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状元王寿彭事迹(起底汾阳学籍的清朝状元王仁堪小时候在汾阳攻读的那座书房院)

(一)

汾阳是有故事的热土,有值得炫耀的历史,脍炙人口的老旧话题遍布城乡街坊酒肆。

汾阳这里历史文化厚重,古建众多,自然风光迷人,人文底蕴深厚,可文化采风,可观光旅游、可抒情度假、可寻味美食、也可探索古建等等,是值得朋友们深度探索和发掘的一个地方,同时更是一个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历经沧桑岁月的洗礼,汾阳古建筑、古民居虽然损毁和改变了不少,但有些地方的布局依旧如初,漫步其中,幽静的古街巷、斑驳的老墙,细节之处尤见汾州传统建筑文化之韵味。

清朝状元王寿彭事迹(起底汾阳学籍的清朝状元王仁堪小时候在汾阳攻读的那座书房院)(1)

汾阳二府街区 图片来自汾州府

比如二府街和武家巷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就是汾阳市本地居民生活最集中、文化交流最频繁、风俗习惯最浓厚、老城形象最鲜明的地区。

清朝状元王寿彭事迹(起底汾阳学籍的清朝状元王仁堪小时候在汾阳攻读的那座书房院)(2)

汾阳二府街区

2020年6月,汾阳二府街和武家巷被批准为山西省历史文化街区(第三批)喜欢欣赏古建和寻古探幽的朋友,可以前来打卡研究。

清朝状元王寿彭事迹(起底汾阳学籍的清朝状元王仁堪小时候在汾阳攻读的那座书房院)(3)

汾阳二府街区域的牛家大院

清朝状元王寿彭事迹(起底汾阳学籍的清朝状元王仁堪小时候在汾阳攻读的那座书房院)(4)

汾阳二府街区后后门街的古民居

清朝状元王寿彭事迹(起底汾阳学籍的清朝状元王仁堪小时候在汾阳攻读的那座书房院)(5)

汾阳二府街区域后后门街的一处仿罗马建筑民居

清朝状元王寿彭事迹(起底汾阳学籍的清朝状元王仁堪小时候在汾阳攻读的那座书房院)(6)

汾阳二府街区域的仿罗马建筑民居

清朝状元王寿彭事迹(起底汾阳学籍的清朝状元王仁堪小时候在汾阳攻读的那座书房院)(7)

汾阳二府街区域的仿罗马建筑民居

在这里,文明与历史不仅藏在博物馆中,还留存于真实的土地上,更印刻在人们的情感记忆里。

汾州西北部有幸遗存下来的一段城墙则见证了数百年来汾州的辉煌与没落;建昌文峰塔留下了文人才子登临挥毫的风采;古城墙上的铁双雁诉说着老汾州那值得炫耀的历史,脍炙人口的人文古迹还有那一串串引人入胜的古老故事……

清朝状元王寿彭事迹(起底汾阳学籍的清朝状元王仁堪小时候在汾阳攻读的那座书房院)(8)

汾州西北部有幸遗存下来的一段城墙则见证了数百年来汾州的辉煌与没落

清朝状元王寿彭事迹(起底汾阳学籍的清朝状元王仁堪小时候在汾阳攻读的那座书房院)(9)

古城墙上的铁双雁诉说着老汾州那值得炫耀的历史,脍炙人口的人文古迹还有那一串串引人入胜的古老故事……

清朝状元王寿彭事迹(起底汾阳学籍的清朝状元王仁堪小时候在汾阳攻读的那座书房院)(10)

曾经辉煌 现在烟消云散了的汾州孔庙大成殿

而且汾阳的小巷里还掩藏着许多故事和昨日的情感,这些情感片段有血有肉,可以入画;可以书写;可以叙述,但却唯独不能复原了。

(二)

(1)汾阳学籍的清朝状元王仁堪

笔者因对汾阳古建筑感兴趣,曾经几次去到汾阳二府街历史文化街区二府街,指挥街,福慧庵以及前后门、后后门一带寻古探幽。

清朝状元王寿彭事迹(起底汾阳学籍的清朝状元王仁堪小时候在汾阳攻读的那座书房院)(11)

汾阳前后门一带

尤其是去年及今年好几次去到前后门拜访朋友,继而发现朋友居住的前后门四号院极像传说中汾阳清朝状元王仁堪居住过的古居。

清朝状元王寿彭事迹(起底汾阳学籍的清朝状元王仁堪小时候在汾阳攻读的那座书房院)(12)

王仁堪(1849——1893)

王仁堪(1849~1893),字可庄,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他的故居在福州东街孝义巷。祖父王庆云,进士出身,官至两广总督,工部尚书。姐夫陈宝琛贵为帝师。王仁堪从小勤奋好学,1870年,22岁的他中了举人; 光绪三年(1877)丁丑科殿试状元。

王仁堪虽然祖籍是福建人,但他从小的时候跟随他爷爷王庆云(清朝咸丰年间任山西巡抚)在汾阳城西北前后门那里居住,在汾阳读书。

因为其学历、学籍都是在汾阳,所以汾阳当地人们将这位才华横溢的状元视为汾阳才子,汾阳状元。

清朝状元王寿彭事迹(起底汾阳学籍的清朝状元王仁堪小时候在汾阳攻读的那座书房院)(13)

光绪三年的状元.王仁堪的书房匾 网络图片局部

王仁堪中举之后,连续三次参加会试都遭到挫折。他平日的文名很高,自己也充满信心,但第一次会试(1871)没有连捷,第二次(1874)又没考中,第三次光绪二年(1876)丙子,增设了一次恩科,熟悉他的人们都推测他必中,他也以此自许,结果又落第了。他并不为此颓丧,格外努力用功,甚至私刻一印曰“落第状元”。到第二年(1877)果然中了状元。这种立志夺魁和自信的毅力,一时被传为佳话。(见李伯元《庄谐诗话》)。

王仁堪的文章、书法和品貌都十分端正秀润,曾经有人说王仁堪是被状元耽误了的书法家

清朝状元王寿彭事迹(起底汾阳学籍的清朝状元王仁堪小时候在汾阳攻读的那座书房院)(14)

王仁堪书法

清朝状元王寿彭事迹(起底汾阳学籍的清朝状元王仁堪小时候在汾阳攻读的那座书房院)(15)

王仁堪书法

清朝状元王寿彭事迹(起底汾阳学籍的清朝状元王仁堪小时候在汾阳攻读的那座书房院)(16)

王仁堪是被状元耽误了的书法家

王仁堪的文章、书法和品貌都十分端正秀润。初期深得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爱重。光绪十三年(1887)奉旨在上书房行走,每参加宫廷宴礼和节庆大典,得到的赏赐都格外丰厚优渥。

其间多次外放学政,光绪六年(1880)冬,任山西学政时,整饬学风,严禁学官生员吸鸦片。十一年(1885)任贵州乡试副考官,取才甚严。

十二年(1886)秋,充教习庶吉士,徐世昌(后来民国初任大总统)就是他这时的学生(见王孝绮《王苏州年谱》)。

十五年(1889)五月,又出任广东乡试副考官,提拔了不少好人才,梁启超(近代著名的改良主义政论家)即出其门下。梁是这一科广东举人中最年青的一个,王仁堪阅卷后,就认为是个奇才,送卷给正考官李端棻看,李也十分赞赏,就想把自己的妹妹许配给梁,并托王仁堪作媒。

王仁堪虽然官不过知府,寿不满五十,但他的品德、政声、文章、书法都名重一时。从历史上看,一般认为封建时代的状元,多数是少有建树的平庸之辈,真才不多,人品未必好。但是王仁堪这个状元确是品学俱优,名副其实,他立朝直谏敢言,出任地方官后,也能为人民做好事,是值得称道的。

据黄念慈的《王仁堪传》记载,王仁堪在镇江、苏州多有德政,最后积劳成疾,因氙气病,于1893年11月逝世于苏州。在他去世之前,曾参与审理了鲁迅祖父的科场案。

清朝状元王寿彭事迹(起底汾阳学籍的清朝状元王仁堪小时候在汾阳攻读的那座书房院)(17)

王仁堪镇江纪念馆

1892 年,王仁堪病倒了,然而天灾不断,不容松懈。他形容憔悴却依然步履匆匆,劳碌奔忙。春,王仁堪不顾劝阻,带病亲自监督捕蝗。秋,王仁堪赶赴丹阳、丹徒两县处理大旱,奏请截留漕米5万斛救济20万灾民,又马不停蹄募款20多万办理救灾善后。捐款收支数目悉数公布于众,剩余款项创办南泠学舍以为治经讲学之所。救灾的同时,创立保甲制度,加强地方治安管理,并力振兴农业水利防灾,任内先后开凿塘堰近7000处,闸坝100余座。

王仁堪亲自题写得“天下第一泉”五个字至今刻在镇江中泠泉畔的石壁上。中泠泉在唐代被誉为“天下第一泉”,王仁堪在任时泉已难觅。他带人勘察,清淤找到泉眼,并通过拓地、开塘、筑堤、种荷等方式,重现这一千年胜景。他没有把这里看成羁旅客途,然而,他却并未借公营私为自己广置田宅。镇江前任留下的府署多有坍塌,王仁堪只好借钱修衙署,分年偿还。他在书房挂了自撰的对联:“郡斋读书,借官地二亩;山谷治事,占尺阴一分。”到这儿是来“读书”“治事”的啊!

在镇江知府三年任上,王仁堪为政清廉、勤于政务,不遗余力推行各种利民措施。任满考绩,江苏审定王仁堪的政绩为全省第一。

1893年7月,王仁堪调任苏州知府。铁打的百姓流水的官,但这一次镇江百姓扶老携幼“遮道泣留”,自发涌上街头为王仁堪送行。随着车马缓缓移动,人们抓着车辕流泪跟行,以此表示不舍与挽留。此前有士绅提出为王仁堪饯行,均被其婉言谢绝,与其花钱饯行,不如将所需开支赠予贫苦百姓吧。

到苏州的王仁堪早已积劳成疾,但他一到任上便每天到谳局(古代审理案件的机关)清理积案,“未两月,结七百余起。”(国史馆《苏州知府王仁堪传》)1893年10月20日子时,他终于在终夜不眠的劳碌中停下来休息,再也没有醒来。调任苏州仅3个月的王仁堪病逝于知府任上,享年45岁。

猝不及防的噩耗从苏州传至镇江,“士废业,商罢市,野辍耕,无不唏嘘流涕,设位而祭。”人们没有想到3个月前扶车哭送竟是诀别。镇江府为王仁堪立了一块功德碑:“策河者三,命农者三,建学校者三,既复揽英接秀吐握者三,政报三年,公署上上考而公且去;簪花第一,饮泉第一,守江山第一,故应捍患御灾治平第一,化先一郡,民皆皞皞如而民不庸。”苏州人民敬其为“王苏州”,将其生前所作诗文、奏牍收入《王苏州遗书》和《王苏州遗书补编》。近代著名学者柳诒徵在《王苏州遗书补编? 跋》中写道:“欲操笔而怆惘,不能下者久之。”

总督刘坤一和巡抚奎俊慨叹良久,将王仁堪“以实心行实政,视民事如家事,卓然有古循吏风”上报朝廷。光绪诏允宣史馆为其立传。光绪初年规定,官吏死后30 年才可以请祀名宦,王仁堪破了先例。在沉潜肃穆的晚秋中,辚辚车马载着这位在任上倾尽一生的状元的灵柩,一路颠簸从苏州运返福州。万里长风带着万千百姓的难舍遥望,带着功业未尽的遗憾,穿过跌宕起伏的人间,一副棺木,两袖清风。故乡的苹婆树低叹幽咽飒飒作响,叶片在风里晃荡翻转。“志薄云霄不受解衣小惠,志伸廊庙何堪伴食虚名。”那纤尘不染的文句,越过“虚名”的浮华,对家国百姓诚挚深厚的赤诚丹心,依然滚烫!

以上部分资讯转自(林丽钦)(《闽都文化》2018年第五期)

(2)王仁堪小时候在汾阳攻读的那座书房院

穿过人来车往的豆腐巷,到了报恩寺往西,短短的前后门巷里藏着几座年代久远的老宅子。其中,路北边四号院东部头道院落头道门的东部,有一棵枝叶繁茂的古树,浓绿的树冠升向四面八方,树叶在夏天的微风中满树摇曳。

清朝状元王寿彭事迹(起底汾阳学籍的清朝状元王仁堪小时候在汾阳攻读的那座书房院)(18)

四号院东部头道院东边的一株古树。

它在这里开枝散叶、花落花开已经超过数百年, 它是否见证了这座宅子的主人200多年来绵延变迁的身影。

而其中最著名的是一位官不过知府、寿不满50的清朝廉吏——王仁堪。

今天的“汾阳状元旧居”仍保留着200年前的大体格局,但早已经不见当年的辉煌,只剩下泛黑的白墙,破败的院落诉说着经风沐雨的沧桑。

从前后门街进入没有了街门的四号院,一座满目沧桑,破败凋零,而且是新旧交叉的院落出现在笔者眼前。

清朝状元王寿彭事迹(起底汾阳学籍的清朝状元王仁堪小时候在汾阳攻读的那座书房院)(19)

图为前后门街四号,原来街门楼有精美的砖雕门楼,高脊吻兽,现损毁。

清朝状元王寿彭事迹(起底汾阳学籍的清朝状元王仁堪小时候在汾阳攻读的那座书房院)(20)

图为进入四号院往东的一个院子过道,原来可能有门。

院落小巧别致,分为东西两个院落。

进入院子,往东是一条窄窄的过道,进去就是东部院落的下院,东边就是那株郁郁葱葱的古树,南边是三间临街房屋。北边是东部院落的头道门。

东部院落的头道门,中西合璧,仿罗马建筑,门楣有精美的砖雕刻花,上面砖雕“光裕”两个字。前后门一带,好几个院落有此建筑格局。

清朝状元王寿彭事迹(起底汾阳学籍的清朝状元王仁堪小时候在汾阳攻读的那座书房院)(21)

图为四号院东部院落头道门,中西合璧,仿罗马建筑。

清朝状元王寿彭事迹(起底汾阳学籍的清朝状元王仁堪小时候在汾阳攻读的那座书房院)(22)

东部院落二道院内的西厢房

头道门进去是二道院,二道院东西各建有三间厢房。

四号院东部院落二道门,街门是精美的砖雕门楼,高脊吻兽,瓦檐插飞。门楣匾额刻有两个字,分辨不清,现上部门楼精美的砖雕已损毁。

清朝状元王寿彭事迹(起底汾阳学籍的清朝状元王仁堪小时候在汾阳攻读的那座书房院)(23)

四号院东部院落二道门,上部门楼精美的砖雕已损毁。

清朝状元王寿彭事迹(起底汾阳学籍的清朝状元王仁堪小时候在汾阳攻读的那座书房院)(24)

图为东部院落二道门的南望

清朝状元王寿彭事迹(起底汾阳学籍的清朝状元王仁堪小时候在汾阳攻读的那座书房院)(25)

图片是四号院东部第三道院落北边的三间正房

进入第二道门,北边正面是四号院东部第三进院落的三间正房,东部分叉往东还有一个小门,进去是一座窄窄的小院落,南北各有一间小房子。

图中是我的朋友,住在正房东边的一座小院落里。

三进院落下首两边各是三间砖木结构的厢房。

而这座古民居是否就是王仁堪爷爷住过的房屋?

【王庆云著书之处在王宅东院的北上窑内,其窑洞高大宽深,窗明几净,内有隔扇,外有穿廊,阳光照耀,冬暖夏凉】。

上面文字是摘录之(汾阳刘瑞祥先生文章《天伦之乐》之中)。

而一进入四号院,往北就是西部院落的二道门,这是按照现在院落的格局来看(是否原来两座院落格局一样,都是三进院落,只是后来西边院落头道院建筑损毁,或者是什么原因成为现状,不得而知)。

清朝状元王寿彭事迹(起底汾阳学籍的清朝状元王仁堪小时候在汾阳攻读的那座书房院)(26)

前后门四号院西边院落的二道门。

清朝状元王寿彭事迹(起底汾阳学籍的清朝状元王仁堪小时候在汾阳攻读的那座书房院)(27)

前后门四号院西边的院落的二道门及过道

清朝状元王寿彭事迹(起底汾阳学籍的清朝状元王仁堪小时候在汾阳攻读的那座书房院)(28)

前后门四号院西边院落二道门的过道。

清朝状元王寿彭事迹(起底汾阳学籍的清朝状元王仁堪小时候在汾阳攻读的那座书房院)(29)

前后门四号院西边院落的正房,原正房损毁,这是新建筑。西厢房可能还是旧建筑

这座小院子是否就是王仁堪读书时居住的地方?

它是否见证过王仁堪在高中状元的道喜声中笃定沉静地写下《志不在温饱赋》,那句“志薄云霄不受解衣小惠,志伸廊庙何堪伴食虚名”的述志。

【王仁堪的读书之处在王宅西院 书房院中,这是一座大宅院中的小院落,街门是精美的砖雕门楼,高脊吻兽,瓦檐插飞;斗拱三朵,垂花两枝。门楼两侧之壁上各嵌一只对头的麒麟砖雕,门下有小石狮一对,憨态可掬。书房院内为三间居北的砖窑洞,院门一闭,其间与世隔绝,安静无比,只有琅琅的书声,从围墙外传出。这座书房院至今尚在,其间还有人居住,而门楼呈颓败之状】。

上面文字是摘录之(汾阳刘瑞祥先生文章《天伦之乐》之中)

说明:刘端祥先生在文章中对于王仁堪故居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 【王庆云宰汾期间,政通人和,商业繁荣。这位有大抱负的循吏,对汾阳这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文化之乡十分垂青钟爱,于是将家眷由老家尽迁于汾,计划今后在汾阳安家立户。他将宅院安在城内西北隅的前后门街道南】。这段文字是说王仁堪的故居是在前后门街道南。

另一种说法; 【王庆云著书之处在王宅东院的北上窑内,其窑洞高大宽深,窗明几净,内有隔扇,外有穿廊,阳光照耀,冬暖夏凉。王仁堪的读书之处在王宅西院 书房院中,这是一座大宅院中的小院落,街门是精美的砖雕门楼,高脊吻兽,瓦檐插飞;斗拱三朵,垂花两枝。门楼两侧之壁上各嵌一只对头的麒麟砖雕,门下有小石狮一对,憨态可掬。书房院内为三间居北的砖窑洞,院门一闭,其间与世隔绝,安静无比,只有琅琅的书声,从围墙外传出。这座书房院至今尚在,其间还有人居住,而门楼呈颓败之状】。

这段文字是说王庆云著书之处在王宅东院的北上窑内,这说明王仁堪的故居是在东部院落的北上窑。这就排除了王仁堪的故居在道南的可能。

【书房院内为三间居北的砖窑洞,院门一闭,其间与世隔绝】 。

这段文字是说书房院内为三间居北的砖窑洞,而文字中【院门一闭,其间与世隔绝,安静无比】 这一点,是否与下图中的过道走道相似——院门一闭,其间与世隔绝,安静无比

清朝状元王寿彭事迹(起底汾阳学籍的清朝状元王仁堪小时候在汾阳攻读的那座书房院)(30)

院门一闭,其间与世隔绝,安静无比

不过,前后门四号院隔一条街的路南边也有一座院落(前后门22号)和上面介绍的前后门四号院建筑格局差不多的一座院落。

下面是前后门22号院落图。

清朝状元王寿彭事迹(起底汾阳学籍的清朝状元王仁堪小时候在汾阳攻读的那座书房院)(31)

前后门4号院对面路南边的前后门22号头道门

清朝状元王寿彭事迹(起底汾阳学籍的清朝状元王仁堪小时候在汾阳攻读的那座书房院)(32)

前后门4号院对面路南边的前后门22号二道门 同是仿罗马建筑结构

清朝状元王寿彭事迹(起底汾阳学籍的清朝状元王仁堪小时候在汾阳攻读的那座书房院)(33)

前后门4号院对面路南边的前后门22号二道门北望 二道门是否也是和4号院的二道门南望相似

清朝状元王寿彭事迹(起底汾阳学籍的清朝状元王仁堪小时候在汾阳攻读的那座书房院)(34)

前后门4号院对面路南边的前后门22号的南正房

朋友们可以对比一下上面图片。

王仁堪镇江市纪念馆;

清朝状元王寿彭事迹(起底汾阳学籍的清朝状元王仁堪小时候在汾阳攻读的那座书房院)(35)

清朝状元王寿彭事迹(起底汾阳学籍的清朝状元王仁堪小时候在汾阳攻读的那座书房院)(36)

王仁堪镇江市纪念馆

清朝状元王寿彭事迹(起底汾阳学籍的清朝状元王仁堪小时候在汾阳攻读的那座书房院)(37)

王仁堪镇江市纪念馆

下面是福州市王仁堪故居;

清朝状元王寿彭事迹(起底汾阳学籍的清朝状元王仁堪小时候在汾阳攻读的那座书房院)(38)

福州市王仁堪故居

清朝状元王寿彭事迹(起底汾阳学籍的清朝状元王仁堪小时候在汾阳攻读的那座书房院)(39)

福州市王仁堪故居

王仁堪祖居位于福州市鼓楼区登龙(灯笼)巷北侧,建于清乾隆年间,道光至同治年间重修。前门坐北朝南,后门开于孝义巷,成曲尺形。

王仁堪祖居,一进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东侧有花厅、客房、厨房等。二进面阔三间,深五柱。从二进后天井向东入石框门为三进,面阔三间,进深七柱,有插屏门隔为前后厅。前厅右厢房为西席(指旧时教师住房),左厢房为书房;大厅是课读的地方。祖居东邻为王氏家祠。1991年市人民政府挂牌保护。

(三)附录;《天伦之乐》 刘端祥

清朝状元王寿彭事迹(起底汾阳学籍的清朝状元王仁堪小时候在汾阳攻读的那座书房院)(40)

王仁堪(1849——1893)

王庆云很受朝廷重臣曾国藩与皇上的赏识,因此曾任山西巡抚、陕西巡抚、四川总督、左都御史、工部尚书等职。不过,其中的四川总督、工部尚书,他一天也没干过,前者是因病不能赴任,后者是接诏后正准备赴任的前一天,因旧病突发而驾鹤西游。

王庆云是福建闽县人,字雁汀。清道光九年(1829)进士,人为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大约于道光十二年(1832)左右出任汾州府知府。《汾州府志》因由戴震撰修于清乾隆年间,因此,后来的知府便无载了。

王庆云宰汾期间,政通人和,商业繁荣。这位有大抱负的循吏,对汾阳这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文化之乡十分垂青钟爱,于是将家眷由老家尽迁于汾,计划今后在汾阳安家立户。他将宅院安在城内西北隅的前后门街道南,并将百年之后的墓地选在了禹门河谷地的辛庄中举梁上,这座山梁的顶部高亢宽坦,是汾阳出名的风水宝地,风水好就好在“中举”二字上,“中举”就是中了举人之意、谁不希望自己的后代能考中举人步人任途,当官为宬?明清之际的汾阳大文人、进士朱之俊也埋在这里。

王庆云后来在清廷对官员考察中,以大考一等的政绩回京作了侍读学士。咸丰帝即位后,在曾国藩的荐举下,出任礼部詹事,后任顺天府尹,也就是管理京城的首席地方官,不久授户部侍郎。之后便扶摇直上,出任陕西巡抚、山西巡抚,成为地方大员。

清咸丰九年(1859)王庆云调任封疆大吏四川总督之职。然他的身子不作主,由于长期勤于政务,积劳成疾,因此,赴任时行至湖北汉阳便卧床不起,只好上本乞归,回汾养病。

王庆云致仕后,无官一身轻,在汾阳的王宅内养病著书,并督导十岁的孙子王仁堪的学业。王仁堪天性聪慧,读书过目不忘,每每有超过他年龄的思考向授业师与爷爷发问,人皆誉为奇才,谓将来必成大器。王庆云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对这个孙子十分器重,严加管教,精心培养。

清朝状元王寿彭事迹(起底汾阳学籍的清朝状元王仁堪小时候在汾阳攻读的那座书房院)(41)

王庆云著书之处在王宅东院的北上窑内,窑洞高大宽深,窗明几净,内有隔扇,外有穿廊,阳光照耀,冬暖夏凉。

王庆云著书之处在王宅东院的北上窑内,其窑洞高大宽深,窗明几净,内有隔扇,外有穿廊,阳光照耀,冬暖夏凉。王仁堪的读书之处在王宅西院 书房院中,这是一座大宅院中的小院落,街门是精美的砖雕门楼,高脊吻兽,瓦檐插飞;斗拱三朵,垂花两枝。门楼两侧之壁上各嵌一只对头的麒麟砖雕,门下有小石狮一对,憨态可掬。书房院内为三间居北的砖窑洞,院门一闭,其间与世隔绝,安静无比,只有琅琅的书声,从围墙外传出。

这座书房院至今尚在,其间还有人居住,而门楼呈颓败之状。

清朝状元王寿彭事迹(起底汾阳学籍的清朝状元王仁堪小时候在汾阳攻读的那座书房院)(42)

王仁堪的读书处在王宅西院 书房院中,这是一座大宅院中的小院落,街门是精美的砖雕门楼,高脊吻兽,瓦檐插飞

清朝状元王寿彭事迹(起底汾阳学籍的清朝状元王仁堪小时候在汾阳攻读的那座书房院)(43)

书房院内为三间居北的砖窑洞,院门一闭,其间与世隔绝,安静无比,只有琅琅的书声,从围墙外传出。

王庆云与王仁堪爷孙,每到盛夏酷暑之际,便不在城里待了,而是去他家的汇清园里避暑。汇清园在汾阳城西三十里的禹门河谷地张家堡村,这地方是山区,环境幽深,气候凉爽,早晚还得加点衣裳。

汇清园宛如仙境一般,园林占地数亩,其间修竹婷婷,溪水淙淙

古树参天,奇石耸立,鱼沼小桥,亭台坊榭。园中四明厅上有大书法家傅山题写的“竹柏得其真”匾額。园内的一株千年老槐树权间,特立独行地长着一株海碗口粗的翠柏,形成槐抱柏的奇观。园之东门有两株古柏交颈而生,谓之人字柏,民谚曰;人字柏下走,能活九十九。

清朝状元王寿彭事迹(起底汾阳学籍的清朝状元王仁堪小时候在汾阳攻读的那座书房院)(44)

山西汾阳市垣头村莲花寺遗址的一棵巨大的千年古柏 图片来自汾阳往事

这座园林由来已久,最早不知何人创建,明末时汾阳大文人朱志俊曾购为已有,后几经转手,到清道光年间由王庆云买下。

清咸丰十年(1860)夏,王庆云携爱孙王仁堪到汇清园避暑,当然,避暑并非闲着,而是在这个凉爽幽静的地方,爷著书,孙读书,随行的家人有王仁堪的授业师与父母等。

一天傍晚时分,王庆云与儿子王傅璨、孙子王仁堪坐在园中一座亭子石凳上闲聊,此时,写书的累了,读书的也倦了,这是一个难得的休闲放松的时间。此刻,夕阳刚刚落下园林背后的西山,天空中泛起金波状的霞光,把山峰映衬得金碧辉煌。远处,羊群正从山坡上像云朵似的往下飘落;一股一股的大红果子香味直沁人的心脾;园林中的鸟鸣声、流水声悦耳动听。三代人坐在一起享受这令人心旷神怡的时光,的确是神仙般的景象。对于久病在身,长期劳于政务的王庆云来说,这真是他一生中极少能享受到的天伦之乐。

王仁堪的父亲王傅璨,虽说是个读书人,但智商平平,只取得个秀才的身份,且小有腿疾,走路略嫌地不平。他眼下的任务,就是与妻子周氏在生活上照顾好父亲与儿子。王傅璨在举业上不行,但他是个撒乐人,虽说腿胯不利索,却以八仙中的“铁拐李”自诩,常与厨师、佣人等逗个乐子,为人也厚道,因而在家族中很有人气。他的这种脾性,也能给他父亲王庆云带来一些快乐。

在这祖孙三代尽享良辰美景的时刻,王傅璨努力想使气氛欢快一些,是啊,老父亲与儿子耗神费力一天了,父亲的身体又不好,于是,他灵机一动,对他父亲正色而言道:“父亲啊,我坐在这里突然发现了咱王家的一个大问题。”

他父亲诧异道:“是何问题?”

王傅璨狡黠地笑着说:“我发现你儿子不如我儿子。”又转身对王仁堪说:“儿啊,你老子不如我老子。”

王庆云与王仁堪都是绝顶聪明的人,立即悟出了其中的寓意,小亭中传出了祖孙三代人开心的笑声。此事也被汾阳人传为佳话。

一年后,咸丰帝驾崩,同治帝即位,两官太后慈安、慈禧垂帘听政。王傅璨的父亲王庆云被授予左都御史的高官,次年三月擢工部尚书,然“出师未捷身先死”,王庆云跪接了诏书后不数日,便驾鹤西游。王庆云死后被谥封为文勤公,其子王傅璨被朝廷恩赐六品刑部郎中。

才子王仁堪在祖父去世的八年后,即同治九年(1870)乡试中举,同治十三年(1874)考取内阁中书官职。光绪三年(1877),二十八岁的王仁堪以一甲第一名考中状元。

王仁堪先后任翰林院修撰、山西学政、镇江知府、苏州知府等职,为官清正,政绩显赫,体恤民情,大兴水利,地方上立碑颂德。然这位好官,因长期劳累过度而致身体不佳,但仍带病劳作,终于一病不起,于光绪十九年(1893)逝去,年仅四十五岁。光绪帝下诏史馆立传以表循良。

王仁堪小时在汾阳攻读的那座书房院,地方文物部门理应列人文物古迹予以保护,一代才子、循吏王仁堪当为学子与官员们的楷模。

说明:(1)文章(三)附录;《天伦之乐》 资讯转至汾阳刘瑞祥先生《天伦之乐》,在此深表感谢!

(2)图片手机拍摄,其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