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和群落的知识点(种群和群落易错易混淆知识点)

种群相关内容易错易混淆知识点,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种群和群落的知识点?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种群和群落的知识点(种群和群落易错易混淆知识点)

种群和群落的知识点

种群相关内容易错易混淆知识点

班级 姓名

一.理解种群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1.培养皿中的一个大肠杆菌菌落属于一个种群。对

2.菜园土壤中的细菌和真菌属于一个种群。错

3.一个池塘中的所有鱼属于一个种群。错

4.学校高一年级全体学生属于一个种群。错

5.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和空间特征。错

6.仅靠种群密度就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错

7.同种生物不同种群的种群密度一定是相同的。错

8.每平方米草地上车前草的数量可表示可车前草的种群数密度。对

9.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对

10.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对

11.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可直接影响种群数量。对

12.种群密度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错

13.不同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相同。错

14.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种群密度和大小。错

15.一个种群是由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全部成年个体组成的。错

16.在自然开放的生态系统中,种群密度会受环境因素影响而波动。对

17.一个校园中的全部白杨树。对

18.一条河里所有的鱼。错误

19.一座山上所有的鸟。错误

20.一块草地上的牛、羊及草。错误

21.一个校园里生长着的各种各样高大的树。错

22.生活在一片森林中的全部雄鸟和雌鸟。错

23.一块菜地上生长着的大白菜,大蒜和大葱。错

24.生活在青海湖鸟岛保护区内不同年龄的棕头鸥。对

25.利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期间,种群个体最好没有迁入和迁出。正确

26.调查森林中乔木和灌木的种群密度时,两者的样方大小必须一致。错误

27.标志重捕法必须保证所调查种群在整个调查区域内是均匀分布的。错误

28.不宜采用样方法调查一块农田中某种蚯蚓的种群密度。错误

29.种群的空间特征可能会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对

二、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1.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对

2.样方内个年龄段的个体均需统计。对

3.不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对

4.不宜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错误

5.某森林每平方千米范围内舍利的数量是其种群密度。对

6.用用样方法调查,得到的是某种群种群密度的估计值。对

7.调查动物种群密度的方法都是标志重捕法。错误

8.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部分个体身上的标志物脱落,则所得到的种群密度数值偏大。正确

9.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个体被捕捉的概率与标志状况,年龄和性别有关。错误

10.计数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取其最大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错误

11.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错误

12.用样方法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调查块地的长与宽相差不大的块地时,应选择的取样方法是五点取样法。正确

13.调查不同的植物类型是样方面积大小应该不同,如调查某乔木种群密度时样方面积要比调查某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的样方面积大。正确

14.植物一般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正确

15.调查高速公路一侧某种绿化树的种群密度适合采用等距取样法进行取样。正确

16.动物在被捕捉过一次以后更难捕捉,则通过标志重捕法获得的数据要比实际数据偏大。正确

17.降低样方的面积便于统计个体数量,所以能降低调查的误差。错误

18.种群都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数量特征。错误

19.用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可精确地计算出某种群的课体数量。错误

20.调查某树林种树上蝉的成虫数量,不能得出该树林内蝉种群密度的大小。正确

21.若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则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一定增大。错误

22.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的适用范围:样方法一般适用于植物,也可用于昆虫卵的数量调查及一些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如蚜虫、跳蝻等。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种群,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鱼类和某些昆虫等。

23.双子叶植物容易辨别个体数目,所以一采用样方法调查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在分布较密集或稀疏的地区取样,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五点取样法适用于调查块地的长与宽相差不大的块地。正确

三.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

1.某地常住人口的男女比例为1.07:1属于种群数量特征。正确

2.近年来,某市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例增大,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正确

3.小麦田中每平方米有20株杂草,属于种群数量特征。错误

4.由于薇甘菊的入侵,松树种群死亡率升高,属于种群数量特征。正确

5.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正确

6.根据年龄组成可推测,未来该种群数量的变化。正确

7.种群密度完全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错误

8.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正确

9.种群数量还受自然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正确

10.研究城市人口的变迁,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正确

11.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雄性个体,该害虫的种群密度将明显减小,造成该现象的直接原因是种群的出生率下降。正确

12.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正确

13.种群除了数量特征以外,种群还具有空间特征。正确

14.性别比例不是所有种群的必备特征。正确

15.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一定会越来越大。错误

16.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组成。正确

17.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性别比例。正确

18.衰退型年龄组成种群密度可能会越来越小。正确

19.增长型年龄组成的种群密度可能会越来越大。正确

20.稳定型年龄组成的种群密度,未来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可能保持相对稳定。正确

21.集群分布属于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正确

22.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对种群的个体数量具有决定作用,所以要使调查的结果更接近实际数,理论上在调查期必须满足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没有显变化。正确

23.种群密度越大,种群数量增加越快。错误

24.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的影响在生殖前期最大。错误

25.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是种群数量一定增加。错误

26.年龄金字塔表示,取样期间各年龄期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正确

27.三孩生育政策主要是通过调节年龄组成来改变出生率,进而影响人口数量。错误

28.春节前后,某市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正确

29.种群密度是种群数量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直接受出生率,死亡率,迁出率,迁入率的影响。正确

四.种群数量的变化:

1.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建立数学模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正确

2.“J”型增长曲线反映了种群数量与食物、空间等的关系。正确

3.在实验室的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可成“J”型增长。正确

4.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一段时间内可能成“J”型增长。正确

5.“J”型增长的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后,恒定不变。错误

6.气候条件的改变不会影响种群的环境容纳量。错误

7.种群数量的增长,受自身种群密度的制约。正确

8.环境容纳量是种群的最大数量,种群数量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超过环境容纳量。错误

9.人为地一次性捕杀家鼠后,其环境容纳量迅速降低。错误

10.环境容纳量是不会改变的,不受空间和资源的限制。错误

11.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可以提高大熊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正确

12.若某种群的数量呈“J”型增长,则该种群没有K值。正确

13.在食物和空间充裕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将一直呈“J”型增长。错误

14.若某种群的数量呈”S”型增长,则种群密度会影响其增长速率.正确

提示:由于受到食物和空间等的限制,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15. 当一个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该种群的出生率不一定等于死亡率。正确

16.年龄组成变动会导致该种群数量发生波动。正确

17.“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中,没有K值。正确

18.“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假设条件为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正确

19.自然条件下,由于受到环境资源、天敌以及传染病等的限制,正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正确

20.自然条件下,由于受到环境资源、天敌以及传染病等的限制,正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在数量达到K值后,其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正确

21.害虫治理的时间越早,越容易消灭,所以害虫治理的最佳时间是在K值之前。正确

22.在环境条件不被破坏的前提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正确

23.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正确、

24.种群中全部个体的基因组成了这个种群的基因库。正确

25.种群增长率指的是数量增长率,而增长速率指的是曲线的斜率。正确

26.“J”型增长时,增长率为r-1,保持不变,而增长速率一直增大。正确

27.受诸多因素限制,自然界中多数生物均为s型增长。正确

28.环境的容纳量是相对稳定的,不是固定不变的。正确

29.在鱼类养殖中在k/2进行捕捞,有利于该种群的可持续发展。正确

30.在s型曲线中,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种群密度不同时,可能具有相同的种群增长速率。正确

31.东亚飞蝗种群基本特征的有:空间分布、迁入率、互利共生、物种丰富度、种群密度。错误(提示:物种丰富度和互利共生属于群落的范畴。)

32.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正确

33.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正确

34.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正确

35.调查身体微小、活动力强的小动物数量常用标志重捕法。错误

(提示: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数量,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

36.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正确

37.样方法取样时要做到随机取样,其目的是保证调查结果可靠。若要调查群落中松鼠的种群密度,则应采用标志重捕法,理由是松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正确

38.年龄组成只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来影响种群数量。错误

提示:年龄组成是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年龄组成可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数量。

39.年龄组成为稳定型且性别比例适中的种群数量较稳定。正确

40.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迁入和迁出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在不考虑迁入和迁出时,出生率—死亡率=种群的自然增长率。正确

41.影响种群密度的间接因素是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年龄组成既能影响出生率,又能影响死亡率,而性别比例只影响出生率。正确

42.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组成,但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还有综合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因素,如气候,食物,天敌等。正确

43.如果调查块地为长方形的狭长样地,调查种群密度时长常用等距取样法进行取样。正确

44.样方法计数时应将样方内和相邻两条边及其夹角上的植株统计在内,而不应将边缘上的植株全部统计在内。正确

45.调查对象应选取容易计数的植物。如一般不选择丛生或蔓生的单子叶草本植物,而选择个体数目容易辨别的双子叶草本植物。正确

46.植物的大小不同,样方面积也应该不同。正确

47.对于压在样方边线上的生物,应遵循“记上不记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计数相邻两边及其夹角上的个体。

48.当新杂草种群密度处于较长期的相对稳定阶段,表明其种群数量已达到了环境容纳量。正确

49.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正确

50.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错误

51.在资源、空间无限和不受其他生物制约等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就会呈现指数生长。根据指数生长的特点可知,若地球上某种生物数量按指数增长无限增长下去,则这种生物最终会把其他生物从地球上排挤掉,同时它自己最终也会走向灭绝。正确

52.K值并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值是环境容纳量,即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在S型增长达到K值后,种群数量的实际最大值可能大于K值,但由于超过了环境的承受能力,随后种群数量会下降,从而出现种群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的现象。正确

53.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当环境条件改善时,K值会上升。正确

群落的演替

1.在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中,杂草属于草本层。正确

2.由于乔木的遮挡程度不同,导致了不同区域地表的草本,植物,真菌等生物种类和数量有一定差异,地表生物的这种区域差异分布体现了群落具有水平结构。

3.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对植物和动物的作用分别是提高了植物对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利用,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4.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错误

5.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正确

6.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正确

7.外来物种入侵会对当地群落的演替产生严重的影响。正确

8.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该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则发生代替的可能原因是后一个群落中的物种竞争能力强;前一个群落为后一个群落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正确

9.退耕还林,退塘还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错误(都会发生次生演替)

10.沙漠环境中水资源有限,限制生物生存的主要因素是湿度(水分)。正确

11.沙漠治理的主要目的在于防风固伤,使沙漠绿化,通过治理可以使群落演替向着丰富度增多的方向进行,但由于沙漠受水分等条件限制,最后不一定能形成森林。正确

12.生态光伏治沙实现了利用太阳能板发电、板间种植、板下养羊,可以提高能量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正确

13.可以借助沙漠风向特点,在流动沙丘迎风坡的适合位置通过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科学搭配种植,构建群落的垂直结构,从而提高光照等资源利用率。正确

14.由于地形的变化、环境和人为因素影响等,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呈镶嵌分布,为群落的水平结构。正确

15.火灾后的群落演替过程中,各种群的数量一般呈“S”型增长。正确

16.群落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逐渐增加,最后趋于稳定。正确

17.被大火烧毁的森林,原有的植被虽然很多已不存在,但是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可能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因此森林被大火烧毁后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正确

18.群落演替的方向具有可变性,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不一定增加,如随着气候逐渐恶化,草原可能演替为沙漠。正确

19.成熟群落中生物具有波动性:群落演替到成熟阶段后,群落的能量输入与输出达到动态平衡,此后由于气候条件变化等原因,物种种类与生物个体数量可能发生变化,能量的输入与输出可能发生变化。正确

20.同一区域内,同一地点不同高度分布着不同种群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一般呈分层现象;同一区域内,不同地点分着不同的种群,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一般呈镶嵌分布。正确

21.人类参与恢复群落的建设后使滑坡区植被生物量得到了快速恢复,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正确

22.人类活动可能有利于群落演替,如废弃矿区的修复;也可能阻碍甚至破坏群落演替,如过度开垦,围湖造田等。正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