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 西(怀念冠西)

光阴飞逝,为浙江日报做出过重大贡献的老总编辑于冠西离开我们20年了今年恰逢他的百岁诞辰,受他教育培养的一些老报人,正用各自的方式怀念这位才华横溢的新闻工作者、我省新闻事业德高望重的优秀领导者,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冠 西?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冠  西(怀念冠西)

冠 西

光阴飞逝,为浙江日报做出过重大贡献的老总编辑于冠西离开我们20年了。今年恰逢他的百岁诞辰,受他教育培养的一些老报人,正用各自的方式怀念这位才华横溢的新闻工作者、我省新闻事业德高望重的优秀领导者。

祖籍山东的冠西同志生于1922年,他先后就读于莒县初中、临沂乡村师范,18岁时又被中共山东分局保送到抗大一分校学习3年。他珍惜机遇,博览群书,奋发进取,毕业后履职于山东《大众日报》,20来岁就活跃在抗日烽火前线,成为有名的战地记者。他撰写的报告文学《何万祥》、特写《“老红”——勃朗宁机关枪》、通讯《路镇区的爆炸战》《侦察组长》《最后的一次反“扫荡”》名噪一时,有的被选入中国新闻报道名篇集中。

如同时代赐予新闻事业的一块精钢良玉,他受到党组织的器重,被安排至最适宜他激情驰骋、施展才华的重要岗位。

1951年春,29岁的于冠西从大众日报副总编辑的岗位上,调入浙江日报担任总编辑。巧的是,首任社长、总编辑陈冰受命创办《浙江日报》时也正好29岁。

那时,从省委书记到基层干部一律称“同志”,大家都亲切地称他“冠西同志”。他精通新闻工作的“十八般武艺”。散文、诗歌、书法悉数娴熟,是位多才多艺的“全才”。

他生活有规律:办报、读书、写作、锻炼井井有条。他曾著文:“我的工作日,一般是从下午2时开始,直到次日凌晨4时左右。”“看完最后一张大样,步行5分钟回家上床。这时就开始了我一天中最富有情趣和浪漫气息的晨读生活。”“那时,我是报社开展文体活动的积极倡导者和支持者。”夏日,几乎每个星期日他都带领我们一同挤站在报社唯一的卡车上去钱塘江游泳,或举行小型古典音乐唱片欣赏会招待属下,让职工们生活丰富多彩,充满情趣。

从1951年至1966年底,冠西在任16年,是浙江日报历任总编辑中任职时间最长的掌门人。在这16年中,冠西凭借自己高超的政策水平、高明的办报理念、高深的文字功底、高致的生活情趣,做出了骄人的办报业绩,在全国省级党报中享有较高的声誉。

他特别重视抓好报纸的“灵魂”,经常亲自撰写社论,在办公室阳台上苦心孤诣,精心构思。夏日更是“赤膊上阵”,挑灯夜战。他说:“写社论很少有省委分管书记一次通过的。不少社论都是改而又改,有的要送三五次甚至十多次修改清样。”

辛勤耕耘有回报。由他和薛驹、厉德馨等优秀笔杆子写的多篇社论,受到毛主席的重视,批转其他省级党报转载;有的社论还经毛主席亲笔修改,让浙江日报大添光彩。

其次是着力抓好典型。毛主席视察浙江农科所、毛主席视察小营巷,冠西都指派最得力的记者前往采访,写出了影响巨大的通讯。劳动模范陈有生、陈双田等典型人物的隆重推出和连续报道,影响深远。

他力求把报纸办得生动活泼,提高“新闻价值”,增强“指导性、知识性、趣味性”,提倡“苏州园林式的编排形式”,并经营好“试验田”。他嘱咐原政文组主编谷云冰:“三版是编委会报纸改革的试验田,你要当好田长,带领全组同志搞好这块试验田。”今年95岁的谷云冰忆及此事,至今感奋不已:冠西几乎天天下午或晚上,都到政文组来同大家聊天,为副刊改版出谋划策。副刊先后开辟了“新人速写”“知识小品”“浙江历史人物志”“西溪词话”等20多个读者喜闻乐见的栏目,满园春色,带动整个三版出现了崭新的面貌。

培养优秀办报人才,是冠西矢志不移的目标。徐永辉、刘新、郑梦熊、谢仲甫、江坪、吕韶羽、袁一凡、张金庄、杜荣进、贝新荣、彭汝春、吴有德、杨炳这些当年名闻遐迩的“台柱子”,哪一位不是他劬心栽培的?!

摄影记者徐永辉是冠西培养人才的典范。1951年4月26日,徐永辉拍了张迎接劳动节的照片,洗印成6寸照发给刚上任的于冠西,原以为又会照例“豆腐干”见报。谁知新总编笑道:“这张照片拍得好,原大见报好不好?”徐永辉一阵激动,大喜过望:“破天荒啊!”

身为摄影行家里手的于冠西,经常与徐永辉探讨照片的主题挖掘和取景、构图、用光、人物神态,尽力为徐永辉拍照提供条件。有次在欢迎一位外国元首的仪式上,警卫人员阻拦徐永辉上第一辆引导车。在场的于冠西立即与警卫处长商量:“明天照片见不了报谁负责?!”帮助自己的爱将圆满完成了任务。

徐永辉1950年冬在嘉兴七星乡二村拍了农民叶根土一家五口衣衫褴褛的合影,10年后重访叶家,恰逢叶根土女儿桂凤出嫁。叶根土取出徐永辉当年拍的照片给了即将出嫁的女儿。徐永辉立即拍下了这番情景,标题取为《桂凤的婚礼》。这组照片引起具有强烈新闻敏感的冠西的浓厚兴趣:“好!主题深刻,视角独特,这不就是农民的翻身家史?”他帮助把标题改为《陪嫁的“传家宝”》,在副刊加按语发表,后又配以自己擅长的诗歌《一户人家十年间》载出,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在冠西的悉心指导下,徐永辉跟踪报道50年,冠西又为他著文推荐。由此,徐永辉成为中国新闻史上跟踪报道第一人,不但荣获中国新闻奖、登上春晚舞台亮相,还被众多媒体推出100多个整版加以报道。

现年92岁的徐永辉谈起冠西对自己的培养,依然十分激动:“永世难忘他的恩德!”

刘新原本是沙文汉省长的秘书,调入浙报后受分组影响,手脚不够放开,于冠西鼓励他不要被分工所束缚,激发了他的主动性。冠西还亲自帮他选题改稿,经常指导他读书学习。心血浇灌鲜艳花,经过几年努力,刘新成长为一位得心应手的名记者。

报社原本只有少数几位大学生,冠西一直希望从高校引入新鲜血液。1965年春,他派人到社教工作团去挑选了13名尚待分配工作的63届大学毕业生,1966年春又挑选了14名64届大学生,使报社采编队伍的文化层次上了一个新台阶。

很荣幸,我也在第一批挑选之列。1965年5月20日报到时,就有人告知:总编辑于冠西夸你呢,说“要来了一个漂亮的小伙子!”此后30多年,我一直得到冠西的教育和恩待。

冠西一直住在原竹竿巷77号一幢精致小洋楼,高墙深园,假山幽径。1975年5月,我有幸搬家入住小洋楼与冠西为邻。他不仅让我看他的满屋藏书,欣赏他种的多种花木,还教我要多识花木虫鸟之名。他是散文名家,常教我:“写散文一要有真情实感,二要有生活积累,三要有文字功底。”“文章要以质量取胜,以见解取胜。”“游记可以文字优美华丽,也可以平实质朴,贵在出之于心,融之于情。”他先后出版的个人散文、随笔、诗歌专著《欧游纪事》《记者日记》《牧笛集》《林之静美》《冠西散文》《冠西选集》都签名盖章赠送给我阅读学习。

1978年8月,我的第一篇散文《杭州植物园漫步》在浙报发表,他看到后立即打来电话鼓励:“文章写得好,要坚持写下去,结集出版。”

1987年我的第一本散文集《天堂游踪》出版,冠西又亲自为我写序,肯定“这些文章,几乎篇篇都给人以新鲜感”,并在《人民日报》发表。后来,由他和萧乾、徐开垒、王西彦等名家组成的专门评委会,又将此书评为“浙江省新时期十年优秀散文集”。

怀着感恩的崇敬心情,今年9月27日上午,我与冠西同志的爱女米河一起去南山公墓,向冠西和他的夫人、曾任浙江日报副总编辑的秦风敬献花篮,擦拭墓碑。碑阴刻着冠西自撰的墓志铭:“钱江之水,浩浩荡荡。西湖群山,宁静安详。一生写照,得其所哉!”我恭敬地站立墓前,虔诚朗声祷告:“冠西同志,我和您的爱女米河看望你们来了。我永远感恩您的教导和关怀,永远铭记您对浙江新闻事业的开拓和贡献。现在,浙江日报事业兴旺,人才济济。你们泉下有知,可以放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