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起儿时过年的记忆(漫步人生儿时的记忆)

《漫步人生》:儿时的记忆——过年

年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小时候最高兴的事也许就是过年了。过年时学校放假,可以尽情地玩,还有好吃的,有新衣服。当然过年最开心的事还是放鞭炮,鞭炮喷涌而出的烟花、清脆的爆响声和淡淡的硝烟味都给人带来无穷的快乐。所以,小时候总是盼着过年,感觉时间过得真慢,年与年之间的时间是漫长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时间越过越快,年到来的也越来越快,年味越来越淡,所以更怀念小时候的过年。

小时候在农村过年,有许多风俗习惯,年味也特别浓。典型的过年习俗如:赶大集购置年货、做新衣裳、腊月二十三送灶王、年前要理发、贴春联、年三十晚上守岁、放鞭炮、初一早晨早起穿上新衣服在村里挨家挨户拜年、走亲访友相互拜年,等等。

勾起儿时过年的记忆(漫步人生儿时的记忆)(1)

老家的影壁墙

每年进入腊月,人们就开始为过年做准备,到腊月初八过年的准备工作就开始加速了,所以有“过了腊八就是年”的说法。而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开始,就紧锣密鼓地进入了过年的程序。从小年到大年之间,每天都有相应的事情要做,准备米面、做豆腐、蒸馒头、蒸年糕、打扫卫生、写春联等等,每天的事情都排得满满地。年前要准备好年后初一到十五,甚至更长时间的食品。腊月二十三则要做糖瓜、送灶王上天,希望灶王“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农村的老家各类粮食大都要人工用碾和磨来加工处理。我们村里有三个公共的石碾和一个石磨,供大家使用。石碾是在大的圆形石盘上放置一粗短的圆柱状石头,将要加工的粮食放在石盘上,滚动石柱碾压。石磨是将两截短的圆形石柱叠放在一起,上面石柱中间有洞,从洞中放入粮食,转动上面石柱,粮食在两个石柱中间磨碎。原来距我家三十多米就有一处石碾和石磨,并排安放在一座简易的房子中。除了公共的碾和磨之外,几乎每家每户都还有一个石磨,用于加工做煎饼、做豆腐用的磨糊。

勾起儿时过年的记忆(漫步人生儿时的记忆)(2)

老家的厨房和石磨

那时几乎所有的粮食都要先在碾上进行加工,小麦、玉米、大豆、地瓜干要先用碾碾碎,按不同比例混合再用水泡后在家里的石磨上磨成糊,用于做煎饼等食物。谷子、黍子要先在碾上碾去外皮,得到小米和大黄米,进一步碾细可得到小米面和做年糕用的大黄米面。面粉则是将小麦用磨磨成粉,用箩筛出细粉,再将粗的继续放入磨中磨,如此反复直至达到目的,箩出来的麦麸则用于其他用途。那时候,吃面粉少,推磨加工面粉好像也只是春节前的事。

上世纪八十年代粮食加工好像就都用机器了,公共用的磨最先退出了历史舞台,之后碾也基本不用了。近几年回家已经找不到碾的踪迹了。个别家中还保留了石磨,但也很少使用了。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放了寒假之后,在家里参加最多的劳动之一就是推碾、推磨了。春节前碾的使用频率特别高,每天都有人排队等着使用,所以姥姥和母亲总是要早早地去排好队,安排好相关事宜。我和姐妹们一起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一般是两个人一组,轮流着推碾等。回想童年时与姐妹们一起推碾的情景,也是充满了幸福感。

家里几乎每周要摊煎饼,过年前更要摊大量的煎饼,还要做豆腐等,这就少不了要在家里推磨子了。家里的石磨小,一个人就能推动,大家轮流着干,也不觉得累。记得摊煎饼就是姥姥、妈妈和大姐的工作了。我们家的煎饼一般是玉米、小麦、地瓜干等按不同配方加入少量大豆做成,味道特别好。做豆腐则要爸爸亲自上阵,将磨好的大豆糊装到布袋中,反复挤压过滤出豆浆来。将豆浆在大锅里煮熟,散发出浓郁的豆浆香味。取出一部分煮熟的豆浆直接喝,味道浓郁芳香,但也许是家里的豆浆特别浓,儿时好像不是特别喜欢喝豆浆。长大之后则越来越怀念儿时豆浆的味道,现在已经许多年喝不到那么好的豆浆了。将大部分豆浆中一点点加入卤水,慢慢地豆浆变成了豆腐脑,然后再将豆腐脑放入包袱里挤出多余的水分,美味的豆腐就做好了。

勾起儿时过年的记忆(漫步人生儿时的记忆)(3)

贴满春联和“萝卜钱的屋门”

年糕是过年必备的食品,大概是取年糕“年高”之音,祝福年年高吧。做年糕是用碾将黍子的外皮脱去,用碾或磨将其磨成粉末,用箩筛出细粉,用于做年糕。家里一般是腊月二十八或二十九蒸馒头、蒸年糕。妈妈先和好做年糕的面,准备好红枣,大家一起把面团做成一个个大小适中的年糕,每个年糕上都安放上三四个红枣。红枣一般安装在年糕的顶部和周边,有时候也将红枣藏在年糕的中间。我喜欢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做年糕、其乐融融的场景,却从不喜欢吃年糕,不喜欢年糕粘粘的、粘牙。

腊月二十五,好像是家里法定的扫屋、打扫卫生的日子,一大早起床,全家人齐动手,把屋里的东西一件件搬到院子里,该擦的擦,该洗的洗,做彻底、全面的卫生清理。父亲则绑好笤帚,全面清理屋里的卫生,从屋顶开始,墙角、墙面、地面、各个角落,决不留一处死角,打扫得干净彻底。父亲打扫完屋里的卫生,院子里对物品的清理也差不多了。然后,将一件件物品搬回屋内,重新安排摆放。小时候在农村过年,几乎年年如此。工作之后,回家过年基本就是享现成的了。一般腊月二十九才能回家,父母早已做好各项准备,自己也只能赶上年三十贴春联等工作了。

勾起儿时过年的记忆(漫步人生儿时的记忆)(4)

放烟花

大年三十的事情更多,上坟祭祖、贴春联、清理院子、煮肉、包水饺,做过年的最后准备工作。全家做好分工,从早晨一直忙到晚上。我一般先去上坟祭祖,回来后和父亲一起贴春联。

贴春联非常讲究,要分清上下联,贴在相应的位置。大门、各个屋门和门框两侧都要贴上对联,门、窗的上方要贴福字和横批,横批也叫“九天”。门窗上除了贴春联,还要贴上数量不等的“萝卜钱”,一种用彩纸剪裁或刻制出来的装饰品。贴在门窗上方,五颜六色,随风起舞,喜庆热闹的氛围立即增加了不少。

小时候,家里的春联一般是预先买好红纸,请有文化的人帮忙写。记得潘村刘林春、大姑父杨全忠等人都帮忙写过春联。我十岁左右的时候,也试着写过。有一年,姥爷刘人山从南京回老家,教过我写毛笔字。到春节的时候,父母鼓励我写春联,好像也只是写了些小的“九天儿”,贴在不重要的地方。还写了一联“好大肥猪”,贴在猪圈门上了。之后给姥爷写信时还好好炫耀了一回。

勾起儿时过年的记忆(漫步人生儿时的记忆)(5)

贴春联

小时候,年三十下午,父亲都要煮一大锅肉,还有猪头、猪脚等。父亲提前将猪头、猪脚上面的毛用在炉子里烧红铁钩一点点烧掉,再将其清洗得干干净净,与其他清洗干净的猪肉一起放到大锅里煮。旺火烧开锅后,撇去浮沫,然后小火煮,从下午一直煮到吃晚饭的时候。肉煮好后,先请奶奶来和姥姥一起品尝。那时候,奶奶和二叔住在一起,与我家相距不到二百米,请奶奶来吃肉的任务多数时候就交给我了。大家品尝过之后,父亲再对各种肉做进一步处理,留出晚上包水饺用的,其他各种肉分类存放,准备节后招待客人用。锅里的肉汤,留一些猪皮之类的再继续熬煮,直至形成比较浓稠的肉汤,然后分别放入几个盆中,肉汤慢慢冷却之后,美味的肉冻就做好了。这是父亲每年必做的拿手菜,好吃又方便。节后亲友们来了,取一块,切一切,摆盘就是一个好菜。

勾起儿时过年的记忆(漫步人生儿时的记忆)(6)

2007年春节父亲刘福元的照片

年三十最后的任务就是包水饺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擀皮的、包水饺的、摆放水饺的,分工明确,秩序井然。小时候的我只是负责摆放,将水饺排好队、摆整齐。慢慢长大以后就开始学着包水饺,包的次数多了,自然也就会了。既要包得好看,保证煮的时候不透水,还要尽量多包点馅进去,馅多水饺才好吃。水饺包好后,年三十的晚饭就可以先吃一部分,重要的还是留着“年五更”里吃,也就是初一一大早起来先下水饺吃。

小时候,还没有电视,更没有春晚。除夕晚上,包完水饺,大家聊会天,大人们再检查一下,做好过年的准备工作。把鞭炮绑在长长的竹竿或木杆上;把准备放的爆仗(也叫爆竹、炮仗等)挑一下芯,以便夜里燃放时好点火;大锅里放好煮水饺用的水,锅里放上箅子,箅子上放好豆腐、年糕、馒头等;大门口和院子里放一些芝麻秸;院子里摆好香案;厨房里准备好柴火,等等。一切准备就绪,大家就准备早睡觉,以便初一早起床过大年。

睡觉前还有一件必须做的事,就是放鞭炮。鞭炮可多可少,但至少要放一个爆仗,才能安睡。小时候家里穷,过年也买不了多少鞭炮,都是安排到必须的时候燃放,除夕晚上睡觉前是必须放的,当然也就是放一个爆仗就睡觉了。

记得小时候过年家里一般只买三、四挂鞭,初一早夜里,也就是“年五更”里放一挂,初五和十五早各放一挂。爆仗一般是买十个左右,小年放一个,除夕夜睡觉前放一个,初一早起床先放一个,然后再陆续放几个,初五和十五各放一个。鞭和爆仗少,所以也更珍惜,初一早晨要检查年夜燃放鞭炮掉在地上未爆的,再单个燃放。后来,家境好一些,过年买的鞭炮也多了一些,品种也多了。除了传统的鞭和爆仗之外,还买一些“两响”,也叫“二踢脚”。在手里拿着或放在支架上点燃引信,下面响一下,像火箭一样飞到高空,再炸响一次,所以叫两响。还有一种“起花”,有一段较长的细柄,点燃引信后直接鸣叫着飞上天,在天空中炸响,绽放出美丽的烟花。爆仗是摆放在地上燃放的,先是喷出烟花,最后炸响。再后来就有一些不炸响的、纯粹的烟花了。

勾起儿时过年的记忆(漫步人生儿时的记忆)(7)

烟花

幼小时,自己还不敢放鞭炮,就与姐妹们玩一种叫“滴滴筋”的小烟花,燃烧地比较缓慢,时不时落下一些小火星,不会炸响,也没有快速燃烧的风险。初一早起去给爷爷奶奶拜年,路上还有点黑,于是和姐妹们每人拿一根点燃的“滴滴筋”,用来照明。“滴滴筋”是用薄纸卷成很细的卷,中间装入木炭粉和少量细盐粉做成的,燃烧到细盐时会有轻微的爆炸,将烧红的木炭粉炸开,散落到地面。自己上中小学时,了解了其制作原理,曾和二姑家的弟弟张文胜一起试着制造过。我们到村东北河边的柳树林子里采集一些柳枝,燃烧制作成木炭,在家里找一些纸,做成自制的“滴滴筋”,比买的要粗一些,燃放起来比买来的更慢一些,但总体效果还是不错的。后来才知道人家卖的产品中加入了微量硝,我们的没有加硝,所以燃烧慢,也更安全了。

勾起儿时过年的记忆(漫步人生儿时的记忆)(8)

童趣

初一夜里大约一两点钟,外面的鞭炮声便断断续续地传来,鞭炮声越来越密集,那是人们赶早起床、煮好水饺后燃放的过年的鞭炮。按照习俗,新婚的家庭过年要起大早,他们基本是夜里一点左右就起床过年了。

小时候的我被鞭炮声吵醒后就不想继续睡了,于是便鼓动父母起床过年。通常也会在除夕晚上与父母商量好第二天起床的时间,多数年份是在夜里三四点钟起床,但也有例外。记得有一年,一觉睡到了五点多,醒了匆忙起床,之后后悔了很长时间,有一天还做梦,梦到那次五点多起床的不是过大年而是过小年。

起床后,首先要洗好手,用火柴点燃各个房间的灯,院里香案上点燃香。在院里放一个爆竹,宣告已经起床了。然后到厨房用事先准备好的柴火点燃灶火,争取以最快的速度将锅里的水烧开。年夜里烧火不能用风箱,准备的都是易燃好烧的柴火。加热后,家人每人吃一点除夕晚上放在锅里豆腐、年糕等,悄声说“豆腐豆腐,吃了都有福”等祝福语。小时候的我发音不清楚,一次说成了“豆腐豆腐,吃了都有屋”,引得大家都笑我。

水烧开后,先煮素馅的水饺,用于供养天地。盛水饺也有讲究,不能用笊篱,因为笊篱会漏汤,得用勺子盛。先盛三碗素馅水饺,摆放到院里的香案上,放好上筷子。这时候鞭炮就该登场了,这是过年最重要、最关键的时刻,要燃放最好的鞭炮。将事先在竹竿上绑好的鞭炮拿出来,一人拿着竹竿,一人用火柴小心地点燃鞭炮的引信,顿时鞭炮声响彻云霄,院子里也满是鞭炮燃放后的硝烟味。燃放鞭炮期间,姥姥和母亲忙着点燃准备好的纸钱、黄表,也拿一些到各屋门口燃烧。放过鞭后,再燃放几个爆竹、两响等,将水饺碗里的饺子汤浇到地上一些,敬天地的仪式也就完成了。至此,过年的仪式告一段落,大家回屋吃水饺,也可以用正常声音说话了。之前,一切都是要悄声进行的,姥姥和妈妈会反复强调不能大声说话,声音稍大一点都不行。也许是怕大声说话惊动了年兽吧。

勾起儿时过年的记忆(漫步人生儿时的记忆)(9)

为大年夜准备的“钱粮”

吃水饺时,每个碗里都要留几个。通常煮好素馅的水饺之后,再煮一锅肉馅的,最后锅里也要留几个水饺,取年年有余之意吧。

吃过水饺,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聊天,等待天亮一点就分别去各家拜年。我和姐妹们先去给爷爷奶奶拜年,再去姥爷家、叔叔、姑姑、舅舅家拜年。父母一般要留一个在家里接待来拜年的客人,一个先去拜年,回来后另一个再去,初一上午基本都在忙着拜年。之后几天,就是走亲访友,相互拜年了。那时候,生活节奏慢,拜年每到一家要坐一会儿,喝点水、吃点瓜子等,等下一波拜年的来了再走。走亲访友,一家家来,每到一家都在一起吃饭、聊家常,一直走到到正月十五甚至更晚。随着科技的发展,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拜年由走门到户,逐渐演变成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微信百年等。走亲访友也是一天数家,很少在亲戚家吃饭了。

勾起儿时过年的记忆(漫步人生儿时的记忆)(10)

刘福元给亲友们电话拜年

到了该拜年的时间了,小时候过年的故事先讲到这里吧。

值此新春佳节之际,给朋友们拜年了,祝大家:

新春快乐,身体健康,

阖家幸福,事事如意!

作者简介

刘梅生,字诗农,号超然山人,祖籍山东青州,工行员工。先后就读于南开大学和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喜欢诗词、摄影、围棋等,现为济南市作协会员。其微信公众号“诗草苑”以“摄影存景美,诗词悦心扉。人生多美好,与君共分享。”为主旨,致力于传播诗词文化等。他编著的《从诗词格律研究到写作实践》系统地介绍了诗词知识和四十多个词牌的格律规范,收录了大量名家名篇诗词,也收录了个人诗词作品一百余首,书末附有大量摄影书画作品。该书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是一本不错的诗词格律知识教科书和内容丰富的诗词集。

附:《从诗词格律研究到写作实践》简介

勾起儿时过年的记忆(漫步人生儿时的记忆)(1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