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致爱丽丝摇滚版(致贝多芬致爱丽丝)

纪念心中的贝多芬

2020年是伟大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诞辰250周年。从今年年初,有关贝多芬的纪念活动就像雪花一样漫天飘舞、持续……这阵势足以说明贝多芬在精神世界中拥有的地位与价值。

这一年,由于疫情,我们经历了很多,有了贝多芬的音乐,给这段困难时期增添了很多力量与平静。尽管有学者研究表明:贝多芬受洗的日子是1770年12月17日,实际出生的日期并不能确定,但最有可能是16日,而实际年龄可能还被他父亲改小过两岁(因为他想把贝多芬打造为像莫扎特一样的音乐神童),使得贝多芬的真实生日更加扑朔迷离起来。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用整整一年的时间,来纪念这位伟大的音乐巨匠。

贝多芬致爱丽丝摇滚版(致贝多芬致爱丽丝)(1)

贝多芬手稿

学音乐的人或许都有过类似的感受——我们很难从理性上去喜爱一位音乐家的作品,不论是欣赏还是弹奏;如果音律不能深深打动到内心、同时激发全身细胞奔向那些音乐并随之起伏,是很难保持长期的兴趣去喜爱、去回忆的。

所以,大多数听过的音乐留下的印象并不深刻,这和读过的文字、看过的电影、吃过的美食一样……反应都差不多。

我对一位音乐家的崇敬并不跟风,每个人同音乐的关系都是私密、个性化的,如果让你说出自己喜欢的音乐家和作品,可能有很多选择——巴赫、莫扎特、柴可夫斯基、马勒、久石让……正是这个原因,我才要纪念贝多芬。

如果按时间轴来回忆

这些只属于我自己的

陈谷子烂芝麻

到现在还历历在目

沉淀到抹不去

翻出来分享一下

贝多芬致爱丽丝摇滚版(致贝多芬致爱丽丝)(2)

贝多芬致爱丽丝摇滚版(致贝多芬致爱丽丝)(3)

第一次激活全身细胞的音乐是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热情”

第一次看到心里的音乐家传记是罗曼罗兰《巨人三传》中的《贝多芬传》,而后又阅读了赵鑫珊的《贝多芬之魂》,感觉更好了

第一首心甘情愿有热情拼大力去完成的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的“悲怆”,学习提升的方式是用家中一套“家庭卡拉ok组合音响”去听一盒翻录的贝多芬奏鸣曲录音的索尼磁带,反复听反复模仿,不知道循环了多少次……当时练琴和钻研的时间到现在都是最高峰值——一天6、7个小时以上

第一次感受到奏鸣曲式的魅力是研读了郑兴三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

第一次感受到的曲式魅力是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黎明”

……

贝多芬致爱丽丝摇滚版(致贝多芬致爱丽丝)(4)

工作之后,贝多芬的作品《欢乐颂》、《致爱丽丝》在小朋友的心目中是如数家珍,《欢乐颂》常常作为没学几天钢琴的小朋友就能登台演奏的人生第一首大师经典名曲、并且旋律无删减,边弹边唱、不亦乐乎……

再后来,也研读过很多国内外学者的相关论著,其中不乏更好的,但最初打通“任督二脉”的感觉已经不多见了。

贝多芬致爱丽丝摇滚版(致贝多芬致爱丽丝)(5)

贝多芬致爱丽丝摇滚版(致贝多芬致爱丽丝)(6)

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想如何去纪念这位音乐家,最终落地在2020年的12月——决定在“游说音乐”公众平台上为广大小白家长和小朋友们开设一个古典音乐欣赏的新栏目——古典大喇叭!

用这种方式去纪念以前的记忆与美好、用这种方式去迎接未来的收获与成长……

贝多芬致爱丽丝摇滚版(致贝多芬致爱丽丝)(7)

游说音乐

古典大喇叭栏目

创刊第1号

致贝多芬,《致爱丽丝》

致贝多芬

《致爱丽丝》是贝多芬创作的一首钢琴小曲,但名气很大,圈内圈外、童叟皆知。这首钢琴曲的技术难度并不高,基本是业余考级5、6级内的水平。有的学生如果没弹过这首曲子,还会时不时询问一下,我什么时候能弹爱丽丝?拿这么一首古典音乐中的『大俗』曲作为开场,不怕太老套?本来我也是这么想,但是后来的结果是什么,请耐心看完内容再评论。

贝多芬致爱丽丝摇滚版(致贝多芬致爱丽丝)(8)

一说起贝多芬,如果只会用几个词去表达佩服之情,还是会略显尴尬,先脑补一些贝多芬的生平。

贝多芬致爱丽丝摇滚版(致贝多芬致爱丽丝)(9)

贝多芬在波恩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出生于德国波恩,家境清寒,他的祖父是宫廷乐长,有些资产,而父亲在音乐上的成就不值一提,被提到最多的是是能力差、素质低、脾气暴躁且霸道、酗酒……

当时的音乐圈,神童莫扎特的形象深入人心,在贝多芬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便发现了他显露出的音乐才华,决定利用儿子作为自己的“提款机”,比如,把贝多芬的实际年龄改小,是为了看起来更像一枚音乐神童;不让他去学校学习其他课程,只学习音乐等等。

贝多芬致爱丽丝摇滚版(致贝多芬致爱丽丝)(10)

贝多芬出生于此·三层阁楼上

贝多芬致爱丽丝摇滚版(致贝多芬致爱丽丝)(11)

父亲带着贝多芬在波恩四处找了一些不靠谱的音乐老师进行学习,导致贝多芬的音乐启蒙受益很有限,但这时的贝多芬反而在“恶劣”的教育模式下锻炼出了自学、自强的态度和习惯。当时波恩的音乐氛围也很好,各种优秀的演出、音乐会很充分,这种耳濡目染让贝多芬的艺术修养得到了很好的熏陶。

贝多芬致爱丽丝摇滚版(致贝多芬致爱丽丝)(12)

直到涅夫的出现,贝多芬才有机会开始跟随一位人品优秀而兼具音乐才华的老师学习,而涅夫也很赏识贝多芬的才华,还帮助贝多芬出版了他个人最初的一些钢琴小品和担任歌剧院拨弦古钢琴师的职位。

贝多芬致爱丽丝摇滚版(致贝多芬致爱丽丝)(13)

贝多芬出版作品的封面

贝多芬在维也纳

1792年11月,贝多芬来到了维也纳,并定居于此。自知音乐的积累不足,他便开始了四处拜师求学的过程。最初想找莫扎特学习,但莫扎特已经于一年前去世;又去找到海顿,师徒相处却很不融洽;后来,贝多芬找到了当时具有重要地位的音乐家申克和萨列里,之后又找到了阿尔布雷希茨贝格。

贝多芬致爱丽丝摇滚版(致贝多芬致爱丽丝)(14)

值得一提的是,贝多芬遇到的贵族保护人、资助者大多很有修养且热爱音乐,他们珍视贝多芬的天赋并进行保护,这让贝多芬的才华得以自由发展,而不是像之前海顿和莫扎特的经历。

由于贝多芬自身拥有的钢琴演奏能力、作曲能力、个性气质……综合能力的体现,让贝多芬在维也纳渐渐声名鹊起,成就斐然……

贝多芬致爱丽丝摇滚版(致贝多芬致爱丽丝)(15)

然而,

在贝多芬二十七、八岁时,

他的听觉开始衰退,

对于一位才华盖世的音乐家来说,

打击可想而知……

贝多芬致爱丽丝摇滚版(致贝多芬致爱丽丝)(16)

1802年,贝多芬绝望地写下了“海利根施塔特遗书”,一度想自杀。

贝多芬致爱丽丝摇滚版(致贝多芬致爱丽丝)(17)

海利根施塔特乡村·这份遗书便写于这里

1820年,贝多芬已经完全失聪了,但是他依旧沉浸在音乐创作中,并没有因为耳疾与音乐分离,继续延续着用音乐进行自我抗争、自我奋斗的过程。

贝多芬致爱丽丝摇滚版(致贝多芬致爱丽丝)(18)

晚年,离世

晚年,贝多芬的声誉享誉全欧洲,但他基本处于隐居状态,不怎么公开露面。在这样的身体状况下,依然创作出很多部钢琴奏鸣曲(作品101、106、109等)、《迪亚贝里变奏曲》、大提琴奏鸣曲作品102……还包括两部旷世巨作——《第九交响曲》和《庄严弥撒曲》!

贝多芬致爱丽丝摇滚版(致贝多芬致爱丽丝)(19)

最终,深重的病痛将他打败,于1827年3月26日去世。

贝多芬致爱丽丝摇滚版(致贝多芬致爱丽丝)(20)

贝多芬最后的住所·黑色西班牙人的房子

来送别这位音乐家的各界人士非常之多,约两万多人参加了他的盛大葬礼(而海顿、莫扎特的葬礼就显得冷清了许多),从此他长眠于维也纳。

贝多芬致爱丽丝摇滚版(致贝多芬致爱丽丝)(21)

贝多芬的葬礼

贝多芬的作品饱含了他一生所理解的世界,英雄般的形象用音乐刻画地淋漓尽致,他用自身顽强的意志和无尽的音乐才华抗争一切不公、蔑视一切不平、歌颂一切理想,用音乐向外界源源不断地辐射出无尽的能量,为后人留下了不可估量的音乐财富,不断影响和激励着人类的精神世界、迸发出灿烂的火花……

致爱丽丝

俗话说:“只有小演奏家,没有小作品”,相比贝多芬那些重量级的作品,今天推荐的《致爱丽丝》只能算一首钢琴小曲。

贝多芬致爱丽丝摇滚版(致贝多芬致爱丽丝)(22)

这首小曲旋律清新优美、结构简洁明了,用回旋曲式创作而成(一个主题段落反复出现,中间“夹心”着其他材料形成对比,造成音乐的冲突)。对于欣赏者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这些理论知识,听了喜欢,还想听,就足够了。

贝多芬致爱丽丝摇滚版(致贝多芬致爱丽丝)(23)

这一期,古强老师选择了四位钢琴大师演奏的、不同录音版本的《致爱丽丝》,他们演奏用的乐谱虽然是同一个版本,但是演奏的差别却很大。这个“听法”对大多数人来说,估计也是头一回。当你把这四个版本的《致爱丽丝》全听一遍之后,会愈发觉得,音乐的表达方式从来就没有一个标准答案,这也许正是音乐的魅力吧。

贝多芬致爱丽丝摇滚版(致贝多芬致爱丽丝)(24)

(音频受限,请移步游说音乐聆听,全网各平台同名称都能找到我)

俄罗斯钢琴家 安纳托尔·乌戈尔斯基

贝多芬致爱丽丝摇滚版(致贝多芬致爱丽丝)(25)

俄罗斯钢琴家 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

贝多芬致爱丽丝摇滚版(致贝多芬致爱丽丝)(26)

奥地利钢琴家 阿尔弗莱德·布伦德尔

贝多芬致爱丽丝摇滚版(致贝多芬致爱丽丝)(27)

德国钢琴家 威廉姆·肯普夫

贝多芬致爱丽丝摇滚版(致贝多芬致爱丽丝)(28)

四个版本经过演绎

让《致爱丽丝》表现的角度更加丰富多样

温情浪漫的《致爱丽丝》

明晰单纯的《致爱丽丝》

热情洋溢的《致爱丽丝》

冷静客观的《致爱丽丝》

……

这不正是贝多芬个性的淋漓体现吗?


写作不易,

欣赏习惯和欣赏品位的建立更为不易

每个人的留言和转发都是我们的动力

还等什么?

分享给有用的人

让他成长,让他快乐

让我们坚持……

欣赏过后,

把自己喜欢的版本和喜欢的理由后台留言,

可能得到意外惊喜哦!


“游说音乐”

俄罗斯钢琴家

安纳托尔·乌戈尔斯基

贝多芬致爱丽丝摇滚版(致贝多芬致爱丽丝)(29)

乌戈尔斯基的演奏速度是最慢的,但又是最能让我身心放松、并且有时间、有空间让内心沉浸在安宁舒缓的音乐中、缓缓展开想象的一个版本。

乌戈尔斯基的演奏把贝多芬内心的细腻与柔情表现地非常淋漓,触键非常柔和而轻盈,他的琴键像是用“绸缎”做的,用细腻的心、细腻的手、去抚摸细腻的绸缎。他的演奏亲和自然,乐句在他手下的连接无比顺畅,在欣赏中不断思索自己的心绪向哪里去……正是出色的手指控制力贯穿全曲,让这首钢琴曲弥散出来、带有浓浓情绪的画面感就比较强烈,即使乐曲中有情绪波动的段落,似乎也被这位演奏家不经意间忽略掉很多,把情绪的激动迅速融化在其中,归于之前的安宁与梦幻。

俄罗斯钢琴家

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

贝多芬致爱丽丝摇滚版(致贝多芬致爱丽丝)(30)

阿什肯纳齐的唱片版本是演奏速度最快的一首,听过全曲,清新、单纯、明快的音乐扑面而来,乐句线条表现简洁,积极向上,思想与内心情绪表达直接而具体——就想表达一个真实的情感、或者当下所思所想的一件事。

热情有所显露,这不是重点,而就想要表达我想要的这件事……似乎贝多芬的个性做法、所思所想已经跃出水面——我想外界表达我的真实,不需要掩饰,这就是我。

奥地利钢琴家

阿尔弗莱德·布伦德尔

贝多芬致爱丽丝摇滚版(致贝多芬致爱丽丝)(31)

我个人来说最喜爱布伦德尔的演奏版本——这首小曲的演奏饱含热情,可谓既有整体又有细节,演绎角度多样,细节得体细致,全曲听过,不用计数主题是否该出现了、该最后一段了,可以完全沉浸于其中忘记周围的存在……突然醒来,原来结束了。

布伦德尔在演奏中让相同主题、不同段落都展现了很多自己理解之后的处理:比如相同主题的回归也总会有不一样,乐句的开头、中间、结尾也有很多自由处理,或渐慢、或渐强、或渐弱……让每个音符或乐句、乐段的进行都含有音乐表达的方向与意义。这样的一首小曲,被如此细腻精湛地演奏出来,还是自行欣赏吧。

德国钢琴家

威廉姆·肯普夫

贝多芬致爱丽丝摇滚版(致贝多芬致爱丽丝)(32)

肯普夫的演奏相对布伦德尔的演奏就显得更加冷静而客观,声音的控制很均衡,乐句的处理干净且流畅。

肯普夫对于主题段落的演奏相对是一致的,但是对于“夹心材料”的演奏思路令人印象深刻。在演奏一首乐曲时,对于强或弱的表现相对容易,也容易形成音乐的冲突,但同样是强或弱,在这其中再分出层次就会难很多。而肯普夫处理情绪激越的这部分则非常巧妙,不是一贯地趋强,而是在一个趋强的大范围内处理出了多层次、多空间感。

*另外,本期推送中演奏家图片均选自专辑封面,专辑并不和今天推荐的曲目对应。

游说音乐

游(妍丽)老师说音乐,说音乐学习,说音乐演奏,说音乐教学,说音乐与生活……

游说你听音乐,学音乐,玩音乐,教音乐,享受音乐……

游说音乐,全网各平台同名称都能找到我,我们不贩卖焦虑,我们传递学音乐的价值,音乐带来的幸福,还有,音乐给予的正能量……

游妍丽 | 天津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硕士

资深钢琴教师,从教二十余年,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与风格,多次举办各类钢琴大师课、公开课;常年为全国琴童家长提供咨询服务;多次受邀担任各大国内外钢琴赛事的评委;所教学生多次获奖。

音乐童书作家,已出版国内首套音乐游戏立体书:《乐理游戏大发现》、《音乐听辨游戏大发现》及《音乐欣赏游戏大发现》系列丛书。

“游妍丽的音乐游戏课”音乐素养课程体系创始人,公众号“游说音乐”创始人。曾受邀为首都图书馆、IBM早教学院、小巫养育学堂等多家机构及网络平台开办讲座与教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