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弱点是真正的大智慧吗(金人铭人性思考之一)

三缄其口,缄的是什么?

“江海虽左,长于百川,以其卑也。”


国学中的智慧,总在熠熠生辉的同时,高屋建瓴地传递着圣贤之光。看着3000多年前的老祖宗黄帝的《金人铭》,深切感叹的同时,忍不住脑洞大开:黄帝、老子、孔子这些先哲,难道都是从后世穿越而来?不然,这些高深的思想如何悟出来的呢?

人性的弱点是真正的大智慧吗(金人铭人性思考之一)(1)

黄帝

抚卷研读,其实国学中字字珠玑和尊尊教诲,都是基于人性基础的处事良方。

人性到底是善,是恶?

人性的弱点是真正的大智慧吗(金人铭人性思考之一)(2)

金人铭

关乎人性的善恶,复旦和台大曾经有过一场惊世绝伦的辩论会。当时复旦大学是反方:人性本恶,当时抽签抽到这个辩题的时候,应该是比较弱势的,因为普罗大众的价值观是:人性本善。最后,复旦大学出色地完成了这个辩题,但对于人性,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

我深刻的记住了这么几句话,这也是复旦的致胜名句:

“请告诉我,为什么善花会结出恶果”?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但我注定要用他来寻找光明”

这就是我对人性的理解:虽然人性本恶,但人是可以被教化的。但我们必须了解人性,才能扬长避短,处事游刃有余。

人性的弱点是真正的大智慧吗(金人铭人性思考之一)(3)

寻找光明


参加了《金人铭》的读书会,跟随国学大师和古人对话,对于人性有了更多的感悟和理解。今天先探讨两条。

三缄其口,缄的是什么?

人性的弱点是真正的大智慧吗(金人铭人性思考之一)(4)

缄默的是冲动,是不思考,是不考虑后果。

“口”是表达最好的方式,但“祸从口出”。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我说句话,你不要生气啊”。表面上看:忠言逆耳。但从人性的角度看呢:好为人师。自己都知道这样的话说出去,别人不爱听,可又要去说,为什么呢?因为不说,“我不舒服”,又体现了“人性的自私”。其实同样的规劝,为何不好好思考,用一种让人容易接受的方式去提点呢。

同样,说之前,应当考虑情境,考虑场合,考虑受众,规划好自己的“”,在说的过程,还要注意受众的表情,及时调整说话的内容,语气。

再者,说之前,对于要表达的这个话题,是否真正的思考过,如果是学术性的,自己的论据是否充足;如果是谈判桌上的,是否知己知彼。

最后,说之前,要想好说的后果。逞一时之快,结果很可能是得罪了很多人,抢了别人的风头,失去了很多机会。

所以,三缄其口,更多的是在深谙人性的基础上,为了“一鸣惊人”,快速致胜。


江海虽左,长于百川,以其卑也。

人性的弱点是真正的大智慧吗(金人铭人性思考之一)(5)

海纳百川

我们入目的豪迈基本都是:江海,宽,广,博,百川也许就是一个念想,一闪而过。

“江海虽左”,江海基本都在百川的下游,视为“左”,但百川最后都汇入江海,成为了江海的一部分。为什么呢?

这句话,我感受特别深刻。江海的“谦卑”,何其智慧,“海纳百川”,胸怀的广博,让“百川”心甘情愿地投入了“怀抱中”,无怨无悔。“江海”名利双收,尊享了“广博”的美名,又获得了百川的膜拜。

我要说:“江海”拎得很清,她清晰地知道,是百川成就了自己,越发谦卑。“江海”又极其慧黠,对于任何百川,又表现出宽容的接纳,毫无偏颇。所以,百川争先恐后,汇成江海, 川川不息。

突然觉得:谦卑是多么高明的处世之道。当你清楚地知道需要“别人”的时候,你必须放低姿态,这才是“求”人的态度啊。一个人就算再有能力,精力也是有限的。所以,你必须依靠别人“成就”,就算你万般不愿意。既然这样,放下所谓的“高傲”,用谦和的态度去“尊重”别人,才是王道,成全别人的同时,更是成全了自己。


三缄其口,江海之“卑”,貌似“示弱”,实际是在认清了人性的基础上,充分认识自己的需求,扬长避短,默默集聚能量,达成成功大业。

实为上上策。

身为炎黄子孙,何其有幸。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