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劝学阅读理解(经典文言文赏析)

古文劝学阅读理解(经典文言文赏析)(1)

原文

罗州山中多孔雀,群飞者数十为偶①。雌者尾短无金翠。雄者生三年有小尾,五年成大尾。始春而生,三四月后复凋,与花萼相荣衰。然自喜其尾而甚妬②,凡欲山栖,必先择有置尾之地,然后止焉③。

南人生④捕者,候甚雨,往禽⑤之,尾沾而重,不能高翔。人虽至,且爱其尾,恐人所伤,不复骞翔⑥也。

注释
  1. :伙伴,同伴。
  2. (dù):同“妒”。
  3. :作指示代词,这里。
  4. :活的。
  5. :同“擒”。
  6. 骞翔:飞翔。骞,飞起。
译文

罗州的山中有很多孔雀,几十只为一群在一起飞翔。雌孔雀尾羽短而且没有金黄色和翠绿色。雄孔雀出生三年后开始长出小的尾羽,五年后长成大的尾羽。立春的时候尾羽开始生长,三四个月后又凋落了,和花朵的盛开和凋谢同步。然而孔雀喜爱自己的尾羽并且非常忌妒,凡是想在山林里休息,一定要先选择可以放置尾巴的地方,然后才栖息在那里。

南方人要捕捉活孔雀,要等到下大雨的时候才去捕捉,这时孔雀的尾羽上沾了雨水变得很沉重,不能高飞。虽然有人走近,但是因为孔雀爱惜自己的尾羽,恐怕被人损坏,就不再飞翔了。

古文劝学阅读理解(经典文言文赏析)(2)

文言知识

古文劝学阅读理解(经典文言文赏析)(3)

说“焉”:“焉”的本义是一种鸟,但不知道具体的种类。

“焉”在文言文中有以下常见释义。

  • 指“岂,如何”。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 指“于是,就,乃”,承接上文,以表示后果。如《墨子·兼爱上》:“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 作指示代词,相当于“之,此”。如上文中的“然后止焉”。
  • 作疑问代词,相当于“哪里,怎么”。如《愚公移山》:“且焉置土石?”
  • 作语气词,表示肯定、疑问、感叹等语气。如《愚公移山》:“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又如,《鱼我所欲也》:“万钟于我何加焉”;
  • 表示状态,用于形容词或副词词尾,相当于“然,样子”。如“心有戚戚焉”。
文化常识

孔雀的寓意

孔雀体态优美,丹口玄目,细劲隆胸,被古人认为孔雀是“文禽”

孔雀羽毛有圆形眼状斑,如同“孔”,所以又称“孔鸟”。因为当年南越国盛产,所以又称“越鸟”

从古至今,孔雀在文学、艺术和宗教上都久负盛名,传说孔雀就是百鸟之王凤凰的化身。

孔雀是一种非常美丽的鸟类,尤其是在开屏时更加光彩夺目。在古时人们便认为,孔雀开屏是一种吉祥如意的征兆,能够驱邪除煞,带来好运。过去富贵之家多畜养孔雀,即希望家里常有“祥瑞”。

古文劝学阅读理解(经典文言文赏析)(4)

孔雀还有前程似锦的寓意。从明朝开始,官服上会缀有补子,补子上用动物的图案来对官职进行区别。三品文官用的就是孔雀。

在清朝,皇帝会给王公贵族和有功之人赏赐花翎。花翎即孔雀的尾羽,花翎又分单眼、双眼、三眼,所谓“眼”指的是孔雀尾羽上眼状的圆。

古文劝学阅读理解(经典文言文赏析)(5)

三眼花翎最为尊贵,象征着无上的荣耀,乾隆至清末被赐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七人。

出处

北宋·李昉等《太平广记·禽鸟二》

启发与借鉴

古文劝学阅读理解(经典文言文赏析)(6)

孔雀以尾羽为傲,甚是珍惜,但也为其所累,因害怕伤害尾羽而不敢高飞,最终被捕获。孔雀因为爱惜尾羽,反而丧失了自由甚至生命。

一个人有长处肯定是好事,但如果恃才傲物、狂妄自大,将才华当成炫耀和骄傲的资本,以博取大家的赞美和羡慕,那往往就会遭人嫉妒,从而为自己埋下祸根。

(本文完)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我爱文言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