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嘉译有什么个人魅力(特型演员到底应该形似还是神似)

【特型演员到底应该“形似”还是“神似”——也论张嘉译在《破晓东方》中的角色】

文|日日省心

张嘉译有什么个人魅力(特型演员到底应该形似还是神似)(1)

《破晓东方》刚刚播出,就引起网络热议。我关注了一下,目前话题主要集中在张嘉译扮演的陈毅元帅这个角色身上。

意见分为两派:一为支持派,认为张嘉译演技过硬,完全有能力驾驭这个角色;一为反对派,认为他与原型差距较大,不合适。

这似乎又回到了以前争论过的一个老问题:特型演员到底应该“形似”还是“神似”?

特型演员,顾名思义,就是指根据剧情的需要,为了达到特殊的艺术效果,扮演特定历史人物造型的演员。我们比较熟悉的有扮演毛主席的唐国强老师,扮演周总理的刘劲老师。

对特型演员的最高要求是“形神兼备”,既要外形酷似,又要表现出原型的精神内涵,言谈举止都要高度相似。

由于这一高标准,所以很多特型演员基本固化在某一特定角色上,甚至毕生都在深入研究,力求与形象完美贴合。

这种研究包括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精力,占用大量时间,因此一些本来是演技高超的特型演员,错失了很多扮演其他角色的机会。

在计划经济时期,大家都拿一样的工资,特型演员三五年出演一次特殊形象也不影响收入,和一年拍10部戏的演员一样每个月拿固定的工资。

但在以角色定收入的今天,放弃出演其他类型角色,就意味着放弃较高的收入,说实话,真的应该为还在坚守特型演员这一门类的老师们致敬!

其实,要求特型演员与某一原型高度重合,完全就是伪命题。

建国已经70余年,开国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纷纷逝去,恐怕再过几年,当年曾经有幸接触过那一代革命家的人,也都会纷纷离我们而去。

到那时,我们还怎么鉴别某个特型演员扮演的原型,形似还是神似,还是形神兼备?

恐怕所有呈现给观众的形象,都是出于导演、编剧和演员对剧本的分析理解和提炼加工;而观众也只能凭着个人的认知标准,结合历史背景,去评判这个演员演得好不好,演得像不像。

无论是拍的,演的,看的,都没有统一的具体的标准。

因此,在观看这一类题材的影视剧的时候,观众真的没有必要对特型演员的外形是不是很像过于苛刻。

而且,由于影视剧设定的时间段,有可能只是这位伟人一生中的某个历史阶段,但伟人在不同的时期,其外在形象和思想风格也会有所不同,井冈山会师时期的毛主席和开国大典时期的毛主席一定是不一样的神采气度,所以要求50岁的唐国强,扮演20岁的毛主席,大家心里肯定不接受。

当然,也不是没有通过化妆技术强行让观众接受的先例,但最终都评论不高,甚至拉低了全剧的艺术效果。

因此,要求特型演员在外形上尽可能接近原型,在神态上要高度深入角色所处的特定历史背景下,深刻把握角色丰富的思想内涵,内心变化。这应该是最实际客观的判定标准。

话题回到张嘉译扮演的陈毅元帅这个角色上来。

陈毅元帅素有儒将之称,文采斐然,诗作流传甚广。当初派他去担任解放后的首任上海市长,就是出于对其文化背景的认同,毕竟当时的上海,是全国经济文化水平最高的城市,派一个大老粗去当市长,在很多问题上很难与社会各个阶层对话,如果不能尽快团结一切力量恢复上海的社会稳定,会给全国解放造成负面影响,因此责任重大。

陈毅元帅临危受命,在短时间内使社会经济迅速恢复,电视剧《破晓东方》就是这一段故事,所以,张嘉译只要把握住这一时期陈毅元帅的思想行为出发点,就有可能达到神似这个标准。

毕竟,我们已经无法在形似这一点上过高地要求张嘉译老师了,因为虽然面容上依稀可以看出当年陈毅元帅的影子,但身受病痛折磨的张嘉译老师的走路姿势,一下子就使其扮演的角色大打折扣。

尽管张嘉译老师的粉丝对他的演技有着绝对的信心,但不免也有种种隐忧。

那么,张嘉译老师扮演的陈毅元帅,是否符合观众们的要求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