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葱到白发嘉绢人(从青葱到白发嘉绢人)

来源:【嘉兴日报-嘉兴在线】

近日,一部名叫《家·城》的微电影邀请了15名嘉兴绢纺厂的退休员工,在南湖天地嘉绢记忆展馆客串演出。虽然大家都没有演出经验和表演技巧,但当记忆之门被徐徐打开,个个全情投入积极献演。

说起嘉兴绢纺厂,“老嘉兴”无人不知,因为它承载着很多人的美好回忆,更是那个时代产业工人群像的缩影。“嘉绢人”年轻时一起挥洒青春和汗水,退休后再续深厚的情缘。

从青葱到白发嘉绢人(从青葱到白发嘉绢人)(1)

一生姐妹一世情

1970年,16岁的范莉华和18岁的曹爱珍同时被分配到嘉兴绢纺厂精纺车间,从此开始了她们一辈子的姐妹情。

从青葱到白发嘉绢人(从青葱到白发嘉绢人)(2)

“第一天就上深夜班,到现在还是印象非常深刻。那个时候还小嘛,什么都不懂。”范莉华的思绪一下子被拉回到半个多世纪前。

嘉兴绢纺厂成立于1921年,与南湖烟雨楼隔湖相望,它是嘉兴最早的一个现代化丝绸厂,也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绢丝纺织厂。从前,嘉兴城里很多家庭与这个厂有关系,很多人家七大姑八大姨都在这家厂里上班,有的人家甚至几代人都在那里工作。

“上深夜班的话,就要在半夜11点多出门,那个时候根本不觉得苦,反而很自豪。走出去要说自己是绢纺厂的,就有那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范莉华说。

当年,嘉兴的五大厂(嘉绢、毛纺、冶金、民丰、永红丝厂),还有其他国营企业,是这座城市的经济支柱,撑起了民生大计。

曹爱珍与范莉华从进厂起就是同一个车间、同一个小组的同事,她们还是住同一个宿舍的好姐妹。“一间宿舍4个人,我们一直住在一起,直到嫁人。”范莉华告诉记者,她的丈夫还是曹爱珍介绍的。

情同姐妹的两个人,结下了一辈子的闺蜜情。“我们两个都爱美,一起赶时髦的呀,老早就穿那种紧身踏脚裤了,还跑去上海一人买了一块英纳格手表。现在,我们也会一起逛街买衣服,一起追求时尚。”曹爱珍说,虽然有时候,他们也会因为对某件事的看法不同而发生争论,但这不会影响她们深厚的感情。

从绢纺厂退休后的范莉华,还到其他单位上了十几年的班。“我这个人就是闲不住,找点事情做做很开心的。”范莉华说,她是一个极爱小孩的人,曹爱珍先当上了外婆,她就常去好姐妹家里陪小孩子玩。

“我自己家里面都是兄弟,就我一个女的,有什么心事就找爱珍谈。”范莉华说,她们的感情早已超过一般友情,用“情同手足”来形容也不为过。

奉献青春无怨无悔

郑华兴和顾宁生是当年在绢纺厂基建处(后改名技改办)工作时的老搭档,现在成了一辈子最铁的兄弟。

嘉兴绢纺厂旧址是嘉兴目前保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近现代工业建筑群,包含厂房、大办公室、托儿所三栋标志性建筑。老厂房是一座三层高的大空间,外墙砌青砖,内墙是砖木。“我们当时的工作就是负责厂里的基础建设,像绢纺厂蜚声全国的体育馆,还有幼儿园、食堂、煤气站、职工宿舍等,都凝结了工程师们一生的心血。”顾宁生今年72岁,在职时当过基建处的主要负责人,见证了嘉兴绢纺厂许许多多劳模和先进工作者的动人事迹。

从青葱到白发嘉绢人(从青葱到白发嘉绢人)(3)

上世纪,嘉兴绢纺厂的一个项目——位于嘉兴机场附近的厂液化气灌装站水塔开工建设。“晚上11点多,老顾打电话给厂宿舍门卫,说施工现场缺一个零件,我得知后二话不说就从床上跳起来,赶到仓库取了零件,绑在自行车后座就出发了。”郑华兴一刻不耽误地骑车从绢纺厂赶往当时的嘉兴9号桥,“等我赶到那边,他们已经在路边候着了。”郑华兴回忆说,那时的工作氛围极好,大家只谈奉献,不讲金钱。

嘉兴绢纺厂原团委书记、化纺车间主任张志强说,从绢纺厂出来的机修工,即使扳个螺帽也是有鼻子有眼,不松不紧,按规矩来使劲的,老师傅个个都是比武出来的能工巧匠,他们一把游标卡尺拿在手里,做到了丝毫不差,游刃有余。所谓工匠精神,说的就是那样的人。

如今,当这些头发花白的老人再聚首,回忆起那段风华正茂的日子,心中依旧充满激情与感慨。

从青葱到白发嘉绢人(从青葱到白发嘉绢人)(4)

一起做件有意义的事

“嘉绢人”能一直聚在一起,王云祥功不可没。许平说,王师傅年轻时经常在操作比武中拔得头筹,什么都能来上一手,人称“三脚猫”。他是工会放映队的跑片员、男后卫、女篮教练、民兵连的机枪手,反正业余文体活动处处都有他的身影。他还是厂里未命名的“不管部部长”,出差难买的机票、车票他都会主动地想办法联系购买;有人得了疑难杂症,只要告诉他,他都会热心地找专家朋友帮助会诊……王云祥是个既搭时间又搭人情的热心人。

王云祥牵头组织的每周一次“嘉绢人”茶话会,至今已有十多年了。很多时候大家不在茶馆踫头,那他便会在家里烧上几壶开水,带上家里上好的茶叶,找好场所通知大家前来喝茶聊天。有人生病住院,他就组织大家赴医院慰问;有人去世,他又会组织大家赶去送上一程。

“聚会人最多的时候有三十几个,少的时候也有十几个,年龄最大的有90多岁,我们还有春夏秋冬四季统一的聚会衣服。”王云祥告诉记者,他们还常组织去美丽乡村烧野米饭、去塘汇实验学校打篮球、植树节种树等活动,大家的参与热情都很高。

前几天的一个午后,在嘉绢记忆展馆边的休闲吧里,这些老人又穿着统一的服装坐在一起,接受记者的采访,说起过去,个个都很激动和兴奋,仿佛一下子回到了年轻时代。

采访间,恰遇一对从杭州冒着高温赶来的老夫妻,他们想通过参观嘉绢记忆展馆,寻访一段久远的记忆。

“我的妈妈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绢纺厂的厂医,我的叔叔也曾在绢纺厂工作。我小时候的家就在绢纺厂旁边,可以说绢纺厂是伴着我长大的。”看到展馆里的老物件,阿姨的情绪开始激动起来,当看到自己母亲和蔼可亲的脸庞出现在一张老照片上时,不禁潸然泪下,“这张珍贵的照片我也没有,能否请你们把它发给我?”

嘉兴绢纺厂承载着几代人的传奇和生活,也留下了几代人不可磨灭的记忆。而现在的嘉绢记忆展馆,倾注了王云祥、郑华兴、顾宁生、许平等“嘉绢人”的许多精力和心血。

“从2017年1月我们第一次与嘉城集团、华润集团接触,建一个嘉绢记忆展馆就成了我们这些‘嘉绢人’最大的心愿,对我们来说,没有任何一件事情比这个还重要。恢复这段历史是我们的义务,我们有责任这样做。”王云祥动情地说。

时代在进步,昨日的嘉兴绢纺厂已淡出很多人的记忆,但它仍可以用一种特别的方式,继续滋润着这片土地。

挑灯翻阅《嘉绢志》,一趟趟跑档案馆和图书馆,一次次走访老前辈,王云祥等人开始了艰苦的筹备工作。“我辗转联系上好几位老厂的领导和职工,上门拜访后,他们都二话没说,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其实,每个‘嘉绢人’心里都有这份情怀,这一点是最让我感动的。”王云祥说。

收集资料、搬运老设备、培训讲解员、不断修正,一群退休后的“嘉绢人”一条心,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

据了解,王云祥、张志强、郑华兴、许平等人还义务承担起了培训展馆年轻讲解员的工作,当他们介绍嘉兴绢纺厂古老的界碑等老物件、珍贵的工业历史文物时,穿插讲了许多嘉绢往事,生动的故事比展板上的介绍词有趣多了。在展馆里,还有一面老照片征集墙,如果你家里也有关于百年嘉绢的珍贵照片,愿意拿出来与人分享,也可以送到展馆工作人员处。

从青葱到白发嘉绢人(从青葱到白发嘉绢人)(5)

这个见证了百年民族工业变迁的地方,已经被注入了全新的活力,百年绢纺厂华丽蜕变、重获新生。如今,无论是禾城市民,还是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能够在这里回顾熟悉而又亲切的历史镜头,让百年嘉绢所积累的人文精神作为回顾历史、弘扬红船精神的一个载体而得到传承。(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本文来自【嘉兴日报-嘉兴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