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迟缓的孩子的语言(高估了自己拔高了孩子)

文 | 竹林妈咪(文章原创 ,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习惯于用“别人家的孩子”跟自家的孩子作比较,殊不知并不是自己的孩子不够优秀,而是家长的“虚假同感偏差”,长此以往对孩子造成的伤害不可想象。

写给迟缓的孩子的语言(高估了自己拔高了孩子)(1)

小明在此次期中考试中,语文和数学两门课程都拿到了90分的高分,为此小明很是开心,想着回家跟爸爸妈妈炫耀自己的成绩,期待着爸爸妈妈能够表扬自己的努力,于是乐呵呵的奔回了家。

在妈妈知晓小明的成绩时,第一时间没有表扬小明,而是问小明班里其他人考的怎么样,95分以上的有少人,小明如实跟妈妈说了班里有几个考了100分的同学。

听的妈妈眉头紧皱,于是说:“为什么别人考了100分,你才考了90分,你自己自己看看你的错题,再细心一点这份根本不会丢,把错题抄几遍,自己反思一下。”

为此小明十分伤心,明明自己也很努力了,为什么一定要跟别人做比较?

其实这样的情况是家长没有正确的认知的孩子的能力,只是一味的看到别人的长处,是就要让孩子也达到这个高度,出现“虚假同感偏差”。

写给迟缓的孩子的语言(高估了自己拔高了孩子)(2)

一、什么是“虚假同感偏差”

俗话说“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于同一件事情的见解和看法是不一样的,然而却误认为大多数人的观点和看法甚至爱好都是一致,这就是所谓的“虚假痛感偏差”。

而这种偏差在教育的范畴内会表现的更加明显,在许多家长上也会有相关的表现。

像家长认为应该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因为这是有利于孩子各方面发展的,别人也都是这么想的,所以要让孩子也去报培训班;别人家的孩子考试能考100分,那么自己家的孩子也一定是可以的,考不到100分一定是孩子做题太粗心大意,或是没把心思放在学习上......

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家长所想的那样,自己对孩子的预想和实际情况发生偏差,原因并不是出在孩子身上,而是家长心中的那把“尺子”刻度不准,对实际情况没有正确的认知。

写给迟缓的孩子的语言(高估了自己拔高了孩子)(3)

二、“虚假同感偏差”对孩子的利与弊?

1. “虚假痛感偏差”的优点

正确的利用“虚假痛感偏差”的特征,可以以此来鼓励孩子往好的方向发展,进而变得更加优秀。

例如家长喜欢艺术,而孩子也有相关的天分,就可以借此来激发孩子在艺术方向的兴趣,因此挖掘出孩子的潜力,让孩子能够在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利用“虚假痛感偏差”促进孩子往好的方向成长。

2. “虚假痛感偏差”的缺点

一旦家长的预期和孩子的实际能力不符,面对家长的压力和谴责,孩子可能会因此负压过重,导致生理和心理出现负面的影响。

像孩子明明已经很努力了,考试的成绩还是达不到家长的理想目标时,家长可能会不经意的对孩子发脾气和指责,让孩子为此受到伤害,可能会因此一蹶不振,对学习有心理阴影。

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家长们需要正确认知到孩子的能力,在孩子达不到自己的预期要求时,仔细考虑一下自己的预期是否合理,避免因为自己的“虚假情感偏差”做出错误的行为和决断,对孩子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

写给迟缓的孩子的语言(高估了自己拔高了孩子)(4)

三、利用好“虚假同感偏差”,家长如何合理评估孩子的能力

1.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套在孩子身上

部分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习惯于跟孩子说“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已经能够自给自足了”“我上学的时候考试都能考100分”等诸如此类的话,将自己的行为标准硬是套在孩子的身上,认为孩子也应该和自己一样,自己都能这样子过来,为什么孩子就不可以呢?

因此产生的“虚假同感偏差”,会让孩子苦不堪言,因为时代的不一样,每个人经历的事情也不一样,家长将自己的那一套标准应用在孩子身上,以此来达到教育的效果是行不通的。

所以需要家长真正的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听听他人看法,也可以听听孩子是怎么想的,从而正确评估出孩子的能力,给予孩子正确的教育。

2.客观的评价,积极的鼓励

写给迟缓的孩子的语言(高估了自己拔高了孩子)(5)

人无完人,每个人的能力和智商包括能力是不一样的

而家长的“虚假同感偏差”往往是因为家长对于孩子的认知不足,以及要求过高,因此家长在面对孩子成绩或是其他水平不如他人时会有负面的情绪产生。

而在这个时候,家长真正要做的是给予孩子积极地鼓励,即使孩子做的没有很好,达不到自己的预期要求,客观的评价孩子的能力

像孩子因为喜欢玩乐器而导致学习成绩下滑,家长也不用过于苛责孩子要放弃乐器一心追求成绩的提高,而是应该试着培养孩子这一方面的兴趣,陪着孩子一起成长和进步才是最重要的。

3. 让孩子多去做自己有兴趣的事情

家长认为的对孩子不好的,不是以孩子未来发展的就会禁止孩子往这个方向去发展,因此可能埋没了自己孩子的能力。

每个孩子的潜力和天分都不一样,一旦孩子在某些方面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时,家长不应该一味的制止,可以让孩子试着去尝试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说不定会得到意外的收获,挖掘出孩子在其他方面的能力

一味的让孩子追求成绩可能会让孩子原本的天分被埋没,导致学习也平平无奇,也没有其他能力,最终过上了平平常常的一生。

写给迟缓的孩子的语言(高估了自己拔高了孩子)(6)

家长们应该认识到“虚假同感偏差”对孩子可能造成的影响,只有自己所坚持的观点是正确的,并且能够正确的衡量孩子的能力,这时候家长的意见对于孩子来说才是有积极影响的,而要是自己所坚持的观点是错误的只会耽误了孩子。

所以,不如多多去发现孩子在生活中的其他闪光点,挖掘孩子的潜力,让孩子能够有做自己兴趣的事情的机会。

(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这里是竹林妈咪,在这里你能发现最实用、最有意义的育儿知识

想要了解更多育儿知识请关注我们,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分享给更多的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