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调查一条河流(一条河能有多宽)

丰县大沙河是苏北的一条老河流,属黄河故道的一部分,千百年来,滔滔黄河在哺育民族子孙的同时,也因变化无常带来灾难水患制造了特别的大沙河,“一条河,从远古汤汤流出”,曾经“只长茅草不长粮”,是进入新中国,才开启斑斓历史兴修水利、种植果树、防风固沙,修复生态,“曾经沙滩荒,如今好风光”,作者以有情之笔,记大沙河的前世今生,可谓成功谱写了一首新时代“三农”事业的进行曲,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如何调查一条河流?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如何调查一条河流(一条河能有多宽)

如何调查一条河流

丰县大沙河是苏北的一条老河流,属黄河故道的一部分,千百年来,滔滔黄河在哺育民族子孙的同时,也因变化无常带来灾难。水患制造了特别的大沙河,“一条河,从远古汤汤流出”,曾经“只长茅草不长粮”,是进入新中国,才开启斑斓历史。兴修水利、种植果树、防风固沙,修复生态,“曾经沙滩荒,如今好风光”,作者以有情之笔,记大沙河的前世今生,可谓成功谱写了一首新时代“三农”事业的进行曲。

首先,以激情之笔叙写农村波澜壮阔的发展过程。农村是我国人口集居的城市的城区以外的广大国土地域,国土承载的公共产品价值量极低,在城乡二元系统中明显处于劣势。基于特殊的地形地貌和黄河泛滥,历史上的大沙河地区是个不毛之地,而“黄河故道综合开发工程”“是真正的惠民工程”,“死河叉子”变成今天的“黄金水道”。作者着墨主要涉及新中国以来大沙河的天翻地覆般的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大沙河这片土地大踏步地前进,以诗一般的火热情感、大段大段的抒情语汇描摹歌赞农村的嬗变与发展,可谓在抓住中国农村数十年来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之同时,也以“不是外人”的身份意识“苦苦寻找历史演进的足迹,追问民族兴衰的根源”(李春雷语),朱群英是有责任感的写作者。

其次,以热情之笔阐释农业艰辛曲折的进步历程。大沙河地区的农业生产过程受自然资源制约,具有天然的弱质性,如何从生产环节出发实现产业链条的相对完整,将产前、产后环节衔接拼接,是大沙河农业蜕变发展的必由之路。“丰县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强黄河故道沿线现代农业发展的意见》”,“坚持水利、交通、农业、生态、文化旅游、扶贫‘六位一体’”,“确定了果品、瓜菜、水产三大特色产业”,“将大沙河沿线打造成‘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景’的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带、旅游经济观光带”。从“打造‘美丽沙河’”到“构筑‘大沙河模式’”,从恶劣自然生存条件的改造到现代农业的开花结果,丰县农业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探索道路,作者对于景物环境的描写,似照相机一般记录下大沙河的肆虐与安静、贫瘠与富裕,朱群英是有代入感的观察者。

再次,以深情之笔勾勒农民弃旧换新的递变进程。农民占我国总人口近70%,从事农业劳动,“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如何获得相对丰足的生活资料、社会地位与精神享受一直是个大问题。栽苹果、种梨树、养荷花、育银杏……向外,“‘小苹果’撬动‘大上海’”;在内,“特色农家乐,土菜飘清香”,“大沙河模式”开启新时代,铸就“醉美大沙河”。历史是人民创造与写就的,“大河奔涌”之中才见了不起的“大沙河精神”——“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争创一流”,这是“丰县人民精神的闪亮符号”,也是汉皇故里“从一个起点奔向另一个起点”的文化底蕴与根本动力。作者有言:“这憨憨厚厚的泥土呵,这实实在在的泥土呵。这亲如骨肉的泥土呵,这相依相偎的泥土呵。漫步在这片土地上,你才能触着幽幽沧桑的历史,才能觉着悠悠时光的心跳。”由激情流畅的笔记入情理兼容的思考,朱群英是有使命感的思想者。

曾经,“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同步,社会结构不协调,“三农”问题主要受制于农村的进步、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小康相对滞后。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潜力巨大,无论从量上考察,还是论及质的提升,中国的重大经济问题都依赖于农村、农业与农民问题的突破。丰县位处国之中部,系最苏北所在,蜕变的大沙河是中国“三农”事业发展的一个典型样本,作者历时三年,与所面对的那块土地和土地上的人交流交心,同频共振,结构近50万字的厚厚文本,寻绎中国“三农”发展的规定性与可能性,由是观之,如此写作本身也是“大沙河精神”的体现。

我坚持认为,“对于报告文学文体来看,现实主义书写原则的‘硬’与人文精神内涵的‘柔’共存统一,现代知识分子以独立批判精神与公共担当品格积极介入,才会使报告文学这一文体更加有利发展与持久繁荣”(李良:《报告文学的“硬”与“柔”——从李春雷<木棉花开>说起》,《长城》2010年第2期)。报告文学是“报告”还要是“文学”,要写人,而写人重在写心。写农村、农业,重在写农民,写农民的心灵,农民的进步重在精神心灵的蜕变与提升,一般意义上的农民,往往给人精神空虚、诚信缺失、道德滑坡、小农意识蔓延、拜金主义严重以及心理失衡等,改开40余年,新世纪20年有余,进入新时代也近10年,农民的“物质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但农民的“精神温饱”到底解决了多少,这是值得更进一步探索的。

“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2003年至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20年以“三农”为主题发布,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农业关乎民生大计,系及国之未来,大沙河是一面镜子,可以典型地映照出中国“三农”现代化发展的表里;大沙河也是一本翻开的书卷,沧海桑田,呈现黄土文明的古今。观一得十,“一眼千年”,朱群英瞩目大沙河,立意不在小,其视野之大,其赤子之心,在在确确。

这部“大沙河精神”的创新书写之作具有主题创作的典型文学价值,在主题、叙事和语言诸方面的努力是显在的,作者的实地采访式的实证精神,尤其是部分已然生成的富有质感的细节,带领读者重返现场;语言方面,除了诗意的追求、节奏感的强调以及声势、气势的营造,其对于地方语汇的穿插使用,也制造了特别的效果,对于表现戆直、醇厚甚至大智若愚的丰县地方文化和“上四县”(之首)人文精神具有意料之外的抵达,一股“呛出眼泪来”的在场感扑面而来,这一点弥足称道。换言之,作者以地方路径出发,写出了大沙河的流水悠悠,也写出了大沙河的变化之巨,更写出了大沙河的精神之阔,此地方性写作若能进一步掘进扩延,完全有条件期待作者的写作之河于激流涌荡中变得更深邃更宽广。

(作者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苏大运河文化研究中心研究院研究员 李良)

来源: 光明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