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区崧厦十年后规划(上虞崧厦从重量到提质)

2018-03-23 08:55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见习记者 王世琪 记者 朱银燕

“全球三把伞,一把崧厦造。”绍兴市上虞区的小镇崧厦,以伞立镇,1400余家伞厂,占全镇近50%的工业总产值,每年超过全球总量三分之一的伞从这里走向全世界……一系列数据反映着浙北这座“中国伞城”制伞业的繁荣。

但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代表,知名度低、技术含量低、产量高但品质低下等问题都成了制约崧厦伞业高质量发展的桎梏。面对经济发展新趋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要求,崧厦龙头企业天玮伞业转型升级,主动寻求高质量发展出路,实现华丽转身,一把小伞做出大文章。

上虞区崧厦十年后规划(上虞崧厦从重量到提质)(1)

深耕目标市场 化被动为主动

天玮伞业总经理潘伟最近在忙一件事情,研究日本的社会环境和日本人的生活习惯。“我不是要去日本旅游,这是为了让天玮的伞更好地进入日本市场。”潘伟说。天玮伞业自1993年成立以来,一直将目标市场定位在国外,日本、德国、美国……天玮的市场铺遍世界各地,其中日本市场占60%。

这项研究背后,有着鲜为人知的故事。潘伟刚到公司时,曾跟着团队去日本谈过几次生意,当时的洽谈场景,他记忆犹新。“我们提出的一些建议,日本企业代表或不以为然,或草草敷衍,在最后签合同的时候,我们往往是被动方,完全没有发挥空间。”起初,潘伟很奇怪,既然要合作,就要达成共识,毫无话语权的亦步亦趋算什么?回国后,跟老同事交流,他才知晓个中原因。“刚开始做外贸,我们把自己定位为产品供应商,谈生意的时候,他们要什么我们就给什么。”潘伟说,“这种心态也让我们慢慢变成合作中的被动方,我们不想着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想法,也就没法赢得别人的尊重。”

这个问题不仅仅存在于天玮伞业,崧厦伞产量大,销往世界各地,但大都是其他企业的代工厂,能够按时交货即可,至于做什么种类,用什么材质,都不会在意。“我们必须亲自去了解目标市场,化被动为主动,生产我们想要生产的产品。”没有话语权的无力让他开始思考企业未来的发展,憋着一股劲,潘伟开始做起功课。

现在的天玮变化已悄然而生,从亦步亦趋逐渐变成双向的沟通合作。“我们现在正准备针对日本市场,制造一款全塑料雨伞,根据我的观察,日本的雨伞消费多为一次性消费,用完就会丢掉,而日本的垃圾回收又有着严格的分类,这种雨伞可以服务回收环节,更适合日本市场。”潘伟也逐渐从理论转向实践,他告诉记者,下次再去日本,要拿着这款全新产品先发制人,掌握主动权。

上虞区崧厦十年后规划(上虞崧厦从重量到提质)(2)

转变发展理念 从重量到提质

话语权有了,另一个问题随之而来。“在合作中,我们能说得上话只是第一步,关键是要有底气。”潘伟深知,一个企业的底气来自于产品质量。

崧厦伞产量高,但质量也一直受人诟病,“垃圾伞”、“礼拜伞”的标签已贴在崧厦伞上多年。“重量不重质,盯着低端伞市场不放,崧厦伞业不可能翻身。”潘伟说,天玮要做的,就是撕下标签,重新塑造崧厦伞业的形象。这是天玮所想,也是所行,从去年开始,天玮成立设计公司并调整产业结构,精简人员,降低产量,提高质量,自主设计高端伞种。据了解,2016年和2017年,天玮伞业的营业额均为2亿元左右,但生产人员由900人减少到450人,产量也从2300万支减少到700万支。

产业结构调整背后是生产方式的变化,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制伞环节人工不可替代,这种长期存在的人工生产模式也束缚住了崧厦产业的发展。“制伞不同于其他传统行业,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再高,人力仍然不可替代,但有些环节却可以通过机器换人优化。”潘伟告诉记者,崧厦伞业机器换人普及率并不高,不少企业仍然全由人来加工,但高强度的重复工作容易让工人疲劳,降低产品质量。“我们现在就在尽可能实现自动化,机械重复的工作全由机器完成,工人只需要完成一些简单的手工操作,这样既保证了整条产业链的有序运行,又保证了制伞的标准化,确保产品质量不出问题。”天玮的生产车间里,劳动密集型产业带来的人员拥挤、环境脏乱都不见了踪影,工人们在整洁宽敞的车间有条不紊地进行布料剪裁缝制。与此同时,在设计公司,一大批高素质设计人才正紧锣密鼓的讨论、画图、打样,为高质量雨伞生产源源不断地输送新想法。

天玮伞业的产品展览区,琳琅满目的高档伞已经取代了从前只供打样的伞模型。手机般大小的胶囊伞、与迪士尼合作生产的卡通伞、以及自创品牌“紫丁香”系列伞,各式各样,应有尽有。“这些都是中高档伞,也是我们今后的主要生产方向,我们的产量还会下降,但我们的营收利润一定会提升。”对减量提质的转型理念,潘伟信心十足。

掌握核心技术 变领跑为超跑

尝到转型升级的甜头,没有让天玮满足,现在的天玮正酝酿着一场从行业领跑到行业超跑的全新转变。“我们现在做的这些,不管是市场还是产品,技术含量并不高,仅仅是超前的市场定位和理念革新,别人完全能够学得到,说白了,我们只是走在前面,别人努努力就能追上。”潘伟一边说着一边拿起一块深蓝色的伞布。从表面上看,这块布与一般伞布无异,潘伟好像看出了记者的疑惑,端起水杯把水一股脑的倒在伞布上。神奇的事情发生了,眼前出现了“荷花叶”现象,水在伞布上汇聚成水珠随意滑动,流经之处没有任何痕迹,将水倾倒在地面,伞布崭新如初,毫无水渍。

“这是纳米技术在伞布上的最新应用,市面上号称纳米技术的伞布非常多,但能拿出成品的只有我们一家。”潘伟骄傲地告诉记者。原来,这是天玮伞业与河北工业大学合作的研究成果,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想要在全球制伞市场上异军突起,就要想办法掌握核心竞争力,提高制伞过程中的科技含量,而产学研结合成了天玮破题的关键。

“技术已经成熟了,我们现在正致力于降低纳米伞的生产成本。”潘伟说,纳米伞正逐渐从实验室走向天玮的生产车间,新技术将带给用户全新的用伞体验。除了新产品,全新的伞面设计和伞骨结构改造,也在设计公司同步进行。在去年的春季广交会上,天玮伞业展示了科技创新带给制伞业的改变,最轻的伞、最防风的伞、设计专利最多的伞……一系列中高端全新伞种诉说着天玮锐意进取的决心,也诠释着崧厦企业在传统伞业转型升级之路上的努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