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聚糖跟高聚糖有什么区别吗(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糖呢)

糖是人们喜爱的东西,不过现代社会吃糖过多的隐患更受人们关注。但“低聚糖”却是“异端”——虽然名字里有“糖”,却往往被当作保健品销售,宣称有种种防病治病的功能。低聚糖,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糖呢?

低聚糖跟高聚糖有什么区别吗(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糖呢)(1)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什么是低聚糖

碳水化合物是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它们的基本组成单元被称为“单糖”

碳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通过不同的方式组装,就形成了不同的单糖。最常见的单糖是葡萄糖,此外果糖、半乳糖也很常见。

不同的单糖也可以互相连接。

其中许多葡萄糖连接形成的糖类聚合物称为淀粉,由许多不同的单糖连接起来的聚合物称为膳食纤维。淀粉与纤维虽然都是多糖聚合物,其不同之处是淀粉可以被人体吸收,但因为人体中没有水解纤维的酶,所以膳食纤维无法被吸收。

如果把膳食纤维水解,可以得到大小不同的片段。由2~10个单糖组成的片段因为聚合程度低,所以叫“低聚糖”。“低聚糖”可以从天然食物萃取,也可以利用生化科技及酵素反应,利用淀粉及双糖(如蔗糖)合成。

并非所有低聚糖都能叫益生元

低聚糖有两类。

一是普通低聚糖,如蔗糖、乳糖、麦芽糖等。

二是功能性低聚糖,包括水苏糖、棉子糖、低聚果糖、低聚木糖、低聚半乳糖等。人体肠胃系统中没有可以水解这些低聚糖的酶系统,因此它们不被消化吸收而直接进入大肠内,发挥独特生理功能。通常所说的低聚糖就是指这种不能被消化吸收的功能性低聚糖。

低聚糖跟高聚糖有什么区别吗(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糖呢)(2)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 益生菌和益生元

大肠里有各种各样的细菌,它们可以分解利用可溶性膳食纤维。不同的细菌对不同低聚糖的偏好不同,产生的代谢产物也不同。

有的细菌能够产生对人体有益的小分子物质,被称为“益生菌”。

如果一种物质很受益生菌的喜欢,却不被“坏细菌”喜欢,它们就有助于扶持益生菌。这样的物质被称为“益生元”。

  • 益生元必须要满足三个条件

①不被消化吸收而完整到达大肠;

②主要被益生菌利用而不被“坏细菌”利用;

③能够对于人体健康带来可以看到的积极作用。

在各种低聚糖中,迄今为止,科学界比较公认的“益生元”有三种,即低聚果糖(FOS)、低聚半乳糖(GOS)和菊粉(INULIN)。也就是说,“益生元”就是功能性低聚糖,但并非所有低聚糖都能叫益生元。

市场上有很多称为“低聚糖”的产品,有的产品能满足“益生元”的部分要求。商家经常把别的低聚糖拥有的功能放在自己的产品上,其实可以算作虚假宣传。

吃低聚糖有什么好处
  • 促使双歧杆菌增殖

人的肠道内双歧杆菌数量越多越好,艰难梭状芽孢杆菌等有害菌越少越好。低聚糖被人体摄入后,在大肠内被双歧杆菌利用,促进双歧杆菌快速增殖,调节肠道菌群,抑制有害细菌生长。有研究显示,成人每天摄取5~8克益生元,两周后每克粪便中双歧杆菌的数量可达到1 000倍,而艰难梭状芽孢杆菌总数减少了 81%。

  • 抑制病原菌和腹泻

摄入低聚糖和双歧杆菌均可抑制病原菌和腹泻。双歧杆菌发酵低聚糖产生短链脂肪酸(主要是醋酸和乳酸)和一些抗菌素物质,可抑制外源致病菌和肠内固有腐败细菌的生长繁殖。

低聚糖跟高聚糖有什么区别吗(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糖呢)(3)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 促进合成维生素

低聚糖可促进双歧杆菌在肠道内自然合成维生素,如B1、B2、B6、B12、烟酸和叶酸,但不能合成维生素 K。并增进双歧杆菌发酵乳制品中的乳糖,使其转化为乳酸,解决人体的乳糖耐受性问题,使乳制品更易被人体消化吸收。

  • 促进吸收矿物质

低聚糖促进双歧杆菌发酵乳糖而产生的乳酸,可溶解肠道内的钙、镁、铁等矿物质,促进人体对矿物质的吸收。同时可降低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减少肠内有害毒物的产生并促使排泄,起到中医所说的“清肠”作用。

  • 适合减肥人士和糖尿病人使用

低聚糖很难被消化道中的酶分解,很难被人体消化吸收。据测定,其热值在1.5卡/克以下。因此人体摄入后不会引起肥胖。低聚糖适于糖尿病人食用,比如低聚果糖就像蔗糖一样甜,吃后又不会引起血糖增长。

  • 防止便秘

双歧杆菌发酵低聚糖产生大量的短链脂肪酸,能刺激肠道蠕动、增加粪便湿润度并保持一定的渗透压,防止便秘的产生。

小结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没有多大必要去购买作为保健品的低聚糖。低聚糖以及有类似功能的膳食纤维,在许多蔬菜水果中天然存在,只要注意合理膳食、全面营养,就可以从正常的饮食中摄取。

目前市场上还有一种微生态食品叫合生元,又称为合生素。是指益生菌和益生元的组合制剂,或再加入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既可发挥益生菌的生理活性,又可选择性地快速增加益生菌的数量,使益生菌作用更显著持久。

(文/罗勤 博士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关注公众号《家庭医学》,了解更多健康科普知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