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气不舒治疗周期(从开始到严重分5个等级)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藏血,血舍魂”“肝之合筋也”“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总结起来,不过是肝主谋虑、肝藏血、主筋、开窍于目!肝气正常,肝血充盈,机体众多功能方能正常运行,若是肝出现病变,则会出现很多病症。

肝气不舒治疗周期(从开始到严重分5个等级)(1)

肝气不舒,从开始到严重分5个等级,每个等级有哪些表现呢?又该如何解忧?

肝气不舒的第一个等级——肝郁

临床表现:胁痛、呕逆、刺痛、便泄、便溏不爽、积聚等,苔薄黄,脉弦。积聚部位在胁下,或左或右,或聚散无常,胀痛或刺痛,情绪郁闷或易怒,妇女痛经,或经水不调等。

胃脘痛、嗳气、呕吐、反酸、食欲减退等脾胃机能障碍症状。

这种肝木反及脾土的疾患,临床常见的有肝炎、神经官能症、胆囊疾患,以及某些类型的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肠神经官能症、消化不良、慢性肠炎、痛经、月经紊乱、更年期综合征、乳房慢性肿块等。

肝气不舒的第二个等级——肝火

情绪极易激动、胁痛、眩晕、头痛、咽干、目赤面红、便秘、小便热涩黄赤刺痛、耳鸣耳聋、吐血,甚则发狂,舌边尖红、苔黄或干、舌质红乏津,脉弦数。

其胁痛为灼痛不饮,呕吐黄水或苦水,眩晕头痛,自觉筋脉跳动,额热,痛如刀割刀劈,或为胀痛。耳鸣耳聋均为暴作,按不缓除。目赤为眼结膜发红,暴病头肿,吐血亦骤作,血量多。郁火则有往来寒热、呕吐反酸、乳房结节、颈项瘰疬等特征。

临床见肝火证候的疾患有高血压、肝胆系统病症、上消化道出血、结膜炎、角膜炎、咽炎、喉炎、淋巴、乳腺结核或脓肿。但肺结核之慢性纤维性空洞型,症见咳嗽咯血、消瘦失眠、面红咽干,则是阴虚火旺的虚证。

肝气不舒的第三个等级——肝风

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目眩、口眼歪斜、肢体麻木或震颤、舌强、舌体偏斜抖动、言语不清等,甚则猝然昏倒、手足拘挛或抽搐、苔薄质红、脉弦。

多见于高血压、脑血管意外及某些类型的神经衰弱、美尼埃病、子痫等。关于热极生风,则见于温热病及急性热病的高热惊厥,如脑炎、脑膜炎,以及败血症、破伤风、肝昏迷等皆与肝风内动(水不涵木)有关。

肝气不舒的第四个等级——心肝火旺

急躁易怒,惊悸少寐,精神失常,狂躁不安,语无伦次,苔黄舌尖红,脉弦数,见于精神神经系统疾病。

肝气不舒的第五个等级——肝胆郁热

胆附于肝,湿热内蕴,疏泄失常,故发生黄疸、胁痛等症。胆为中清之腑、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症状:胁痛较重、胸脘满闷、呕吐酸苦水、口干苦、肩背疼痛、皮肤角膜发黄、尿黄赤(阻塞性黄疸),急性期可有舌苔腻。

解法:疏泻、柔滋、平镇

1、疏肝和泻肝

二者含义相同,肝主疏泄,当肝气郁滞出现各种肝郁症状时,经过疏和泄的治疗,使肝恢复条达,以达到解郁的目的,此即《内经》所谓“木郁达之”之法。

2、柔肝、养肝和滋肝

肝气郁滞日久,病情日虚,营血亏耗情况下,肝必失去营养,肝因缺乏阴液滋润则愈变刚烈,对此应用柔肝之药。若任意使用大量疏肝药,不但不效反而助邪为患,这就是所谓柴胡升肝阳之说。

柔肝即滋养营血、补养肝体,即“养其肝体,其用自柔”的治法。当肝风内动,并有血虚阴亏证时,单用息风法效果往往不理想,应以滋肝阴而潜阳。

若肝风走窜经络,四肢抽搐或发麻,应养血息风、舒经活络,即“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肝藏血,养血就是养肝。柔肝、养肝、滋肝都是通过养血调荣的方法达到治肝的目的。过刚则柔、液枯则滋、血虚则养,名称虽异,含义大致相同。

3、平肝和镇肝

当肝阳过亢,肝风内动时可以采用平肝或镇肝法以息风潜阳。肝风机理如前述,有由肝火演变而来的,属实;若是因阴虚血亏形成的,则此阴虚是因,肝风是果,水亏是本,木旺是标,治疗除平肝外,还要育阴潜阳,或养血息风。

4、清肝、泄肝和凉肝

对于肝经实火为患,所用药物大致相同,即遵“热者寒之,实则泻之,温则清之”以解除肝经湿热。清肝法多用于肝经实火的早期,清之不效,再用泄肝法。凉肝这一用语,习惯上不同用于清火和息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