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子的生活趣事(嗑瓜子趣史)

在吃上,中国人有两个让外国人瞠目结舌的绝技,一是用筷子,二是嗑瓜子。筷子自然不用说了,在外国人看来,筷子就是中国人手指的延伸,运用得出神入化。而说到嗑瓜子,中国人绝对独步天下。小小的瓜子,可以说是国民级零食。在中国这片疆域里,从南到北,从大都市到小村庄,无论是逢年过节、亲朋聚会、追剧观影、客人来访,家家都会准备瓜子,处处可见它的身影,人人都会嗑上一阵。其它食物,会区别受众,可能有人喜欢,有人坚决不吃,可从来没见有人对瓜子掩面皱眉嫌弃的,就如丰子恺所说:“在中国,人人都能拿个嗑瓜子博士。”

瓜子的生活趣事(嗑瓜子趣史)(1)

(瓜子)

一碟瓜子,几杯热茶,三两好友,这样就可侃侃而谈,既打发了无聊,也化解了尴尬,而且也不至于一下就饱腹了。“嗑瓜子”这个国民神技,有着近千年的历史。原来,我们如此娴熟地嗑瓜子,是因为这是流传在我们基因里的记忆和技术。一粒小小的瓜子,见证的是波澜壮阔的历史。

对于看热闹的八卦行为,我们如今称之为“吃瓜”,其实这应该是一种误传,准确地说,“吃瓜群众”应该是“吃瓜子群众”。因为嗑瓜子只伴嘴、不填胃,而且轻小便携、干爽易清扫,在人们聊八卦的时候,既有食用乐趣,又不会让人因为吃而分心。可吃瓜呢,一般指吃西瓜,西瓜又重又大,不好携带,而且吃的时候,一不小心弄得满衣服都是,根本没法专心聊天,吃瓜过后,双手湿漉漉的,既要打扫瓜皮,还要洗手。比起嗑瓜子来说,吃瓜太麻烦了,因而,看热闹,用“吃瓜子群众”显然更准确一些。

瓜子的生活趣事(嗑瓜子趣史)(2)

(瓜子果盘)

我们嗑的瓜子,常见的有葵花籽、西瓜子、南瓜子、吊瓜子,它们可不是一直就有的,而是逐渐从外域传入的,按照先后顺序,应该是吊瓜子、西瓜子、葵花籽、南瓜子。

瓜子是各种瓜产的子。西瓜、吊瓜、南瓜,全是葫芦科。在生产力低下、物资匮乏的时代,人们从这些葫芦里抠出籽来食用,虽然只有一点点能量,但这也充分体现了食物的来之不易,以及先人们对食物的珍视。

一、最早、最本土的瓜子:吊瓜子

中国人最早嗑的瓜子,是吊瓜子,又叫做“栝楼籽”、“瓜篓籽”或“果臝籽”,这是中国最本土的瓜子。在先秦时期就有关于吊瓜子的记载,《诗经·豳风·东山》有“果臝之实,亦施于宇”句,一个远征的战士回到家,发现房屋周围长满了栝楼。西汉《礼记·月令》描述:“孟夏之月……王瓜生,苦菜秀”,东汉的高诱注释:“王瓜,栝楼也”。由此可见,至少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就开始食用吊瓜子了。

瓜子的生活趣事(嗑瓜子趣史)(3)

(吊瓜)

虽然如今吊瓜子并不普及,很多人不知道,但在浙江、安徽一带,仍大量种植,而且有一众爱好者。吊瓜子的形状比西瓜籽更圆鼓、饱满、圆润、立体,而且壳很薄,比西瓜籽油性大一些。

瓜子的生活趣事(嗑瓜子趣史)(4)

(吊瓜子)

二、最普及的瓜子:西瓜子

我们如今嗑的瓜子,最多的是葵花籽,因而很多人想当然地以为葵花籽是自古有之,其实,中国人嗑的瓜子,最普及的是西瓜子。西瓜原产于非洲,大约在五代时期传入中国。五代时期胡峤的《陷虏记》中记载:“遂入平川,多草木,始食西瓜……大如中国冬瓜而味甘。”这是最早的关于“西瓜”的文字记载。

北宋初年,在《太平寰宇记》卷六十九《河北道十八·幽州》中,在记录幽州土产时出现了“瓜子”,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关于瓜子的记载,而这瓜子就是西瓜子,那时很多酒楼就已售卖炒好的瓜子。

从此,西瓜子就在中国流行了近千年。那时,在江浙一带率先兴起嗑西瓜子之风,还广泛流传着一首《岁时歌》:“正月嗑瓜子,二月放鹞子,三月种地下秧子,四月上坟烧锭子……”

元代王祯编撰的《王祯农书》中记载道:“(西瓜)其子爆干取仁,用荐茶易得。”

明末刘若愚《酌中志》记载:“先帝(天启帝)爱鲜莲子汤,又好用鲜西瓜种微加盐焙用之。”说明在明朝末期,嗑瓜子登上大雅之堂,成了皇帝喜欢的食物。

到了清代初年,西瓜子已在大街小巷非常普及。孔尚任在《节序同风录》中就说:“炒西瓜子装衣袖,随路取嚼曰嗑牙儿。”《红楼梦》里的“内造瓜仁油松瓤月饼”,用的就是西瓜子。清末时期,法国传教士古伯察来华后,在《中华帝国纪行》一书中说:“你就是到了最荒凉的地区,也不用担心买不到西瓜子。”

瓜子的生活趣事(嗑瓜子趣史)(5)

(西瓜子)

很多人会有疑问,现在吃的西瓜,要么“小籽”、要么无籽,那我们嗑的大板西瓜子怎么来的?

其实,西瓜有两种,一种是瓜瓤爽脆甘甜的,人们吃瓜瓤,就是我们常见的“西瓜”;另一种是瓜瓤寡淡无味的,种子很大,称之为“籽瓜”。清末时期,籽瓜已在全国各地普遍种植,对其描述基本一致:“味淡”、“瓤不堪食”、“子大而多”、“专取其子”……由于不食瓜瓤,打开专取其子,很多地区也将籽瓜称为“打瓜”。

瓜子的生活趣事(嗑瓜子趣史)(6)

(籽瓜)

三、最晚流行的瓜子:葵花籽

如今我们嗑的瓜子,最多的是葵花籽,可中国人最早开始食用葵花籽,是明末时期的事了。在明代之前,中国人见都不可能见到葵花籽。向日葵原产于北美洲,又名太阳花,是菊科向日葵属植物,明朝晚期才从欧洲引过来,先是传到云南,然后逐渐向北方传播。向日葵传到中国的起初,并没有当作食物种植,而是当作一种观赏性植物种植。至于葵花籽大量取代西瓜子,那是民国之后的事了。

瓜子的生活趣事(嗑瓜子趣史)(7)

(向日葵盘)

一直到清代中叶,葵花籽还尚未被普遍食用。直到晚清时期,才偶尔出现“子生花中……可炒食”的描述。到了民国初年,《呼兰县志》中才出现了:“葵花,子可食,有论亩种之者。”的记载,说明从民国开始,人们才大量种植向日葵,食用葵花籽。新中国成立后,向日葵在中国北方全面开花,并且分食葵和油葵两类,即日常食用的向日葵和榨油用的向日葵。

葵花籽瘦瘦长长、中间膨起、黑白条纹相间,外壳带有纵向棱柱,油脂丰富,比西瓜子更容易嗑、且不易断。向日葵顶着巨大的花盘,将种子一览无遗地展示在外面,非常容易采摘收割,因而,葵花籽迅速取代了西瓜子的霸主地位,成了中国人果盘零食里的常见客。

瓜子的生活趣事(嗑瓜子趣史)(8)

(葵花籽)

四、最低存在感的瓜子:南瓜子

南瓜原产于美洲,是葫芦科南瓜属植物,明朝时期传入中国。明代嘉靖中叶开始,南瓜在江苏、安徽一带种植,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开通,逐渐向山东、河北一带传播,随后遍及全国。南瓜主要是食其瓜肉,而很少吃南瓜籽。

瓜子的生活趣事(嗑瓜子趣史)(9)

(南瓜子)

清末张锳纂修的《兴义府志》,其中提到:“郡人收其(南瓜)子炒食,以代西瓜子。”到了民国,南瓜子受到欢迎,“终年市于茶坊酒肆,人竞买食之。”由于南瓜子壳厚,比起西瓜子和葵花籽,不容易嗑,而且取子麻烦,所以只有少部分人喜欢食用,存在感远不及西瓜子和葵花籽。

五、“嗑瓜子”趣史

(一)明朝,嗑瓜子成为日常消遣

嗑瓜子虽起源于宋朝,但真正成为一种日常消遣的零食,是在明朝以后。《金瓶梅》中,嗑瓜子的场景就经常出现。潘金莲出场时,就是站在门帘下嗑瓜子,故意露出自己的一对小金莲,卖弄风情,引得一群男人整日在她门前聚集。书中的家长里短、打情骂俏、打发时间、勾心斗角都有瓜子相伴。瓜子不仅是日常零食,也成了送礼的佳品。如贲四嫂与西门庆偷情,害怕被西门庆的小妾们知道难为自己,就各送一盒瓜子给她们。

瓜子的生活趣事(嗑瓜子趣史)(10)

(瓜仁糖)

在明朝,瓜子不仅用来嗑,还发明了各种花式吃法,如:梅桂泼卤瓜仁茶、瓜仁栗丝盐笋芝麻玫瑰茶、芝麻盐笋栗系瓜仁核桃仁夹春不老海青拿天鹅木樨玫瑰泼卤六安雀舌芽茶等等。其中,最奇葩的当属瓜仁拌饭。西门庆设宴招待安郎中时,除了鸡蹄、鹅鸭、鲜鱼、羊头、肚肺等食物外,竟用沙糖、榛松、瓜仁拌米饭。

(二)清朝,赏赐金瓜子

到了清朝,嗑瓜子已经和现在一样普遍了。在清中后期,锦州的海口税务,瓜子的税收就占了很大一部分,小小的瓜子,也是商业中的重头。那时,瓜子除了炒制以外,一些商家还研发出了檀香瓜子、酱油瓜子、奶油瓜子等等,口味得到了很多的创新。人人嗑瓜子,甚至排队买瓜子,以至来华的法国传教士古伯察惊呼:“我觉得自己像来到了一个啮齿动物王国,这里的很多中国人,他们降生到人间似乎只是为了来嗑瓜子的。”

到了宫廷里,清朝的皇帝命人将金子打造成瓜子的模样,用金瓜子赏赐大臣。《甄嬛传》中,沈眉庄(谦妃刘氏原型)就曾随手抓起一把金瓜子想赏赐给御前太监苏培盛,苏培盛连退三步直呼“不敢当”。

瓜子的生活趣事(嗑瓜子趣史)(11)

(金瓜子)

皇帝赏金瓜子,是莫大的荣耀。据说康雍两朝老臣张廷玉,皇帝赏赐他的金瓜子足有一罐之多,可见皇帝对他的宠信。

(三)民国,嗑瓜子嗑出文雅范

瓜子虽香,但嗑起来“格嚓”声响,而且弄得一地瓜子壳,似乎没法优雅。可民国人为了保持风度,就发明了瓜子钳。瓜子钳与蟹八件一样,都是苏州人创造的。瓜子钳,精致小巧,形状如剪刀,大多用黄铜制成,两侧各有半月形缺口两三个,适合大小不等的瓜子放入,将瓜子放进孔中,稍微用力就可夹开。嗑瓜子,照样可以优雅。

瓜子的生活趣事(嗑瓜子趣史)(12)

(瓜子钳)

在民国的文人中,很多人都是瓜子的忠实爱好者。鲁迅先生,往往就是一根香烟,再配上一碟瓜子,写出了惊世的文章;林语堂也将嗑瓜子列为人生的一大乐趣:“吃瓜子,用牙齿咬开瓜子壳之乐和吃瓜子肉之乐实各居其半。”(《茶与交友》);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国学大师黄侃,在暨南大学上课时,疯狂向学生陈说嗑瓜子的妙处,表示耳边没点嗑瓜子的声音,上课也没意思。

丰子恺专门写了《吃瓜子》一文,表示生平最痛恨的就是嗑瓜子,他说嗑瓜子时常用力过猛,“格”的一声将瓜子咬成无数碎块,吃起来麻烦不说,那些碎块包裹着壳,根本就不好吃啊。他借嗑瓜子一事,暗暗批判了国民的劣根性。在他眼中,国人惟有在嗑瓜子这项技术上最进步、最发达,甚至连小孩子也会咬瓜子这项独具中国特色的绝技。最后,他还揶揄道:“发明吃瓜子的人,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天才!”不过,丰子恺嘴上说讨厌,可身体很诚实。说他本来已经下定决心不再吃瓜子,谁知看见桌上的一盘瓜子,感觉身体的每个细胞都在催促他伸出手去。最终,还是不由自主地从盘中抓了一大把。看来,瓜子的魔力,无人能挡。

瓜子的生活趣事(嗑瓜子趣史)(13)

(葵花籽)

(四)当代,“吃瓜子群众”时刻在线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中国人嗑瓜子进入了鼎盛时期,那时,虽说日子开始好转,但零食极少,而瓜子便宜易得,容易携带,所以那时人们无论走到那里,衣服的兜里都会揣上一点瓜子,只要有人停留过的地方,地上往往就会留下一地瓜子壳。所以那时的电影院、公园等公共场合,不得不在醒目位置提示人们禁止携带瓜子零食。

到了现如今,瓜子成了国民级现象的零食,各种口味的瓜子层出不穷,有些商家为了方便人们吃瓜子,将瓜子壳去掉,只卖瓜子仁。可大嚼瓜子仁,却失去了嗑瓜子的乐趣。

瓜子的生活趣事(嗑瓜子趣史)(14)

(蟹黄瓜子仁)

嗑瓜子,不仅能消磨时间,打发无聊,而且能化解尴尬,拉进距离,可以一边嗑瓜子,一边与亲朋好友相聚聊天,胡侃八卦,围观热闹,“吃瓜子群众”时刻在线。

瓜子的生活趣事(嗑瓜子趣史)(15)

(瓜子)

嗑瓜子,反映出先人们对于食物的爱惜和巧妙利用,一粒小小的瓜子,也装载了历史变迁。无论是一千多年前的古人,还是现代社会人,无论是上流富贵阶层,还是普通大众,那些与家人、朋友不经意的嗑瓜子唠家常的时光,才是最让人怀念的。闲暇之余,嗑嗑瓜子,聊聊天,平凡的生活就有了温情相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