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爱心公益微信(厦门思明日夜坚守)

来源:台海网

厦门爱心公益微信(厦门思明日夜坚守)(1)

■中华街道抗疫人员为居民送物品。

厦门爱心公益微信(厦门思明日夜坚守)(2)

■工作人员分发月饼。

厦门爱心公益微信(厦门思明日夜坚守)(3)

■工作人员送物品上门。

台海网9月23日讯 据厦门晚报报道 刚刚过去的中秋节,虽然没有了往年的热闹,但中华街道送到管控区居民手中的一盒盒月饼却给社区增添了几分温馨。居民郑女士说:“从一开始的惊慌到现在的淡定,不是因为我的内心有多强大,而是我身在一个充满爱的社区,身边有那么多可爱的人,日夜守护我们。”

生活保障、疫情防控、生命安全……近段时间以来,中华街道迅速行动,筑起疫情防控铜墙铁壁;从心出发,凝聚近邻为群众排忧解难。目前,管控区内秩序井然,居民生活有保障。

迅速集结做好管控 “区域三人组”做好日常监测

12日晚接到消息后,中华街道工作人员第一时间集结,开展人员摸排和区域管控等各项工作部署,全力以赴做好辖内居民群众的生活保障和疫情防控。

面积不大、街巷不少、特殊人群多……如何做好管控区的工作,成为摆在中华街道面前的一道难题,也是一道必答题。有“大脑”,才能做好统筹指挥工作。很快,由区领导任总指挥,街道领导担任副总指挥的防疫工作前线指挥部成立了,下设综合协调组、防疫组、生活保障组、宣传组、垃圾转运组、秩序维护组、热线电话组等7个工作组,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此次管控区域位于中华街道仁安社区,涉及苏厝街、外清巷、盐溪街、虞朝巷、吴厝巷等,封闭8个出入口。设立专门的外卖快递渠道和取货点,并安排志愿者协助日常生活用品的错时配送,保障管控区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社区网格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及民警组成“区域三人组”,负责居家隔离人员健康监测,每日进行体温检测和症状询问。

截至目前,管控区已经完成八轮核酸检测。

开通24小时爱心热线 通过“爱心接力”为群众排忧解难

“叮……”电话铃声响起,中华街道爱心热线专班工作人员认真记录封控区群众的需求,解答群众的疑问。

群众下单、街道派单、社区及志愿者接单,中华街道用两条24小时不间断的爱心热线连接起了街道、社区、志愿者和群众,通过“爱心接力”为群众排忧解难。

社区工作人员、党员、居民志愿者组建了帮扶小分队,根据群众“订单”帮忙开药、送物资、寄快递……群众需要什么,他们就提供什么服务。

庄先生的爱人因胸椎压缩性骨折每周都得服药,不能去开药怎么办?他向居委会求助,工作人员立刻对接志愿者。医保卡和药单送到卡口,经过严格消毒交到志愿者手上,志愿者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好药又送回封控区。

第二天,庄先生自己也需要开药了,他有点顾虑:昨天刚麻烦人家,今天还会帮忙吗?“没想到,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态度特别好。我需要的部分药社区医院没有,志愿者还帮我到医院去开。”他说,让他感动的是,家庭医生特别打来电话,一再交代用药的注意事项。

在卡口,庄先生隔着缓冲区向志愿者抱拳表示感谢;志愿者沈谷婷通过微信告诉他:“我们都是邻居,以后有什么需要尽管说。”

居民组建志愿服务队 近邻互帮互助并肩作战

仁安社区充分发挥近邻守望的力量,通过电话一一对接。有一技之长的党员、居民组建起志愿服务队,他们中有的是护士,有的是环卫工人……大家互帮互助,封控区内的小巷里充满温情。

原本负责小巷保洁的保洁员不能进来,租住在封控区、从事环卫工作的王和丰接下了这个“接力棒”。早晨5点,穿着防护服全副武装的王和丰走街串巷,开始了一天的保洁工作。防护服闷热笨拙,让他很不习惯,但仍坚持一天四次打扫保洁。“环境整洁了,能让大家更舒心、安心。”他说。

“老王,晚饭来了,下午的药吃了吗?”居民志愿者谢超英把晚餐送到居民老王家中,照例问了一句。老王患有精神残疾,平时一日三餐都由他的哥哥照顾。封闭管理后哥哥不能来送餐了,谢超英便成为“送餐员”,每天早晚老王的哥哥把餐送到4号口,再由谢超英送到老王家中。

封控区里不少居民用的是燃气罐,燃气罐没气了谁能帮忙换?社区工作人员把这一难题发到群里征集志愿者,居民叶先生主动认领服务。社区对接的燃气公司把燃气罐送到卡口,他负责送到居民家中,更换安装好后,再将旧瓶送到卡口。

无论是相识还是陌生,在这里他们都是共同抗疫的“战友”,并肩作战,彼此守护。

(文/记者 戴懿 通讯员 张志鹏 图/中华街道提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