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米族的起源和传说(普米人和摩梭人的主要区别)

普米族的起源和传说(普米人和摩梭人的主要区别)(1)

摩梭人所住的房屋称为“祖母屋”(“祖母”在摩梭语里有“大”的意思,所以又译为“家屋”),祖母屋由两根柱支撑,分别为“男柱”和“女柱”,代表男女平等,男柱和女柱必须出自同一棵树,女柱为根,男柱为干,象征“女本男末”。祖母屋中有“火塘”,火塘的火代表家族的命脉,因此不能熄灭。家中所有重要仪式和聚会都在火塘前进行。

家庭由最年长或最有能力的老祖母掌握权力,居住于独立的祖母房,若家中最老一辈有多名成员,则以有能者为当家,又有“舅掌礼仪母掌财”的制度。成年女性居住于二楼,称为花楼,其兄弟与舅舅则居住于一楼。只有花楼的房间开有外窗,以供走婚的男子出入。

普米族的起源和传说(普米人和摩梭人的主要区别)(2)

普米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各地方言差别不大,一般都能互相通话。许多普米人还兼通汉族、白族、纳西族、藏族等民族的语言。过去,宁蒗和木里的普米族曾用藏文字母来拼记普米语,用以记载本民族的历史传说、故事和歌谣等,但流传不广。后来多被巫师用以书写经卷。现在,普米族地区大都通用汉文。

普米族儿童服饰不分男女,十三岁以前均穿开裆长衫,衣裤连为一体,腰间系一根带子,足穿自制的皮鞋。男子上身穿麻布或氆氇、布呢质的短衣,下穿宽大的长裤,披白羊皮领褂,膝下用布毡裹腿,腰间佩刀,脚穿自制的牛皮或猪皮鞋。女子服饰较为复杂,花样繁多。

普米族的起源和传说(普米人和摩梭人的主要区别)(3)

纳西族摩梭人生活在云南的永宁及四川盐源、木里等地。男子服饰与附近的藏族相似,头戴宽边礼帽;上身着高领镶边右衽短衫,下穿深色长裤,裤腿宽大;穿藏式高筒靴,裤脚扎于靴内;腰束宽约20厘米的黑、红等毛织品腰带或氆氇。青年妇女梳辫盘髻,梳辫时头发中要掺入3倍于本人头发的牦牛尾毛,合编成辫子并加上料珠装饰。

情人节这一天,丽江、大理和怒江的各族群众骑马坐车从几百里远处赶来聚会在兰坪县罗古箐的高原草场上。草场边有两棵紧贴在一起枝串枝、根连根、高近30米的云杉树,被普米人亲昵地称为“情人树”。因此,这片高原草场也称为“情人坝”。当地人说每年的“情人节”都要下雨,这是情人相思的眼泪,也如情人相思的情话,相思一年在这天向情人倾诉。其实,罗古箐地处高山,海拔在3000米以上,因山高林密,气候多变,特别在“情人节”这段时间时晴时雨。普米族、傈僳族、纳西族和白族的青年男女身着节日的盛装,一群群络绎不绝涌入“情人坝”。草地上密林间人们嬉笑打闹,拿出自带的酒肉食品席地野餐,阵阵笑语和着山风在草场上此起彼伏。

普米族的婚俗中“情人节”非常重要。平时相爱的恋人们可以在这几天中尽情地相聚、嬉耍,还可以彻夜不归纵情于山林间。而平时在老人面前和家人中是不行的。那些家中老人不同意婚事而陷入苦恋中的男女就趁“情人节”把自己的情人“抢”回家去。这当中还省了男方向女方说媒、提亲、下聘、回彩等等繁文缛节。

普米族的起源和传说(普米人和摩梭人的主要区别)(4)

“情人节”的高潮在夜晚。山上村边和空旷的地方都燃起堆堆篝火,火堆旁聚满了因酒微醉的张张兴奋通红的脸。普米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生产劳动生活的各种场景都有不同的歌舞来表现。

乐手弹响了手中的“比拍”,吹起了芦笙、笛子或树叶“比朴搓”、“缥蹉”,和着乐声与羊皮鼓点男女围成弧形或圆圈,边舞边歌,喜悦欢腾。毗领的各族群众也喜爱普米舞蹈,可以在舞圈中看到其它民族也跟舞且极为熟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