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了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照亮人类历史前进道路的壮丽日出)

我看到了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照亮人类历史前进道路的壮丽日出)(1)

翻开《共产党宣言》(以下称《宣言》)一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马克思恩格斯为《宣言》写的7篇序言。分别是:1872年德文版、1882年俄文版、1883年德文版、1888年英文版、1890年德文版、1892年波兰文版、1893年意大利文版的序言。

其中前两篇序言由马克思恩格斯合写,后五篇序言则是在马克思逝世后由恩格斯单独写作的。

(一)

为什么写了这么多篇的序言?这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宣言》是一个历史文件,我们已没有权力来加以修改。下次再版时也许能加上一篇论述1847年到现在这段时期的导言。”具体来讲:

第一是因为《宣言》出版后,传播很广、影响力很大,在世界各地拥有大量的读者,被翻译成了各种语言版本,每一种语言版本的出版,都需作一篇序言,来介绍序言的写作背景、基本思想、此前的出版和传播等情况。

第二是因为从1848年《宣言》初次出版,到第一个序言即1872年德文版序言近25年的时间里,马克思恩格斯参加了1848年的欧洲革命、领导了“第一国际”,密切观察并指导了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等。

在长期的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中,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认识不断深化,对于《宣言》的一般原理和一些提法,也有了新的认识。比如在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他们就明确指出《宣言》中的一些说法,即第二章临近结尾处提及的革命措施明显过时。有鉴于此,他们在序言中写道:巴黎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等。

第三是因为在几十年的长时间跨度内,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面临的革命形势、外部环境、任务特点等都发生了巨大而又深刻的变化,由此决定的斗争的策略等也必然随之而变化,这就需要写作序言来加以阐明和强调。

比如,1883年德文版序言和1888年英文版序言都强调了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即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等。

再正如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明确提出了如何对待《宣言》的一般原理和一些具体观点的问题:即“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由此可见,这7篇序言正是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发展了的革命实践,对《宣言》基本思想的进一步阐述、丰富和发展。

(二)

整个《宣言》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了中世纪以来阶级社会的历史,预言了无产阶级对当时居于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的胜利。

第二部分描述了共产党在无产阶级中的地位,反驳了资产阶级对共产主义的批评,叙述了共产主义革命的特点、无产阶级取得胜利要采取的措施,以及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性质。

第三部分批判了反动的、资产阶级的和空想的三种社会主义。第四部分,也是总结,论述了共产人对其他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

阅读理解《宣言》,需把握和抓住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由于人类生活在现实中,对社会究竟如何运动变化,长期处于迷茫状态。一直到马克思和恩格斯推出《宣言》时,才终于找到了社会生活中的真实联系,揭示了人类社会的结构和社会运动的规律。恩格斯认为,马克思的这一发现不亚于达尔文发现的自然界的发展规律。这是贯穿于《宣言》的基本思想。

第二,开宗明义的一个科学判断:即“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就是《宣言》提出的阶级斗争理论。马克思、恩格斯一生都坚持阶级斗争的理论,他们反复声明,“我们决不能和勾销阶级斗争的人一道走。”

第三,向全世界发出的一个庄严宣告:即“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一理论简称为“两个必然”,规范表述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两个必然”是共产主义信念的最重要的理论根据。

同时还要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做出这样一个结论,是建立在严密的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的,他们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的分析,以及社会矛盾运动的理论,论证了这一观点。

第四,指出的两个“彻底决裂”的重要思想。即 “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其中“传统的所有制关系”是指私有制的生产关系;而“传统观念”则是指以私有观念为核心的一切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

第五,提出的一个富有结论性的光辉命题。即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是自由人的联合体。”这一光辉思想。

这最能够表述马克思恩格斯内心所崇敬的未来的理想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主要特征,就是这个“自由人的联合体”。这是《宣言》的又一个基本思想。

第六,特别强调的一个重要原则。即“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共产党必须忠诚的代表无产阶级,而且不仅代表无产阶级眼前利益,还要代表无产阶级长远利益。”这就是建党原则。

(三)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我国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

真理的味道甜极了!陈望道是我国完整翻译《宣言》的第一人。

1920年早春时节,陈望道回到了故乡浙江义乌分水塘村的老宅。他凭借着一本日文版、一本英文版的《宣言》,夜以继日地翻译。

一天,他一个人在家里奋笔疾书,妈妈在外面喊着说:‘你吃粽子要加红糖水,吃了吗?’他说:‘吃了吃了,甜极了。’

结果妈妈进门一看,陈望道埋头写书,嘴上全是黑墨水。他因为过分专注,误把墨汁当成红糖水吃下去了。

《宣言》全篇译文不足两万字,但陈望道却花费了平时译书的五倍功夫。1920年4月底,陈望道完成了《宣言》的翻译。

1920年8月,第一版《宣言》在上海正式公开出版。初版时印了1000本,很快销售一空。

到1926年5月,陈望道翻译的《宣言》重印达17版之多。

终身刻苦研读《宣言》。毛泽东非常酷爱读书。在他的一生中,读的遍数最多、读得最熟、时间最长的一本书就是《宣言》。

毛泽东把《宣言》放在案头经常阅读。早在1939年底他就指出:“《宣言》,我读了不下一百遍,遇到问题,我就翻阅……每阅读一次,我都有新的启发。”

后来的几十年里,毛泽东说“每年都把《宣言》读几遍”。他还特意把英文版《宣言》作为学习英语的教材反复研读。

即使在疾病缠身、生命垂危的最后岁月,毛泽东还时常翻阅《宣言》,读而不倦,读而不厌。

(四)

《宣言》的问世,不仅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而且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的出现,同时还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轫。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我们党始终把共产主义作为不懈追求并为之努力奋斗的远大理想。

《宣言》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深刻地影响着近代以来中国的发展进程。它拓展了进步分子思考近代中国命运的视野,引领中国共产党发展成为民族复兴的领导力量,使中国共产党找到了改变中华民族命运的依靠力量,并掌握了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指明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各方面的制度,就是在社会现实中不断增加共产主义的因素,向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不断迈进。

“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宣言》的科学内涵,将在人类历史进步中焕发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