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最值得打卡的咖啡馆(咖啡星人不可错过)

青岛最值得打卡的咖啡馆(咖啡星人不可错过)(1)

20世纪20年代以后,青岛的餐饮业形成了中餐、西餐、日本料理三大格局。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虽然中国政府收回了青岛主权,但来青岛的日本人有增无减,同时西方各国企业纷纷落户青岛,促使西方各国侨民来青。在20世纪初进入青岛的西方饮食文化在这时已逐渐被中国人接受,青岛便有了众多西餐店、咖啡厅、酒吧。

Кофе这个俄语词直译为中文就是“咖啡”,但是在餐饮业中,它是指某一类餐厅。在俄罗斯,平日对外营业的餐饮单位根据规模大致可分为三类:столовая,кофе,рестрант。столовая,通俗地讲就是食堂,以做家常菜为主。кофе和рестрант都可以翻译成餐厅,区别在于,рестрант在菜品、就餐环境、服务等方面的档次都要比кофе高一些,客人进入рестрант在着装等方面都有一些细节要注意,进入кофе则要随意一些。

在浙江路和广西路路口原有一家德国人经营的西餐店——大仙饭店,后停业。俄罗斯人科洛斯接手后改为马克西姆餐厅,其规模虽然不大,但是布置得很精致。1935年,郁达夫、王映霞夫妇偕子来青,朋友们在可可斋、亚东等中餐饭店宴请他们。后来郁达夫到马克西姆餐厅就餐的次数最多。当时,汇泉路2号的可乐地饭店、中山路上的联合咖啡厅(位于当年的亚当斯大厦、后来的第一百货公司大楼内)也是俄罗斯人经营的。

马克西姆餐厅旧址

(摄影:鲁继勇)

联合咖啡厅旧址

(摄影:鲁继勇)

当年的青岛,很多西餐厅是俄罗斯侨民开办的,除了前面提到的,我们可以从《青岛概览》的图表中找到更多的信息。

《青岛概览》

(图片来源:鲁继勇个人收藏资料)

保保夫饭店旧址(金口一路35号)

(摄影:鲁继勇)

可乐地饭店旧址(汇泉路2号)

(摄影:鲁继勇)

著名作家、翻译家卞之琳1936年冬季第二次来青岛,从事翻译工作。他曾在接受采访时说住的是一家俄国人开的旅馆,在房间入夜能看到小青岛的灯光。同年12月,他邀请何其芳也来到青岛,两人一起在这里度过了1937年的新年。这家旅馆旧址今仍在,在青岛解放后加盖了一层,成为三层,今天的门牌是莱阳路28号。门口还有一块牌子——张玺故居。据当年在青岛生活过的俄罗斯老侨民回忆,这家饭店主营住宿,餐饮的水平一般。

女作家赵清阁写的《青岛一日记》、散文作家柯灵写的《咖啡与海》中都写到了青岛咖啡饭店。

柯灵写道:“感谢朋友的盛情,让我也做了一回青岛咖啡座上的贵客。从汇泉沿马路过去,相隔不远,在清净的海边,傍着疏疏的槐树林子,有一所玲珑剔透的洋楼……白衣的侍者含笑相迎,跑过甬道,来到大厅。辉煌的壁画,灿烂的明灯,跳舞场在正中……同座不善翩翩起舞的朋友却懂得这滨海名城的许多故实。他说,这青岛咖啡馆是白俄商人开的,每年这儿只做一个夏季的生意,过了夏天他别有经营,可是一夏的猎获为数可观。”

其实,青岛咖啡饭店的经理是希腊人E.斯迪樊迪斯(E.Stefanides)(也有资料显示他实际上是俄裔犹太人),合伙人是俄国人M.E.维考夫斯基(M.E.Vaikovsky)。

青岛咖啡饭店除了在中山路的主店外,在南海路还有分店。柯灵就餐的是青岛咖啡饭店的南海路分店,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第一海水浴场改造才拆除,80年代第一海水浴场再一次改造,这里又成了一家饭店。青岛咖啡饭店当年是青岛规模最大、声望最高的西餐饭店。

青岛咖啡饭店南海路店

(照片提供:尤拉)

青岛咖啡饭店的西餐是非常上档次的,当年在青岛组建“亚洲之光”乐队的法法洛夫孙女来青岛寻找祖辈的生活痕迹时曾经说过,她的祖母告诉她,当时祖父最喜欢在离家不远的青岛咖啡饭店(南海路分店)演出,因为那里档次高、环境好,挣钱也多,可惜那里到了冬天不营业。也可以到位于中山路的青岛咖啡饭店总店演出,但是因为那是青岛当时最好的饭店,所以有不止一支乐队在那里演出,竞争非常激烈。相对而言,他的祖父比较喜欢当时青岛咖啡饭店马路对面的一家俄罗斯菜馆,那家的老板人不错,演出结束后除了结算工钱...

我收集的1933年有关青岛的介绍中有这样的记载:“青岛咖啡饭店,侨商,中山路十四号,早餐一元,午晚餐楼上二元,楼下一元五角,电话三六八八号……花园饭店,俄商,曲阜路,午茶八角,午晚餐一元六角至二元,电话三四二九号。”

青岛咖啡饭店因为是俄罗斯侨民创建的,所以菜式是偏俄罗斯人口味的西餐。曾经在青岛生活过的拉里萨·尤里耶娃回忆,20世纪40年代后期,他们家的家境好起来了,她的丈夫会在周末带着一家人去“青岛咖啡”(他们习惯将青岛咖啡饭店称为“青岛咖啡”),夏天的话去南海路的那家店,坐在太阳伞下面用餐,休憩,喝着泡打水,吹着凉风,看着海景,很是舒服。她丈夫有一条小巧玲珑的帆船,丈夫教会了她如何驾驶,她会在汇泉湾里驾船转转。不过那个餐厅只在夏季开放。平日里,他们家会去中山路上的“青岛咖啡”,那是总店。二楼的环境很优雅。有印象的菜式除了俄罗斯红菜汤,还有蘑菇浓汤、基辅丸子等,口味非常地道。

20世纪50年代青岛咖啡饭店广告

(图片来源:鲁继勇个人收藏资料)

“青岛咖啡”的老板是俄罗斯犹太人,抗战时期被抓去了潍县集中营,抗战胜利后回到青岛,没多久就把饭店卖了,然后离开了中国。当他听说饭店被中国人买走后,有点失落,觉得以后不会有家乡的味道了。可是他了解到,买下“青岛咖啡”的中国人没有对饭店的菜式作大的改动时,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去试吃了一次,惊奇地发现“味道没有变化,依然地道得很”。

我告诉拉里萨奶奶,那个买下饭店的中国人是我的曾祖父鲁寿山。当然,他们不知道鲁寿山此前一直在国际俱乐部任职,他对欧美各式“西餐”都了如指掌,聘用的西餐厨师各有拿手的菜品。拉里萨奶奶说,年代久,老板的名字记不住了,如果有照片看看就好了,印象中是一位高高大大的中国人,不过她丈夫和他熟识,听她丈夫说过,这位中国经理为人诚信,把饭店经营得很好。

后来我去看望拉里萨奶奶的儿子尤拉叔叔,聊起青岛咖啡饭店,我提起我的曾祖父是那里的经理,尤拉叔叔兴奋地冲着玛莎婶婶喊道:“玛莎,你经常念叨的青岛咖啡!阿廖莎的太爷爷就是那里的经理!”据尤拉叔叔回忆,他对“青岛咖啡”有印象是在抗日战争胜利以后,那时候他们家境好了,父亲在周末会带着一家人去外面吃饭。我从电脑里找出来我太爷爷——鲁寿山的照片给他看。他说:“对对对,就是这个人!我爸爸说鲁先生会说好几国的语言,抗战胜利后他们一起参加过一些庆祝活动。他们俩很熟的。我也见过他,是个个子很高、长得很精神的人!”

青岛解放后,青岛咖啡饭店实行公私合营,并于1965年更名为青岛饭店。1966年,原来的青岛咖啡饭店房屋被拆除,扩建成六层楼。2004年3月15日,青岛饭店被爆破拆除。

直到现在,一些从国外来青岛寻旧的俄罗斯人还在打听“青岛咖啡”,有些是当年在青岛生活过的,如今也都已年逾古稀;还有一些是在青岛生活过的俄罗斯侨民的后人,听了家里老人的讲述,来青岛寻找家族的回忆。这些人和所有的老青岛一样,与“青岛咖啡”都有一份难舍的情缘,对青岛老事物有一份浓浓的眷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