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献公假道伐虢哪一年(晋献公假途伐虢启示)

晋献公假道伐虢哪一年(晋献公假途伐虢启示)(1)

想必很多人都听过农夫与蛇的故事,也听过东郭先生与狼的故事。这两个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蛇和狼都恩将仇报,它们不顾及善良的人对他们的恩惠,反而加害救助它们的人。

所以,一个人的为人处世,一定要分清善恶,激浊扬清,援助的手只能伸向善良的人,如果把援助的手神伸向凶恶的人,那么,后果是致命的。

晋献公假道伐虢哪一年(晋献公假途伐虢启示)(2)

在春秋战国时期,存留了很多西周建立后,分封的小诸侯国,如果连巴掌大的一点地方都算作诸侯国的话,那个时候,大约分封了三百多个诸侯国过。到了春秋的末期,有一个非常大的诸侯国,一分为三,这个诸侯国就是晋国。

韩赵魏三家分晋后,历史从此进入诸侯纷争、相互攻杀的战国时代。

晋国之所以如此大,是因为吞并了很多的诸侯小国。其中有两个诸侯国是晋国的同宗,虞国和虢国,被晋国施以手段给灭掉了,这个手段就是借道攻打第三国。

在《三十六计》中,第二十四计,就是假道伐虢。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晋献公假道伐虢哪一年(晋献公假途伐虢启示)(3)

春秋时期,西方的晋国想吞并邻近的虞和虢这两个小国。虞国和虢国的关系不错。晋国如果攻打虞国,虢国就会出兵救援;晋国如果攻打虢国,虞国也会出兵相助。

这是比较头疼的事情,为了实现吞并,晋国的大臣荀息就向晋献公献上一计。

他说,要想攻占这两个国家,必须要离间他们,使他们互不支持。虞国的国君贪得无厌,我们正可以投其所好。他建议晋献公拿出心爱的两件宝物,屈地产良马和垂棘之壁,送给虞公。晋献公是个吝啬鬼,他哪里舍得这些。

这个时候,荀息又说了,大王放心好了,虞国离我们这么近,给他这些东西,只不过是让他暂时替我们保管罢了,等到我们灭了虞国,这一切不都又回到晋国了吗?

晋献公觉得这个计谋不错,那就这么干吧。

晋献公假道伐虢哪一年(晋献公假途伐虢启示)(4)

为了假道伐虢,荀息就把屈地的良马和美玉送给了虞公,虞公得到良马和美玉,高兴得嘴都合不拢,屁颠屁颠的。

而这个时候,虞国的大夫宫之奇听说之后,立即就向虞公陈述了利害。他告诉虞公,借道要不得。

因为虢国是虞国的外围,如果虢国灭亡了,虞国也一定会跟着灭亡。之前晋国已经借道一次了,现在又借道,晋国有不可告人的秘密,虞国一定不能答应。

此时的虞公不以为然,他觉得,他和晋国是宗亲,又给了这么多东西,怎么可能干这事儿呢。于是乎,他不相信宫之奇的话,就答应借道了。

宫之奇已经预见到了事情的结果,于是居家逃亡,去了东周。

晋献公假道伐虢哪一年(晋献公假途伐虢启示)(5)

晋国借道之后,故意在晋、虢边境制造事端,找到了伐虢的借口。

晋大军通过借道虞国的道路,攻打虢国,经过四个月的征战,取得了胜利。

班师回国时,把战争掠夺的财产拿出了一部分,分给了虞公。

虞公更是大喜过望,他更加证明了宫之奇是错误的。

就在这个时候,晋国的大将里克装病,称不能带兵回国,暂时把部队驻扎在虞国京城附近。

虞公一想,都生病了,住就住吧,病好了赶紧走啊。

晋献公假道伐虢哪一年(晋献公假途伐虢启示)(6)

可是,几天之后,晋献公亲率大军前来,虞公出城相迎。晋献公说,我家大将病了,多亏在你这里养病,为了感谢你的好意,走,咱们一起去打猎。

虞公很高兴的去了,结果,还没到猎场,只见都城中起火。虞公赶到城外时,虞国的都城已被晋军里应外合强占了。就这样,晋国又轻而易举地灭了虞国。

晋献公捉住了虞公和他的大夫井伯,把井伯作为秦穆姬的陪嫁随从。

晋献公假道伐虢哪一年(晋献公假途伐虢启示)(7)

在这里,晋献公是一个冷酷无情的人,他吞并虢国和虞国的成功,要归功于他的心狠手毒。而虞国的灭亡,则是由于虞公的善良和迂腐,没有认清晋献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且还抱有很大的幻想。

晋献公假道伐虢哪一年(晋献公假途伐虢启示)(8)

人都是贪心的,虞公一方面贪图晋国的宝物,另一方面过分相信宗亲的关系。而晋献公的成功则是抓住了虞公的贪婪和迂腐。

晋献公一方面以本国宝物作诱饵,诱敌手上钩;一方面六亲不认,不顾同宗亲情,唯利是图。于是,不惜以阴谋诡计骗取虞国信任,将两国逐个吞食。

俗话说的好,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舍不得老婆,套不住流氓。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晋献公假道伐虢哪一年(晋献公假途伐虢启示)(9)

晋献公很清楚这些道理,他实实在在地照这样去做了,并且得到了回报,而且,在事实上,晋献公并没有什么损失。

但是,攻城略地的成功,却以不顾礼义廉耻为代价,得到了实际利益和好处,而因此失去了人心和道义。对于重视民心和道义的人来说,这样做是得不偿失;对于寡廉鲜耻的人来说,失去的无所谓,得到的才是实在的。

人们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决定取舍的。

晋献公假道伐虢哪一年(晋献公假途伐虢启示)(10)

如此说来,对于寡廉鲜耻、心狠手毒之徒不应当以仁义道德之心去对待,最好是以强硬的态度,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虞国的灭亡,就灭在太相信同宗亲情,对不义之徒抱着不切实际的幻想,以为对方跟自己是一类人,以一种近乎于农夫的心肠,去对待凶狠的毒蛇。

如果说这也是一场悲剧的话,那么则是由自己推波助澜、助纣为虐而导致的。

如果灭亡的结果是自己一时糊涂、认识不清,被披着羊皮的狼蒙蔽了,尚还可以寄予一点同情,然而有贤臣坦诚相谏,苦口婆心地开导,在这种情况下仍然执迷不悟,固执己见,则可以说是咎由自取,不值得一点同情。

晋献公假道伐虢哪一年(晋献公假途伐虢启示)(11)

曾经是作威作福的国君,一朝变成随他人之女陪嫁的奴隶,这种天上、地下的巨变,不能不使人感叹。

这也应了那句老话: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晋献公假道伐虢哪一年(晋献公假途伐虢启示)(12)

不一样的文章,不一样的精彩,更多内容,请关注【诗词歌赋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