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通货膨胀很严重(刻骨铭心的民国十八年大饥馑)

赵兴祥

一九二八年至一九二九年,关陇地区出现持续大旱,范围之大、区域之广,夏秋无收,赤地千里。

据老年人口传,民国十六年(1927年)秋季自种上小麦后,一冬无雨雪。民国十七年(1928年)春季无雨未种上秋作物,小麦又绝收。当时河水断流、井水水位下降、泉水干涸,人畜饮水极度困难,山塬区群众要到河里挑水、饮牲畜。雷雨季节,即使出现雷阵雨,也只是干打雷不下雨。群众组织祈神求雨也无济于事。随着旱情的不断发展,刻骨铭心的“民国十八年大饥馑”到来。地主囤积居奇,谋求高利贷。农民难以为生,以草根树皮充饥,吃尽草根树皮,就吃淤积在河谷的“淡黄色泥土”,俗称“观音土”。田庐毁没,村落焚毁,山鸡野兔均已啖罄,大地荒芜,树无叶片,一年四季长青的柏树也披上了黄装。灾民携家带口,背井离乡四处逃散要饭,卖儿卖女,甚至出现了断绝炊烟的家庭。贫病交加,一些人出现了浮肿(营养不良性水肿)。天灾造成了男子疾耕不足以糟糠,女子纺织不足以盖形的惨景,使人难以忘怀。当时民谣称:“鸡不叫鸣,狗不咬人,亲戚不上门。”直到民国十八年(1928年)农历五月间,天才下了一场透雨,农民种上糜子、荞麦,后半年秋田丰收,才解了灾民的燃眉之急。饥肠辘辘的灾民在庆祝丰收喜悦的同时,因吃得过饱撑死了许多人(胃破裂)。随着气候渐渐恢复正常,灾民看到了曙光、看到了希望,外出逃荒的灾民陆陆续续回家,痛定思痛,振奋精神,重建家园,发展农业生产。

民国通货膨胀很严重(刻骨铭心的民国十八年大饥馑)(1)

民国西北难民

民国通货膨胀很严重(刻骨铭心的民国十八年大饥馑)(2)

西北难民

祸不单行,屋漏又逢连阴雨。在遭受年馑的同时,以陈珪璋为首的陇东土匪蜂拥而起,各地土匪多达几十股。到处打家劫舍,杀人放火,欺压百姓(我族赵登孝、赵文玺父子二人被土匪用䦆头活活轧死)。土匪来了灾民携带全家上“堡子”避难,俗称“跑贼”,致使饥民惶惶不可终日。当时民谣称:“司令庄庄有,副官满院走,长官多如狗”。

大自然的惩罚教训是沉痛的,痛定思痛,我们要吸取教训,保护环境,大力植树造林,保护植被,涵蓄水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建设一个幸福美好的家园。

民国通货膨胀很严重(刻骨铭心的民国十八年大饥馑)(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