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如何记载燕然勒石(天时地利人和的产物)

在古代,军人一般有两大崇高理想,一个是封狼居胥,另一个是勒石燕然,这是目前古代将官能做到的最高功勋。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封狼居胥的典故,而对勒石燕然这个典故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我们会经常听到它,陌生是因为我们并不了解它的具体内容,往往是“只闻其名不见其人”。那么我们今天就聊一聊勒石燕然前后都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说他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为此,我们从西域、南匈奴、北匈奴、汉王朝四个方面来介绍。

正史如何记载燕然勒石(天时地利人和的产物)(1)

一、西域方面

西汉末年,由于王莽后期的错误民族政策,使西域各国脱离了中央王朝的统治,造成了群龙无首的局面,此时匈奴趁机占据了西域,企图控制西域,西域大国莎车国开始反抗,后来得到了汉王朝的支持,让其统管西域五十五国。但是好景不长,莎车国的野心开始暴露,也想吞并西域诸国,不断的欺负西域其他诸国,诸国实在受不了了,于建武二十一年冬天,车师前王、鄯善、焉耆等十八国联名派遣儿子来朝廷入侍,哭着跪下来请求光武帝出兵西域建立都护府。但是光武帝认为国家刚刚平定,不宜兴师动众,就没有同意出兵。后来他们实在没有办法了就上书说:“再不出兵我们就要依靠匈奴了”。没想到光武帝回答的更任性,天子报曰:“今使者大兵未能得出,如诸国力不从心,东西南北自在也”。对,没错,光武帝的意思是现在我出不了兵,如果你受不了,东南西北你爱归顺谁就归顺谁。结果很明了,以车师国为首的一些西域国家最后归顺了匈奴。虽然后来他们在匈奴和汉朝之间的倾向有过改变,但在章和二年之前终归站在匈奴一边。其实从这件事来看,光武帝局势认识的很清楚,目前国内经济条件并不能支持双线作战,主要矛盾还是北部的匈奴方面,把钱花在“刀刃上”才是当时正确的选择。

对于汉王朝来说西域方面驻兵太费钱,而且拖累了中原经济,最重要的是这样一来跟匈奴就有了正面冲突。费钱、麻烦多、利益少,这活谁都不爱接。此时的西域是一个烫手的山芋,谁接手谁倒霉。与其这样还不如让其自乱,相互消耗,待有利时机再收复。

事实上,匈奴接手西域确实并没有带来什么好的利益,一是匈奴对西域诸国的横征暴敛,使他们之间产生了摩擦;二是匈奴卷入了西域诸国之间的利益纷争,本来就已经三面环敌的处境现在变成了四面树敌,这对于匈奴在军事上是极为不利的。

二、南匈奴方面

南北匈奴的矛盾是世仇,从西汉的汉宣帝时期开始匈奴就分裂为南北两部分。具体内容在这里就不作陈述了。建武二十四年春,南匈奴的八部大人共同商议立比为单于。比效仿其先辈归顺中央王朝,自立为呼韩邪单于,希望永远作为中央王朝的屏障,扞御北匈奴。从此,呼韩邪单于所率领的南匈奴部族在依靠中央朝廷强大的经济支持下,不仅在旱灾和蝗灾中生存了下来,而且也不断的打击了、消耗了北匈奴的势力。终于在章和二年的时候,屠何单于即位,欲彻底消灭北匈奴,并上书朝廷,希望朝廷能派大将和士兵一起北上共灭北匈奴。

三、北匈奴方面

自从匈奴在汉宣帝时期分裂为南北两部之后,周边形势一直不太乐观,北部有丁零部族在不断南下侵袭,西部有西域大国对抗,东有鲜卑、乌桓等东胡骚扰,南有世敌南匈奴和汉朝。四面树敌让北匈奴方面疲于应付,从光武帝后期开始,北匈奴就不断有缓和局势的想法,想通过和亲、通商等方式来缓和矛盾,但奈何朝廷对北匈奴的不信任以及考虑到南匈奴的利益问题,并没有对北匈奴作出积极地回应。在明章两帝时期,中央王朝和南匈奴的多次用兵,让北匈奴的境况雪上加霜,迫使很多北匈奴部落接连不断的投降了中央王朝或者南匈奴。再加上北匈奴内部也发生了严重的分歧和动乱,而且祸不单行,此时草原上爆发了蝗虫和饥饿。对于一个本来就组织不太紧密的部落联合国家来说,如此的内忧外患,几乎丧失了抵抗的欲望。还有很多部族碍于颜面没有主动投降,就等着汉朝廷的兵一来就顺势投降。

正史如何记载燕然勒石(天时地利人和的产物)(2)

四、汉朝廷方面

汉王朝和匈奴之间的战争持续了近三百年的时间,从汉武帝开始,倾尽全国之力多次征伐匈奴,虽然也取得了辉煌的战果,极大的削弱了匈奴的力量,但是并没有伤及匈奴根本,同时穷兵黩武也导至了中央经济衰落。昭宣时期经济得到了恢复,那时的南匈奴归顺了中央王朝。直到光武帝时开始凭借着强大的经济优势开始实施“以夷攻夷”的策略,利用西域诸国、南匈奴以及鲜卑乌桓等东胡国家消耗北匈奴的力量。虽然王莽执政期间形势有所改变,但光武后期情况基本已经恢复。章和二年,汉章帝去世,九岁的和帝即位,窦太后掌权执政,外戚势力膨胀,窦太后的哥哥窦宪做事嚣张跋扈,最后连窦太后都惹急了,把窦宪软禁在内宫,恰逢屠何单于上书一起北上共灭北匈奴,窦宪主动请缨,欲以将功赎罪。窦太后也征求了军中声望很高的耿秉将军的建议,耿将军也认为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愿亲自领兵出征。

五、结果

从四个方面总结来看,草原干旱闹蝗灾,对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匈奴人来说就是失去了生存的基础,而对于农业立国的汉王朝影响相对较弱,对汉王朝来书是为“天时”。匈奴为了眼前利益,卷入西域诸国纠纷,加之汉王朝用经济手段支持南匈奴和东胡各族抵抗北匈奴,还有其北部的丁零部落也经常南下入侵,使北匈奴出于四面环敌、孤立无援的地理位置,此是为“地利”。发动战争时汉王朝联军虽然由不同民族组成,但上下一心,同仇敌忾,加上名将的带领,最终大获全胜,反观北匈奴方,内部已经四分五裂,各自为战,甚至有的部落首领已经在等待投降。这些对汉王朝来说是为“人和”。

以此“天时”“地利”“人和”,汉王朝抓住机遇,拜窦宪为车骑大将军作为主将,耿秉为征西大将军作为副将,发北军五校、黎阳、雍营、缘边十二郡的骑兵,另外还有一些羌胡的士兵也跟着一起出兵。与北单于在稽落山交战,结果获得了一场大胜,匈奴四处溃散,单于逃走,斩杀部落王以下一万三千名,获得马、牛、羊、骆驼一百余万头。北匈奴投降者前后共八十一个部落,二十余万人。于是窦宪、耿秉登上燕然山,令班固刻石勒功,著名的勒石燕然的铭文从此诞生。

第二年,南单于又上书剿灭北庭,结果北单于又逃跑了,缴获了北单于的玉玺,俘虏人口不比前一年的战果差。第三年,右校尉耿夔彻底打败了北匈奴,北单于再也没有回到龙庭,他的弟弟於降鞬自立为单于,完全投降于汉王朝。

经过一系列的战役,北匈奴终于宣告破产了,近300年的汉匈战争终于落下了帷幕,最终以汉王朝的胜利而宣告结束。之前归顺匈奴的车师前后王国也立刻转投了汉王朝,剩余的其他西域国家也在班超的征服下于永元六年秋完全归顺了汉王朝。从整个汉匈战争的整个过程来看,勒石燕然难度似乎没有封狼居胥的难度大,主要是因为勒石燕然对应的是被汉王朝消耗三百年的末期匈奴,可以说是强弩之末。而封狼居胥对应的是强盛期的匈奴。从结果来看,勒石燕然的意义要比封狼居胥的意义大一些,当年汉武帝倾尽全国之力,虽然封狼居胥,但却没有达到理想的结果。而勒石燕然虽然代价不大,却为汉对匈战争吹响了最后的冲胜利的号角。所以说勒石燕然是一个天时地利人和而又顺其自然的产物。

正史如何记载燕然勒石(天时地利人和的产物)(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