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民俗文化祭拜祖先(广东非遗保护专家)

广东民俗文化祭拜祖先(广东非遗保护专家)(1)

曾应枫。受访者供图。

广东人重视清明,广府与潮汕、客家的过法又有不同。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曾应枫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介绍,广府人家讲究春秋两祭,其中清明节扫墓称之为“拜山”,即全家人到先祖的坟前祭拜。“广州以前有很多山坟,在登峰路、小北那一带,先人就葬在山坟里。我还记得那时扛着锄头,跟着大人一起去拜山、除草的场景。”秋祭则是在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全族人一起祭拜共同的大祖先,甚至外省人乘船、驾车也要赶来,场面更加隆重。

据曾应枫向南都记者介绍,清明拜山,须带多种供品,旧时凡经济上过得去的人家都会置办烧猪,此外还有鸡、糕点、水果(广东话称为“生果”)、茶、酒,以及香、蜡烛、纸钱、纸花或者鲜花等。其中水果少不了甘蔗,寓意先人庇佑子孙日子越过越甜;鲜花按照传统必有黄色菊花,“黄”在广府方言中谐音“旺”,也是图一个“旺子旺孙”的好意头。

摆上供品、依长幼次序扣拜或者鞠躬之后,一家人会坐下来,共同回忆先人的奋斗历史、生前的点点滴滴,说说自己的近况。

曾应枫说:“我小时候也不是很理解,就是觉得拜山很好玩。现在不兴土葬了,一般就是扫墓,大家在墓前或者骨灰盒前摆上供品,恭敬地祭拜,我有时会把一些新发表的作品放在那里,讲述一下我这一年做了哪些事,也算一种小小的总结。”

祭拜结束,一家人会分食供品。过去叫“太公分猪肉”,按男丁人数分派烧猪,现在性别平等,个个都有份,或者一起到酒楼吃顿团圆饭。

“清明节从中原传到岭南地区之前,本来是提倡寒食(吃冷食)的,但是我们广东人还是很注重饮食,天上人间都要吃饱,所以清明节卖得最好的就是烧肉(烧猪)和鸡了,饭店的生意在清明期间都是非常旺的。”曾应枫对南都记者笑称,本着不铺张浪费的原则,许多家庭不买整猪,而是订购切好的烧肉块,“够吃就可以。”

身为“50后”,曾应枫说:“以前我是作为孙辈去拜,现在我领着自己的孙辈去拜,传统习俗就是这样代代相传。”变化的是殡葬和祭祀形式,不变的是合家团聚,一起对先人表达敬意和美好的寄寓。

曾应枫,国家一级作家,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创作出版约三百多万字,代表著作有《广州故事》《俗话广州》《广州牙雕》《纤云弄巧摆七夕——广州乞巧节》《千年海祭——广州波罗诞》《龙舟竞渡——端午赛龙舟》《织金彩瓷——广彩工艺》《舞动南方——南派醒狮》《广州民间艺术大会堂》《传承与守望——广府“非遗”研究与实践》等。

采写:南都记者 侯婧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