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阳太平镇孙家堡历史(浅析泾阳县王桥镇高家堡村碑)

泾阳县王桥镇高家堡子,旧名寨里高,原属礼泉县所辖,距礼泉县城60余里。建国以后因行政区划调整,该村于1956年划归泾阳县王桥镇,北临泾惠渠,自秦汉时就享有灌溉水利,现名高家堡子,属屯杨行政村管辖。

去岁年末,该村高姓户族热心者集资捐款,购置砂石将回购之“建村纪事碑”,镶嵌于碑墙之上。该碑长134厘米,高77厘米,厚度因镶嵌缘故不能测量。碑题为横式排列,额篆“潘(存疑)禧村高氏第凿纪”,正文部分可分三部分,竖式排列,分别讲明高氏族人修建城堡缘由,城堡规制、布局、资金筹措及管理,最后为工程监督人员及落款。碑纪撰写者为高尔攀(待查),题额者为族中秀才高试。

此碑据村民讲原嵌于该村祠堂之东墙,约60年并被用做生产队磨坊以为村民之便。改革开放之后,又流落村民某家,后被卖于邻村成姓成为饭桌之用,值近年村史文化兴起,遂被赎回,仔细辨识,推敲字句,勒石为纪。查该碑记载明清之际王桥镇域内村落变迁,既有建城始末叙述,又有明清村落组织概况,更有该村旧有形制详情,实为研究本地乡帮风俗之珍贵史料。

一、寨里高村源流与堡寨建立

从本地高氏户族长者回忆,其族源最早可推至唐代,为唐宣宗李忱之守陵军户,一千一百多年以来,虽屡经朝代更迭,战乱与自然灾害不断,然而人口繁衍日盛,户族分析为泾、治两河周边数处村落。寨里高高氏极为可能为其苗裔,从该纪事碑反映出至少在明代时寨里高氏即居于本处。

在明清朝代更迭之时,泾河以北累经战乱,既有明末义军在此活动,又有明清军队交战。泾阳县清代县志记载崇祯二年五月参政洪承畴在冶峪河东岸剿讨义军,崇祯四年、八年、十年陕北起义军屡犯泾阳,其中李自成、过天星等军于崇祯十年驻泾阳达八个月之久,旧志记载了大量军民死于那个混乱的年代。鉴于战争的残酷,普通人民生命安全面对军队、土匪实在没有一点自堡能力,相对而言坚固的堡寨可使他们在战争年代具有一定的安全保障。于是,泾河以北开始大量建筑堡寨以图自保,开始于明清相交之际,这一点在泾阳旧志中所言甚明。

碑纪言明“吾族自避乱以来,就居乾元堡……十年保全无虞。”此语中所言乾元堡建立时间至少应在清代之前,据旧志其名得于“大哉乾元”之语,约在康熙年间,由本碑来看高氏户族避乱“乾元堡”,约略可知早在顺治年乾元堡就存在于明广惠渠北之高台之上,另据乾元堡曾保留有一方明碑,碑中反映该堡有张姓嘉靖年指挥使一名,曾供职明河北省某卫所,深受当朝太后所喜,故专旨表彰,以此推断该堡至少建立于明代中后期。该堡寨高出东、西、南均在二十米左右,共有三门与外界相通,易守难攻。自然就成为周边居民避乱的最佳场所,寨里高氏避居乾元堡恰好就反映了这种情况。

清代顺治年间,陕西关中秩序逐渐稳定,战乱已息,避难其处的高氏户族即开始筹谋在其故地经营堡寨。碑纪“壬辰年五月间,遂有包村之议,至癸巳年)元旦日又议”,就是筹谋过程的反映,始谋于1652年,即顺治九年,谋定于顺治十年元旦。碑中用了大段文字从安全角度、经济角度讲明了筹建城堡的好处,饱经战争之苦的一般高氏户自然深喑其中优劣,建城的提议得到了大部分族人的认可。后经数十年不断兴工,该堡寨最终建成于康熙二十年,即1681年,前后历时长达29年。

二、寨里高城堡规模与布局

原寨里高与乾元堡相距一千米,基本呈南北,中有明代广惠渠、清龙洞渠穿过。村庄寨里高位于泾河二级阶地,周边地势平坦,属传统自流灌区。该城规模与本地乾元堡、社树堡等相比,在本地属于中等,以碑中所纪“众之诚一(上竹下弄)清城占地二十亩有零……城内净地三十九亩有零”,可知该城内净地约40亩,将近27000平方米,若再加城墙及祠堂、庙宇等城外及城墙等公用土地,共计近40000平方米。

由于碑纪中缺少周长和长、宽数据,仅知该城堡大约为一矩形。由“城内净地三十九亩有零,每庄一亩”可知,城内分三十九庄(户),每庄约占一亩,城内公用地税粮均摊,计约“六升二合三杪”,又据碑纪后所附经理人及督修城工人名单,约有三十二人,再加上撰文及篆额者计三十四人,亦可由此可知最初积极参与建城并居住者约为三、四十余户,以古代每户家庭平均约十余人计,可粗略推辞该寨堡在清初约为四百人规模。

泾阳太平镇孙家堡历史(浅析泾阳县王桥镇高家堡村碑)(1)

(乾元堡与寨里高位置及寨里高鸟瞰图)

由该碑纪可知寨里高城堡共有东西二门楼,其中西门楼鞍架房五间;东门楼鞍架二间,以此可知东门为主城门。城墙高约二丈八尺(8米),底宽二丈四尺(7米),城墙顶宽约八尺,临外侧上修有高约六尺(2米)垛墙,由外观测至垛口顶共高约三丈四尺,计达11米有余。城外侧深挖二丈宽的堑壕,围城一圈,堑壕之外更有十尺之宽道路。内侧东西城门有登城之道路,东门宽三尺(1米),长四丈,西门宽五尺,长有八丈。

城堡东南角有更房七间,城内官地又建有文昌阁一座(方位不详),高氏户族祠堂,占地二分九里(约193平方米),祠堂布局为报厦间、虎坐门房三间,庭院栽植柏树四株。

城堡外新建有庙宇三间,分别为□承庙、土地庙、三椽殿,其中前二者分别中地三分、五分五厘,三椽间前载柏树十四棵。再加上城东之旧薄太后庙,规模稍大,正殿三间,占地六分有奇,总共庙宇四处。

三、王桥地域最早的“建造管理公约”

陕西关中明清之际的农业社会为宗族聚居,在战乱年代,举族而居无疑具有更强的生存能力,保存下来的碑纪在某种程度上更具有族内公约的性质,由于高氏在村中占有绝对统治地位,故而该碑纪一定程度上也就有了乡规民约性质。碑纪在叙述前半部分记叙了修建城堡的缘由及筹谋经过,中间部分则记叙了他们商议的结果,大约分八条对于将成形的城堡进行了多个方面的规划,其内容概述如下:

第一、二条记叙了建城的规模大小、布局,里面包含了城墙高度、道路宽窄、长短等信息,并约定官地及公有建筑的管理事宜,如破坏文昌宫砖木财产该如何赔偿,公共用地不得侵占等。

三、四两条则约定建造城堡如何集资,如依据各人房屋情形征集资金,如第三条讲明集资标准:“或□或楼,量房椽数,总折成厦房,每间出银三钱”。第四条则依据每户所占庄基地大小起征,其标准为:“地基出银、城工及一切物料,每□共费银五十两。人工不论,庄基价多寡,每亩定价一百两。”

第五条讲述公共服务人员巡更与守门的禀选标准。

第六条讲明如本户族所有姻戚如有意进入城堡内居住者,必依族内公议程序,获得通过才能入驻,并强调不得私招,以免留下安全隐患。

第七、八条主要讲城堡内外祠堂庙宇大小、规制,以及其该纳课税多少,以石碑形式公开,以防不清不明造成误会,同时也避免私人侵占公共土地。

从以上条约可算出,高氏族老非常明白,要保证全族高度团结,并能在战乱之际做守望相助,就必须在重大事务中保证公正透明,尤其是在这种需要举全族之力完成的公共工程中,开支十分庞大,各家承受能力不一,极容易出现开支钱粮分配不公的现象,非但族老公信力受到质疑,权威也会大打折扣,为避免由于不理解而导致误会与疑惑出现,从而使得族内凝聚力下降,很有必要以勒石形式公布于众,以便让人们进行有效监督。

该碑纪这部分内容反映了数百年前的农业社会,民间重大工程组织情形,对于明清之际关中地区的城堡建筑管理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也是研究明清村落社会生活非常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附录:潘?禧村高氏第凿纪

吾族自避乱以来,就居乾元堡。人众地险,约束严明,十年保全无虞,人人所共见也。自记陈老先生故后,时事有变,人心反常,有各随其便,另建堡寨者。此非为地不利,因人心不合也,至于吾族相安无事有日矣。但吾村去堡稍远,有一村有急,措手无及。壬辰年五月间,遂有包村之议,至癸巳元旦日又议,再面筹处是从也,诚一劳永逸之制图也。一则照房起课而地□则轻;一则因村为城而安,居无迁徙之苦;一则皆见居基业,而无买地之费;一则吾村守望,而乏分牵之势。所以大家乐成公论首肯,但事非轻,不得不先从事例条陈于左,以明人心乐赴之情,以起万世不校之业也,今勒之于石,以垂不朽,云尔:

计开

1一公议四面墙根,二丈八尺高,二丈四尺宽。八尺收头,垛墙六尺。内马道三尺,外□□□至一丈三尺,池涧二丈池外道共地十尺;西门上城道长八丈,宽五尺;东门上城道长四丈,宽三尺。西门内往南街道连马道计地二分二厘三毫,南头拐城面比至街中□,系安世兴通兑换东边官胡同地基。东门内外北街道长□廿二丈,宽八尺,一切官地日后毋得恃强侵占。

2、一公议修西门楼一座,案架房五间;东门楼一座,案架楼二间。更房七座东南角。文昌阁一座,一切木植砖瓦,日后如有人盗损,除补修完外,罚银十两公用。

3、一公议照房起课,或□或楼,量房椽数,总折成厦房,每间出银三钱,随后轻重都在地基,再不与房干涉。

4、一公议地基出银、城工及一切物料,每□共费银五十两。人工不论,庄基价多寡,每亩定价一百两。

5、一公议巡更守门不论人家大小,必招门匝正派,世世如之,不得更易。

6、一公议邻近戚友有(“意”吧?不象?)居村内者,即已有余业,必经众斟酌,妥当方可,安置后不得私相授受,贻祸累众。

7、一公议城外创建□承庙前神路两傍地三分,该粮二升一合;土主庙连神路共地五分五厘,该粮三升三合零内;三椽殿一座,山门一座载柏树十四棵;以城壕内节(避讳用字)租价为报赛之费。

8、一公议城内创建祠堂地基二分九厘一毫一系,该粮九合零内,三椽三间。报厦间、虎坐门房三间载柏树四株,凡我宗人,恪恭世守,勿替尊祖敬。

众之诚一(上竹下弄)清城占地二十亩有零,该粮一石一斗一升九合三杪五撮九圭。城内净地三十九亩有零,每庄一亩该认城占地粮二升八合开勺,连原粮每庄一亩,该粮六升二合三杪。

又计村东旧有

薄太后庙宇,地基六分,正殿三间。

总理经管人:定世 居□ 秉信 尔攀 淑□

督修城工人:侣辰 堪擢 光前 必增 增见 肇基

可昌 同斗 依仁 勤 必馨 永□ 尔钦 焕然

习礼 龙光 养粹 恢 可迁 中阕 养重 岐周 可兴 于填 沛然

野居高尔攀谨记 痒生高试篆

康熙二十年□(上千下子)岁次辛酉八月 秋日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