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接哈达的礼仪(哈达与藏族礼仪文化)

春节将至,归藏或离藏返乡的小伙伴越来越多,离别或重逢时,热情好客的藏族同胞总是会献上一条纯白无暇的哈达,寄托平安祝愿的真挚感情。到过西藏的小伙伴们肯定对这一条长长的白绫并不陌生,今天呀,卓卓就给小伙伴们介绍一下关于“哈达”的小知识,可要听好哦!

藏族接哈达的礼仪(哈达与藏族礼仪文化)(1)

哈达,藏语音为“卡达”。哈达为西藏佛教礼敬用品,为一种长条状的丝织品,有白、黄、蓝、红等颜色。敬献哈达表示人们对佛的敬仰,对迎见之人的敬意与祝福。在西藏各种礼节中,“献哈达”是最为普遍、最恭敬的一种。在藏地的传统中,无论见到寺庙、佛像、高僧大德、达官贵人,乃至尊贵的亲朋好友、宾客,人们经常会献上一条哈达以表示礼貌、尊敬或给自己积聚福德资粮。

藏族接哈达的礼仪(哈达与藏族礼仪文化)(2)

哈达的由来成书于1629年(明崇祯二年)的《萨迦世系史》记载,八思巴在被国师晋升为帝师时,皇帝除奉送了“白银一千锭绸缎五万九千匹”“还有每次见面时所送的礼品及哈达、银币等”。藏文史书还记载,公元1265年,八思巴从元大都返回西藏时,带回了用丝绸制成的哈达。并记载哈达两端有长城图案,面上有八宝图案和祝词。八思巴向藏地的神佛塑像和僧俗官员敬献和赐奉了这种从内地带来的长条丝绸。史书作者还编了个十分动听的故事,即说八思巴在向大昭寺的佛与菩萨献哈达时,壁画中的一位度母突然伸出手,向他索要哈达,这种度母被称为“卓玛达隆玛”意思为“索要哈达的度母”。根据这个记载,有人推断哈达源自蒙古,其理由还有,蒙古人也有献哈达的习俗,只是颜色不同而已。但据有人考证,在元朝关于藏地活佛、高僧进行赏赐的史料文献中,从未出现过“哈达”一词。直到明末清初,蒙文中才出现这一名词,而倒是藏文史料中元代就出现了“哈达”一词,这说明哈达可能是随藏传佛教在蒙古地方的传播而从藏地进入蒙地。根据藏地的传说,大约在吐蕃第九代赞普布代贡杰执政的时候,苯教徒在举行宗教仪轨时,就有把白羊毛缠在头及脖子上的习俗。

藏族接哈达的礼仪(哈达与藏族礼仪文化)(3)

藏族接哈达的礼仪(哈达与藏族礼仪文化)(4)

卓卓

所以不要好奇咱们蒙古族同胞也有敬献哈达的礼仪哦!

另外藏地自古普遍崇尚白色,逢年过节,普遍将白羊毛挂在房顶或门顶,在丝绸传入藏地后用丝绸取代白羊毛,这是自然而然的事。另外,据说阿里托定寺壁画上古格王国君臣迎接阿底峡大师来藏传法的场面就有哈达,阿底峡是1037年来到古格的,这比八思巴赴元大都早200来年,这说明哈达源于蒙古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华锐一带至今过年时将冰块放在房顶及牛圈上,这也和献哈达异曲同工。白羊毛、雪白晶亮的冰块到白丝巾,仅仅是载体不同而已,都是表达敬意、虔诚、祈求平安这个中心心意。

哈达的分类

哈达是一种生丝织品,以绫、绸、丝原料制成,纺得稀薄透明,有白、黄、蓝等色。其上织以八瑞相及莲花、宝瓶、伞盖、海螺等图案。哈达的质料,因经济条件不同而异。哈达长短不一,短者三五尺,长者一二丈。

按颜色来分,哈达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象征纯洁、吉利的白色哈达。按藏地习俗,白色哈达分为三种,即:内库哈达、阿喜哈达和索喜哈达。内库哈达是出于皇家内库中的特定哈达,其质优、面宽而长,边沿织有吉祥图案,中为八瑞相图,上下为祥龙图案。藏人最常用的是白色哈达。自古以来,藏人认为洁白无瑕最能象征人们纯洁的心灵和表达真诚的心愿。

一种是五彩哈达,颜色为蓝、白、黄、绿、红。蓝色表示蓝天,白色是白云,绿色是江河水,红色是空间护法神,黄色象征大地。它是献给活佛或近亲时做阿西(彩箭)用的,为最隆重的礼物。佛教教义解释五彩哈达是菩萨的服装,所以,它只在特定情况下才用。

敬献哈达的礼仪

藏族接哈达的礼仪(哈达与藏族礼仪文化)(5)

一般哈达顺长叠成双层,折叠口朝外,用双手恭敬地呈献。献哈达时如果对方是自己的朋友、同学,年龄相当、位份相当则呈献时:哈达从中间平分对折,折叠口朝外;如果对方是活佛、长辈、领导、威望高于自己则呈献哈达时:哈达顺长叠成双层,上层要长出下层;如果对方的年龄、身份、威望都低于自己则献哈达时:哈达顺长叠成双层,上层要短于下层。而且需要注意的是给长辈、老师、领导献哈达时,哈达不能直接挂在对方的脖子上,呈献在对方的手中即可,如遇长辈、老师、领导给自己献哈达时,需恭敬的弯腰低头让对方将哈达挂放在自己的脖子上。

想去西藏,尼泊尔,川西,新疆旅行的加xizang1869

更多资讯关注微信公众平台xyzls072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