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

作为一项影响力波及人类社会各个角落的社会事业,现代科学在发生学意义上并非是一种必然,然而其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巨大成功却经常被理解为一种必然。科学的巨大能量使得原本作为名词的这一词汇,在很多场合被赋予了形容词的涵义,成为了对一种现象的价值判断:“科学经常指对的、正确的、真的、合理的、有道理的、好的、高级的。”现代科学谱系由技术(technology)、博物学(natural history)以及数理实验科学三者共同构成。本文所关注的即根植于希腊自然哲学传统和中世纪唯名论精神的现代数理实验科学,这种狭义的“科学”现象正是深刻影响了现代社会的根源。

了解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1)

博物学(natural history)

首先应该澄清的一点是,“科学”(science)一词取得现在这种涵义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今天我们称之为“科学家”(scientist)的古代先民以及他们流传下来的著作,在19世纪之前更多使用“自然哲学”(natural philosophy)来描述,其内涵与今天的“科学”也不尽相同。任何一种自然科学都是历史性的,科学理论的可发展性是确保其科学属性的本质特征之一。本文在尊重科学内涵的历时性研究基础上,侧重于对17世纪科学革命以来发生的现代科学进行一种静态的结构分析

科学研究作为一种有目的的人类行为,对其性质的分析本质上来讲是一种认识论的工作。对这一行为过程的考察可以分为三部分:科学研究的目的(motive)、科学研究的动作(action)、科学研究的结果(result)。

(一)科学的目的

任何有意识的人类行为都具有目的性,区别在于科学研究在目的性上所呈现出的独特争论,这种争论是历史遗产与现实需求之间的冲突。

有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其一认为科学应该继承古希腊自然哲学的理性传统,强调作为一种自由的求知精神:“我们追求它并不是为了其他效用,正如我们把一个为自己、并不为他人而存在的人称为自由人一样,在各种科学中唯有这种科学才是自由的,只有它才仅是为了自身而存在。”(《形而上学》982B26~28)这种观念在历史上一直保持了广泛的影响力, 1840年,“scientist”出现在英语中用来指代从事科学研究者之时并非是一个一帆风顺过程。在来自上流社会的学者眼中,科学家的地位低,因为人们将此与现代为知识而赚钱的态度联系起来。一些出身高贵的英国学者们认为这是对科学传统的背叛。甚至晚至19世纪90年代,许多精通科学之士,包括赫胥黎、开尔文(Kelvin)和雷利(Rayleigh)这些当时很著名的人在内,都拒绝使用这个词。

了解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2)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

其二则认为并不存在所谓的“为科学而科学”的态度,外在的意图在任何科学研究中都是客观存在的,“这些意图从短暂的私人满足遍及到最综合的社会服务,其中包括不顾人们自身的服务。但是,在我们的所有行动中,我们从未超越人的范围。”二者分别强调了科学的非功利性与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其争论本身在某种程度上也证明了科学的目的性似乎是一个并不单一的答案。此外,抛开外在目的不论,美国教育学家欧内斯特·博耶(Ernest L·Boyer)将科学革命以来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学从研究目的上划分为了“对未知事物的发现和认识”以及“对已知现象的理解和解释”。这种划分表面上是区别了二者不同的目的,实际则是基于二者在研究对象上的本质差异。

无论如何,自然科学的发生本身并非是一个纯粹为了某种目的自觉建构的产物,在很大程度上有着自发性,这决定了自然科学本身不能视之为单纯的人类行动的工具,其本质特征也不能是一种“目的论”的描述。不论是科学的目的在外部还是在科学自身,科学的本质属性都不能是其目的性。任何关于“科学即为了……的学科”的说法,都是荒诞不经且危险的。

(二)科学的动作

科学研究的过程包括三个要素:研究的主体,研究的对象,以及研究的方法。最常见的观点认为作为研究主体的科学家在工作过程中必须尽可能规避一切恶劣的社会影响,例如偏见、意识形态和宗教等因素,他所需要的仅仅是“理性”,即所有人共同拥有的那些先天观念。如果科学家尽可能地不受到所谓的“主观”因素的影响,那么这种研究的结果就可以无限接近于“客观真理”,科学进步的标志之一即科学家自主性的实现。

但是这种“自主性的神话”也面临着冲击,约翰·舒斯特(John A. Schuster)通过对科学家的研究过程中的精神活动的分析,指出了作为精神事件的知觉是两种类型的原因综合作用产生的:一方面被呈现在外部世界的东西所建构,另一方面也被事先存在于意识中的东西,被先验信念、先验知识、先验价值观和先验目标所建构。这种知觉的“理论渗透性”使得科学家们在面对研究对象时永远无法规避那些“恶劣的社会影响”,所谓的纯粹理性在现实中的不可能存在的。除了对于科学家个体的分析外,现代科学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即“工程化”。研究对象本身的复杂性使得对其深入的研究越来越难以由某一个或某一领域内的科学家独立完成,因此科学研究的主体从独立研究日益向集体化和工程化的研究转变。(未完待续)

了解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3)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参考文献:

吴国盛:《什么是科学》,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8月第1版。

查尔斯·辛格:《科学简史》,孔庆典、马百亮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12月第1版。

赫尔奇·克拉夫:《科学史导论》,任定成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F.W.奥斯特瓦尔德:《自然哲学概论》,李醒民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11月第1版。

梁晨、董浩、李中清:《量化数据库与历史研究》,《历史研究》,2015年第2期。

约翰·A·舒斯特:《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导论》,安维复主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3年8月第一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