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正兵(正解孙子兵法里的)

原解:孙武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善中之善者”,“全国”“全军”“全旅”“全卒”“全伍”地强迫敌人屈服投降是最理想的作战方案,“破国”“破军”“破旅”“破卒”“破伍”地用武力击破敌人则次一等,是“非善之善者”。

不用发动或进行战争,就能让敌人屈服、投降,才是最高境界。不战而胜嘛!

即主张通过政治攻势、外交手段和武装力量来征服敌人。

孙子兵法正兵(正解孙子兵法里的)(1)

《孙子兵法》目录

易中天教授也提出过疑问:“如果政治攻势、外交手段和武装力量来征服敌人的话,不战而屈人之兵应放在计篇或作战篇,为什么会放在谋攻篇?”

第一篇《始计篇》。这一篇讲什么呢?讲战争的策划。战争之前我们应该干什么,我们怎样计算,我们怎样谋划,这是做战争的准备。开篇就说了:“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强调了战争是关系国家存亡、人民生死的大事,必须高度重视开战之前的谋划。这其中蕴含着对关系社稷安危的战争问题必须谨慎处之,以及没有认真的准备和周密的部署,不能随意兴师开战的慎战思想。第二篇叫《作战》。从战争对人力、物力、财力等物质条件的依赖关系出发,指出旷日持久的战争对国家造成的危害,论述速战速胜的重要性。野战。就是讲把军队开到疆场以后,怎么打。为什么要放在攻城阶段讲呢?在《始计篇》讲,不行吗?一开始,就策划好,通过政治谋略和外交手段让对方屈服,不是更省事吗?退一步说,在《作战篇》讲,也行。野战的时候,难道就不要“不战而屈人之兵”?难道野战的时候,就该往死里打;攻城的时候,就要往活里做?讲不通啊!

孙子兵法正兵(正解孙子兵法里的)(2)

正解: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屈”,应该理解为“短缺”或“不足”。

可参考贾谊的《论积贮疏》中说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屈,即短缺之意。

所以,这里的屈,确实并不一定就是屈服,也可能是短缺、不足、亏欠,比如“理屈词穷”就是。理亏了(理屈),就没话说(词穷)嘛!

孙子兵法正兵(正解孙子兵法里的)(3)

第二,“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宾语,是兵,不是人,也不是国。也就是说,并非屈人之国、屈人之人、屈人之君,而是“屈人之兵”。兵,当然可以理解为“军队”、“军事力量”。

因此,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理解为:在攻城之前,先让敌人的军事能力(包括指挥能力和作战能力)严重短缺,根本无力抵抗。接下来,就有可能实现“不战而胜”的目标。但要说清楚,这个目标,只是攻城阶段的战术目标。就如同现代战争中某个具体的战术布置。

这样,“不战而屈人之兵”放在谋攻就能理解了,因为攻城代价太大。就算是现代战争中也是,如《亮剑》中,李云龙率部攻打平安县城。部队不停的冲锋,其伤亡也是大得受不了,所以才用意大利炮直接轰开城门,将秀琴一同给炸了。

孙子兵法正兵(正解孙子兵法里的)(4)

在冷兵器时代,攻城所付出的代价可不是一般的小。硬攻一个城池,只能是迫于无奈。能不攻,就不攻。有谋略的将领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强攻。因为强攻只会是杀敌一千,只损八百。因为工攻城,得准备器械、工具,填土。得花上好几个月,这个过程中,守城部队也不是坐以待毙。只会困兽犹斗,拼个你死我活。

像努尔哈赤攻城宁远,成吉思汗攻打花剌子模、西夏都城等等,攻城方都付出惨重的代价。

因此,就有了“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的说法。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几次北伐,司马懿坚持断其粮草供应,坚守不战,跟他耗下去,也算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经典。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