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八种复句关系及关联词语(特点及其常用的关联词语)

根据分句间的意义关系,复句可分为递进复句、承接复句、并列复句、选择复句、转折复句、因果复句、假设复句和条件复句等类型。复句之间的关系,多数有关联词语做标志,所以记住表示不同意义的关联词语至关重要。这八种复句分别出现在部编语文九年级上第10页、24页、28页、84页,建议初中二年级结束后的暑假便可自学这八种复句。学习时分八次(每次间隔三天以上)理解各类复句的特点并记住表示不同意义的关联词语。

一、递进复句(初中五册第10页):后一个分句表示的意思比前一个分句更近一层,一般是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浅到深,由易到难。例如:

(1)这十多个少年,委实没有一个不会凫水的,而且两三个还是弄潮的好手。(鲁迅《社戏》)

(2)船外别说空气和生命,连空间都没有·······(刘慈欣《带上她的眼睛》)(连······都,含有“甚而至于”之意)

(3)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茅以昇《中国石拱桥》)

(4)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顾颉刚《怀疑与学问》)

表示递进复句的主要关联词语:

1、单独使用的:而且、并且、尤其、甚至(于)、反而、何况、况且、尚且、更、还等;

2、成对使用的:

①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而且(并且、还、也、更、简直)

②不但······就是······也······

③不但······连······也······

④不但不······反而(反倒)······

⑤不但(没有)······竟然······

二、承接复句(初中五册第10页):各分句按时间顺序分别说出连续的动作或相关的情况,具有先后相承的关系,其排列顺序不能颠倒。例如:

(1)只有几个赤膊的人翻,翻了一阵,都进去了,接着走出一个小丑,咿咿呀呀的唱。(鲁迅《社戏》)

(2)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的在眼前了。(鲁迅《社戏》)

(3)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丁肇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表示承接复句的主要关联词语:

1、单独使用的:于是、然后、终于、就、又、便、才等;

2、成对使用的:

①首先······接着(然后)······

②起先······后来······

③刚·······就······

部编语文九年级上第10页作业:想一想,我们常用哪些关联词语表示递进关系和承接关系。

三、并列复句:(初中五册第24页):分句之间没有主次之分,或表明一正一反两方面的情况,或说明一件事情的几个方面,或叙述相关的几件事情。其排列次序可颠倒。例如:

(1)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梁启超《敬业与乐业》)

(2)既已不平凡不单调了,又何须乎创造,(陶行知《创造宣言》)

(3)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4)不是有的放矢,而是无的放矢。

(5)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彭荆风《驿路梨花》)

表示并列复句的主要关联词语:

1、单独使用的:也、又、还、并且、同时、另外等;

2、成对使用的:

①既······又(也、还)······

②一边······一边······

③一方面······另一方面······

④不是·····而是······

四、选择复句(初中五册第24页):各个分句分别叙述一种可能的情况,表示从中选择一种。例如:

(1)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与其说盼望着回家,毋宁说更害怕回家。(茨威格《伟大的悲剧》)

(2)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3)他宁可少睡觉,要把当天的事做完。

表示选择复句的主要关联词语:

1、单独使用的:还是、或者、要么、还不如等;

2、成对使用的:

①不是······就是······

②是······还是······

③或者······或者······

④要么······要么······

⑤与其······不如······

⑥宁可······也······

部编语文九年级上第24页作业:你能找出其中表示选择关系的关联词语吗?

四、转折复句(初中五册第28页):前后分句的意思是相反或相对的。例如:

(1)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

(2)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臧克家《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3)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鲁迅《故乡》)

(4)尽管他不接受我的意见,我有意见还是要向他提。

表示转折复句的主要关联词语:

1、单独使用的:而、然而、却、但、但是、可是、只是、不过、反倒、其实。

2、成对使用的:

①虽然(虽、虽说)·····但是(但、却、可是、还是、也)······

②尽管(固然 )······但是(可是、然而、不过、只是、还是)······

说明:虽然,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虽然工作很忙,可是对学习并不放松。注意:文言文里的“虽然”承接上文,是两个词,有“虽然如此”的意思。尽管,表示姑且承认某种事实,下文往往有“但是、然而、还是”等表示转折的连词跟它们呼应:尽管以后变化难测,然而大体的趋势还是可以估计的。固然,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这样办固然稳当,但是太费事了。

五、因果复句(初中五册第28页):一个分句说明原因,另一个分句说明由这个原因产生的结果(说明因果关系)。前一个分句提出一个依据或前提,后一个分句推出结论(推论因果关系)。例如:

(1)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梁启超《敬业与乐业》)

(先说原因后说结果)

(2)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

(杨振宁《邓稼先》)(先说结果后说原因)

(3)这个青年之所以不再迟疑而下决心求婚,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4)既然知道做错了,就应当赶快纠正。

(5)你既然一定要去,我也不便阻拦。

例(1)(2)(3)是说明因果关系;例(4)(5)是推论因果关系。

表示因果复句的主要关联词语:

1、单独使用的:因此、所以、因而、因为、是因为、以致等;

2、成对使用的:

①因为(由于)······,所以(因此、因而)······

②······之所以·······,是因为······

③既然(既)······,那么(就、也、还)

七 假设复句(初中五册第84页):前一个分句假设某种情况,后一个分句说出假设的情况一旦出现所产生的结果。例如:

(1)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会叫人多么惊喜呀!(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2)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3)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矛盾《白杨礼赞》)

表示假设复句的主要关联词语:

1、单独使用的:那么、便、否则、要不然;

2、成对使用的:

①如果(若、倘若、倘使、假如、假若、假使、要是)······那么(那、就、便、则)

②即使(纵使、纵然、哪怕、就算、就是)······也(还是、仍然)

八、条件复句(初中五册第84页):前一个分句提出一个条件,后一个分句说出这个条件一旦实现所要产生的结果。例如:

(1)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有价值。(梁启超《敬业与乐业》)

(2)可是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

(沈从文《云南的歌会》)

(3)只有你回来,能保证参天大树之长成。(陶行知《创造宣言》)

(4)对于传说,不论信不信,应当经过一番司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顾颉刚《怀疑与学问》)

(5)无论何时何地,他的行为都保持一致。(利哈乔夫《论教养》)

表示条件复句的主要关联词语:

1、单独使用的:才、就、便、只要;

2、成对使用的:

①只要······就(便、总)······

②只有······才(方)······

③除非······才(否则、不然)·····

④无论(不论、不管、任凭)·····都(、总、总是、也)

部编语文九年级上第84页作业:试着用以上关联词语,分别造几个句子,看看这四组关联词语所表示的条件有什么不同。

只要肯干,会干出成绩来。/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只要:连词,表示必要的条件,下文常用“就”或“便”呼应。

②只有同心协力,才能把事情办好。

只有:连词,表示唯一的条件,下文常用“才”或“方”呼应。

除非修个水库,能更好地解决灌溉问题。

除非:连词,表示唯一的条件,相当于“只有”,常跟“才、否则、不然”等合用

无论,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1)无论任务怎么艰巨,也要把它完成。

(2)无论他说的对不对,总应该让人把话说完。

不论,连词,表示条件和情况不同而结果不变。后面往往有并列的词语或表示任指的疑问代词,下文多用“都、总”等副词跟他呼应:

(1)不论困难有多大,他都不气馁/。

(2)不论是语文、数学、外语,他的成绩都相当好。

(3)他不论考虑什么问题,总是把大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②动词,不讨论。不辩论:存而不论。

不管,连词,同“不论①”:

(1)不管远不远,他都不愿来。

(2)不管困难多大,我们也要克服。

任凭,①连词同“不论,不管”:

(1)任凭什么困难,也阻挡不住我们。

②假设连词,即使:任凭他说得再好,我们也不能轻信。

③动词,听凭: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常见八种复句关系及关联词语(特点及其常用的关联词语)(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