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鲈鱼养殖模式分析(海鲈养殖调研报告)

前文介绍了海鲈鱼的基本情况以及珠海市的海鲈鱼市场调研,中篇将给大家呈现海鲈养殖模式和收益分析,以及海鲈养殖的日常管理和疾病防治。

由于本文过长,我们将会分为上中下三篇为您呈现。

第二章海鲈养殖技术介绍

1、我国海鲈养殖模式介绍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随着海水鱼苗种繁育技术的突破、养殖技术和饲料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海水鱼类养殖发展迅猛。然而,进入21世纪,传统的水产养殖业面临着水域环境恶化,养殖设施陈旧,养殖病害频发,水产品质量安全隐患增多,水产养殖规模快速扩大与资源、环境矛盾不断加剧等挑战,已成为限制水产养殖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巨大阻碍。如何改造提升传统的养殖模式,发展“绿色、环保、节能、循环”的环境友好型生态养殖模式,直接关系到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海鲈养殖产业历经二十多年的发展改革,养殖模式已经逐步形成,通过调研并分析海鲈现有的养殖模式,不仅有利于海鲈产业“健康、高效、持续”的发展,对于促进海鲈饲料产品和相关动保产品的销售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海鲈的人工水域养殖模式十分广泛,常见的淡水池塘、海水池塘、淡水工厂、海水工厂、网箱、内陆盐碱水域中都可以稳定生长,但在有咸、淡水资源的河口水域养殖产量更高。目前,我国最常见的养殖模式主要为半咸水土池塘和河口网箱养殖。

(一)池塘养殖

海鲈养殖池塘一般不小于5亩,以6-12亩为宜,若太小水体稳定,缓冲能力差,水质容易恶化。根据目前养殖生产水平,池塘水较深,单位面积水量大的可适当增加养殖密度,提高鱼产量,但水过深,则下层浮游植物量少,光合作用弱,池底有机物质分解产生有害物质增多,池塘水深一般为1.8-2.2m。每年12月初至3月为放苗时间,苗种规格为2-3cm,使用开口饲料投喂,长到5-6cm时可逐步转喂膨化料。海鲈池塘养殖密度较大,一般为6000-10000尾/亩,每2亩就要配一台1.5KW的增氧机,也可配备耕水机,早晚巡塘,若发现异常,要及时处理。由于池塘养殖海鲈成本低、水质可控、疾病少,目前池塘养殖海鲈是我国主要养殖模式之一。

加州鲈鱼养殖模式分析(海鲈养殖调研报告)(1)

加州鲈鱼养殖模式分析(海鲈养殖调研报告)(2)

(二)网箱养殖

网箱养殖模式最早在20世纪90年代,由李宏宇等在六横岛台门港内实行,随后邹付军尝试采用高密度水库网箱模式养殖海鲈,并取得了阶段性成功。海鲈属于凶猛的肉食性鱼类,在养殖管理不善下很容易发生残食现象,因此在海鲈养殖过程中,应及时分箱、投饵。网箱根据规格、设置位置、水域不同又为水库小网箱和海水深水网箱养殖两种。网箱可根据水域环境条件的改变随时挪动,遇涝、可水涨网高,不受影响,遇旱,移坳网位,不受损失,能实现旱、涝保收,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随着市场对高品质海鲈需求量的不断增加,鲈鱼的海水网箱集约式养殖方式得到了迅速的推广与应用。

加州鲈鱼养殖模式分析(海鲈养殖调研报告)(3)

加州鲈鱼养殖模式分析(海鲈养殖调研报告)(4)

(三)不同养殖模式成本分析

加州鲈鱼养殖模式分析(海鲈养殖调研报告)(5)

上表来自廖凯(2018)

根据上海海洋大学廖凯(2018)对不同养殖模式海鲈效益的分析方法,海鲈在不同养殖方式下的单位产量成本及其占比如上表所示,深水网箱养殖的单位产量成本最高,池塘养殖模式下的成本远低于网箱养殖。在三种养殖模式海鲈的单位产量养殖成本中,池塘养殖成本最低。在成本构成中,各养殖模式下饲料占比在66.33%~75.54%内。因此我国海鲈养殖成本的变动主要取决于饲料费用的变化。各养殖模式的成本构成存在较大差异,除开饲料支出,在池塘养殖模式下,占比最高的前三项有水电支出,苗种成本以及水域租金。

(四)不同养殖模式收益分析

海鲈养殖产业发展至今,养殖模式主要为池塘养殖、普通网箱养殖和深水网箱养殖这3种,所谓存在即有意义,不同的养殖模式具有不同的养殖特点,各有各的优势,当然也有相应的不足,现总结如下表:

加州鲈鱼养殖模式分析(海鲈养殖调研报告)(6)

海鲈目前养殖模式主要以土塘养殖为主,鱼排和水泥池养殖较少。花鲈为近岸浅海中、下层鱼类,喜栖息于河口咸淡水处,而珠海白蕉的水源为河口淡咸水,有着先天优势,但相对于鱼排养殖,土塘养殖的投入成本更低,渔民们可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选择池塘的大小和数量,当遇上市场价格波动时,资金风险较小,而鱼排养殖成本很高,一般的渔民难以承受,相对应的回收价格也会比池塘养殖海鲈高很多,一旦在市场遇冷,则极易滞销,造成资金链断裂,需承担更大的资金风险,再加之海鲈养殖周期短,养到一斤左右即可上市,当年养殖的苗种到从十月份开始即可陆续卖出,便于资金回笼,因此,土塘精养已成为广大渔民们最倾向的选择。

(五)海鲈养殖建议

1.分级养殖,增加经济效益

在广东地区,2月-3月放养的海鲈,养殖300天后规格可达到体重500g/尾左右,一般当年10月之后就开始陆续收获,也有个别养殖者为追求更高的规格和产量而养殖1年以上。在一个养殖周期内,应根据市场行情,按重量分塘养殖,既可以减少养殖风险、增加养殖经济效益,又可以降低水体中的海鲈密度、改善养殖水环境。

2.强化培育,提高养殖成活率

海鲈是凶猛的肉食性鱼类,在饲料供应不足时会出现相互残杀,影响养殖产量和成活率。可以进行分级养殖,保持同一养殖池塘中的规格均匀,大幅度提高养殖的成活率。另外可行而简单的方法就是在海鲈放养时,将其先集中在一定的小区域范围内进行强化培育,定时定点进行投喂,保证饲料充足,尽可能让养殖个体都能在区域内吃食,形成条件反射,避免拆围散养后因吃不到饲料而造成个体差异,达到减少和防止相互残杀、提高成活率的目的。

3.利用混养模式增加养殖效益

海鲈养殖病害少,产量高,但价格受市场影响波动较大,为减少价格波动对池塘养殖效益的影响,海鲈主养池塘套养其他品种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套养花鲢、白鲢等,既净化水质,充分利用养殖空间,又能提高养殖效益。

4.调整养殖品种结构,规避市场风险

因鲈鱼“随行就市”周期性规律的存在,当海鲈市场大热时,养殖户应该回归理性,不要单一选择养殖鲈鱼,应该根据每个海水鱼养殖品种养殖量的变化,适当选择养殖品种,比如美国红鱼、黄鳍鲷、尖吻鲈等来规避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

加州鲈鱼养殖模式分析(海鲈养殖调研报告)(7)

2海鲈日常管理与疾病防治

海鲈的疾病防治与日常管理关系密切,做好日常管理工作是海鲈养殖成功的关键,良好的日常管理不仅能够减少疾病的发生,还能及时发现病害情况,并快速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减少因疾病造成的海鲈产量损失。

(一)主要日常管理工作

1、放苗前的准备工作

在放苗前15-20天除野杀菌,彻底清塘晒塘,以免影响养殖期的水质败坏而造成的疾病或缺氧,平整塘底,加固塘基。

2、鱼苗运输与放养

进苗时应选择晴朗天气,装苗运输时要控制密度,注意当地水质的盐度,放养池塘水的盐度应与运输水盐度接近。

3、饲料投喂

饲料投喂应“定质、定量、定时、定点”,一般日投喂2次,多选择在日出和日落时。同时,要通过观察天气、水体及海鲈的摄食情况等适当调整日投喂量。

4、水质管理

保持良好的水域生态环境是生产优质海鲈的重要保障,海鲈养殖为高密度养殖,因此要勤换水、勤增氧,保持池水溶氧含量在5mg/L以上,并适当施用微生物制剂使有益菌群除去池水中的氨态氮和亚硝酸盐,保持良好水质。

5、日常巡视管理

坚持每天巡视2-3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做好养殖日志,完整做好种苗放养、投喂、用药情况;定期检查海鲈的生长情况,及时调整饵料规格和日投喂量。

(二)疾病防治

加州鲈鱼养殖模式分析(海鲈养殖调研报告)(8)

加州鲈鱼养殖模式分析(海鲈养殖调研报告)(9)

海鲈养殖鱼类病害的常见病原体主要为病毒、细菌和寄生虫3大类,在海鲈养殖过程中,这3大类疾病通常交叉感染而发生,彼此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此外,还有养殖环境带来的真菌性、营养性及污染引起的疾病。近年来,海鲈养殖中出现的主要疾病及诊断和防治方法如下表:

海鲈养殖的病害较少,但是在养殖密度过高、养殖条件恶化等条件下会有病害发生。目前,对海鲈寄生虫性和细菌性疾病的控制主要是采用药物治疗和生态防控相结合的方法,对病毒性疾病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

综上所述,在海鲈的养殖过程中应遵循“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保持一个良好的养殖水质环境,制定合理的投喂计划,合理使用药物,严格执行苗种引进检疫与消毒工作,将会对海鲈养殖过程中的病害起到有效的控制作用。

3、海鲈种苗情况分析

1992年,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同业界共同合作开发,于2001年正式攻破了海鲈排卵控制技术。然而,鱼苗的质量问题又引起了人们的重视,2007年雷霁霖院士与养殖企业成功对接了《花鲈生殖调控和室内人工育苗技术》项目,提高了苗种孵化率和质量,实现了海鲈人工养殖产业化,促使海鲈产量快速增长并成为我国重要的养殖鱼类。此外,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中国海洋大学温海深教授近20年来一直专注于深入研究花鲈繁殖生理功能及其繁育技术,优化了亲鱼培育技术,人工繁殖技术等,为花鲈养殖产业化提供技术支撑,其花鲈精液超低温保存(液氮)DMSO技术的突破,为鲈鱼育种业掀开了新的篇章。

加州鲈鱼养殖模式分析(海鲈养殖调研报告)(10)

(中国海洋大学温海深教授)

(一)苗种的选择与培育

1、种苗选择

种苗一般来自福建和山东,每年的11月至3月,都有福建的苗种来珠海卖苗,福建苗生长速度和体质较好。鱼苗经过中间培育经过驯化摄食人工配合饲料达到易养的目的,还可以淘汰体质较差的病苗,得到生长均匀,体质健壮的大规格鱼种。目前种苗有孵化种、海捞种这两种,由于孵化种价钱便宜,且容易培训,通常渔民们倾向于购买孵化种。

2、种苗培育

海鲈苗孵化3d后可用水蛛投喂,达到3cm后用0号料,规格达到5-8cm可进行分塘培育。

(1)原塘育苗,可以有效的减少由于过塘引起的鱼种损伤,且鱼种的适应性较强,相比集中育苗更适合,但管理较麻烦,且不利于分级。用来育苗的鱼种一般体长2—3厘米,每亩放养鱼苗5—8万尾,放苗数量可比计划养殖的多20%—30%,预备死亡损耗。

(2)及时分级培育,10天鱼苗大多数已长到5cm,这时就要过筛分级培育,减少大吃小和幼苗抢食不到而出现大小差异的情况。

加州鲈鱼养殖模式分析(海鲈养殖调研报告)(11)

本章总结:

中篇详细讲解了海鲈鱼不同养殖模式的收益分析,以及海鲈养殖的日常管理和疾病防治。下篇主要讲解海鲈鱼的市场综合分析和营销策略。(本文转自【水产先声】。如有版权问题,敬请联系wx@fishfirst.cn

【关键字】:海鲈种苗养殖模式水产养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