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的我怎一个愁字了得(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今山东济南章丘人,宋代女词人,被称为“千古第一女词人”。早期生活优裕,与其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那时的我怎一个愁字了得(怎一个愁字了得)(1)

今天复习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原文如下: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那时的我怎一个愁字了得(怎一个愁字了得)(2)

这首词的大意是:整天都在寻寻觅觅,总是怀着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试图找回失去的一切。然而,眼前的一切却都是清冷的、惨淡的。不由地感到极度的忧愁苦闷、哀伤凄凉。转眼秋天到了,天气忽然变暖,又转寒冷。忽冷忽热的秋季,最难以休养调理。百无聊赖,喝上几杯清水寡淡的酒水。可惜酒的烈度不够,怎能抵挡傍晚时分吹的很疾的冷风。南归避寒的大雁,已飞过去了。真正令人伤心的是,这南归的大雁,正是原来在北方故乡曾经见过的老相识。

家中的后园中,已开满了黄色的菊花,遍地金黄。我因极度忧伤憔悴,无心赏花惜花。如今,花儿也即将凋谢,还有谁可来采摘?静坐窗前,窗外是一片萧瑟的秋景。独自一人,就这样呆呆地坐着,怎样才能熬到天色昏黑?细雨淋沥,雨打梧桐,发出凄冷的声音。黄昏时分,那场秋雨还在点点滴滴地下着。此情此景,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

那时的我怎一个愁字了得(怎一个愁字了得)(3)

这首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作于南渡以后,一般认为是其晚年时期的作品。北宋灭亡后,李清照南下,与夫婿赵明诚会合。赵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因兵变被焚,家破国亡。又过了三年,赵明诚因病去世,时年李清照四十六岁。李清照把丈夫安葬以后,追随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今南京市)到浙东,饱尝颠沛流离之苦,途中所有收藏丧失殆尽。后期,又经过再婚离婚的惨痛经历,被伤得体无完肤。亡国之恨,家破之痛,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于是写下了这首《声声慢》。

那时的我怎一个愁字了得(怎一个愁字了得)(4)

李清照这首《声声慢·寻寻觅觅》是体现其婉约派风格的典型代表作品,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这首词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在结构上打破了常规格局的局限,一气呵成,着意渲染秋日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二是善用叠字,开头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自己的心情,随后下文又用一组叠字前后照应,表现了自己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全词一字一泪,徘徊低迷,婉转凄楚,风格深沉凝重,哀婉凄苦,重重叠叠,无以复加,极富艺术感染力,极具韵味,耐人咀嚼。

整体来看,这首词大气包举,别无枝蔓,相关情事逐一说来,却始终紧扣悲秋之意,诚属个性独具的抒情名作。这首词几乎都由口语构成,经过李清照的提炼与加工,表现在作品之中使人感到既自然又贴切,笔力遒劲而情韵缠绵。在这首词里,李清照用巧妙自然的铺叙手法,把情和景概括得极其突出和深刻。全词所用的十八个叠字,确切而自然,更加强了感情的渲染。特别是在情与景的对比描写之中,生动地刻画出自己种种难以诉说的沉痛而真实的感情。这种沉痛并不是个人的无病呻吟,而是代表了那个时代妇女群体的苦难遭遇,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紧密相连,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比较深刻的思想性。

在这首词里,我们看到了李清照在喝酒、在相思、在发愁。只是愁绪更多,烦恼更杂,无处消遣,只能对酒当哭。一个“愁”字,引出了“凄凄惨惨戚戚”,引出了日不能思夜不能寐的悲凉气氛,引出了国破家亡四处逃生的悲壮气氛。正是因为战争,李清照失去了所有。通过这首词,她把自己融入了词里,凄惨的国家,凄惨的人们,凄惨的自己,“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一个弱女子,在重重困难压过来的时候,她实在是承受不起,却要硬生生地扛起来,悲凉愁苦的心绪一涌而出。让人读了以后,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深深地被里面的凝重词风所感染,不自觉地去感受她那孤独寂寞愁绪万千的心境,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一起发愁,一起悲歌。

2021年9月11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