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滁州历史介绍(元明时期的滁州历史大事记)

安徽滁州历史介绍(元明时期的滁州历史大事记)(1)

滁州地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吴风楚韵,气贯淮扬,接壤金陵西北,为六朝京畿之地,自古以来就有“金陵锁钥、江淮保障”之称,“形兼吴楚、气越淮扬”、“儒风之盛、夙贯淮东”之誉。三国设镇,南朝建州,隋朝始称滁州,因滁河而得名。 元朝创立行省制,市境先后属江浙行省之扬州路滁州,河南江北行省之扬州路滁州(今市区和全椒、来安2县)、安丰路濠州(今凤阳、定远2县)、淮安路泗州(今明光、天长2县)。朱元璋起兵在濠州奠定了明朝的基础,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定凤阳为中都,修筑皇陵。以下是元明时期的滁州历史大事记:

元朝

至元十三年(1276年),升滁州为滁州路。

天历元年(1328年),朱元璋诞生。

至正三年(1243年),境内发生旱灾,次年蝗灾。

至正十二年(1352年) 春二月,定远郭子兴起兵濠州。闰三月,朱元璋投附郭子兴起义军。次年,朱元璋率兵攻占滁州;郭子兴也率部万余人移驻滁州。

至正十四年(1354年) 十月,元丞相脱脱攻滁,朱元璋在滁设伏兵打败元兵。

至正十五年(1355年) 二月,刘福通等立韩山童之子韩林儿为帝,号小明王,国号宋,建都亳州,后移都安丰(今安徽寿县)。三月,郭子兴卒。小明王任命郭子兴之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张天佑、朱元璋为左右副元帅。郭、张、朱率军离滁渡江攻打元军。同年,朱元璋在滁州建太阳翊元帅府。

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攻取集庆(今南京),称吴王国公。

至正十八年(1358年),立滁州卫。

至元二十年(1360年),复改为滁州,属扬州路。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 二月,张士诚部将吕珍攻破安丰,杀刘福通。三月辛丑,朱元璋率军救安丰,吕珍败走。朱元璋迎韩林儿入居滁州。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 十二月,朱元璋命廖永忠至滁迎韩林儿归应天府(今南京),至瓜埠覆舟,韩林儿溺死江中。同年,吴王朱元璋回凤阳,修筑祖陵。

安徽滁州历史介绍(元明时期的滁州历史大事记)(2)

明朝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称帝。清流、全椒、来安,入滁州,属凤阳府,后直隶京师(南京)。

洪武二年(1369年),以南京故宫为蓝本开始营建明中都。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追封已故郭子兴为滁阳王,在滁州建滁阳王庙祭祀。

洪武六年(1373年),兵部在滁州设立统一管理放牧繁殖军马的机构――太仆寺,令滁军民养殖马牛。户养马一匹,一年上交马驹一匹;或养牛,一年上交牛犊一头。永乐迁都之后另设北京太仆寺,滁州太仆寺则改称“南太仆寺”,管理6府2州的“马政”。 同年九月十三日,明太祖朱元璋御制《祭柏子潭神龙文》,遣使至滁州柏子潭(位于丰山东南)前向“神龙”祭祀,情景可谓是“车马喧嚣、肩摩毂击”。洪武十八年十二月十一日,太祖再次下诏,在柏子潭前建亭,亭内安奉御制“柏子潭神龙效灵碑”,以传扬“神效灵树”。碑亭于洪武十九年四月建成,后毁于战火。

洪武七年(1374年),裁滁州之南3里,和县之东3里,六合之西3里,合并建立江浦县。在滁设滁阳、大柳树和东葛城3驿站。

洪武八年(1375年),朱元璋以“劳费”为由放弃了建中都的计划。

洪武九年(1376年),划东葛城属江浦县。

洪武十三年(1380年),复析置全椒、来安县。

永乐四年(1406年),知州陈琏纂修《永阳志》26卷。

宣德六年(1431年),大饥荒。

景泰年间(1450~1456年),属庐凤淮扬巡抚。

天顺元年(1457年),在滁州设漕运卫,有船79只。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大旱。冬大寒。

弘治六年(1493年),冬大寒,阴雨连绵1个多月。鸟兽饿死,有民冻死。

正德八至九年(1513~1514年),哲学家、教育家、南太仆寺少卿王守仁(王阳明)在滁讲学,前去听讲的人很多。王阳明离滁以后,滁州人在丰乐亭院外其讲学处建“王阳明祠”,以资纪念。

嘉靖元年(1522年) 七月,大风刮倒房屋。

嘉靖二年(1523年),秋大旱,百姓流离失所,饿死无数。

嘉靖三年(1524年) 春,大疠,死者不计其数。

嘉靖七年(1528年) 冬,白气亘天如练。

嘉靖八年(1529年) 蝗自西北来,蔽天遮日,丘陵坟衍如沸,所到禾黍辄尽。

嘉靖十四年(1535年) 春,州西众山夜鸣如雷。 嘉靖十五年(1536年) 大旱。同年,滁州人、吏部尚书胡松主纂《滁州志》4卷(已佚)。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 夏,大水,圩堤全被冲垮。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建珠龙桥。

万历十四年(1586年) 夏,大水,房屋倒塌不计其数。

万历十六年(1588年),建丰山书院。

万历十七年(1589年),知州丁士奇动用民力重修月城6座,增建窝铺12,垛口3549处角楼4座。此城,在明代南增廊,城周长9里18步。筑下水关,3拱洞。设6门:大东门名化日,小东门名环漪,大西门名永丰,小西门名观德,南门名江淮保障,北门名拱极。四周护城河阔200余步,深2人过顶,各门通河有桥。

万历十八年(1590年) 春,因闹饥荒,米价暴涨。

万历三十年(1602年),知州陈允升行丈田法,折大亩为小亩。将滁州田地塘山大亩165705.4亩折为小亩370391.9亩。

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滁州知州戴瑞卿主修《滁阳志》14卷。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 六月十六日,大雨连昼夜,洪水暴溢,淹死近千人。

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连续发生蝗灾、旱灾,百姓纷纷外逃。

天启元年至五年(1621~1625年), 滁州州判尹梦璧督工开挖自张家保至孟子嘴河,疏导滁河至浦口入长江。开挖十分之八左右,遇大段山石难以开凿而停止。清光绪九年,左宗棠派人用火药炸开山石,河通,名“新开河”。河长10公里。

天启二年(1622年),南太仆寺少卿冯若愚为保护立于醉翁亭旁苏轼手书《醉翁亭记》石碑,建“宝宋斋”。

崇祯八年(1635年),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农民起义军一部进至江北滁州等地。次年正月初四,李自成军攻滁州城,太仆寺卿李觉斯知州刘大巩等率众守城。初八,明总督卢象升率部增援滁州,在城东至珠龙桥一带大战,打败农民军。

崇祯十四年(1641年), 漕运水涸,改海运,征滁米3000石。滁州百姓苦正额还无法筹措,又加此额外负担,多外逃。同年,疫疠盛行,人相食。

安徽滁州历史介绍(元明时期的滁州历史大事记)(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