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的历史功绩四字(直臣司马光忠言直谏)

北宋其实是一个很特殊的朝代,说他弱小,他的经济实力比当时全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总和还要大,你说他强大,他的军队自从赵匡胤之后对外战争几乎没有打赢过,甚至连自己的羁縻州—定难五州都打不过,西夏建国以后,北宋每年还要向西夏进贡岁币,美其名日“赏赐”,更不要提对辽国作战了。有人说这一怪象是因为北宋“重文轻武”,致使北宋没有武将可用。北宋的武将除了开国功臣那几个外,其他人确实没什么可说的,然北宋的文臣富有才干,学识渊博而又足智多谋的比比皆是。我们以前谈论过善于举才得欧阳修和铁面无私清正廉明的包拯,今天我们说说忠言直谏、刚正不阿的司马光。

司马光的历史功绩四字(直臣司马光忠言直谏)(1)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出生于光州光山,就是现在的信阳光山县,此时其父司马池任光山县令,所以给他起名光。司马光从小就受到父亲的良好教育,6岁读书,7岁就能背诵《左氏春秋》(即《左传》),通晓其意,又因“司马光砸缸”救友的事而名声大显。因为父亲的倾心教导,司马光不论在知识方面,还是见识方面,都“凛然如成人”。好多当时的大臣、名士,都很赏识司马光,尤其是担任过副宰相的庞籍,对司马光视如己出,爱护有加。司马光也不负众望,在19岁左右就高中进士,即便是人才辈出的仁宗时期,也可以说是才学出众了。

司马光的历史功绩四字(直臣司马光忠言直谏)(2)

司马光特别爱读书,不只是中进士之前,即便做官以后也是酷爱看书,1041年十二月,司马光的双亲相继去世,司马光悲痛万分,在家居丧三年为父母守孝,在此期间,他读了大量的书,写了许多有价值的文章,如《十哲论》、《四豪论》、《贾生论》,对一些古人古事,根据自己的见解和感受,提出见解。守孝期满,朝廷任命他为宣德郎、将作监主簿,权知丰城县事,政绩斐然,大家都称赞他治国有方,又在工作之余,阅读大量典籍,写下如《机权论》、《才德论》、《廉颇论》、《应侯罢武安君兵》、《项羽诛韩生》、《汉高祖斩丁公》、《甘罗》、《范雎》、《秦坑赵军》等几十篇论文。1053年,司马光任殿中丞,除史馆检讨,修日历,改集贤校理,专任史官。从此,司马光开始了对历史的研究,为他以后的学术著作打下了基础。

司马光的历史功绩四字(直臣司马光忠言直谏)(3)

司马光不只是学识渊博,同时也是一位忠言直谏的能臣。因宋仁宗赵祯无后,仁宗对立嗣这件事很反感,跟大臣们闹得很僵,只有少数大臣敢直言进谏,他连写三封奏章,建议仁宗皇帝立储君,而前后三状没有结果以后,又托范镇在奏事时代为转达,请仁宗有个明确答复,着实让人替他捏了一把汗,好在宋仁宗宽宏仁厚,没有处置他。即便如唐太宗这样的开明皇帝有时候也是很讨厌别人对他一直提意见的,没看到魏征的下场吗?所谓伴君如伴虎,没有儿子本来就是赵祯的痛处,让他立别人为太子更是在他伤口上撒了一把盐。

司马光的历史功绩四字(直臣司马光忠言直谏)(4)

司马光任并州通判时,认为绝市和修建堡垒的办法有利于保护边界地区安宁,于是一面禁绝边民和西夏互市,一面决定修堡。正在这时,带兵将军郭恩,乘酒出击西夏,结果大败而归,自己不得已而自杀。朝廷御史审理此案,庞籍一人承担了责任,被解除了节度使之职,贬谪知青州事。

司马光的历史功绩四字(直臣司马光忠言直谏)(5)

司马光向皇帝连奏三状奏明庞籍是听了他的意见才决定修堡的,说明庞籍完全是出于“欲为国家保固疆圉”的本心,“发于忠赤,不顾身谋”,因为“过听臣言,以至于此”,应当“独臣罪,以至典刑”。而庞籍得知司马光要为自己辩解时,就又上奏章,引咎自归,请求免除司马光之罪,使司马光没有受到任何责罚。虽然此事可见司马光很有担当,明是非,是个正直的人,但也有负面的影响,司马光此举很有“结党”的意味,为以后的党患埋下了伏笔,党争历来是执政的巨大弊端,后世的明朝与其说亡于天灾外敌,不如说亡于党争。

司马光的历史功绩四字(直臣司马光忠言直谏)(6)

公元1063年三月二十九日,仁宗驾崩。四月宋英宗赵曙即位,两宫矛盾加剧。司马光看到这种情况力陈国家当务之急应君民同心、内外协力的道理,指出:“金堤千里,溃于蚁穴;白璧之瑕,易离难合。”皇帝没有太后支持“无以君天下”,太后离开皇帝“无以安天下”。司马光的苦苦相劝,终于有所效果,太后和英宗的矛盾趋于缓和。

司马光的历史功绩四字(直臣司马光忠言直谏)(7)

司马光除了帮助朝廷解决好皇位继承、治国政纲等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外,同时也把注意力放到下层人民身上。他发出了关心人民疾苦,减轻人民负担的呼声。而且这个思想几乎贯穿在他所有的奏章里。他在《论财利疏》中指出:当今天下最苦的是农民,因为“农民苦身劳力,粗衣粗食,还要向政府交纳各种赋税,负担各种劳役。收成好的年代,卖掉粮食以供官家盘剥,遇到凶年则流离失所,甚至冻饿而死”,建议切实采取一些利民措施,反对宫中宴饮和赏赐之风。

司马光的历史功绩四字(直臣司马光忠言直谏)(8)

公元1067年,英宗病死,神宗赵顼即位。宋神宗重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原参知政事欧阳修此时年近六十,刚致仕),主持变法。在思想上,王安石主张开源,司马光主张节流。司马光和王安石因政见不同,在一些问题上进行激烈的争辩,有时在皇帝主持的议政会议上也毫不相让,然而很多人不知道司马光早年和王安石关系极为要好,在很多地方都政见一致,可以说互为知己,两个人都想用自己的才能为国家做出事实,并且都是敢作敢为刚正不阿的人,只不过王安石比较激进,司马光比较平缓,尤其是王安石“青苗法”

未完待续…

图片来源于网络,寝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