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母戊鼎与后母戊鼎的区别(到底是司母戊鼎)

商代金文,因铸刻于青铜器上而得名,是和甲骨文同时或稍早的一种文体两者属于同一种文字,只因使用的材料不同而构成了不同的特征金文比甲骨文更为象形,以“家” 字为例,甲骨文中的“家”是房子底下一只猪,有时是两只猪,猪头都是朝上的金文中的房子底下也是一只猪,但多了些笔画,看起来更像猪,有时画的却是一头完整的牛,猪(牛)头都是朝下的,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司母戊鼎与后母戊鼎的区别?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司母戊鼎与后母戊鼎的区别(到底是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与后母戊鼎的区别

商代金文,因铸刻于青铜器上而得名,是和甲骨文同时或稍早的一种文体。两者属于同一种文字,只因使用的材料不同而构成了不同的特征。金文比甲骨文更为象形,以“家” 字为例,甲骨文中的“家”是房子底下一只猪,有时是两只猪,猪头都是朝上的。金文中的房子底下也是一只猪,但多了些笔画,看起来更像猪,有时画的却是一头完整的牛,猪(牛)头都是朝下的。

此外,金文也比甲骨文更具宗教性质。金文很像的动物和人的骨架,达到宗教恐吓的作用,让人们产生对死亡的恐惧,进而对祖先顶礼膜拜。古埃及和希腊巨大的雕塑让人心生敬畏。中国先民通过小小文字就达到了同样的效果。当时能识字的人本来就少,这更增加了金文的神秘性,达到文明教化的作用。

商代金文风格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五个字以内,后期二十个字以上。十几个字的商代铭文很少见。在文丁之前,铭文极少,大都一至三个字。只为表明青铜器的权属、祭主或被祭的对象。金文和甲骨文一样,个别字的偏旁部首存在随意放置的现象。书写顺序大都从右向左,但也存在从左向右的情况。只有两三个字的铭文,极易引起现代人阅读上的困惑。

以司母戊鼎为例,现在就有“司母戊”和“后母戊”两种说法。在早期金文中,“司”和“后”两个字可以写得一模一样,其实它本来就是一个字,翻过来倒过去写都是它。后来才有了“司”和“后”的区别,但在写法上还是不作区分,你只有联系上下文,才能确定它究竟是“司”还是“后”。罗振玉先生认为这里的“司”是祭祀的意思,当时“司”和“祠”是相通的。而曹定云先生主张 “司” 和“嗣”也是相通的,嗣母就是嫡母。前者解读为“祭祀母亲戊”, 后者解读为“献给嫡母戊”。两种都读得通,但都存在疑问。当时或稍后的一些甲骨或铭文中已经出现了“祀”和“祠”,在没有上下文佐证的情况下,为何要用一个歧义横生的“司”呢?或许,这真的是一个“后”字,至少有50%的可能性。

说明一下, “后”在那时并不是王后或母后,而是君主。比如后羿,“夏后帝启”(夏朝的君主‘帝启’),“奚我后?后来其苏!”(谁来给我们做主?主啊,你快来救救我们!)

但后、母、戊三个字从章法布局来看, “戊”字与“后”字挨得更紧,在同一列,且比“母”字略高。而“母”字已是另起一行书写,是为了补右下角的空位而放在了那里。从行笔贯气的角度来说,这应是从左向右书写的,读作“后戊母”才合理。意思是“献给君王戊的母亲”或“向君王戊的母亲致敬”。

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一只鼎上刻着“后母辛”, 从行笔贯气来看,“后”和“辛”明显是一气的,“母”字也是另行起笔,应读作“后辛母”。

另有妇好墓出土的几件青铜器上都写着“后qiǎo母”(上兔下丂),三个字从上往下依次排列,阅读顺序上没有任何争议。这更佐证了“后戊母”、“后辛母”的读法。但历代商王没有以qiǎo为名的,这应该是某个方国的君主。当时众多方国的君主也被称为“后”,叫做“群后”,西周时演变成了“诸后”、“诸侯”。这位后qiǎo先生是商王和妇好的儿子,被封在了某个方国,因为怀念去世的母亲,向王室献上了一只用于祭祀的鼎。为了防止混淆,特意刻上三个字,以免别的鬼神享用此鼎中的祭品,这是我qiǎo某人专门献给母亲的。就像在邮局寄东西写明寄件人和收件人一样。

后辛母鼎和后qiǎo母尊都是从妇好的墓中出土的,这只说明妇好至少有两个儿子。商王要祭祀母亲,他的兄弟们也要向母亲致敬。所以同一个墓室里,既有“后辛母”,也有“后qiǎo母”。

从书法的角度来看,前期的几个鼎上的“后”字起笔和收笔都峰芒毕露,笔划中段很健壮,符合商人尚武的特征。“母”字圆笔遒劲,温婉多姿,与母亲的形象颇为相似。“后戊母”三字气势恢宏,端肃凝重。后辛母、后qiǎo母等作品,现在看起来锈迹斑斑,有些模糊,但刚出炉时,肯定也是雄强无比的。

作者:伯柏煊,非虚构类作家。

声明:版权所在,抄袭必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