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培训方案 朗读训练要落到实处

以下这是一位作者根据三个学段的三节语文课对朗读作的一些思考,面对朗读策略缺失的现状,应很有启发: ——小学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朗读培训方案 朗读训练要落到实处?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朗读培训方案 朗读训练要落到实处

朗读培训方案 朗读训练要落到实处

以下这是一位作者根据三个学段的三节语文课对朗读作的一些思考,面对朗读策略缺失的现状,应很有启发: ——小学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初中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高中组《兵车行》

教师的引导必须到位

听完这三节课后,笔者的第一个体悟是朗读是一种发音规范且有创造性的读书方式,绝不是简单地大声念书,而是一种把书面文字变成有声语言的创造性艺术活动。朱自清就曾在《朗诵与诗》一文中说过“语言不能离开声调,诗文是为了读而存在的”,“只有朗读才能玩味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意蕴,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听完这三节课后,笔者对朱自清的这些话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在这一点上,初中组汤老师的教学比较到位。课堂上,他让学生用“说读法”将全诗说读了一遍,教学形式别具一格,很好地彰显了他的教学睿智。比如,首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学生在他的引导下先是读成了“八月秋已深,狂风怒吼,卷走了我屋上的几层茅草”,渐渐地,学生很快就意识到诗歌能以声传情,能从狂风破屋中读出诗人的难过、悲伤与焦急,能从群童抱茅去中读出诗人的愤慨、哀叹与无奈,能从“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中读出诗人的自责、愧疚与凄苦,能从“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中读出诗人推己及人、心怀天下的济世情怀。可以说,汤老师的这堂课就是以朗读为抓手,引导学生通过全方位的品读,从而感受到了杜甫悲天悯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汤老师的这节课让笔者想到了以前听过的一节《惊弓之鸟》课。这节课,课堂上执教教师运用的教学方法是引导学生用“过电影”的方法朗读课文。所谓“过电影”,就是一边读句子一边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即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入情入境,然后再让他们读课文,进而使作者在课文中表达的情感随朗读应运而生。课堂上,执教教师在引导学生读第2自然段前两句时,先让学生边读边想象更羸和魏王到郊外打猎,看见一只大雁慢慢飞来的情景,然后再用投影仪出示画面,让学生读“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这样读,大雁受伤后慢慢飞的情形便被学生读出来了。

其实,无论是“过电影”读书法,还是说读法,都是在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教师的追问必须适时

听完这三节课后,笔者的第二个体悟是朗读指导不能一说了之,不能可望而不可及,像水中花、镜中月,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适时追问,在追问中落实朗读训练,在训练中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这三节语文课,尽管学生的年龄层次差异较大,但朗读训练都是最大的亮点,也都是打开鉴赏文本之门的金钥匙,因为三位老师的教学都巧于设计,精于安排,而且都能带领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对课文进行精彩鉴赏。

在这一点上,小学组卜老师可谓高手中的高手。课堂上,她将学生的朗读训练演绎得出神入化。比如,“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这两句,刚开始学生读得很平淡,于是卜老师就适时引导道:“这是诗人无法表达的快乐吗?什么是漫卷、放歌、纵酒?你们有过放歌的经历吗?你们见过纵酒的人吗?那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呢?诗人杜甫这样疯狂是因为什么?”通过交流体悟,学生很快就明白是“失地已收复,诗人杜甫终于可以在美丽的春天回到家乡”。接着,卜老师又继续追问道:“你们找到诗人杜甫回家的路了吗?”课堂上学生马上就很有气势地放声读出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时,卜老师又不动声色地继续追问:“途中山高水险,这一切都不算什么,该怎么读?”很快,学生就读出了诗人杜甫无所畏惧的情感,但有点优哉游哉。这时,卜老师又继续追问道:“让杜甫的脚步再快一些,该怎么读?”学生马上就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语气急促地读了起来。见此,卜老师又继续追问道:“多么急切的回乡脚步呀!这让我想到了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比较这两句,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不同点又是什么?”这样的朗读教学或训练,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且思且读,且读且思,不可谓不高明,不可谓不精彩。

卜老师的这节课让笔者想到了于永正老师教学《翠鸟》时的朗读训练。课堂上,学生刚读完“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于老师就适时提醒学生说:“‘轻轻’要读轻读慢些,让人感到翠鸟落得很轻。”学生继续读“它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着游到水面的小鱼”,于老师又继续提示学生说:“注意,这时静极了,读到‘小鱼’连呼吸都要屏住。”学生立即涵泳吐纳,读得像一群快乐的小鱼儿,时而浮出水面,时而潜入水底。于老师的指导真可谓水到渠成,妙不可言。

教师的点拨必须精当

听完这三节课后,笔者的第三个体悟是,目前很多语文教师的朗读指导都流于形式,只是一味地要求学生声情并茂地读,读的目的不明,往往是为读而读。究其原因,其一是缺乏精当的朗读技巧指导,其二是指导与体验未能有机融合。

在这一点上,高中组袁老师的课做得比较成功,因为她的朗读指导总是恰如其分,恰到好处。比如,课堂上袁老师就通过“点行频”之问,让学生明白并读出了战祸之烈与灾难之重。具体地,课堂上袁老师是运用问答的方法,引导学生模拟诗人走近“行人”,针对“点行频”背后的隐情设计问题,如戍边何时还、家境如何苦、征戍遭何难、为何遭此难等,让学生模拟问答情境进行配乐朗诵的。从教学效果来看,虽然高中生读得不如小学生、初中生那样抑扬顿挫、神采飞扬,但却读出了诗味,读出了诗人要表达的情感。

袁老师的这节课,让笔者想到了一位教师执教的《搭石》。这堂课上,执教教师是巧妙结合“人美景美”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断:

师:“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这确实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大家读读这些句子,看看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这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生:“协调有序”。

师:那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动作呢?文中哪个句子具体表现出了动作的“协调有序”?老师想跟你合作走走搭石,我们一起读读这个句子,老师走在前面,你走在后面,我怎么走,你也要怎么走。(生读得慢。) 师:太慢了,后面的人没处落脚了。 (生读得快。)

师:太快了,踩到前面的人的脚后跟了。再来!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抬起脚来——紧跟上去——踏,踏,踏——踏,踏,踏——这样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多么欢快,多么和谐!没人踩到脚,没人跌入水中,是有人在指挥吗?配合得如此默契,如此有序,这样的动作就是协调有序,这的确是一道靓丽的风景,人美景也美!

“文贵自得,书忌耳传。”学生朗读的过程,就是读懂文本的过程,就是体验情感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朗读的形式、方法多种多样,朗读教学教师必须到位地引导,适时地追问,精当地点拨。 (文章选自《语文教学通讯》B刊2016.09)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