼马温时管着天马,取经时牵着白龙马。孙悟空从刚开始天不怕地不怕大闹天宫到被压五指(行)山,后被唐僧解救护送唐僧西天取经,一路降妖除魔,最后取得真经,修成正果。象征着人不断消除自己的心魔,修炼自己的心性,最终达到从心猿意马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小时候看《西游记》,觉得西天取经十万八千里,孙悟空一个跟头也是十万八千里,那不是孙悟空背着师父翻一个跟头的事吗?何必要跋山涉水、一路辛劳呢?中年再看《西游记》,才悟得西天取经取得不是所谓的经书,而是一路走来的经历和体验。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各种来历的妖魔鬼怪其实都是来自于自己的心魔和业障。心中多余的杂念,都会外化作妖魔与自己为难,菩萨、妖精,总在一念。一念成佛,一念成魔。成佛、成魔只在一念。地狱、天堂只看你心中如何去想。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唐僧师徒每过了一难,就代表心中克服了一种心魔。因此,人生即是一场修行,修行重在修心。我们要时时观照自己的内心,觉知每一个当下,克服心魔,过好自己的人生。

作者简介:傅一心,本名付强,河北邯郸人,大学文化,曾获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咨询师证书,致力于身心灵导师,做王阳明心学终身推动者和心学与心理学结合的开创者。快手号:一心心学。人到中年,遭遇中年危机,因亲身经历孩子叛逆、夫妻不睦、工作变迁、创业波折等诸多困惑,也是自己的心路历程,通过反观自省,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帮助到面临人生困惑的读者,走出人生困境,圆满自己的身心、家庭、事业。在写作过程中由于查阅和参考书籍和网络相关资料,有涉及侵权之处,请及时告知。由于作者水平有限及时间仓促,有文字错误和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初心篇

  1. 石猴变猴王

《西游记》第一回讲述了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受天地之灵气,享日月之精华,一日孕育迸裂出一个石猴。石猴在山中,与狼虫虎豹为伴,獐鹿猕猿为亲。一日,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发现一瀑布飞泉,飞泉后见有亮光闪现,料想其后必别有洞天,纷纷说:“谁能进得去,出得来,不伤身体,就拜他为王。”但众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有一个敢说第一个进去。连喊了三声,这时石猴抢先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石猴带领众猴都进去花果山水帘洞后,跳到高处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众猴纷纷拜石猴为王,遂称美猴王。

从孙悟空由石猴成为美猴王,可以看出在机会面前人人平等,但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和勇敢的人。按孙悟空当时的自身条件,和众猴相比,还不具备任何明显的优势,作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石猴想要短时间内跨越当上众猴之王是很不容易的。原因有:一、没有强大的社会背景。石猴是从石头缝里迸出来的,无亲生父母,也无干爹干妈,更没有七大姑八大姨的亲属和裙带关系等社会关系网;二、没有良好的资源优势。石猴还没有强大的上层社会关系和人脉,不能给众猴带来优越的物质资源和各种优惠政策及福利条件。三、没有突出的技能和装备。当时,孙悟空还没有学会筋斗云和七十二变等本领,也没有如意金箍棒等武器装备。对于这样一个没有背景、资源、能力等优势的石猴来说。要想当上众猴之王确实很难。但孙悟空具有众猴没有的勇气和智慧,这点很重要,在关键时机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孙悟空具备了成功所需的重要因素,只有等待机会出现并抢先抓住,才能实现目标。孙悟空正是一个善于发现机会并能抓住机会的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普通人像石猴一样的草根要想实现人生逆袭,出人头地,需具备以下核心因素:一、积蓄实力,等待时机。平时广交人脉,学习技能和本领,强健自己的体魄,提升自己的认知,积蓄自己的实力,做有准备的等待;二、善抓时机,挺身而出。关键时刻,要勇于抓住机会,敢为天下先,为别人不敢为;三、智勇双全,能够服众。作为领头人,不但要有胆量和勇气,还要有智慧和谋略。更要用品德和实绩让众人信服。上述条件具备之后,成功就会是必然的。

  1. 出门拜师学艺

孙悟空之所以要出门拜师学艺,最初的出发点其实非常单纯,初心是为众猴寻找一个逃脱生死、长生不老的仙法,根本没有任何的功利私心。

美猴王从所在的东胜神洲出发,只身一人漂洋过海,拜师学艺到达的第一站是南瞻部洲,这里留下的印象是人人都是为名为利之徒,正是:“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只愁衣食耽劳碌,何怕阎王就取勾?继子荫孙图富贵,更无一个肯回头!” ,短短八句话暗含了很多的人生哲理。这不正是人们所处的俗世吗?孙悟空凭良知觉得在这样的地方根本学不到真本领,反而很容易被世俗所染,让自己堕落。

所以继续前行,一路打听,历尽艰辛,寻访十余年,最后来到了西牛贺洲的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灵台即心,是菩提祖师在此修行的地方,在《西游记》里,还有一处西天如来佛祖修行的灵山与此处相似,两处合起来正好是人的心灵。方寸也是心,通常说人乱了方寸,是指人的心乱了。何为“斜月三星”?斜月的形状是一个斜勾加上三星(三点)正是一个“心”字,因此斜月三星也是指心。所以说孙悟空拜师学艺也是寻找自己心灵的过程,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都是在寻找各自的内心,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修行而已。

孙悟空向菩提祖师拜师学艺情节与唐代禅宗六祖惠能求法五祖弘忍法师事件很相似。弘忍是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菩提祖师是手持戒尺,走上前在悟空头上打了三下,倒背着手走入里面。悟空知是叫他三更时从后门进去,秘处传道也。弘忍弟子神秀曾作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惠能复作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据此,弘忍认为惠能已然明心见性,是夜将惠能叫到自己房中,将经法传承给他,惠能就此成为禅宗六祖。六祖惠能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自性自悟、顿悟顿修”、“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慧能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心”,而“心”是空,所以世界的本原最终归结为空。因此,用心来看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空。由心所生成的对各种各样的如功名利禄情等的追求也是空,它们只不过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若这样想开了,就无须追求它们,就不会为它们所困扰,就能够保持心灵的宁静、空灵,达到心地无非、无乱、无痴的戒定慧状态。

孙悟空出门拜师学艺的经历告诉我们:要想取得人生的成功,在自己家乡的一亩三分地很难做出大的成就,就好比井底之蛙,如果不跳出井外,看到的天空永远是井口那么大一样。首先须得走出家门,到更广阔的天地中去。就像金庸武侠小说成名的大侠成长经历一样,首先得走出家门,拜师学艺。还要不怕吃苦,持之以恒。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要练武不怕苦,要练功不放松。”,须得有“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和“头悬梁,锥刺股”的毅力和意志。就像当初孙悟空独自一人驾一木筏,义无反顾地漂洋过海,历经三大洲,寻访十余年,不辞千辛万苦找到菩提祖师刻苦学练武艺一样。光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还不够,还要到社会中与各色人物打交道,摸透人性,掌握为人处事的技巧。实践经验远比理论知识更重要,我们只学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就好比纸上谈兵,遇到实战不会灵活运用可能会造成全军覆没。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才能做到融会贯通,游刃有余。良师很重要,《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和杨康拜的师父,一个是江南七怪,一个是丘处机道长。两人比武时,一试便知师父水平高低不同的差距。后郭靖又拜了个名师南丐帮主洪七公,学会了降龙十八掌后,便迅速成为了郭大侠。但再好的老师也要靠自己的悟性,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孔子门下弟子三千,也只出了七十二贤人。莎士比亚说:“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说每个人对待同一件事情由于不同的理解,都会有不同的看法。这取决于每个人的悟性,悟性取决于个人的知识、阅历、智慧等因素。有时候点醒一个人只需要一件事或一句话,这当然是说外在名师的点明指路固然很重要,但自己的悟性更重要,就好比你永远也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一样。有道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去悟。

  1. 齐天大圣大闹天宫

孙悟空学艺归来后,仗着自己本事大了,先去东海龙宫以借兵器为名抢了定海神针---如意金箍棒据为己有,又大闹地府强销众猴生死簿。龙王、阎王到天庭那告状,玉帝在太白金星的建议下,把他招安到天宫做弼马温,当孙悟空得知弼马温是个不入流看马的小官时,愤而推倒公案,一路打出天门,回到花果山,自封齐天大圣,简直是要造反的节奏,玉帝岂能容他,即命托塔天王李靖率领众天兵天将捉拿“妖猴”,却被孙悟空打败,撤回天庭。玉帝拿他没办法,第二次在太白金星建议下,再次招安他到天宫封为有名无实的齐天大圣,并让他管理蟠桃园。孙悟空在得知王母娘娘开蟠桃大会请了各路神仙唯独没请他后,怒而大闹蟠桃宴,又偷吃了太上老君的金丹逃离天宫。后被二郎神率领六圣擒拿,押上天庭斩妖台,用尽各种刑法都伤不到孙悟空分毫,于是太上老君将孙悟空放进八卦炼丹炉里,想把他炼化,七七四十九天后,孙悟空不但毫发未损,反而使其炼就了火眼金睛和金刚不坏之身。继而踢倒炼丹炉,为以后西天取经路上的火焰山一难埋下了伏笔。孙悟空大闹天宫,十万天兵天将无人能敌。玉帝实在拿他没法了,方下旨请来西天如来佛祖,才把孙悟空降服,压在了五指山下。

孙悟空大闹天宫的经历代表人在年少时都具有的桀骜不驯、争强好胜、天不怕地不怕的行为,大闹天宫时期象征一个人的青春叛逆期,以大闹天宫为界,之前的孙悟空还是非常谦虚知礼的,在初见菩提祖师时说道:“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个礼儿就罢了。”可见当时的孙悟空性格还是很好的,是从何时变得无法无天了呢?其实是孙悟空到了青春期,从菩提祖师那学了一些技艺后,头一次在师兄弟面前卖弄时,祖师一看便知他的心灵已被傲慢心、炫耀心染污,不那么纯洁了。也是祖师料定他日后必惹祸端,到时不让说自己是他师父的原因。

当我们学会了一点点的技能和本领后,不期然就升起了傲慢心、卖弄心。知识是从老师那学来的,叫拾人牙慧。但知识不等于智慧,智慧这么重要的东西,却要靠自己慢慢去消化吸收,去悟,甚至要摔好多次跟头,撞好多次南墙才能明白,这也是很多人成长要经历的必经之路。对比沙和尚,自始至终都是个听话照做的别人家的好孩子,好像从来也没犯过什么错误,唯一犯过的错误是在玉帝那失手打碎了琉璃盏,也不是故意的。他对师父指引的道路从来没有怀疑过,懈怠过,一直按师父指引的方向前进,反而少了些自己体悟得来的智慧,倒不如那种摔几个跟头,撞几道南墙得来的教训深刻。沙和尚最终被封为金身罗汉,相比孙悟空的斗战胜佛成就还是小了些。所以说家长对青春期的孩子不要过于担心,在不违反法律和安全的大框架下,可以让他去大胆尝试,让他自己承担做错事的后果。听话照做的孩子长大后很可能平庸,叛逆的孩子只要引导好,注定不平庸,成就也许更大。

当今时代,孩子的青春期叛逆是每个问题家长提起来都头痛的难题。现在的孩子不知都怎么了,和我们缺吃少喝的那个时代相比,他们的物质条件充足了,但他们的心理却极其脆弱。很多的孩子迷恋上了网络和手机,现在的孩子不听家长老师话,和父母对着来的好像特别多,不像我们那时的孩子上学听老师的话,在家听父母的话,他们动不动就把自己关在自己的房间里,和父母顶嘴,甚至还与父母大打出手,离家出走。在学校不听老师的话,发生逃课、旷课、打架等违纪行为等等。这是这一代孩子存在的问题,但问题发生的背后都有个有问题的家庭和父母。孩子只是父母的复印件。发生孩子青春期叛逆问题的父母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不要把责任都归结于孩子,要静下心来从自身找原因,认真剖析自己的一言一行和所作所为,要想改变孩子先要改变自己,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我们要放下自己高高在上的身段,和青春期孩子平等地沟通,学会尊重孩子和相信孩子,切忌不停地说教和讲所谓正确的大道理。要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多为他们考虑,其实青春期孩子正处于从孩子到成人的过渡期,他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充满了不安和恐惧,他们比我们那代同时期人有更大的压力和焦虑,只是他们不懂表达,只能通过叛逆行为来释放压力。我们家长需要做的是理解和尊重他们,付出我们无条件的爱,让孩子感觉到我们是他们最坚实的后盾和依靠,对孩子表现的一些不良行为,我们既不要严厉的打骂,也不要一味地娇惯与纵容,要做到“和善而坚定”和“温柔但有边界”。对于不爱学习的孩子,我们要想法把加到他们身上的压力化为启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内驱力,树立他们的兴趣感和目标感,这样慢慢引导孩子,让他们顺利度过他们的青春期,让他们少走弯路、错路,为以后的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对于青春期叛逆的孩子,作为家长,有时候放心大胆让他们试错要比不停地说教对他们的启发和帮助还要有效。因为过多的说教会让他们厌烦,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还容易让他们逆反产生相反的效果。网上有一段话说得好:人是叫不醒的,人都是痛醒的。人往往必须经过千刀万剐才能搞醒,人很难通过别人的说教。启蒙一个人,基本不可能。非要摔几次跟头、撞几道南墙,被摔得遍体鳞伤,被撞得头破血流,才会知道痛。人这种痛必须是丢掉半条命,甚至一条命才能悔改和醒悟。我们人就是这样,要么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者亲人身上,不然不会明白。所以,任何大彻大悟的人都曾经无药可救。只有少数的智者能从别人身上发生的痛苦经历上吸取经验教训,使自己少犯或不犯同样的错误。

收心篇

第四章 五行山下定心猿

孙悟空和如来佛祖斗法打赌,但到底还是翻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如来覆手将悟空压在了五指山(五行山)下,五行山还压不住孙悟空,如来又在山顶加上六字真言咒贴,这才压住了孙悟空,这一压就是五百年。

五行金木水火土,对应佛学中的五毒:“贪、嗔、痴、慢、疑。”俗人都逃不出这五毒,孙悟空大闹天宫时,正是被这五毒所困,五行山象征着五行金木水火土强大地压住了孙悟空那颗上天入地、躁动不安的心。

唐僧师徒五人也是代表五行金木水火土对应的五毒:贪、嗔、痴、慢、疑。猪八戒对应贪:贪吃、好色。见到吃的就走不动,吃人参果直接吞了下去,说没尝出味道,还想再吃。见到美女妖精就会动情;孙悟空对应嗔:易怒。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大闹天宫时把嗔做到了极致;沙僧对应痴:痴情、愚钝。听话照做,从不怀疑,痴心不改。只知道挑行李,整个西游记台词几乎就那么两句:“大师兄,师父被妖怪抓走了”、“大师兄,二师兄被妖怪抓走了”;白龙马对应慢:傲慢。本是龙王三太子,自认为出身高贵,傲慢看不起人,所以让他变成马任人骑使,磨炼他的意志;唐僧对应疑:怀疑。孙悟空每次打死妖怪时,他不问青红皂白就会念紧箍咒,无端怀疑自己的徒弟滥杀无辜。

如来压在五行山顶的那道六字真言咒贴,六个字分别为“唵、嘛、呢、叭、咪、吽”,又称“六字大明咒”,是佛教中最为尊崇的一句咒语。整个六字真言可以概括为能够消除贪、瞋、痴、傲慢、嫉妒与吝啬这六种烦恼,放下浮躁,平静面对一切人事物的意思。通俗翻译过来就是“像莲花一样的清净不染,与其清净智。”六字真言的作用就是“清净智心”。这说明孙悟空之所以被六字真言咒压制住,正是因为他的内心并不纯净,尚存杂念。其实将悟空压在五行山下的,并不是如来,而是他自己,是他自己的那颗并不纯净的心。

孙悟空为心猿,想要控制住他那颗不纯净且躁动不安的心,除了用五行去除五毒还不够,还要用六字真言咒加以强化,再加上五百年岁月的洗礼磨炼。这五百年里,孙悟空可谓是经历了无数次的寒往暑来、辛酸煎熬,体验了各种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他所能做的只能是静下心来回忆与思考自己的人生,收敛自己那颗躁动不安、桀骜不驯的心。有道是:有酒有肉多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孙悟空在自己非常厉害时结识了那么多的朋友,不管是天庭的神仙,还是花果山的徒子徒孙,还有结拜的六大魔王兄弟好像一下子都消失了,没有一个人来看他,真是“落架的凤凰不如鸡”,“虎落平阳被犬欺”。还有一种说法“心静则魔不生”,正因为孙悟空被压五行山时,他的心变得越来越静,所以就不着心魔,牛魔王为孙悟空的心魔,所以牛魔王自然不会来看他了。

不过在电视剧中,有一个放牛娃来到了孙悟空的身边,看悟空挺可怜,就把自己的桃子送给悟空吃,人性的善在放牛娃身上充分表现了出来。但放牛娃长大后,就再也没给悟空送过桃子,这在以后取经路上孙悟空借宿遇到一位百岁老人,认出正是当年送桃给自己吃的放牛娃时。那老者一开始因时间太久已不认得孙悟空了。这正暗示孙悟空是个知恩图报之人,孙悟空没忘恩人送桃人,而送桃人却忘了孙悟空。

从放牛姓身上我们可以感悟到:人在出生时,都拥有一颗至纯至善的心,又称赤子之心。但随着成长,受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就会产生各种欲望和私心杂念,就会让自己的心沾染上灰尘,所以要常去拂拭心灵的灰尘,找回失去的本性,使自己内心的良知光明。

第五章 断六贼 心归正

话说孙悟空被唐僧从五行山下解救了以后,遂拜唐僧为师父,又获法名“孙行者”,一起去往西天取经。五行山又名两界山,过了这座山,意味着孙悟空那颗躁动不安的心终于跳出三界了,“三界”通常在佛教中的是指欲、色、无色三界。所谓“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意思是指自此孙悟空已超脱人世,不入世俗了。

师徒二人出发没多久,就遇到了六个山贼拦路抢劫,六个山贼都是凡间人,根本算不上妖怪。想孙悟空神仙妖怪都不怕,难道还怕这几个毛贼?但六个山贼的名字却很奇怪,分别唤作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身本忧、意见欲。这正对应佛教中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应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正是有了六根才衍生出来“六欲”,六欲是指:眼(见欲,贪美色奇物)、耳(听欲,贪美音赞言)、鼻(香欲,贪香味)、舌(味欲,贪美食口快)、身(触欲,贪舒适享受)、意(意欲,贪声色、名利、恩爱)。“六欲”乃生七情,正所谓“七情六欲”。

佛门讲求六根清净、无欲则刚。一个人要想达到“六根清净”的境界,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自己的“七情六欲”,然后才能净六根。做到:1、眼净:指眼睛看到的所有,不会影响其内心丝毫。如: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2、耳净:指无论耳朵听到什么声音皆不能影响内心之清净,就算惊雷与耳其内心亦无丝毫波澜。3、鼻净:指鼻子闻到的所有,无论臭、香、淡皆不能影响其内心丝毫。4、舌净:指舌头所能尝到的所有,无论酸甜苦辣咸都不能影响其内心丝毫。5、身净:指身体遇到外界物体的触碰,无论刀砍火烧皆不会感到疼痛,也不会影响其内心丝毫。6、意净:指头脑与心里能感受到的所有,无论感受到什么都不会影响其内心丝毫。就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做到清净,让自己心无杂念,才能远离烦恼。没有欲望,才能使自己变得强大。六个强盗代表孙悟空的六根、六欲,寓意着孙悟空要想一心向佛,完成取经大业,就要亲手将六个山贼打死,先断了六根,让自己六根清净,这是西天取经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前提。

孙悟空因打死六个强盗,遭到唐僧指责,一气之下就弃师父而去,本认为他会回花果山,但他却去了东海龙王那喝茶聊天,这表明孙悟空内心深处还是对唐僧有所留恋,只是想找个人评评理,发泄发泄自己的委屈。龙王以汉初三杰之一张良“圯桥三进履”的典故劝悟空要学张良忍辱负重,方能修成正果。孙悟空其实压根就没想回花果山,又听了龙王的劝告,遂决定回到唐僧身边。观音菩萨与唐僧设计让悟空戴上了一个金箍,一念紧箍咒,孙悟空就会头痛欲裂,漫地打滚。紧箍咒又名定心真言,其实就是当年五行山上的那道六字真言金符咒。“定心真言”紧箍咒能定心、约束心,让心疼了又疼。此后孙悟空行事就有了戒律的约束,不能再像从前那样无拘无束、肆意妄为了。从此,定下心来,老老实实地保护唐僧西天取经。这也告诫我们在社会中生存,无规矩不成方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单位有单位的制度和纪律,既然在一个群体中,就要受纪律的约束,只有人人都遵守纪律,才能使群体健康有序运行发展。

第六章 人心不足蛇吞象

话说唐僧师徒西行到了观音禅院。一进门,从老院主金池长老身上的穿戴和用具上看,就知他是个贪图富贵,追求奢华之人,根本谈不上是六根清净的佛门中人。正因为孙悟空要与他们炫耀斗富比袈裟,才惹得金池长老对唐僧的锦襕袈裟动了私心,想占为己有,最后酿成火烧禅院,自己反而命丧火海,到头来损人利己一场空。通过观音院这个故事给我们以下启示:

一、古语有云:“贪者,恶之大也”、“人心不足蛇吞象”。金池长老跟唐僧一见面,就问:“有没有带何宝物?”正如有些人一见面就问人家财产多少,收入如何一样,这是与人交谈大忌,背后是贪心在作怪。金池长老可称得上是贪腐的祖师爷了,他平时有收藏袈裟的嗜好,袈裟是佛门中最尊贵的法衣,他到底收藏了多少高级袈裟呢?原著这样记载:“院主道:老爷才说袈裟是件宝贝,言实可笑。若说袈裟,似我等辈者不止二三十件,若论我师祖,在此处做了二百五六十年和尚,足有七八百件!”真是贪得无厌。

唐僧看到悟空要比袈裟时,却能洞察世人之贪心,劝悟空道:“珍奇玩好之物,不可使见贪婪奸伪之人。倘若一经入目,必动其心,既动其心,必生其计。汝是个畏祸的,索之而必应其求可也。不然,则殒身灭命,皆起于此,事不小矣。”

真应了因爱而生贪,因贪而生痴,因痴而生妒,因妒而生嗔,因嗔而动杀机。《太上感应篇》上说:“福祸无门,唯人自召。”若不是悟空炫耀心作怪,斗富亮出唐僧的袈裟,也不会招致后续之祸。

二、聪明反被聪明误,耍小聪明行不义之事的终会害死自己。金池长老的两个弟子:一个叫广智,一个叫广谋。两个名字合起来就是智谋,所谓的足智多谋,在这里其实是小聪明。为帮师祖夺得唐僧的高级袈裟,一个献计杀人,一个献计放火。最后反倒害了师祖,也害了自己。

三、一个人的朋友圈很重要,和什么人做朋友,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看看金池长老的朋友圈,作为佛门中人,又是一院之主,却成天与黑熊精称兄道弟,黑熊精还有两个小弟:一个叫凌虚子,实为苍狼怪;另一个称白衣秀士,实为白花蛇精。金池长老经常与他们几个混在一起,可见也好不到哪去。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说周围环境对人的影响。人都有从众心理,和周围的人待得时间长了,会不知不觉地受他们影响,逐步沦为同一类人。跟勤奋的人在一起,你不会懒惰。跟拖延的人在一起,你不会积极。与上进的人同行,潜移默化,你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上进之人。如果你想优秀,那就去结交优秀的人,并怀着感恩的心与之相处,你才会出类拔萃。有人说想要了解一个人,不用直接去观察他,只要观察他经常接触的朋友圈都是些什么人,就能知道他也是个什么样的人。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

定心篇

第七章 法本从心生,还是从心灭---黄风怪

西游世界中,很多妖怪都惦记着吃唐僧肉以求能够长生不老。然而有极个别妖怪却对唐僧肉不怎么感兴趣,其中就有黄风岭上的黄风怪。黄风怪本是佛祖门下一黄毛鼠,因偷吃灯油,怕被问罪才下界为妖,黄风怪打不赢孙悟空,便朝地上吹了一阵黄风,这可不是一般的枕边风,而是众妖下凡的集结号,一声令下天庭的众工作人员都粉墨登场,纷纷下界为妖。这股风的厉害程度原著是这样描写的:“冷冷飕飕天地变,无影无形黄沙旋。…黄河浪泼彻底浑,湘江水涌翻波转。碧天振动斗牛宫,争些刮倒森罗殿。五百罗汉闹喧天,八大金刚齐嚷乱。.…烟波性命浪中流,名利残生随水办。…老君难顾炼丹炉,寿星收了龙须扇。…一轮红日荡无光,满天星斗皆昏乱。….十代阎王觅判官,地府牛头追马面。…白莲花卸海边飞,吹倒菩萨十二院。盘古至今曾见风,不似这风来不善。唿喇喇,乾坤险不炸崩开,万里江山都是颤!”真是吹乱三界,所向无敌。

这股风叫三昧神风,把孙悟空的火眼金睛都给你吹瞎了。取经路上,他的火眼金睛共两次受伤,一次是被红孩儿的三昧真火烧伤。这次是被黄风怪的三昧神风吹伤。放在现实中,黄风怪吹得风代表社会风气,社会风气是指社会上或某个群体内,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竞相仿效和传播流行的观念、爱好、习惯、传统和行为的总和。它既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道德状况的综合反映,又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人们的思想、心气和情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社会风气有好坏之分,好的社会风气是推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反之坏的社会风气则会使人心迷失真正的方向,造成人欲横流、道德沦丧的不良社会局面。所谓的“妖言惑众”,就是一些不法之徒用异端邪说迷惑众人,妄图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可见谣言舆论猛于虎,对社会风气危害甚大。

黄风怪用一盏盛满金屑的器物吹瞎孙悟空的火眼金睛,正应了“金屑虽贵,在眼亦病”,吹得悟空像纺车一样在空中乱转,连火眼金睛也酸痛不已。可见黄风怪根本不惧怕被金障目、乱了心的孙悟空。那黄风怪怕谁呢?答案是只惧怕灵吉菩萨,其实是怕灵吉菩萨的两件法宝:定风丹和飞龙宝杖。这两件法宝是黄风怪的克星,可直接把黄风怪打回原形。

《西游记》第二十回黄风岭这章开篇已点明:“法本从心生,还是从心灭。生灭尽由谁,请君自辨别。既然皆己心,何用别人说?”

黄风怪之所以犯错,就是因为没有定住自己的心,偷食了佛祖灯油,表明偷心是成道的大障碍,贪财是世人第一要病,财物最能打动人心。其心就犹如黄风中的沙子到处乱窜,因此需要借助于灵吉菩萨的定风珠,才能把心定住。定风珠中“定”字是安定、定住的意思。三昧神风中“三昧”在佛语中指止息杂念,使心神安定,专注于一境。两者都表明心要安定。只有自己的心安定了,才能变得更强大,才能做到致胜无敌。

第八章 四圣试禅心

唐僧师徒四人加上白龙马的取经团队组建完成后,作为取经大业的执行者观音菩萨却有点不放心。因为除了团队领头人唐僧,手下的四个徒弟都是清一色的戴罪之身。孙悟空是为报唐僧从五行山下拯救之恩才答应保护师父西天取经的。猪八戒、沙僧、白龙马则是犯了错误,为了赎罪才答应去取经的。这样的成员组成的取经团队到底能不能同心协力最终完成佛祖安排的西天取经大业,恐怕还是个未知数。为此,观音菩萨联合了黎山老母和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共四圣化身为一名老妇人和三位招婿待嫁的妙龄女儿,以万贯家产和美色来测试和考验唐僧师徒的取经之心是否坚定。

不试不要紧,一试就试出了:唐僧的犹疑,孙悟空的顽劣,猪八戒的贪色,沙僧的坚定。其实,孙悟空从一开始就看出此庄园应是神仙点化和这四人也非普通人家,但他并没有向团队其他人透漏真相。一是考虑自己还没有完全识透四圣的真实身份;二是想趁机了解取经团队成员的真心情况。一试猪八戒,果然本性难改,不但主动去找黎山老母认作丈母娘,还贪得无厌地想娶下母女四人,继而发生撞天婚的闹剧。到头来不仅没有讨到媳妇儿,反在风天雪地里被绷带吊了一夜,吃了不少苦头。

这次四圣这么劳师动众、大费周折说是测试取经团队,

其实考验的重点目标是唐僧。因为其他徒弟不用试,普通人也能对其内心情况有个大致的了解,何况是明察秋毫的四圣了。唐僧作为取经团队的领头人,是取经大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唐僧的思想不能有任何动摇,他一动摇,人心就散了,人心散了,队伍就不好带了。那么,唐僧是得道高僧,为什么还要试他的禅心呢?因为唐僧虽是自幼修行,却并没有经历过红尘世故的苦难磨练和痛彻心扉的绝望,虽对佛法经文能够熟记于心,但对其中的精要之处却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的理解,还远不能真正达到彻悟的境界。所以才会出现唐僧听闻老妇人言,装聋作哑,闭目养神,不作回答,显得那么局促和紧张。就在唐僧内心正激烈挣扎,禅心动摇之际,猪八戒做了挡箭牌,避免了唐僧的出丑。最后,四圣留下的简帖“圣僧有德还无俗,八戒无禅更有凡。从此静心须改过,若生怠慢路途难!”,恰恰是对八戒的一番惩戒,也对唐僧进行了一次旁敲侧击式的警告。

从四圣幻化的四位名字中也能看出端倪。黎山老母幻化的老妇人自称姓“贾”,自己的三个女儿分别叫做真真、爱爱和怜怜。“贾”即是“假”,一开始黎山老母就用自己的姓氏告诉唐僧师徒金钱和美色都是假的。“爱”字通常和“欲”字放在一起,代指欲望。“怜”字指的是慈悲心。“真”指的是“归真”。将四位的名字连起来就是眼前的一切都是假的,放下爱怜和欲望一心向善最后才能达到归真的境界。正应了书中的批语:“从正修持须谨慎,扫除爱欲自归真”。

第九章 二桃杀三士---人参果惹的祸

取经团队来到了万寿山五庄观,道观里住着一位镇元大仙,这个镇元大仙来头不小,他被称为地仙之祖,与世同君,辈分高的吓人,三清是他的朋友,四帝是他的故人,九曜是他的晚辈,元辰是他的下宾。因唐僧的前世如来佛祖的二弟子金蝉子曾在兰盆会上给镇元子倒过茶,与他有故交之情。故在唐僧师徒取经快要到达五庄观时,镇元大仙早已得知,但因他当时接到元始天尊的邀请,要去听讲道法,没办法亲自招待唐僧师徒,便命两个道童清风和明月看家并负责迎接招待,吩咐他们在唐僧到的时候,打下两个人参果给他吃,并特意提醒两童子“须要防备他手下人啰唣,不可惊动他知。”看来镇元大仙对唐僧的徒弟们也是有了解的。这人参果说来罕有,人参果树三界就这么一棵,是天地所产的一个灵根,一万年才结出三十个果子,吃一个能活四万七千岁,不但对普通人,就是对神仙和妖怪也是巨大的诱惑,而唐僧能吃到是因为前世给镇元子倒过茶就得到如此福报,可谓是修来的莫大福分。在后续情节中,因为人参果一事而产生了一系列矛盾和波折,三徒弟互相隐瞒说谎,与两童子争执吵闹,悟空一气之下打倒人参果树,师徒被困五庄观,后悟空找来福禄寿三星和观音菩萨,医好果树,大家和好,镇元大仙把珍贵的人参果拿出来给大家分享,还与孙悟空结拜为兄弟。

其中存在很多的疑点:1、镇元大仙早就得知唐僧师徒取经要到达五庄观,为什么早不走晚不走,偏偏在快要到达的时候走?最后早不回晚不回,在孙悟空推倒果树后他就回来了?2、镇元大仙门下弟子众多,为什么只留下两个弟子,单给唐僧一人送两个人参果而不是一个?为什么不是给唐僧师徒每人一个?3、镇元大仙身为地仙之祖,难道也会在分配人参果数量上犯如此低级的错误?

这让人联想起记载于《晏子春秋》上的“二桃杀三士”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齐景公手下有三员大将,分别是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人由于功勋卓著而变得居功自傲,不把晏婴等文臣放在眼里,甚至也不将齐景公放在眼里。晏婴看出齐景公的担忧,便设了一个局帮助齐景公除掉三人以防后患,他让人通知三人前来,说齐景公要奖赏他们,而奖赏之物是两颗珍贵的桃子。晏子假装很为难,说园里成熟的桃子只有两颗,可是三个人怎么平分两个桃子呢?于是晏子就提出了一个办法——让他们各自按照自己的功劳大小来分吃桃子。结果三个大将争来争去,都认为自己的功劳大,公孙接和田开疆先拿了桃子,古冶子非常生气,拔剑指向两人。前两人觉得惭愧至极,就羞愧自尽了,古冶子看到两人自杀,后悔不已,觉得三人原本情同手足,自己却为了争功导致两人自杀,于是也自刎了。就这样,晏子帮齐景公兵不血刃地除掉了三个威胁,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二桃杀三士”。晏子是在完全揣摩到三人的心理之后,利用两个桃子就将三人不动声色地轻易除掉,不得不说人心的可怕。这件事上除了能够看出晏子的智慧,值得让人反思的还是人性。

因此有人认为,镇元大仙的目的是想用两个人参果除掉取经团队,其主要根据是西游中佛道之争的大背景。但从故事结局“这才是不打不相识,两家合了一家”来看,这种说法有点不成立。至于镇元大仙还有何其他意图,众说纷纭,这也许是作者留下的悬念,可由大家自由发挥想象。有人说这件事情是镇元大仙设的一个局。镇元子虽在道教有很大的影响力,但却不受天庭封管,通俗点讲就是不在天庭官员编制之列,在如来佛祖策划的唐僧取经这件世纪工程上,佛道两家谁都想趁机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和势力范围,后来救人参果树的是佛祖门下的观音菩萨,这就欠了一个人情,镇元大师就和孙悟空结拜来表态,最后两家合了一家,代表佛道两家融合交流,镇元大师也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第十章 三打尸魔白骨精

白骨精在《西游记》中与其它妖怪比起来是很弱小的一个,她既没有天庭上层关系的背景,也没有十分厉害的法器道具,却被孙悟空打了三次,这是为什么呢?有人说是因为白骨精既没关系又没背景,关键时刻没人保也没人救,所以被孙悟空打了三次直到打死为止。名著之所以著名,是因为其中每个情节都可予以好多种寓意。这有点调侃当时社会现实,但应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尸魔三变”与道家的“三尸”说法很相似,道家所谓“三尸”指上尸贪欲,中尸嗔念,下尸痴傻。而在佛门中“贪嗔痴”被称为“三垢”,即“三毒”。教人认得自己的这个肉身皮囊,不过是四大假合,有朝一日四大各离,生死无常,肉身归处,不过是枯骨一堆。因为人本就是因缘幻化,不仅肉身是幻,“色声香味触法”六感,乃至生老病死的轮回同样是幻。因此要修行,必须先明辨这个是非道理,知道何为真何为假,才能够做到借假修真。

尸魔第一变:年方十八、花容月貌的少女。提着素食斋饭去给丈夫送饭。八戒先是动了色欲之心,后又动了食欲之心。代表取经队伍起了“贪爱”之念。孙悟空火眼金睛一见是妖怪所变,举棒就打,白骨精脱身而去,只留下假尸首在地上。那些斋饭都变成了臭秽的蛤蟆蛆虫,正是暗示人肉身本质的污秽不净。佛家认为,人身皮囊外表美好,其实内里无非是些血肉、粪尿等臭秽。

这一变的寓意,就是教人醒悟青春年少的肉身是假。现今年轻人,趁着年轻恣情纵欲,却不知道青春年华易逝,转眼间肉身就会变老,短暂的韶华光阴不过是一场空。所以奉劝年轻人要珍惜大好年华,趁年轻,精力旺盛,好好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本领,为以后打好基础,不负韶华。

尸魔第二变:八十岁的老妇人。从十八岁少女转眼变成八十岁老妇人,十八与八十,正是颠倒之意。告诉我们肉身皮囊无法保持常盛,终究是一场空,是假。世人认假为真,种种烦恼妄想都由这个肉身皮囊的需求而来,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正是在颠倒行事。悟空见后仍是一棒打死,这次唐僧直接把“紧箍咒”颠来倒去念了二十遍。正是暗示唐僧真假不分,应了“是非颠倒”这四个字。悟空求饶,又被八戒挑唆是想要分行李,惹得孙悟空暴跳如雷。代表取经队伍起了“嗔怒”之念。

尸魔第三变:垂暮老者。唐僧受了两次惊吓,见到老者边走路,边念经,来寻母女两人,便心不起疑,瞎慈悲哀叹起来,代表取经队伍起了“愚痴”之念。孙悟空明知事不过三,这一次如果不彻底打死妖精,再下一次师父那肯定过不去,这次下了狠心,一棒绝了妖精的灵根,显出了本相---一堆红粉骷髅。骷髅上写有“白骨夫人”四字。悟空指出尸魔本相给唐僧看,唐僧还半信半疑,却又被八戒挑唆,“愚痴”之心再次发作,最后还是发狠心写贬书逐走悟空。

尸魔三变,少者变老,老者变枯骨,正是寓意人的一生由青春少壮到生老病死,统统都是假相,人的肉身皮囊虚妄不实。暗示修行人如果看重这个臭皮囊的执念不除,就不能明心见性、明辨真假。这一难关不过,修行还是会半途而废。

尸魔三戏取经人,取经队伍也三次起了“贪、嗔、痴”之念,就是暗示人有“贪嗔痴”之念,是因为有这个肉身欲望的大患。《道德经》云:“吾之所以有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能看破这个肉身皮囊的挂碍,修行才能更进一步超脱到“无患”的境界。

白骨精又称 “白骨夫人”。好多人疑问:白骨精到底是谁的夫人?其实 “白骨夫人”的真意,就是与人“同宿同眠、朝夕相伴”的红粉尸魔,其实是每一个人的“夫人”。道家有“三尸”之说,“三尸”深藏肉身,与人“同宿同眠、朝夕相伴”,一刻也不分离,生死罪业却都因“三尸”引发人的种种欲望而起。凡人不能认得真假,将“三尸”当作“夫人”,恣情纵欲地满足“夫人”,正是和唐僧一样的是非颠倒,真假不分,所以才会常沉生死苦海,不能超脱。

第十一章 财迷心窍、勾心斗角---斗金角银角大王

悟空让八戒去巡山,八戒闹情绪偷懒取巧,悟空不放心又一路跟踪监视八戒,八戒被银角大王捉住。银角又变作一个受伤的道士,让悟空背着。银角变化三座大山压住悟空。

悟空骗了精细鬼、伶俐虫的紫金红葫芦、羊脂玉净瓶。又得了九尾狐的晃金绳,后又得了金角大王的七星剑、芭蕉扇。

至此,悟空得到所有的五件宝贝,正美滋滋呢,太上老君赶到,一下要回了所有宝贝。看整个故事各方都是在来来回回抢夺宝贝,好不热闹。

因为取经队伍内部互相算计、勾心斗角,才招来了银角大王。因为八戒抱怨、计较、偷懒耍滑,才被萝藤绊倒被妖魔擒获。从而导致唐僧心神不宁,悟空被名利大山压住,沙僧也无力抵抗。葫芦也罢,净瓶也罢,晃金绳也罢,都不过是心灵的作茧自缚罢了。正是应了“名利相随、勾心斗角、心魔猖獗、魔由心生”。

再看这几样宝贝:紫金宫葫芦,紫金的。晃金绳,金的。加上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分别代表金和银。双方对宝贝千方百计的抢夺,诸如:为了得到红葫芦,悟空不惜惊动日游神、夜游神等众神圣,费尽心思骗来红葫芦。为了晃金绳,悟空变作小妖去请九尾狐,竟对九尾狐下跪行礼,后自己被晃金绳捆住,又被葫芦收进去,可谓吃尽了苦头。寓意人为名利忙,争权夺利、不择手段,到最后却被名利所困,不得安生。

在莲花洞外,金角用芭蕉扇放出大火,悟空逃回洞内,本打算救出师父。可看到放光的宝贝羊脂玉净瓶,他竟不去救师父,而是窃了玉净瓶,急忙逃出洞外。见了宝贝,连师父都不救了。再看,孙悟空把玉净瓶牢扣腰间,再次来到洞中,想着要救师父,见到妖怪睡着了,他又先偷了宝贝芭蕉扇,再次没管师父,急忙跑了出去。最后把宝贝都收齐后,看孙悟空是个什么得意样:大圣将葫芦、净瓶系在腰间,金绳笼于袖内,芭蕉扇插在肩后,双手轮着金箍棒。一副财大气粗、炫耀斗富的暴发户模样。最后太上老君来要回宝贝。他不想归还宝贝,竟然咒观音一世无夫。

是什么东西能让人如此痴迷,永不满足,整日不惜忙忙碌碌,吃尽苦头,甚至放下尊严,为了得到,连师父都不顾,失去后,竟咒自己的恩人菩萨?那就是金银钱财呀!

看看悟空因财迷心窍,吃尽苦头,想得到宝贝反被捆被收,又给妖怪下跪。好不容易弄来五件宝贝。可到头来一个也没留住。这一难告诫大家不要贪财,你贪的再多,到最后都可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死后更是分文也带不走。

悟空为什么会被大山压住,被晃金绳捆住,又被葫芦收进去?其寓意是金钱能捆住和吞噬一个人的心。为什么非要答应一声,才能被收走?其寓意是答应了就表示被金钱诱惑了,而只要被金钱诱惑住了,不管你是“孙行者”还是“者行孙”,都会被收进去,都会被金钱吞噬。

炼心篇

第十二章 自古情关最难过---女儿国

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难过的关不是

遇到谋财害命的强盗,也不是要吃唐僧肉的妖魔鬼怪,而是无限柔情的凡人之国女儿国和温婉秀丽的女儿国国王。唐僧一路上遇到的漂亮女妖精不在少数,面对考验都能顺利过关,但为何在唯独不害他的女儿国国王这一关最危险最难过呢?危险就危险在女儿国国王对他别无所图,甚至甘愿托国相送,女王看上的不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唐僧肉,而是儿女情长中的真心真情。

遇到西游世界中其他的关卡,唐僧可以依靠徒弟们来帮他,而女儿国这一关谁也帮不了他,只能靠自己,徒弟们还劝他留下来,对唐僧来说便是最大的难关和考验。女儿国国王有着倾国倾城的容貌,可称得上西游中相貌最美的女子。原著是这样描述的:“真个眉如翠羽,肌似羊脂。脸衬桃花瓣,鬟堆金凤丝。秋波湛湛妖娆态,春笋纤纤妖媚姿。斜軃红绡飘彩艳,高簪珠翠显光辉。说甚么昭君美貌,果然是赛过西施。柳腰微展鸣金珮,莲步轻移动玉肢。月里嫦娥难到此,九天仙子怎如斯。宫妆巧样非凡类,诚然王母降瑶池。”又许诺唐僧当国王,自己做王后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还有着用之不尽的财富,对唐僧又是心甘情愿。试想这样一个简直完美,堪称国色天香的女子站在面前,有多少人能够不动心呢?

女王那一声“御弟哥哥”叫动了,也叫碎了唐僧的心,女王对唐僧娇声俏语道:“你说四大皆空,却紧闭双眼,要是你睁开眼睛看看我,我不相信你两眼空空。不敢睁眼看我,还说什么四大皆空?”女王质疑的对呀,唐僧要是四大皆空了,又何必要紧闭双眼呢?看都不敢看,还说什么四大皆空?

面对女儿国国王的挽留,唐僧起初还抗拒,后来竟说出了“来世若有缘分”的话,这句话表明唐僧已经动心了。女王说到动情之处,把头靠在唐僧肩膀之上,唐僧没有躲开,看到他额头上有一层汗珠渗出,女王会意地笑了。因为唐僧此时出汗不是因为屋内热,而是这一刻,他真的被女王的柔情打动了,就算他不答应相许,也表明他的内心在挣扎,在动摇,他的理性和情欲在做着斗争。

就在唐僧坚守了几十年的佛道在纯真的爱情面前差点屈服的时刻,藏在暗处的蝎子精美女出现了,暗指美女如毒蝎。倘若没有蝎子精把唐僧掠走,谁也不敢保证还会不会有后来的得道高僧。

本来置身于柔情蜜意中的唐僧一下到了蝎子精的洞府,蝎子精变的美女逼着他和自己成婚,唐僧坚决拒绝,和先前态度真是天壤之别。怪不得蝎子精说了一句:“什么得道高僧,刚才看你和那女王还是情意绵绵,怎么对我就不行?”这句话更加坐实了唐僧动情的铁证。如果这个蝎子精不出现,唐僧的佛心很可能在女儿国国王那就半途而废,前功尽弃了。

看到女儿国里都是善良的凡间女子,没有恶人,没有妖怪。本认为这一关根本算不上什么磨难,但回过头一看,其实女儿国才是西游记中最难过的一关,最难逃的一劫。唐僧肩负着神圣的取经使命,注定只能将儿女情长埋藏于心底,不负如来只能负卿。唐僧在女儿国放下的刻骨柔情,正是西天取经路上最难迈过的一步。有道是“英雄难过美人关”、“自古情关最难过”,其中滋味,只有经历过的人最能懂得。

第十三章 真假悟空是二心

《西游记》第五十八回道:“六耳猕猴”化作的假悟空与真悟空一般无二,两个打斗,闹的是上天、入地又下海,但始终分不出胜负。在唐僧那念紧箍咒,两个都喊疼,根本看不出真假;到天宫,托塔李天王拿照妖镜照,也看不出;到观音菩萨那,观音也分辨不出;到阴间找判官,查生死簿无假悟空之名,地藏王菩萨让“谛听”听过之后,“谛听”说:“我看出来了,却不可当面说破”;最后到如来佛祖那,才认出假悟空,并用金钵盂罩住,被孙悟空一棒打死。

这个故事,看似简单的打闹,可蕴含的道理却极为深奥。其实“六耳猕猴”假悟空是真悟空生起的二心。如来一句话点明主旨:“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竞斗而来也。”孙悟空原本一心一意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一路降妖除怪,劳苦功高,却多次被唐僧冤枉念紧箍咒,甚至被赶出师门,正常人也都会感到委屈,所以生出二心就在所难免了。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里都有个真我和假我:“真我”是无私、无欲、清净自然的如来本我;“假我”是自私、自利,做任何事情都先考虑自己的后天幻我。真假悟空中,被打死的正是孙悟空身体里的那个假我,就是自己的心魔,障碍自己智慧绽放的私我。我们看,“假悟空”被打死之后的情节,孙悟空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样鲁莽,变得安静、沉稳了许多,变得很听师父唐僧的话,唐僧也再没有对悟空念过紧箍咒。因此可以看出,孙悟空的成就,就是因为将自己的私我狠狠的打死,从此做到身中无二,心中无二,性中无二,最终才得以修成正果,被封为“斗战胜佛”。

有道是:“私心一死,道心即起。”我们要想了脱生死,修成正果,就必须和孙悟空一样,狠狠地掐灭自身中的假我,扫清成长路上障碍自己的因素。做事前先把别人放在前面,把自己放在后面,这样我们的身心、家庭、事业就会得到改善与提升。想要去掉私心,就必须先戒掉吃喝嫖赌抽等不良嗜好。因为不良嗜好都是我们在后天世俗中所沾染的,容易去掉。而贪嗔痴慢疑等私心则是我们生来就有的,病根较深,不易去掉。私欲受到后天不良嗜好的勾引而出现,所以要想克服私欲,就必须先戒掉不良嗜好。只有这样我们的智慧才会得到绽放,精神面貌也会大放异彩。

我们看这一回,不只出现了假孙悟空,还出现了假唐僧、假八戒、假沙僧、假白龙马。出现假唐僧正好是在唐僧经历女儿国动心之后。出现假八戒不足为奇,因为八戒总是一不顺心就嚷着要分行李回高老庄。假沙僧也是在真沙僧生出疑意之后出现的。这也说明整个取经队伍都出现了二心。人是情感生物,很容易就生二心,尤其在一个团队中,成员之间互相猜忌、勾心斗角更容易闹分歧,产生二心。恰在这时,也是考验团队成员是否忠诚可靠的时候,更是检验大家能否静下心来,缕清思路,同心协力的关键。在团队中“团结一心”很重要,只要大家能够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能形成强大的合力,再大的问题和困难也会迎刃而解。在灾难面前,最需要的是万众一心、团结协作。这是战胜困难的必需精神,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长盛不衰的不竭动力。

第十四章 牛魔王是三心

孙悟空不只有二心“六耳猕猴”,还有三心,它不是别人,正是孙悟空当年在花果山曾经结拜的大哥牛魔王。《西游记》第六十一回道:“赌输赢,弄手段,等我施为地煞变。自到西方无对头,牛王本是心猿变。今番正好会源流,断要相持借宝扇。趁清凉,息火焰,打破顽空参佛面。行满超升极乐天,大家同赴龙华宴!”

孙悟空的三个心分别为:一是跟随唐僧去西天求取真经的一心---佛心,一心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后修成正果,被封为“斗战胜佛”,代表人物为孙行者;二是被限制了自由,拘束了本性之后,积压了众多愤怒,想要对压迫自己的所有力量说不的二心,代表人物为六耳猕猴;三是想过平凡人生活的三心---世俗之心,代表人物为牛魔王。牛魔王在家有妻室儿子,在外还有个小情人玉面狐狸。他爱好虚荣,自封平天大圣,对应齐天大圣。喜欢拉关系混朋友,跟美猴王等几个大王结拜为七兄弟,号称“七大圣”。具有世俗人该有的所有特征。

孙悟空为心猿,在五行中,心属火。牛魔王守着火焰山,自己的儿子红孩儿住在火云洞,号称“圣婴大王”,玩的是三界中最厉害的火---三昧真火,喷火差点要了孙悟空的性命。处处都在暗示着牛魔王父子与孙悟空之间有着千丝万缕、难舍难分的联系。

《道德经》云:“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离即是火,婴儿即是一如。“圣婴”是红孩儿的称号,

“圣婴”代表人最纯真的一面,也代表孙悟空的赤子之心。它只有喜好和欲望,没有太多的是非对错,就像红孩儿想吃唐僧肉,就不管是对还是错,别人都说好,他就跟着凑热闹也要吃。牛魔王娶了铁扇公主,她是一个温柔贤惠的女人,女人属水,“水火既济”则生万法万物。因此红孩儿在没有人教导的情况下,凭借自己的悟性就能练成世间极绝的三昧真火。

之前一直不明白:孙悟空和牛魔王分别代表佛和魔,本来是水火不容的两个为何还能结拜为兄弟?现在全清楚了,因为牛魔王就是孙悟空的另一个分身,是他的另一颗心,他们之间虽有很大的不同,却也似亲兄弟一样从不分离。

大千世界同载佛性与魔性,佛与魔本是同源同生,共存人心,互为极端,才造就人性。佛与魔原无定性,只是随着心念的善恶变换而已。人就处在佛魔之间,或成佛,或成魔,也许就在瞬间的一念之间。有道是:“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人之善恶,皆由心生。心善则成佛,心恶则成魔。只在一念之间,很多事情就已经有所决定和改变。善人有恶念,只不过这种恶念埋在心里的深处,被大多数的善念所积压,被善良的理智所压抑。而恶人亦有善念,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都不是天生的坏人,而是受各种原因的刺激或各方面的影响才让一个人变成所谓的恶人。一念而从善,一念而从恶。一善念而成佛,一恶念而成魔。

佛教讲六道轮回,是按照生前因果后世自然会进入不同的道。六道,分为三善道和三恶道。三善道:天神道、人间道、阿修罗道;三恶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轮回是不断在天道至地狱道之间的六道中进行,纯看生前善恶因果。

当然,我们不能看到前世和来生。难道轮回只在所谓的前世来生吗?并不是,其实现世我们就在六道中轮回而不自知。比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幸福快乐过,此刻就处在天道。也有遇到很多的烦心苦恼事,怨恨恼怒烦过,此刻就处在地狱道。有体会过各种苦涩与甜蜜,有被骗过,有生病过,有金榜题名、升职加薪过......人心无时无刻不在六道中轮转着。所以现在我们就要醒悟过来,坚持在尘世中修行,保持正念,活在当下,拥有高能量状态,那么现世我们就处在上三道甚至天道之中。

第十五章 灭却心头火自凉

话说唐僧师徒历经千辛万苦西行来到西域,被火焰山阻挡了去路。此山是西去必经之路,却有八百里火焰,四季皆热浪滔天,周边寸草不生,若过得此山,就是铜头铁身,也要被烧化成汁。对此,孙悟空又热又急,怒火上心,责问土地公这把大火是谁放的。一是想迁怒于放火人,二是想找到灭火之法,因为“谁能放火,就能灭火”。可孙悟空万万没想到,这把火竟然是他自己放的。原是他在五百年前大闹天宫时,嗔怒心胜,踢倒太上老君的八卦炼丹炉,落下界几块火砖,在这里变成了火焰山。当时孙悟空性情太刚烈,必生心火。心火太胜,必惹祸端。不但烧伤人,还烧伤自己。火焰山之火代表心头的火焰,是孙悟空自己引起的,最后还得他自己把它灭掉。

当孙悟空得知自己的拜把兄弟牛魔王的妻子铁扇公主手中有宝扇,可以灭火焰山之火时,只得毕恭毕敬地去求这个干嫂子借宝扇一用。因当年孙悟空灭了铁扇公主的儿子红孩儿,害得他们母子不得团圆,铁扇公主怀恨在心,再加上丈夫老牛在外面找小情人之事,旧仇新恨导致铁扇公主心头起了怒火,双方谈不拢大打一场。孙悟空虽施巧计夺得了宝扇,但却是铁扇公主故意给他的假扇,弄得去扇火焰山大火越扇越旺,差点将自身猴毛都烧光了。表明愤怒的心火引火烧身威力无比。

其实,铁扇公主手中有两把扇子:一把是阳扇子,即一借芭蕉扇时借出的“假扇”。火焰山为火属阳,阳阳相生,所以这把扇子越扇火越大;另一把是阴扇子。阴阳相克,所以这把扇子摇风起雨,能灭火焰山之火。

铁扇公主的扇子一面扇出来是风,一面扇出来是火,可变大变小,平时就藏在自己的舌头下面。寓意舌头最容易煽风点火,风言风语惹是生非。所以要想不引发口舌之灾,就得把扇子深藏压在自己的舌头底下。

路阻火焰山是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八十一难中的第四十七难,也是取经行程过了一半后遭遇到的一大难关。为什么在此阶段安排这一难呢?映射我们做任何事情,刚开始时,总是满怀希望、信心满满。但当过了中途,身体已极度疲惫,加上受到外境及自身心境的影响,就会产生着急上火、畏难退缩等消极情绪。如果不能采取措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很可能就会畏难而退,前功尽弃。

火焰山是在取经团队行程过半,身心俱疲时横亘在他们面前的一座大山,也是对他们心理的一次严峻考验。孙悟空师徒不惧艰难险阻,不惜三借芭蕉扇,终于得到能够扇灭火焰山大火的宝扇,熄灭了自己的心头火焰,顺利通过了火焰山这一难关的考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像孙悟空一样,找到适合自己的“宝扇”, 时时为自己燥热的心扇扇凉风,降降温,灭灭火。调适一种安然宁静的心情,做到“心静自然凉”、“灭却心头火自凉”。

第十六章 七情盘丝乱如麻

话说唐僧这次主动化缘却误入盘丝洞,遇到七个蜘蛛精变化的美女,给唐僧吃的都是些吓人的人肉荤饭,接着吐丝把唐僧捆了个严严实实,并打算蒸着吃掉,正应了“自投罗网”一说。孙悟空前来搭救师父,恰碰上这七个女妖精正在温泉里洗澡。孙悟空怕传出去坏了自己的名声,不好意思动手,于是就变作一只老鹰,把妖精们脱在岸上的衣服叼走了,他想拖住妖怪,不让她们伤害师父。可一直让妖精泡在水里耗着也不行呀。这时八戒一听有女妖精在洗澡呢,就赶紧请命去降妖,于是就闹出了一场反被捉弄的丑剧。八戒跑到妖精们洗澡的温泉池边,色欲顿起,没有立即痛下杀手,反而跳进池里要与女妖精们同塘共浴,还想调戏女妖精,遂变成一条大鲇鱼钻进池子,在女妖精们的腿裆里游来游去,左蹭右盘。被妖精们发现后,八戒见占不到便宜,就现出原形,挥着耙子就打。非但没有打死一个妖精,反被蜘蛛精肚脐里吐出的蛛丝裹了个五花大绑。

正应了《西游记》这一回标题 “盘丝洞七情迷本”。“七情”即是我们常说的“七情六欲”里的“七情”。 “六欲”在前面章节曾经提到过,也就是在孙悟空刚上路时打死的“六贼”: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和身本忧。这“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被看作是人类六种欲望的来源。六欲生七情,“七情”是指人的七种心理状态: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情从根本上说,还是从人类的欲望中生发出来的。《西游记》把“七情”形象化为七个女妖精,来代表七种情欲。而“盘丝洞”这节其实是把人类的基本欲望集中暴露出来了,才会有猪八戒色迷心窍,控制不了自己的情欲调戏女妖怪的情节。而不能抵御诱惑的八戒最终为情网所缚,又被摔得鼻青脸肿。是在告诫大家,永远不要被自己的欲望牵着鼻子走,否则一定会咎由自取,是要吃大亏的。

为什么这七个女妖精不是其他什么动物变化,而是蜘蛛呢?因为蜘蛛是会结网的动物,它结网是等着飞虫们自投罗网,变成自己的口中食物。而蜘蛛网正是象征束缚人们的欲望之网,告诫人们在面对诱惑的时候,容易迷失方向,丢失自我,也会像无知的飞虫一样自投罗网,自取灭亡。这正是《西游记》第七十二回盘丝洞这章节想要表达的真正寓意。

第十七章 多心比丘国

唐僧师徒西天取经路过比丘国,发现该国有很多怪现象:一是该国被改称小子城。二是看到百姓家家户户门口有一个装小孩的鹅笼。三是这里的人都谨言慎行。后来悄悄打听才得知该国国王是个小子继位,现被妖魔所缠,身染重病。昏庸的国王听信国丈妖言,须用一千一百一十一个男孩的心肝做长生不老的药引。为此传下圣旨,命百姓选送小儿,装入鹅笼,听候使用。为了搭救孩童,孙悟空深入王宫,识破“国丈”和国王宠爱的“美后”是南极仙翁所骑白鹿和一只白面狐精变化,于是施展神威,降伏白鹿,打死狐精。二妖现了原形,国王羞惭难当,低头认错。一千多个小孩的性命得救了,全城百姓无不感恩戴德。

孙悟空设法把一千多个小孩藏了起来,官员奏报国王说被风刮走了,国丈又献诡计,说是唐僧的一颗心肝,比那上千小儿的心肝加起来还有效。悟空遂变作假唐僧被押进王宫,在朝堂上,假唐僧自掏心肝,这一掏不得了,孙悟空扮的假唐僧竟然有几十颗心,国丈见了道:“这是个多心的和尚!”孙悟空这次扮的是假唐僧,但他的这些心,却是真的。将那些心拿与众人观看,却都是些红心、白心、黄心、悭贪心、利名心、嫉妒心、计较心、好胜心、望高心、侮慢心、杀害心、狠毒心、恐怖心、谨慎心、邪妄心、无名隐暗之心、种种不善之心,更无一个黑心。那昏君吓得目瞪口呆,假唐僧收了法,现出本相,对昏君道:“陛下全无眼力!我和尚家都是一片好心,惟你这国丈是个黑心,好做药引。你不信,等我替你取他的出来看看。”国丈听后抽身而逃,现出原形。吩咐百姓贡献小孩的心,听说唐僧的心肝也可做药引就要取唐僧心,这种行为本身就是惨无人道的黑心。孙悟空变假唐僧就是要告诉比丘国国王不要听信谗言,荼毒生灵、祸国殃民。有长生不老的心当然情有可原,但不能黑着心牺牲别人的生命来延续自己的生命。如果这样不讲道德,就会像国丈白鹿精的黑心一样祸害百姓。孙悟空代表唐僧的心,孙悟空是统领所有心的。这个章节告诉我们:作为人,什么心都可以有,就是不能有黑心。

唐僧在去西天取经出行之初,在法门寺里留下的一句:“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说得便是人经历的所有魔难,皆是从自心生起,也靠自心降灭。心中有魔,就会见到种种妖魔;心中无魔,就不会见到妖魔。孙悟空这些颗种种不善之心,因有邪妄心、好胜心、望高心、侮慢心,所以,才有了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正所谓:“只为心高图罔极,不分上下乱规箴”;因有嫉妒心、计较心,所以,孙悟空三番两次捉弄猪八戒,师兄弟几个互不相让;因有杀害心、狠毒心,所以,孙悟空被唐僧抛弃之后,化成六耳猕猴,打晕了师父。

“猿猴道体假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孙悟空是所有人心的集合,是善与恶的共同体,是一颗多变的人心。《西游记》里,孙悟空是个多心的和尚,这一点,乌巢禅师早已道明,所以,称呼《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多心经》。其实,多心的何止是孙悟空呢?观音菩萨也曾被孙悟空评为多心的菩萨,才会有四圣试禅心一举。唐僧更是个多心的和尚,所以,每次他念经的时候,都会被妖魔抓走。不是经书不好用,而是西游世界的种种妖魔,原是孙悟空的多种隐暗之心。唐僧是取经人,孙悟空便是取经人的心。孙悟空变作假唐僧,喻指这时唐僧和悟空合二为一,掏出一堆心来,代表“多心”。前面提到“二心”就会生出灾祸,更何况多心了。“心如鹿撞”即代表“多心”,收服了这个鹿精,“多心”就会变成“一心”,一心一意才能取得成功。

《西游记》第十九回浮屠山玄奘受心经章节,乌巢禅师指定行者,问道:“此位是谁?” 孙悟空笑道:“这老禅怎么认得八戒,倒不认得我?”不解其意的何止是孙悟空,世人同样觉得诧异,禅师一句“因少识耳”已然道破了《多心经》的奥秘。“不遇心猿无妖魔”自从孙悟空出山之后,唐僧可谓是步步遇妖魔,西天路上的所有磨难,都不过是六识所致,全因孙悟空这几十颗心。若心能做到“少识”,便是打破顽空。有句话说得好“多闻草木,少识人心。”是说现代人为名利所累,不知悔悟,不得解脱。劝告我们应该多去接触大自然的花草树木,可以陶冶性情。世间繁华人心难测,少与俗人交往,避开低质量无效社交,少识人心,心态就不会被尘世所干扰,自然就能保持一颗清净心和平常心,做最好的自己。

《菜根谭》中说:“福莫福于少事,祸莫祸于多心。”人生的幸福莫过于无事、少事,而灾祸莫过于多心、猜忌和抱怨。只有每天辛苦忙碌的人,才能体会少事清闲的幸福;只有心平气和的人,才懂得多心的祸害。人生在世,正如古语所说:“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多心必生猜忌,猜忌必至抱怨。多疑猜忌和抱怨,不仅会让自己的身心饱受煎熬,还可能导致家破人亡的危险,到最后害人害己,祸患无穷。祸福只在一念间,在邪念刚萌发和产生时,应立刻警觉,尽早打消这种坏念头,迅即加以扭转,使其回到正念上来,方可转祸为福。

古语有云:“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是指福与祸相互依存,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发出好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发出坏结果。告诫人们:在顺境中要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狂妄自大,得意忘形,反而会滋生祸患,由福转祸;在逆境中要百折不挠,勤奋刻苦,可变逆境为顺境,由祸生福的道理。其实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其正反两面性。对于发生的坏事情,我们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多看它的正面,想想它的发生是在提醒我们什么,我们应从中吸取什么教训,怎样才能向好的方面发展,我们应该怎么做?......只有这样考虑并积极行动,就能变坏事为好事,任何事情才会向好的方向发展。

成真篇

第十八章 九思成圣

在《西游记》中厉害的妖怪数不胜数,但要数最厉害的,那就是九灵元圣了,其真身是一只九头狮子,他可妙擒孙悟空。孙悟空打不过九灵元圣并不是偶然,九灵元圣的九头暗藏寓意。孔子曾说:“君子有九思。”一个人如果做到了“九思”,便可以成为圣人。“九思”在佛家中说法是摈弃七情六欲就可以觉悟。在道家中代表九九归真。这九头狮子就是做到了“九思”,才成为九灵元圣,他是西游世界中唯一成圣的妖王。那么,这“九思”又是什么呢?

九思分别为“视思明”、“耳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1、视思明:看待事物时,不能只浮于表面,应深入其中,透过现象看本质,并加以思考;

2、耳思聪:有时耳朵听到的事不一定是真实的,正所谓“耳听为虚”。因此需要懂得辩证地辨别,分辨其中的真假;

3、色思温:色代表情绪,温代表温和。喜怒哀乐皆不表现在脸上,应合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不乱发脾气;

4、貌思恭:貌并不是指相貌,而是指一个人的行为,恭则指恭敬心。做任何事都要怀着恭敬的心态对待;

5、言思忠:做人最重要的便是诚实,谎言有损朋友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需做到诚实,不说谎;

6、事思敬:敬,代表全心全意,全力以赴。当决定完成一件事时,就应该做到全力以赴,不可半途而废。只有坚持地对待,才能够成功;

7、疑思问:不论在什么时候,有任何不懂的地方,都应该及时发问。当请教别人时,不应感到不好意思,应大方地对待。孔子常说“君子不耻下问”,说的就是这一点。每个人都有疑惑的时候,不如将自己的疑惑早日提出来,早日解决;

8、忿思难:忿代表愤愤不平。生气的时候,应想到生气的后果。生气经常会带来不好的结果,因此,生气时应冷静下来思考,不可意气用事。很多时候,我们只要换位思考一下,懂得别人的难处,就不会那么生气了;

9、见得思义: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得到别人的帮助。内心狭隘的人,看到的都是利益,而心胸宽广的君子,则注意到的都是义。不论这个帮助有多小,都应该做到“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而不以别人给予自己的多少决定回报的多少。

这一章回的寓意是告诉大家:

一、讽刺好为人师将别人引上歪路的人。《西游记》中有一句“师狮授受同归一”即点明了主旨,九头狮子的真身,就是孙悟空“好为人师,沉迷授业”的利名心、好胜心、望高心。孙悟空师兄弟三人,热衷于人前卖弄,在玉华洲收了三个徒弟,巴不得要传授徒弟,因此丢了武器,惹出这一窝狮子来。九头狮子就是孙悟空好为人师的心魔。人最难打败的就是自己,修行不够,心魔入侵,自然敌不过九灵元圣。

“我本有天眼,我瞎因有师。”其实我们每个人生下来都具有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是大多数的老师在给我们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在我们的头脑中设置了好多的条条框框,限制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使我们不能突破和超越。有句话:你崇拜谁,就会成为谁的奴隶。指的是我们不要盲目崇拜任何人。真正值得尊敬的老师一定是给予学生大量想象和向往,让学生对知识充满了渴望和兴趣。老师对学生的最大作用是唤醒和激发,而不是灌输和说教。我们学习老师的终极目的是——超越老师。

二、做任何事情,都要九思而行,切记不能莽撞。而孙悟空呢,不管是之前的好为人师,还是把从不吃人的黄狮精打死,最后惹恼九头狮子,其实都是他自己犯错在先,没有做到九思而后行。所以,孙悟空再厉害,都打不赢九灵元圣。

三、九灵元圣也是大家学习的榜样。九头狮子在西游世界中,他是一窝狮子的祖师爷。在他的庇护下,有大大小小的一群狮子跟着他混饭吃。九头狮子个人修养极好,且为狮极其低调。平时常教他的子孙们要和人类友好相处等诸多道理,比如:买东西之类必须付银子,不能强取豪夺等等。人都很难做到这几点,居然让一头狮子做到了。九头狮子从不吃人,说明他根本不是妖怪,他已经修成圣了,他的出现是提醒孙悟空等做人行事原则的。我们也要向他学习,能经得住各种诱惑,去除贪念,做事凭自己的良知行事,不做伤天害理的事,还要有一颗包容万物的心胸。

第十九章 去伪存真

玉兔精原是广寒宫捣药的玉兔,因在广寒宫时被素娥仙子打了一拳而怀恨在心,素娥已投生成天竺国公主,玉兔为报私仇私自下界,掳去素娥转世的天竺国公主,自己扮成假公主,留在王宫。得知唐僧取经路经天竺国,设绣楼投中绣球招唐僧为夫,想采其元阳真气,以便得道成仙。孙悟空火眼金睛,识破假公主玉兔精的真相,两个大打出手,正当妖精招架不住时,太阴星君和嫦娥仙子赶到,把玉兔收回天宫。真公主和国王两父女相聚后热泪盈眶,紧紧相拥,唐僧师徒继续西行。

其实孙悟空在王宫初次见到公主时,火眼金睛就看出了此公主是假公主。遂把国王拉到一边问:“你可觉得公主有什么异样?”国王先是一愣,但仔细回想确有点蹊跷:以前的公主是那么温柔可亲,而如今却这么嚣张跋扈……像变了个人似的,于是向悟空说明。悟空告诉他眼前的这个公主是假的,是一只玉兔精。国王问:“既然假公主是个妖精,我真公主现在何处?”悟空应声道:“等我拿住假公主,你那真公主自然来也。”这正是对“去伪存真”的最直白解释。

去伪存真,意思是去除虚假的,留存真实的。《西游记》整个取经经历也是一个明辨是非、对错、好坏,去假求真的过程。西天取经取的是“真经”。无论什么“经”,它在漫长岁月的传播过程中,经过不同经历人的理解,经过歪嘴和尚的歪曲诵念,经过不同时代的习惯选择,经过不同社会的统治目的选择……原先的经可能早已面目全非了。所以须要不断地修正、补充、更新、完善。万事万物千差万别,事物本身也存在着差异,精华与糟粕并存是世间普遍现象。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人们认知事物也是一个由浅入深、不断反复、去假求真的过程,在观察事物的诸多本质现象之后,还需要通过理论加工,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才能得出认知事物的真理。

在喧嚣的尘世中,我们要学会去繁就简,去伪存真。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里,认清真心和假意。永远不要把人情看得太重,期待越多,失望就会越大。高估了自己与别人的关系,只会徒增不必要的烦恼。人情纵有再多,也总有还完的时候。不要把别人的情分当福分,不要把别人的客气当运气。减少依赖,降低期待,才是成年人应有的自觉。凡事靠自己,是最大的底气。童话大王郑渊洁曾说:“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意味着把失望留给自己。”过度依赖别人,等于自己陷入了被动,一旦对方离开,自己将无所适从。只有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走出局限,活出自在的人生。

第二十章 脱胎换骨

在《西游记》中,大家都尊称唐僧为圣僧,其实他也贪、嗔、痴、慢、疑五毒俱在,七情六欲并未斩断,比如:说谎哄骗孙悟空戴上了紧箍咒,在女儿国中假装与女王拜堂成亲,还不停的甩锅把祸事推得一干二净……不过,正因为唐僧有诸多缺点,所以他才需要磨练,他凭借一颗虔诚之心立誓必达西天,在众人的帮助之下,终于顺利来到了灵山脚下。

然而,当唐僧登上灵山,看到有条波涛汹涌的大河横在眼前时,他再次怀疑人生了,想是不是金顶大仙指错路了。这条河根本就不是人过的,但孙悟空却笑着告诉他:“这条路没错,那河水之上有一座大桥,从桥上走过去,才能修成正果。”其实孙悟空作为心猿,已经给唐僧提示的很明显了:要想成佛,从此桥通过即可。但是唐僧却并不愿意相信,看到成功就在眼前,他不愿意拿生命去赌,他又凑近桥仔细查看,发现这桥原来是一根独木桥,桥匾上写着“凌云渡”三个字。唐僧吓得胆战心惊,丧失了前行的勇气。灵山之上并无妖魔,无需悟空站出来当帮手,这最后一道难关考验,是针对唐僧的心,是在试探他的虔诚之心、自信之心、意志之心、舍得之心。然而,唐僧面对这道难题时,却没有勇敢地向前迈出一步,他一路走来太过艰难,他害怕功亏一篑,不敢冒险。就算孙悟空先行跳到独木桥上做演示,透露通关技巧,唐僧也只是站在远处摆手,表示拒绝。猪八戒更是再次说出了大家的心里话:“这桥太难、太滑,这佛做不成也罢!”

眼看这道“独木桥”的心理考验难住了唐僧,无奈之下接引佛只好亲自登场,他撑着渡船喊唐僧师徒上船,唐僧看到了这个撑船的船夫,感觉像是看到了救星一样,他立马大喜,并喊徒弟们上船。孙悟空火眼金睛一眼就看出这船夫是接引佛,也是南无宝幢光王佛,悟空心知肚明又假装不知情,配合了这场演出。当接引佛划着渡船靠近唐僧时,唐僧看到他撑得居然是无底船,不由得由惊喜转为惊吓,他并没有意识到这是考验,只是失望地向船夫吐槽:“你这个船是没有底儿的破船,怎么能渡人呢?”接引佛看到唐僧仍然没有看破真相时,不由得替他着急,他只能通过诗句来暗示:“我这船:鸿蒙初判有声名,幸我撑来不变更。有浪有风还自稳,无终无始乐升平。六尘不染能归一,万劫安然自在行。无底船儿难过海,今来古往渡群生。”唐僧听了这话,也不知道这船夫是在吹牛还是说谎,仍然持怀疑态度。一旁的孙悟空实在看不下去了,他对接引佛合掌道谢,感谢佛祖盛意接引,同时又给唐僧解释这船就算无底,也照样稳当。随后,急性子的猴子直接把唐僧往船上一推,唐僧被这猛然一推失去了平衡,跌落到了水里,又被接引佛一把拉到船上。唐僧到船上之后,还在抖着衣服上的水跺着脚,埋怨着孙悟空的粗鲁行为,却突然发现水面上漂走了一具尸体。这个场景让唐僧一阵心惊,但是船上诸人却喜笑颜开,纷纷向唐僧贺喜,原来这具尸体正是唐僧自己的肉身。在接引佛和悟空的合力帮助下,唐僧终于脱去了肉体凡胎,变成了正果金身。

其实从唐僧通关凌云渡的经历来看,他自己的信仰和意志还不够坚定。如来佛祖给他设定的标准答案是从桥上通过,过去了就能修成正果,就算过不去跌入河中,他照样可以脱胎换骨修成正果。也就是说,唐僧能否成功过桥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他有没有勇气踏出这一步。从过独木桥,就可以试探出他的信仰和意志是否足够坚定,是否有那份放下自我的大智慧。

然而,唐僧还是没有勇气踏出这一步,他不相信自己,不相信别人的指引,也不愿意相信本心(心猿孙悟空),更不愿意相信接引的船夫。最后的关头,是悟空和接引佛强行帮他过关,才脱去了肉体凡胎。因此,他的正果还没有真正修成,他没有找到自己的人生答案,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亦或者,唐僧的成功之路就是保持一颗慈悲心,其余的事情都会有贵人相助帮他解决。而作者这样描述故事,更多的则是留白,是让我们自悟,成功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故事也没有唯一的正确解析。作者只是引路人,每个人都需要从中自悟,这样才能真正读懂故事。正是有了不同的思想,这样世界才能出现更多精彩的转机和变数,未来才拥有无限可能。天注定的东西也是可以改变的,变数是人力可逆转的,而逆转的起点就是人心。当内心坚定之后,人定胜天,就可以勇敢向前踏出去,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西行之路。

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考个好大学,以后找个好工作,认为这就是理想的人生之路。其实高考这根独木桥不一定是人生唯一的成功之路,成功的道路千万条,条条道路通罗马。考取大学只是一个过程,不是人生终极目的。至于考上名牌大学还是一般大学或是职业院校甚至考不上大学,只能说明人生旅程其中一站路程,你乘坐的交通方式不同。不管你是乘坐飞机、高铁,亦或是汽车还是步行,都阻挡不了你最后到达站点,到站后都得重新开始。人生是一个接力长跑,先赢得一段并不代表能够赢到最后。现实中有很多真实的例子举不胜数,例如:李嘉诚只有小学学历,白手起家从打工一步步做起,靠自己的努力奋斗,成为华人首富的企业家;莫言也是小学学历,靠自己对文学的爱好和追求,在部队和工作中笔耕不辍,成为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里集团总裁马云,也只是普通师范院校毕业的,照样创立了中国首屈一指的互联网企业---阿里巴巴和众所周知的互联网购物平台---淘宝。当然大家不要误解,举这些例子不是宣扬“读书无用论”,而是告诉大家人生并不是单就考上大学这一根独木桥,成功的道路还有很多条,但重要的是要始终坚持不间断地学习,李嘉诚90多岁了,还一直保持着每天晚上读书的习惯。因此奉劝现在的年轻人趁着年轻和优越的学习条件好好学习,能考上大学一定要读个大学,打好知识的基础,提升自己的认知,走出大学校门后,社会这所大学的学习才刚刚开始,要坚持终身持续不断地学习,这样我们才能站得更高,看的更远。

唐僧经过“金蝉脱壳”实现了人生的蜕变,脱去了肉体凡胎,变成了正果金身。人生是一场修行,人这辈子活着的最高境界是“一生三世”。何为“一生三世”呢?毛毛虫为第一世,作茧自缚变成蛹为第二世,从蛹破茧成蝶是第三世。毛毛虫的世界就一片叶子那么大,当他修行变成蝴蝶飞向天空,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后告诉未修行的毛毛虫,那些毛毛虫觉得他是在吹牛,正如“夏虫不可以语于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

“一生三世”这段话告诉我们:1、毛毛虫不甘于平庸把自己裹闭起来,忍受苦痛,通过不懈努力终于化茧成蝶。人有时候就像一个毛毛虫“没有作茧自缚,何来破茧成蝶?”遇到问题我们要懂得闭门思过反省,要有忍受痛苦的毅力和耐力,积攒能量找到转化的出口,生活才会有突破。虽说“一生三世”,其实多少人一辈子就活在毛毛虫那一世,就结束生命了。在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不是毛毛虫和井底之蛙的人呢?2、人与人因各自经历上时间和空间的差距,往往在认知层面、思想境界上有所不同,这是正常现象,无所谓谁对谁错。在与人相处上,我们不可以强求观念一致。和人交流的时候,要注意对方的理解范围以及接受能力,“夏虫不可以语于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这句话并不是贬低“孤陋寡闻”的人,也不是不让我们与认知不同的人交流,而是告诉我们要掌握沟通技巧,要注意站在对方的认知层面和立场上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

第二十一章 无字真经

唐僧师徒经历千难万险,终于到达灵山见到如来。如来命弟子阿傩、伽叶传授经书。二弟子向唐僧师徒索要“人事”,被悟空阻住,于是二人将无字的经书传给了师徒。燃灯古佛后命白雄尊者前去抖散经卷,让师徒发现“上当”,于是师徒一行再次返回灵山。二弟子依然索要“人事”,唐僧只得将唐王所赐紫金钵盂奉上,方取得有字真经。

然而,唐僧师徒第一次取得的无字经书真的是假经吗?

其实不是,这部无字经书才是真正的无上真经。只是唐僧师徒的修为还未到,看不破罢了。《西游记》中有言语可证。

燃灯古佛见阿傩、伽叶传无字经书,于是笑云:“东土众僧愚迷,不识无字之经,却不枉费了圣僧这场跋涉?”如来佛祖也说:“你且休嚷,他两个问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你如今空手来取,是以传了白本。白本者,乃无字真经,倒也是好的。因你那东土众生,愚迷不悟,只可以此传之耳。”可见,“无字真经”是比有字真经更高深之经。愚迷之人难以参悟,常人参悟,要比参悟有字真经付出更多的精力,经历更艰难的磨砺。唐僧师徒再次返回求取有字经书时,唐僧看着白纸黑字的“真”经书,不禁感叹“是我大唐之人无福啊”。佛祖听后则说:“那东土已然有慧根悟性至高之人降世。不消二三十年,这无字真经在东土自有传人弘扬。”暗指有慧根悟性之人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

佛祖最后说:其实这无字真经也是真佛经,只可惜凡夫俗子看不懂罢了。这句话看似说东土大唐的人民,实际也是说这师徒四人,历经千难万险的取经之路,还是看不透真正的佛法。如来佛祖让阿傩、伽叶两位尊者传无字真经给唐僧师徒,是让他们从取经途中的经历中悟出佛法的精髓,毕竟这一路上的重重磨难,已经足够写出适合他们及东土大唐众生的无字真经,比可能会水土不服的有字真经更好。

究竟什么是无字真经?其实就是成佛的高僧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以及对佛法的领悟,用口传身授的形式,同时让学佛之人参与到实践中去发现、认识自己,并领悟佛法,明心见性,开悟觉醒。而不是让信众死记硬背、学习书中字面上的知识。高僧通过此种弘扬佛法的方式去开悟弟子、感化和普渡众生,受众会更广阔,能够开悟的人会更多。

“佛祖拈花,迦叶一笑。”是禅宗的一个故事,说有一天如来灵山讲法,众弟子眼巴巴望着他,他却一句话也不说,伸手拿起一朵花,在手中转来转去,好像在暗示着什么。弟子们不解,只有大弟子迦叶微微一笑,紧接着,佛祖传弟子迦叶无字真经,为禅宗的精髓所在。禅宗的特色就是:传道授学,讲求心领神会,无需文字言语表达。如来佛祖的“无字真经”要表达的是世上语言和文字无法表达的佛法。能说出来的和写出来的佛法,只是佛法当中的一小部分。

除了以上所获领悟,通过如来先给唐僧师徒无字真经,最后又传了有字真经这章节,我们还可以得到以下两点启示:

  1. 佛祖跟前阿傩、伽叶两位尊者明目张胆地索要“人事”,其实并不是贪图财物,而是要告诉唐僧师徒更重要的道理:一是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有道是:“法不轻传,道不贱卖。”也是这个道理。通常人们对于有付出的收获才会懂得珍惜。花钱,钱在哪,心就在哪。白给的却不会珍惜,反而认为是不好的或假的。就好比我们上各种培训课一样,对于许多免费的课程,我们往往不记得去学或学不到好的效果,而对于付费的课程,我们才会真正重视,认真对待,往往会学到更多的知识。还有个例子是说有个慈善组织捐助非洲人民很多免费蚊帐以减少疟疾传播,结果很多非洲当地人把蚊帐改成了婚纱或衣服穿甚至干脆收起来不用。这个组织发现受捐助人的特点是他们认为不需要投入任何成本,免费就能得到的东西,没有价值,更不会去重视。后这个组织改进捐助方式为每个蚊帐适当收点费用,后来发现适当收点费用方式比免费方式获得的蚊帐的利用率大大提高。因为,任何事和物,只有投入了成本,才会去珍惜和重视。唐僧回到大唐,将此番取经经历告诉给唐王,唐太宗听后更喜。这里的高兴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经书终于取回来了。另一方面是经书取得不易,要送紫金钵盂做人事才能拿到,更加说明经书的珍贵;二是斩断俗世最后的牵绊,才能真正超凡脱俗。唐僧师徒一路走来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斩断了心上的种种羁绊,最后的牵绊就剩下唐王赠的沿途化斋用的紫金钵盂了。取经途中,唐僧多次让徒弟去化斋,自己还亲自去化了一次,但好几次祸事都由此而起。因此,当前唯一让唐僧牵挂的就是吃饭问题了,把紫金钵拿走后,就代表把一切事物都放下了,彻底告别世俗,才能真正成佛。

二、无字真经的真正含义是创造和创新。之所以无字真经的地位高于有字真经,是因为有字经书是后人总结出来的先贤的教义,可能只是符合过去的时空背景,不一定适合当前时代的需要。“当下法为无上法,当下师为无上师。”而生活在当下的我们,需要更贴近当前时代的规律和思想来指导我们的行动。既定的教义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与时俱进,容易禁锢人的思维,限制人的创新。相比之下,无字经书才是真正的无价真经,远比有字经书来的更有意义。悟懂无字真经的内涵才表示真正理解其中的道义。需要我们打破常规,革陈出新。需要用心感悟,亲自体验。世上有名人语录,有成功人士的传记,但没有一本书能够直接把我们送到成功的彼岸。别人的成功经验,并不是智慧的全部,适合别人,不一定适合我们。适合过去,不一定适合现在和将来。还有可能因为处境不同,对我们来说反而是错误的指引。唯有我们亲自经历的每一件事情,每一次尝试的成功与失败,自己从实践和磨砺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才是真正适合我们的无字真经。悟懂这些,我们才能创造出成功的人生。

第二十二章 天地本不全

《西游记》第九十九回讲,唐僧师徒因未满九九之劫,在取经返回途中被抛下云端。过通天河时再次求助老鼋,却因忘了上次所托问佛祖年寿之事而被老鼋扔到河里,把经文都弄湿了。只得把经书放在河边大石头上晾晒,晾干收书时因几卷经文被石头沾破了几页,唐僧甚是懊悔道:“是我们怠慢了,不曾看顾得!”孙悟空却安慰师父,说了一句富有哲理的话:“不在此!不在此!盖天地不全,这经原是全的,今沾破了,乃是应不全之奥秘也,岂人力所能与耶!”唐僧听了若有所思,后恍然大悟地点了点头。至此,取经路上九九八十一难全部经历完。

西天取经一路走来,孙悟空在经历了那么多的坎坷之后,成长了很多,也感受到了很多的无奈,他变得成熟了,不再是那个动不动就怒发冲冠的愤青了,他不仅学会了九思而行,还学会了能屈能伸、收放自如的处世之道。看到师父在为经书不全而纠结时,孙悟空已经显得很豁达了。

“天地本不全,万物皆有缺。”世上本没有绝对的十全

十美,十全十美只是大家期望的,十全十美有时候也可能是一种“不完美”,因为完美是人的一种需求理念,从一个角度看是完美了,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可能就不完美。完美本身就是一种缺陷。完美都是相对的,优势和缺陷常常是并存的,一个人总有他认为的缺陷,但他认为的缺陷有可能是别人认为求之不得的优势。比如:当你认为自己的头发硬有头皮屑是缺陷时,有头发对于秃顶的人来说恰恰是他梦寐以求而得不到的。生理上的欠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理上的缺陷。澳大利亚无腿超人约翰.库提斯说:“每个人都有残疾,我的残疾你们能看到,那你们的残疾呢?”天无绝人之路,上帝为你关闭了一扇门,就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海伦. 凯勒在自身聋哑盲的处境下,面对命运的不公,她从未想过放弃,凭着自己的坚强和努力,成为哈佛大学的毕业生,创作了世界文学名著《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被誉为“二十世纪美国的十大英雄偶像之一”。

不完美本就是生活的常态,也是一种“花半开,酒微醺”欠缺的美。缺陷本身也是一种美,断臂女神维纳斯,正因为少了一双胳膊,才称得上世界上至美的艺术品。大到一个国家、民族、社会,小至个人的人情、事业、家庭,都可能有不完美之处。可能不管我们怎么努力,结果都不会尽善尽美。

你不能十全十美,但你可以独一无二。正是因为这些“不完美”,我们的生活才会五彩缤纷,依然能够有目标有动力,热情洋溢的继续生活下去。

古语有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苏东坡曾作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毛泽东在读《资治通鉴》时曾批注:“观人观大节,略小故。”人无完人,大体上不错就行了。事无巨细,凡事分清主次就可以了。人人都有缺点,关键是如何去面对自己的缺点。假如选择自卑、遮掩、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只会陷入终日为自己的不完美而抱怨、沮丧、苦恼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在缺点面前,只有敢于正视缺点,保持一个好的心态,始终把微笑挂在嘴边,才有战胜它的勇气。沮丧时,不夸大和抱怨缺陷;得意时,也不否认缺陷的存在。生命可以在缺陷中寻求完美,也可以在完美中留下缺陷。如果不能理解这一点,那么生命未来将会有更多的缺陷。人总是认为那些获得成功的人是完美的,其实那只是一种幻觉。他们的缺点只是被成就的光环所掩盖,并非不存在。假如我们能像他们一样坦率理智地面对,这些缺陷不仅不会阻碍我们前进,反而会促使我们不断地完善自己,走向更大的成功。

人越成熟,越会淡泊名利和得失,心态也会越平和。想当年,孙悟空为了虚名自封齐天大圣而大闹天宫,结果被压五行山下五百年,差点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而现在的孙悟空经历了那么多的磨难,已经成佛,肯定不会再干那些冲动的事了,办事也有了分寸,懂得中庸之道和适可而止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要为了那些得不到或已失去的名利一直耿耿于怀,要学会放下和舍得,做到:得之坦然、失之淡然、争其必然、顺其自然。这样生活才会更自在,人生才会更从容。

第二十三章 五圣成真

唐僧师徒四人并白龙马分别代表“身、心、情、性、意”合起来组成的最完美团队,历经十四遍寒暑,一路跋山涉水,走了十万八千里之远,终于到达西天,取得了真经。如来佛祖按功封赏:唐僧(代表身体)被封为旃檀功德佛,寓意做人要心身合一,才能得真经;孙悟空(代表心)被封为斗战胜佛,寓意无论从事什么,只要懂得约束自己的内心,终可成功;猪八戒(代表情欲)被封为净坛使者,寓意情欲是戒不掉的,最终只被封为使者;沙和尚(代表本性)被封为金身罗汉,寓意本性像金子一样珍贵;白龙马(代表意志)被封为八部天龙护法,寓意我们要时刻捍卫自己的意念,所以被封为护法。

之所以唐僧和孙悟空能够成佛,是因为他们都有着十分坚定的信念,对于唐僧来说,西行取到真经,能够普渡众生,那是他毕生的信念。对于孙悟空来说,能够惩恶扬善同样也是他毕生的信念。这两个人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不会放弃自己的信念,所以最后都能够成佛。猪八戒给人的印象总是好吃懒做,而且他的信念很容易动摇,当遇到一些劫难时,猪八戒想到的则是各自分行李散伙。当遇到美色时,猪八戒也总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欲。这样的八戒是不可能成佛的,所以最后只能够成为一个有受用的净坛使者。那么,沙僧和白龙马一直是忠厚踏实、任劳任怨的,为什么也没有成佛呢?因为沙僧前生有伤生吃人造孽的污点,此外,在整个团队中,沙僧自己没有太多的主见,大都是师父让干啥就干啥,基本上充当了一个打手和保镖的角色。所以沙僧最后成为了金身罗汉,也符合他本身的职务角色。白龙马因违逆父命,犯下了不孝之罪。虽然后来的修行可以将功补过,但是成佛是不可能的。

《西游记》中乌巢禅师有一个四句偈:“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意思是告诫我们:在求神拜佛的时候,不要以为神佛远在天边,遥不可及,高不可攀,其实神佛离我们很近,神佛就在每个人的心中。也就是说,心即是佛,佛即是心。西天取经是个修心的过程。但真正的灵山不在西天,而是就在自己的心中。在取经途中,唐僧本人也曾感叹何时才能到达灵山,但孙悟空劝解他说:“只要你见性志成,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一念放弃,一念坚持。取经路再远,只要坚持总有到达的时候。若不经历苦难,又怎能磨炼心性,修行功德。正如孙悟空对唐僧所说:“扫除心上垢,洗净耳边尘。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最后直到抵达灵山,由孙悟空点醒了之后,唐僧才明白。因为人要靠心来点醒自己,才能领悟。

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历经那么多的磨难,依然痴心不改,保持一颗真心,心魔全都除掉了,即使未到西天,而心中早已成佛。“五圣成真”是为了成就印证唐僧师徒的“真心”,由于经过了九九八十一难的考验,证明了信仰和修行的心是真实的,所以就“成真”了。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很多人认为自身的烦恼是由外界造成挫败和伤害的事件引起的,事实上,烦恼都是由自己内心而生起的,是因为我们的心有计较,放不下,对事情的负面看法,外界的挫败和伤害才会影响到自己。有些人心里一烦恼,就选择放纵自己或逃避问题,还有些人喜欢花钱找人算卦,去求神拜佛,或请人作法等等,靠这些外在的形式来安慰自己,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想真正解决问题,需要大家多花心思在源头自己的心处寻找缘由和解决之道,回到自己的内心,直面、审视、对治内心的问题。先反省自己,再追问他人;先改变自己,再改变环境。人生归根到底还是自己的事。所以大家要去追求自我内在的完善,把自己做好了,人生就有了正能量,外在的境遇自然就平顺了。对应心理学上的情绪ABC理论: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包括不合理信念和合理信念),C代表继诱发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包括错误的反应和正确的反应)。该理论的要点:情绪或不良行为(C)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A)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B)所引起的。诱发性事件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直接的起因是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当人们坚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之中时,最终将会导致情绪障碍、情绪郁闷拥堵的产生,从而做出一些不正确的事情。

孙悟空成佛后便对唐僧说:师父,我已成佛,莫成还戴金箍儿,趁早儿念个松箍儿咒给我脱下来,打得粉碎,切莫再咒我。而唐僧回道:“当时只为你难管,故以此法制之。今已成佛,自然去矣。岂有还在你头上之理!你试摸摸看。”悟空一摸,果然没了!这个让孙悟空头痛一路的紧箍圈,自从孙悟空带上,一直想摘,可怎么也摘不去,而等到悟空取得真经成佛了,紧箍反而自动消失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其实类比我们的现实生活,我们就不难发现其中的道理:1、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其实我们每个人,在未修炼成功之时,头上都有一个无形的“紧箍”,这相当于现实生活中人人都要遵守的规则纪律。遵守规则纪律,这“紧箍”自然不会拿我们怎么样。倘若我们不守规则纪律,那这个“紧箍”肯定会给予我们应有的惩罚。念紧箍咒的可能是父母、老师、领导、执法执纪部门......紧箍对悟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没有紧箍,他可能还只是那个冥顽不灵的野猴子呢;2、自律才能自由。孙悟空经历了千难万险之后,无论是心性还是行事,都已经变得十分的成熟,再也不是当初那个大闹天宫、无所畏惧的顽猴。此时的他对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早已心有分寸,已经做到了“自己能够管得住自己”和“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头上的紧箍只是一个多余的无用的摆设了。孙悟空灵山受封成佛时,早已将禅心彻底净化,所以不会再受六字真言的困扰,心中的紧箍已经去除,头上的紧箍也就自然而然消失了。正所谓:“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悟空的紧箍已经消失,而各位你的呢?

后 记

《西游记》是一部传唱数百年经久不衰的经典。其中最受大众欢迎和喜爱的形象人物永远是那个蔑视权威、追求自由、敢爱敢恨、敢作敢当的孙大圣。孙悟空代表取经团队的心,孙悟空从一个桀骜不驯、天不怕地不怕的美猴王历经磨难终成为斗战胜佛,变得成熟、豁达、圆融了许多。我们在感叹孙悟空取得成就和荣誉的同时,也不禁感到有一丝悲凉,总觉得有一种落入世俗的遗憾,也有了“只识花果齐天圣,不认西天斗战佛”的悲戚。那时的孙悟空还是只无父无母的石猴,也是只不服天、不服地的“妖猴”,更是一个敢于挑战一切权威与规矩的齐天大圣美猴王。成为斗战胜佛的孙悟空是否还是当初齐天大圣的美猴王模样。

网上一个感性的姑娘曾说:“去了西天到了凌霄宝殿,我的孙悟空就已经死了。我不要那个在莲花上披着袈裟顶着佛光的斗战胜佛。我心中的大圣只是齐天大圣,那个自由自在随心所欲的花果山猴子从不是那斗战胜佛。”

孙悟空的顽劣、率性、纯粹,与我们的孩童时代相似,或者那才是我们的本真,我们应有的模样,而之后他面对现实的妥协,在阴谋狡诈中成长,最后修行成佛,正如我们学会了虚假的伪装,收起了本真,成为真正所谓的成年人。他并非无敌无畏,他也曾轻狂骄燥,他也曾幻想世间一切尽是公平正义,以为努力坦率便可得到公正对待,但他最终在现实中妥协,又在妥协中成长。

人生的得与失,其实都是相伴相生的。在得到的同时也意味着失去,失去了并不意味着得不到。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当你想要金榜题名,就要付出十年寒窗之苦;当你通过辛苦挣得了财富,也许却失去了健康;当你做生意失败了,有可能得到了教训为下次东山再起积累了经验......熟读《西游记》才懂得:有觉悟的心,获得与失去都是很好;执迷于外相,得到和失去都是不幸。

唐僧师徒西天取经一路上历经磨难,一直不畏艰险,痴心不改,最终到达西天,取得真经,修成正果。唐僧作为取经团队的领头人,代表人的初心和信念。唐僧的初心是明确的,信念是坚定的,那就是:牢记使命,一路向西,取得真经,造福众生。《华严经》上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初心易得,始终难守。”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意思是说只有坚守自己的本心和最初的信念,才能成就心愿,功德圆满。一个人做事情,如果能够始终如一的保持当初的信念,并做到坚持不懈,最后一定能得到成功。但这句话的核心之意在于坚持,而不是在于不忘。后面还有两句话:“初心易得,始终难守。”是告诉我们:不忘初心容易做到,哪怕是年迈的人也是会记得当初年少时的梦想,但是一生坚持做到的又有几个呢?整体这句话表达的是一种人生态度,人活着就是一种修行,要坚持始终如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