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富由命深度好文(时文浩瀚终觉浅)

“80多年后,年轻人再读作家施蛰存当年发表的《梅雨之夕》,会觉得过时吗?我看一定有惊喜感”作家孙颙以倾慕的文学前辈为例———“新感觉派”代表作家施蛰存,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够先锋”,他在小说创作中大胆吸收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令人耳目一新当下一些90后学子,在走近经典时改变了固有的“刻板印象”,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富富由命深度好文?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富富由命深度好文(时文浩瀚终觉浅)

富富由命深度好文

“80多年后,年轻人再读作家施蛰存当年发表的《梅雨之夕》,会觉得过时吗?我看一定有惊喜感。”作家孙颙以倾慕的文学前辈为例———“新感觉派”代表作家施蛰存,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够先锋”,他在小说创作中大胆吸收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令人耳目一新。当下一些90后学子,在走近经典时改变了固有的“刻板印象”。

《梅雨之夕》正是25部经典之一。昨天“与25部经典的上海相遇———2017-2018年青年学子品读文学经典大赛”的启动现场,孙颙指着满满一柜子厚重的《海上文学百家文库》说,大赛篇目的绝大多数选自文库,邀25岁以下青年学子精读25部文学经典并撰写书评。这既是提升年轻人艺术感受和鉴赏力的契机,也有助于挖掘文学评论的新生力量。

海量当代作品面前,“同质化碎片化”的泛读大多浅尝辄止。然而,文学创作及评论需要经典的精神观照和脉络延续。“读经典的过程,或许不如阅读网文和通俗文学轻松、有趣,有时还比较艰涩、沉重、辛苦。但阅读的过程,是走进历史文化肌理和内核的过程,也是丰富认知、完善人格、精神升华的过程。”上海作协党组书记王伟说,向经典致敬,也意味着向新人召唤。

经典中的恒久魅力,助年轻人迈向更开阔远方

阅读经典,也许是当代学子与文学前辈的文脉传承中,最为直接的“亲密接触”。

读什么?“与25部经典的上海相遇”大赛2015年启动首届,两年一届,25部作品大多依旧选自上海作协2010年编选、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131卷《海上文学百家文库》。文库收录作家多半跨越了现当代两个时代,作者都在上海生活和创作过,占了现代文学的大半壁江山。大赛组委会专门购买了作品的电子版权,在华语文学网开设品读专区,供读者阅读。

评论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王纪人提到,就品读篇目文体而言,除鲁迅散文诗集 《野草》 中的一篇外,其他品读对象都选了小说。“以中短篇为主,长篇仅少数几部。其中约10篇是过去被评论较少的,往往易被忽视,但都各有特色。”他举例说,如郁达夫 《迷羊》、沈从文 《八骏图》、刘呐鸥 《方程式》、钱锺书 《猫》 等,正因评论得较少,可资参考的也相对少些,学子评论会有些难度。但一些被反复评论过的热门作品,再评论也有难度,要发前人所未发,如茅盾 《腐蚀》、巴金 《寒夜》 等。

大赛征文对象不超25岁,这意味着“92后”的大中学生或硕士生是主力。有评论界人士观察到,现在不少年轻人只读同代作家的作品,但相近的视野,很难提升自身素养,而经典中的恒久魅力,有助于青年学子迈向更开阔的远方。

年轻人接近经典有什么线索吗? 王纪人建议,不妨从25篇中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作家作品,边读边品,有什么心得随时记下,以便最终提炼概括观点加以阐发。“知人论世,从文本出发,言之成理,持之有故,也要聚焦对焦,切中特点,不能失焦虚像。有了精准、精到、精彩,必成好的文学评论文章。”

挖掘文学批评新生力量,布局沪上评论界梯队

记者获悉,大赛征稿至明年3月底,明年6月公布结果。获奖者将列入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青年评论人才库,作为评论人才梯队对象进行重点培养,并提供平台推出优秀评论作品。

长期以来,上海都注重发掘文学评论的新生力量。主办方认为,文学经典的妙处需时时擦拭,与其责怪青年一代沉迷碎片化、低幼式、快餐型的浅阅读,不如吸引、拉近他们与文学经典的心理距离,在书写文学评论中找到解码文本的钥匙,促使经典以更时髦细致的解读方式进入大众视野。

“现代文学意义下的上海,曾涌现出那么多文学大家,留下丰厚的经典作品。在这样的地缘优势下,通过阅读和写书评的接力,为上海国际大都市的文化名片,增添了新的内涵和生机活力。”王伟说。(许旸)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