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送春归何处(诗意飞入千万家)

乘着和煦春风,《中国诗词大会》一路播到了第三季,惊艳大众之余,着实带起了一阵“诗词热”。提起前两季,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印象深刻的环节,比如“飞花令”——主持人出一个字,两位选手轮流背诵含有这个字的诗词,紧张刺激的节奏,让人大感新奇,原来诗词还可以这么玩!

“飞花令”从何而来?有哪些故事?今天小乐就跟大家侃一侃这“飞花令”。

其实,“飞花令”并非节目原创,而是古时候人们在宴席上经常玩的一种游戏。“令”就是“行酒令”,诞生于西周,完备于秦汉,是中国人饮酒助兴的一种特有方式。酒席上,众人推举一人为“令官”进行发令、监督,输者罚酒。一个“令”字也体现中国礼仪之邦的法度规矩,非礼勿饮、不能贪杯。

行酒令分两种,通令和雅令。

通令的行令方法主要为掷骰、抽签、划拳、猜数,讲究一个热闹欢快,主要在老百姓之间盛行。

雅令的主场则在文人雅士群体,引经据典、分韵联吟、当席构思、即席应对,考的是知识储备、文采才华和反应速度的综合能力。那时候没有“度娘”,回家查书更不赶趟,所以不是诗词曲赋张嘴就能来的主儿,根本不敢上桌。万一露了怯,以后在朋友圈里可就没法混了。

而“飞花令”,就是雅令中的一种。“飞花”二字取自中唐时期诗人韩翃七绝《寒食》中的“春城无处不飞花”。

最传统的“飞花令”,要求诗词中必须含有“花”字。这些诗可以是前人所作,也可以现场吟成,但对令人必须和行令人的诗句格律一致,对“花”字出现的位置也有严格要求。

规矩听着有点复杂是吧,没关系,小乐来举例说明。比如,宴席上甲可以先行一句,“花近高楼伤客心(唐·杜甫《登楼》)”,“花”在第一个字位置。乙可以对“落花风雨更伤春(宋·晏殊《浣溪沙》)”,“花”在第二个字位置。依次类推,可以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第三字,宋·陆游《过山西村》)”“借得梅花一缕魂(第四字,清·曹雪芹《咏白海棠》)”“云想衣裳花想容(第五字,唐·李白《清平调》)”“牧童遥指杏花村(第六字,唐·杜牧《清明》)”“一日看尽长安花(第七字,唐·孟郊《登科后》)”……

一圈轮完,或者再从第一个字行起,或者令官再找变体来玩。例如,甲可以行一句“月照花林皆似霰(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花”在第三字位置,那就轮到他后面第三个人——丁来对。丁对“人面桃花相映红(唐·崔护《题都城南庄》)”,就轮到他后面第四个人……

一个“花”字在众人之间传递,如同花瓣在风中飞舞而不落地,“飞花”名副其实。要是落地了呢?那就要被罚酒了。

“飞花令”流传至今,仅仅一个“花”字已经满足不了大众需要,所以后人保留其基本玩法而加以变通:令官任意出一个字,大家照着这个字背诗作诗,跟行“花”字令一样,《中国诗词大会》就曾经用“春”“月”“山”等字作令。

往事越千年,今天我们的口语已经不同于古音,但“飞花令”依旧可以当作一种诗词搜索引擎,飞入千家万户。根据某一关键字进行检索,按照位置顺序进行排列,就可以把历朝历代关于某一意象的诗词文章摸个透。不要觉得自己离传统诗词很遥远,其实那份寓教于乐的文化雅致,早已和唐诗宋词一样,流淌在华夏后人的血脉中。

(陈 陟、邓鸿雄整理)

清平乐送春归何处(诗意飞入千万家)(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