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唱法代表作(戏腔唱法走红的背后)

最近几年,随着民族文化的复兴,网络上“古风”音乐大行其道。这类“古风”歌曲的作曲者,往往都喜欢在音乐作品当中,插入一段京剧的“戏腔”。

咿咿呀呀的“戏腔”,唱的是《三国演义》、《霸王别姬》或者《贵妃醉酒》的故事。偶尔听一下,虽说似懂非懂,倒也有一些韵味,不过听多了就难免产生疑惑。

民族唱法代表作(戏腔唱法走红的背后)(1)

现代流行音乐的创作,要求填词“通俗易懂”,曲调简单,容易上口。但是“戏腔”的出现,完全与当下流行音乐创作要求背道而驰。

那么,为什么这类歌曲的创作者,还要在自己的作品中,插入既难懂又难唱的“戏腔”呢?这些带“戏腔”的歌词,最近几年又为什么能一直走红呢?

一、“戏腔唱法”的走红

其实“戏腔”唱法的出现,是古风网络流行音乐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当然,这也与中国人的民族文化自信心恢复,有着一定的关联。

网络上走红的“古风”歌曲,大多不是专业词曲创作者创作的。这些歌曲最初只是一些“古风”爱好者自发创作出来的,在“圈子”中流行的作品。

“古风”歌曲的兴起,与古风游戏、汉服的兴起,差不多是在同一个时间段。十多年前,早期的古风歌曲创作者们,只是采用一些“半文不白”的汉语进行填词,然后自己谱曲演唱。

民族唱法代表作(戏腔唱法走红的背后)(2)

但是这些人并没有想到,可以在曲子当中加入“戏腔”。记得有一个非常红的古风音乐原创团队,他们创作的古风歌曲,大多被汉服爱好者和古风网络游戏的玩家拿去做MV的配乐。

后来,这个古风音乐的圈子逐渐扩大,资本介入之后,一些优秀古风歌曲开始变成网游和电视剧的主题曲。比如,当年网游《寻仙》的主题曲,就是网络原创古风歌曲。

眼见“古风”歌曲创作能够带来收入,跟风创作的人也就越来越多了。一些不太出名的专业歌手与词曲作者,也开始纷纷下场,参与其中,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首新的“古风”歌曲想要脱颖而出,就得想办法“创新”。“古风”歌曲说穿了,只不过是流行歌曲的一种罢了。

一首歌想要流行,它的填词和作曲,必然会受到某些规则的限制。然而,填词和作曲本身的创新,对于绝大部分业余选手来说是相当困难的。

民族唱法代表作(戏腔唱法走红的背后)(3)

既然在词曲创作上无法突破,为赢得听众,只能在古风歌曲的“唱腔”上耍花招了。于是很多流行歌曲的歌手,才变得“吐字不清晰”,或者像是“从来没有睡醒”。

一些人的唱腔,比较像蚊子哼哼;而另一些人的发音,则像是舌头底下含了一根针一样。哼哼唧唧、不看字幕,你可能不知道他们在唱些什么。

即使看了字幕,你也会怀疑自己的眼睛。因为这些歌手对于某些汉语词汇,并不采用标准的发音。这种特色的唱腔,不是“古风”歌曲的原创,它只是从普通流行歌手那儿移植过来的。

所以“古风”歌曲想要出位,还得继续进行探索。时间来到了2006年,周杰伦演唱了一首《霍元甲》,当中有一段“小城里,岁月里流过去,清澈的勇气”。

有人说这是“戏腔”流行的开始,也许在它之前,还有别的流行歌曲中也插入了“戏腔”,但是最初最红的那一首,应该就是它了。

民族唱法代表作(戏腔唱法走红的背后)(4)

《霍元甲》的走红,让一些民间古风歌曲创作者意识到,原来传统戏曲就是放在我们身边的一个大宝库。普通话只有四个声调,而插入的“戏腔”保留了汉语古音,声调变化更加丰富。

把“戏腔”引进到古风歌曲里面,不但能让歌曲的声音,变得更加丰富,更有层次感,还能借用“戏曲“的故事元素,为自己的曲子增色。

如此一来,一首首佶屈聱牙,不知所云的“古风”歌曲,便通过“传统元素”的加持,变得高大上起来。同时,也赢得了很多听众的欢心。

二、“戏腔唱法”走红的原因

网上有一些朋友认为,“戏腔”歌曲的兴起,是因为国人民族文化自信心的提升。其实这种说法,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戏腔”歌曲的流行,是通俗音乐作品的自然发展与激烈竞争带来的结果。但是“古风”歌曲创作者,之所以选择插入“戏腔”而不是别的腔调,的确和民族文化自信心的恢复有一定关联。

民族唱法代表作(戏腔唱法走红的背后)(5)

印象当中,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期,是大陆流行音乐的起步阶段。为了让普通话演唱的歌曲赶上港台流行音乐,内地的音乐人做出了很多的努力。

这些内地音乐人,为此至少奋斗了十几年,然而听众们没有看到任何起色。当时甚至有人绝望地表示:普通话演唱的流行歌曲,永远都不可能超过粤语歌曲。

那时候的作曲者,在编排歌曲的时候,只是会想到在曲中插入一些“英文”单词,借此来提升歌曲的“时尚感”。

比如当时有一个叫艾敬的“民谣”女歌手,她唱《我的1997》,里面的歌词有一句就是:“1997快些到吧,我就可以去HONG KONG”。

这首歌如今的人听了一定会觉得非常奇怪,去香港就香港了,为什么一定要唱成“HONG KONG”呢?至今为止,我们一些音乐创作人,仍然喜欢在汉语歌词中插入英文。

民族唱法代表作(戏腔唱法走红的背后)(6)

所以网上曾经有一个提问就是:为什么中文歌曲喜欢插入英文,而欧洲的歌曲很少插入汉语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洋气!

当然,在如今这个时代,你在一首古风歌曲里面插入一段“戏腔”,虽然不算“洋气”,但是也算是“时髦”了。

古风歌曲逐渐登上了大雅之堂,还上了春晚。后来就连《老九门》、《知否知否》这样的热门电视剧,也开始用这种带着“戏腔”的古风歌曲当主题曲了。

但是在十几年前的时候,你要是敢在自己的歌曲里插入咿咿呀呀的“戏腔”,那么恐怕别人会说你是“土鳖”吧?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转变呢?说穿了,还是因为大陆经济腾飞,综合国力的提升,重建了我们年轻一代的民族文化自信心。

民族唱法代表作(戏腔唱法走红的背后)(7)

要知道,清朝的时候,中国出国参加运动会,慈禧下令用京剧当国歌的事,曾经在网上被大家嘲笑了很久呢!

当祖国强盛之后,国民的本国民族文化自信心也得到了提升。咿咿呀呀怎么了?慢悠悠一个字唱一分钟怎么了?这才叫艺术,我们只唱给“懂”的人听!

结语

对于那些不善于观察生活的人来说,原创出新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现在的“古风”词曲创作者们,本身缺乏职业素养,别的不说,连填词都很有问题。

所以他们往往无法在内容上进行创新,只有在形式上进行创新,插入“戏腔”就是形式创新的一种。可惜这些“戏腔”歌曲里面,翻来覆去都是古典诗词或者戏剧的“意象碎片”和陈词滥调。

动不动就是“位卑未敢忘忧国”,动不动就是“才子佳人佳话”,或者把“玉门关”、“祁连山”和英雄豪杰、仁义天下什么的,放在一起乱炖。

民族唱法代表作(戏腔唱法走红的背后)(8)

又或者直接把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与“灯火阑珊”,生拉活扯在一起。槽点之多,简直是让人无从下口吐槽了。

古风音乐创作人和听众们热爱“戏腔”,并不说明大家的艺术欣赏力得到了提升。但是国民开始欣赏“国粹”,的确是因为我们年轻一代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得到了提升。

不过个人以为,这种程度的民族文化自信心的提升和民族自豪感的提升,还远远不够。因为现在排行榜上前十的流行音乐,还有不少在插入了“英伦腔”。

我们的创作者们应该再大胆一些,再自信一些。除了在流行歌曲中插京剧“戏腔”,建议也可以考虑插入“山歌腔”和“方言腔”,也很有意思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