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翻需要腿部力量(下高翻的全是硬功夫)

中国艺术头条微信公众号开设“舞台艺术小课堂”专栏,近期陆续推出故宫博物院博士后、国家京剧院编剧池浚主讲的系列短视频节目,普及戏曲知识,介绍戏曲绝技,揭秘戏曲绝活。通过节目里精心选择展示的那些精华片段,我们既能领略中国戏曲艺术的瑰丽多姿,同时也特别能感受演员“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辛苦和不易。

新近一期讲到的是戏曲中的绝活“下高”。池浚介绍,“下高”也可以称为“下桌”,是戏曲舞台上“翻”的技巧之一,它从高向低翻。在不同的剧目当中,根据剧情的需要,“下高”也有不同的组合技巧。比如在陇剧《司文郎·闯狱》的结尾,运用了“下桌抢背”,表现剧中人宋九郎的愤懑不平。而在秦腔《斩姚期》中,运用了“蛮子下高”的技巧动作,表现了刘秀的惊恐、羞愧。在其他戏里,“下高”还可以用在表现激烈打斗的场面,表现人物武艺高强或是路途崎岖、不慎坠落等多种场景。

高翻需要腿部力量(下高翻的全是硬功夫)(1)

演员完成这个动作,从高处“翻”下来,很不简单。如果说,拍电影、电视剧的时候,演员没法完成类似动作,还可以通过特效技术去弥补,到了戏曲舞台上,演员是没这样的机会的。对于戏曲演员来说,这一“翻”,翻的是真本事,翻的是硬功夫,玩不了虚,做不得假。没有一定的功夫,翻不动;没有高超的功夫,做不好。

把“下高”用于表现激烈打斗场面,武戏中很常见。比如,京剧《三岔口》中最脍炙人口的,是那场夜里“盲斗”的武打戏。在扣人心弦的打斗中,就有“下高”的精彩情节。深夜的客房内,无半点灯火,周围也是漆黑一片。房客感觉似乎有人拨开房门偷偷溜进房间,闯入房间者感觉房客似已惊醒。二人近在咫尺,却看不见对方。他们在黑暗中寻找彼此。二人都心知对方不善,所以紧张地防范着周围,防止对方靠近。他们各自手持一柄长刀,小心翼翼地在自己身边扫来刺去。有时候,二人几乎撞到一起,但一个人身子向左探,另一个人身子向右探,刚好感觉不到彼此的存在。有时候,刀正好就在对方脖子上,又被对方阴差阳错地躲闪开去。突然,闯入者在用手上举探摸的过程中,触到了站在桌上正向下探摸的房客手腕。闯入者顺势夺下对方长刀,然后双刀向桌面疾削。房客从桌上跃起后翻身而下,正好躲开这一刀。这个翻身而下的动作,正是前述的“下高”。

高翻需要腿部力量(下高翻的全是硬功夫)(2)

我记得在剧场里看这段戏的时候,确实有“心提到嗓子眼上”的感觉。明知道这是演戏,明知道是假的,可还是体会到一种身临其境般的紧张感。专家们评价《三岔口》时认为,这台戏能达到这样的艺术效果,主要在于把京剧“虚拟”的表演方式的魅力发挥到了极致。两位演员在只有一桌二椅的灯火通明的舞台上,却能生动地表现出摸黑打斗的真实感觉,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一套虚拟的程式化的动作。例如,眼神的左右环视表现在黑暗中极力想要看清,上身略为前倾左右环顾表现搜寻摸索,等等。同时必须强调的一点,就是演员的武打身段也非常漂亮,这自然包括“下高”等动作设计。正是这方面的别出心裁,让观众既感到紧张刺激,又觉得趣味横生。

众多名家演出过京剧《三岔口》。其中,张云溪、张春华两位老艺术家,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就联袂演过这个经典剧目。张春华饰演的是“闯入者”——其实就是旅店老板刘利华。刘利华这个角色,前后身份经历过一个变化,在前期剧本中,他是开黑店的恶人,在戏中被正面人物“房客”任堂惠杀掉;在后期剧本中,则变成一个侠肝义胆的好人,与“房客”之间的打斗也就成了不打不成交的误会了。根据“早安京剧”公众号刊载的文章,张春华先生曾经回忆:“现在常演的《三岔口》,就是我首先改的。原先的老《三岔口》是梆子戏,剧中的武丑刘利华原为坏人,扮相很难看,剧情也主要是打斗。1951年,我和张云溪先生演此剧时,对老戏作了改动,将刘利华改为好人,与任堂惠因误会而打斗,而且是摸黑打,这就很巧妙而且幽默好看。”

高翻需要腿部力量(下高翻的全是硬功夫)(3)

张春华先生还特别提到一件事。他说:“这出《三岔口》当年以哑剧的形式参加在柏林举办的第三届世界青年和平友谊联欢节,受到好评并成为武戏代表剧目,久演不衰。”京剧到欧美演出,观众欣赏起来是很有难度的。但是,《三岔口》以哑剧形式演出,能让这些地方的观众看懂,而且大受欢迎,其成功的关键,首屈一指就在于剧情安排、动作设计。像“下高”这样的高难动作,表演时美感、力量感、刺激性兼具,给西方观众带来的那种新鲜感和震撼力可想而知。

用“下高”来表现人物武艺高强的戏也很多,京剧《奇袭白虎团》就属于此类。京剧《奇袭白虎团》堪称山东省京剧院的“看家大戏”。2020年,为庆祝山东省京剧院成立70周年,山东省京剧院复排了这台优秀保留剧目。在复排进入联排阶段时,我曾经前往省京剧院采访。在这次采访中我还了解到,前些年,除省京剧院复排过这台戏外,因为排演难度太大,几乎未有其他剧团尝试复排或者移植。其中的一个难点,是饰演男主角严伟才的演员必须文武兼擅,而这样一位演员实在难找。这个演员需要完成的武戏动作里,重点之一正是“下高”。

高翻需要腿部力量(下高翻的全是硬功夫)(4)

在接受采访时,山东省京剧院党委书记、院长蒋庆鹏介绍,《奇袭白虎团》有多个相对特殊的看点。看点之一是令人惊叹的高难度武戏。男主角严伟才有一个“云里翻前扑”的高难动作表演,可谓难中之难。这个动作,就是“下高”。演员要从两米多高的台上跳下,中间身体翻转360度,落地后连续做两个虎跳,再加一个空翻,然后站定。整个动作要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中间不能有停顿。这样,观众看起来才感觉赏心悦目,荡气回肠。然而演员完成这个动作,难度非常大。之所以“严伟才”选角难,首先就是因为演员过不了这一关。

饰演严伟才的山东省京剧院优秀老生演员孙卫安表示,《奇袭白虎团》中的“下高”,称得上是个极高难动作,只有天天练功,并且练得特别熟练,才能控制好、完成好,否则,受舞台内外很多不确定因素影响,不仅容易出错,而且一不小心就会受伤。

山东省京剧院副院长周翔则感叹,《奇袭白虎团》能赢得这么好的口碑,首先就在于那么多漂亮的高难动作、新创程式给人带来的新鲜感和满足感。

高翻需要腿部力量(下高翻的全是硬功夫)(5)

关于“下高”,还有一个与谭鑫培先生有关的特殊故事。著名剧作家张永和在《伶界大王谭鑫培》一文中,讲述过“伶界大王”谭鑫培上海之行的趣事。按文章描述,谭鑫培共去上海演出六次,“第五次他先是大红大紫,后来差点没栽在上海。”差点让“伶界大王”栽了的原因,正与“下高”有关。

上海当地的一家戏院,为了和谭鑫培竞争,请出了上海当时最红的一个老生杨四立。他们贴出来演出《盗魂铃》这出滑稽戏,杨四立演猪八戒。邀请谭鑫培的那家戏院老板就跟谭老板商量,您能不能也贴一出《盗魂铃》,我们知道您当初在宫里唱过。谭老爷子盛情难却,同时心里也有把握,于是也贴了《盗魂铃》。

《盗魂铃》有一个特别的看点:猪八戒不但要学各个行当的演唱,同时还要从一个三张半高的桌上翻下来。要知道,当时,谭鑫培已经65岁了。他在这个年龄,还能演这场戏?

文中记述道:“观众当然如潮,卖了一个满堂。前面都很好,到后面大伙就要看这65岁的老爷子上不上这高,从不从这个高桌上翻下来,下场门三张桌子立起来了。大伙把眼睛瞪圆了看这个,就看谭鑫培慢慢爬上去了,大伙的心可就提起来了,看他65岁的人翻不翻。只见谭鑫培扮演的这个猪八戒先向台底下一望两望,然后做出挠耳朵、摇脑袋的身段动作,后来叹了口气,慢慢又爬下来了。底下一看这个,大失所望,于是倒好就上来了,里面还有一个小报的记者,带头在台下起哄。这个事怎么评论呢?后来很多人就觉得这是从人物出发,猪八戒本领本就稀松平常,从这么高的桌上翻下来,那不是猪八戒,那是孙悟空,那是捉妖降怪的孙悟空。猪八戒这个吃货就是这样,一看这个太高了我就爬下来,所以这是塑造人物的独特表现。后来这个事还惊官动府,谭老爷子还经过了法院,最后是打赢了官司。他们不应该起哄,他的演出是符合这个人物的,所以这里面还有这么一个故事。”当时买票的观众,估计都想亲眼看看,65岁老爷子到底怎样“下高”。只是万万没想到,谭老爷子耍了个如此“怪招”。这算是一个特别的花絮。

高翻需要腿部力量(下高翻的全是硬功夫)(6)

类似“下高”这样的绝活,好看,添彩,但费劲,难练。宋代王安石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这段话,用来描述戏曲演员学艺、练功同样特别合适。正因他们披荆斩棘,迎难而上,勤学技艺,苦练绝活,才创造出这么多令人叹为观止的舞台艺术景观。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于国鹏 报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