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芦笙制作技艺工序繁杂(兴文非遗)

芦笙是苗族文化的一种象征,为西南地区苗、瑶、侗等民族的簧管乐器,发源于中原,后来在少数民族地区发扬光大,其前身为竽。可一支独奏,多支合奏。口吹手奏时脚踩拍节起舞,因此芦笙又兼舞蹈道具功能。独奏音调清雅柔和,似抒情小曲,淙淙流水;合奏则高昂激越,加以锣钹声和鸣,回荡空谷,似无数奔马呐喊奔驰,距离二三十丈开外聆听音色尤美。

四川兴文竹资源丰富,目前有竹林面积37.3万亩,芦笙制作所用材料甜苦竹、杉木和野樱桃树等材料随地可取。

芦笙制作技艺历来由师傅亲手教授,无文字资料留存,且技艺考究,传承较困难,亟待抢救、保护。 2017年,兴文苗族芦笙制作技艺被列入宜宾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苗族芦笙制作技艺工序繁杂(兴文非遗)(1)

一、芦笙制作所需工具繁多,如推子、凿、挖刀、铁锤、烙钎、钻、锤、尺子、尖刀等。芦笙总体由笙斗、笙管、簧片和共鸣管构成,兴文苗族传统芦笙多为六管,极少加共鸣管。

苗族芦笙制作技艺工序繁杂(兴文非遗)(2)

二、用干透的杉木制作笙斗。

苗族芦笙制作技艺工序繁杂(兴文非遗)(3)

苗族芦笙制作技艺工序繁杂(兴文非遗)(4)

三、将笙斗用锯纵向一分为二,从内侧挖出进气道和笙斗共鸣腔,然后合上,用野樱桃皮箍紧,再在笙斗上钻出6个安装笙管的孔。

苗族芦笙制作技艺工序繁杂(兴文非遗)(5)

四、选取干透的甜苦竹制作笙管。

苗族芦笙制作技艺工序繁杂(兴文非遗)(6)

五、拟插入笙斗的部位必须保留内部竹节,其余打穿。

苗族芦笙制作技艺工序繁杂(兴文非遗)(7)

六、黄铜,用于制作芦笙簧片。

苗族芦笙制作技艺工序繁杂(兴文非遗)(8)

七、芦笙的制作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调音。该步骤十分讲究,对制作芦笙的师傅要求相当高。

苗族芦笙制作技艺工序繁杂(兴文非遗)(9)

八、簧片的位置必须位于笙斗中空处。

苗族芦笙制作技艺工序繁杂(兴文非遗)(10)

九、在做好每一根竹筒发声器的时候都要进行一次调音,师傅对着每根竹筒吹,根据芦笙大小和用途,对发出声音的高低和音色进行调配,这就要求师傅有比较好的听力,也对各种音色有足够的分辩,同时对于各种各样的芦笙发音有比较高的熟悉程度。

苗族芦笙制作技艺工序繁杂(兴文非遗)(11)

十、川南最年轻芦笙制作师杨培(中)以及他的弟子。(摄于兴文县古宋镇马栏湾村“杨培”芦笙作坊)

芦笙演奏时,两手拇指、食指、中指分别按左右两排管孔。口含吹嘴,吹吸均可发音。运用气息和舌尖动作变化,奏出各种颤音和震音,有打音、滑音、倚音等技巧。

(来源:兴文县地方志办公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