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馄饨要不要加冷水(煮馄饨加两次冷水)

弄馄饨要不要加冷水(煮馄饨加两次冷水)(1)

小时候学着下厨,一开始跟老妈学的就是煮面和煮馄饨,步骤是把锅里的水烧开沸腾,把面条或者馄饨放进去,用筷子搅开不要粘着,然后就等锅里的水再次沸腾。

这里记住了一个不同点:煮面要再加一碗冷水,再次煮沸之后就可以把面捞出来了;煮馄饨加一碗冷水,等锅里沸腾之后还要再加一碗冷水,然后再煮沸了才能把馄饨捞出来……于是我就记住了这么一个口令——煮面加一次冷水、煮馄饨加两次冷水。

这个口令伴随了我几年,我一直认为煮馄饨、煮面就应该这样,一步都不能少、一步都不能改,直到后来少许长大了一些,有了些零花钱,有一次去店里买馄饨吃,看到店里煮面的大汤锅始终都在咕嘟咕嘟翻滚着热气、师傅娴熟的把馄饨倒进漏勺里,熟练的翻了翻,过了一会儿就直接倒出来,没有加冷水的动作,但馄饨都是熟的,味道也挺好吃。

处于好奇,儿时的我就问哪位煮馄饨的师傅:师傅,您煮的馄饨真好吃,想问您是怎么确定馄饨已经煮好了呢?

依稀记得那位师傅胖胖的,听到我问,手里麻利的动作没停,也没抬眼,说道:煮馄饨嘛,大概时间估一下就知道。其实呢,只要看到馄饨浮上来,就可以捞出来了。

弄馄饨要不要加冷水(煮馄饨加两次冷水)(2)

噢,原来是看馄饨浮没浮上来啊!

于是回去也试了试,水开下馄饨,沸腾的时候馄饨还沉着;加了一次冷水再沸腾,馄饨还没全部浮上来,第二次加冷水再煮开,馄饨全都浮上来了……

下一次换个方式再试一试——还是水开下馄饨,沸腾的时候不加冷水了,把火关小,开着锅盖继续煮,边煮边搅拌,一直煮到馄饨全都浮上来,发现馄饨也都煮熟了,当然缺陷就是有几个馄饨“露馅”了。

后来煮馄饨的时候分别试了试不同的办法,才发现老妈说的加两次冷水的方式在保证馄饨煮熟的前提下不至于煮烂了,但如果只是要随便吃个馄饨,那也未必要用这样的方式;更何况,锅的大小不一样,加一碗冷水的碗也不一样。

如今想来,这个故事算是儿时一次实实在在的认知突破吧!由此认识到的是那些所谓的标准和规范是服务于相应目标的——比如加两次冷水是为了能让馄饨更好的煮熟又避免“露馅”的方法,但真要看馄饨熟不熟,不是靠加两次水,而是得看馄饨有没有浮起来。锅的大小不一样、加冷水的碗大小也不一样,于是在自己家里固定环境下得出的方法论到了别的环境就不能直接套用,得去思考背后的原因,而不只是按部就班的完成一个个动作。

弄馄饨要不要加冷水(煮馄饨加两次冷水)(3)

而这个问题放到了2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是一次拷问——我们有想过那些自己习以为常的工作以及相应的能力是怎么来的呢?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才适用?真正的关键要素和标准又是什么?

  • 你认为这是举办一次活动,其实是一次展示自己并赢得参与者认可的机会;
  • 你认为是进行一次拜访和交流,其实是推动彼此的了解和认可,进而推动后续的合作共创;
  • 你认为是做一份可以发给别人的PPT资料,其实这是一次有重点有条理有逻辑有针对性的介绍,为的是让后续的动作可以开展下去;
  • ……

诸如此类的事,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比比皆是,而在一件件繁琐的事件中,人很容易就把一些事固化成了习惯动作,一如在家煮馄饨要放两碗冷水——至少在家里,这是最好的方式。

但也就像《肖申克的救赎》里的那句“体制化。”让人习惯于在熟悉的环境中不断重复这种例行公事的行为,渐渐放弃了改变的念头,甚至于反对任何不符合这种所谓“标准”的行为。

现实中,很多人每日忙忙碌碌,很多都是忙着“加冷水”,而完全不考虑“把馄饨煮熟”,不关心馄饨有没有浮起来;至于怎么煮的馄饨更好吃?因为好吃没有可以衡量的标准、众口难调,就更没人关心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