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如何做到无痕被动(粥左罗首个社群)


社群如何做到无痕被动(粥左罗首个社群)(1)

2018年8月11日,我推出了自己的首个社群产品「粥左罗和他的朋友们」,这篇给大家做一个汇报,分享一下做这个产品前后的 5 点思考。

01莽撞定律美好的事情永远不会在想象中发生

我很早接触到知识星球,然后从18年5月份想在知识星球上做一个优质社群,纠结很久后终于做了,而且一上线就成了星球的头部社群。

分享一条这个过程中对我帮助很大的思考——脱不花说的鲁莽定律。

人生总有很多左右为难的事,如果你在做与不做之间纠结,那么,不要反复分析推演,立即去做。

莽撞人反而更容易赢——

因为如果不做,这件事就永远是停在脑中的“假想”,由于没有真实的反馈,诱惑会越来越大,最终肯定让你后悔。

而去做,就进入了一个尝试、反馈、修正、推进的循环,最终至少有一半概率能做成、不后悔。

记得18年初在纠结要不要做一个自己的公众号时,看到这条思考,感觉被雷劈到了,随即决定,干!

很多事情其实没有纠结的必要,比如要不要做一个公众号,我相信很多人都纠结过,或者纠结了很久,甚至可能此刻正在看文章的你还在纠结状态中。

但其实,做一个公众号,有什么可纠结的?

不需要你注册公司,不需要你投入什么资金,不需要你招一堆人... 你取个名字,弄个头像,网上根据流程注册个号,简单做个规划,就可以干起来。

很多人都是害怕失败害怕做不好,所以纠结,但是你不去做,你永远都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好?你去做了,就能很快得到反馈,能做好就拼命去做到更好,做不好就拉倒,至少你知道了你做不好,可以彻底死心,然后再去想别的,今后就不在这上面浪费时间了。

2018年3月12号,我正式推了自己的第一篇文章,在大家都说“红利期已过”“没机会了”“2018还去做号就是傻子”的舆论环境下,我3个月做到了20万用户,多篇10W+,一篇100W+。

感谢莽撞定律,美好的事情,永远不会在想象中发生,别纠结,去干!

所以8月份我再次想做知识星球的时候,我几乎是以最快的速度推出的,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才知道。

8月11日晚,我第一次公众号推广,8月12号凌晨,已经有1500人付费加入,而且是在一直涨价的情况下。从整个星球平台上,已经算是头部社群了,星球有个活跃星球排行榜,每小时更新一次,我时不时会点进去看一下,基本都是在前10名,偶尔也会冲到前3名。

从研究这个平台的玩法,到构想自己的星球,到请教星球的朋友,到邀请朋友内测,到写星球的推广方案,到最终推出来,我只用了4天时间,感谢鲁莽定律。

我是个容易纠结的人,所以这条定律成了我做很多重要决策时的重要推力。分享给你,希望对你也有此用处。


社群如何做到无痕被动(粥左罗首个社群)(2)


02为什么我的社群一天能进来1500人?移动互联网时代,你的口碑大于一切

我是个害怕失败的人,我总是想先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再去做,否则就不做。

一开始我特别害怕这个社群会很失败,完全不知道推出后,会有多少人加入。

8月10号,我联系到知识星球内部的朋友,我给她讲了我的公众号的体量、我的朋友圈的体量、我都是有什么资源可以推广,让对方给我做评估:定价199元/年,推到1000人,大概需要多久?

对方给的数据是大概 2 个月。我听完有点受打击,但即便是这样的数据,我还是坚定要做,为什么?稍后再说原因。

第二天,8 月 11 号,刚好约了个做知识付费的同行朋友吃饭。

我们聊了大概4个小时,最后我也让他给我做评估,我说我第一次推公众号,如果阅读量 2 万,定价 199 元/年,能不能转化 500 人?

他说定价 99 元的话,应该没问题,如果是 199 元的话,转化率得打个 6 折,大概转化 300 人。因为他有自己的号,也做课程,应该还是蛮有经验的。这个数据虽然还是不算好,但还是可以接受的。我还是决定要做。

跟他聊完 4 个小时后,我就在公众号推了,定价 365 元/年,前 1000 名 199 元/年,之后每增加 100 人,涨价 5 元,一直涨到原价 365 元/年。

推出后的数据,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超出了我朋友的预期,更超出了知识星球内部朋友的预期,基本上 4 个小时,人数就破千了。

公众号@粥左罗 阅读量 12600,@粥左罗笔记 阅读量 1300,总阅读量 13900,星球人数 1600,转化率高达 11.5%。

后来知识星球的朋友说,我知道你的转化率为什么这么高了,因为你之前做的课程质量非常高,积累下了口碑。

推出后,我也一直在观察评论区的留言,后台的消息,朋友圈大家的转发语、推荐语,以及进入星球的人说为什么会加入,我更加相信这条定律:移动互联网时代,你的口碑大于一切。

所以,我在公众号文章评论区写了这么一条留言:

我做过 3 个课程,总覆盖人群超过 10 万人,口碑也是一个比一个好,因为我要脸。这是我做的第一个社群,只会更好,所以如果你真的有需要,你可以闭着眼进。以前有很多学员告诉我,只要我出的东西,根本不用担心质量,直接买!我就这点追求。

不管做什么,口碑都非常重要。口碑不是你自己说自己怎么样,而是别人说你怎么样。

新媒体时代,很多人会教你怎么包装自己,其实没有用的,包装总是要拆开的,你没东西,再怎么包装都会露馅,你有东西,不用自己包装,大家的口碑就是你最好的包装。


社群如何做到无痕被动(粥左罗首个社群)(3)


03你个人作品的说服力远大于你的人设、标签、平台背书

我观察大家的留言,朋友圈的推荐语,社群成员分享为什么会加入社群后,我很开心的看到这样一个现象:

大家信任我,选择跟我同行,并不是因为,我是前创业邦新媒体运营经理、前插坐学员副总裁、毕业4年月入20万等等这样的标签或者平台背书,而是说:

■ 我看过你很多篇文章,写得都很干货、很真诚,每次看完都有收获;

■ 你的公众号是我为数不多置顶的,每篇都看的;

■ 我听过你的公众号课/写作课,质量很高,相信知识星球也不会差;

■ 是朋友强烈推荐给我的,一开始我还没在意,看了你几篇文章后感觉相见恨晚,你开星球,绝对不能错过。

基本上大家的说辞都是这类的。

这说明什么?你的各种人设塑造、平台背书、励志标签、职位头衔,都没有你的作品有说服力。

职场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作品:你写的每一篇文章、你做的每一门课程、你运营的每一个公众号、你做的每一个项目、你拿下的每一个合作等等,都是你的作品。

不管你去了多厉害的平台,不管你跟多大咖位的人一起共识,千万不要混日子,否则一份工作做完,留下来的只是一个虚头巴脑的头衔、标签、平台背书。

为什么很多人写简历的时候写的都是这些:曾担任 XXX 公司 XXX 一年;曾参与 XXX 项目;熟练掌握...... ;深谙...... 玩法;参加过 ...... ;是 XXX 项目的早期参与者......

为什么老是这些虚的东西?因为没有真正的作品,只能这么写。

什么是你的作品?

你可以直接理解为,你在职场上做过的每一件实事,都是你的作品。它们是你能力最直接的证明,它们是你个人口碑的直接来源,它们是你一份工作后你真正能带走的价值。

认认真真干实事儿的人,在这个时代不会吃亏。


社群如何做到无痕被动(粥左罗首个社群)(4)


04聪明人,你敢不敢用笨功夫做好产品?

2017年,我基本上一整年都在做课程,不社交,也不跟同行交流,专心打磨自己的产品。

2018年,我离开平台开始独立做产品,开始跟很多同行交流。我发现我真是个大笨蛋,多数做知识付费的大咖一般都有这几种生产模式:

1、各平台去寻找相似主题的课程,把对方内容拿过来,拆一拆、揉一揉,然后换一下案例,变成自己的课程;

2、做好课程大纲后,每节课的主题定下来,然后请助理搜集整理素材,然后自己写课;

3、不仅让助理搜集整理素材,连课程的初稿都是助理出,然后自己再过一遍,修改发布;

4、完全一个人,想每节课的主题,搜集整理素材,写初稿,定终稿,答疑等。

我就是最笨的第 4 种,而且我曾以为大家都是这样的。我曾经确实是不懂这行,也不懂这些聪明的玩法,因为一开始我就不是这个圈子里人。

当然我知道后也不后悔,因为这也是我今天口碑更好的原因。

最近做了知识星球,有人说这个东西对你来说投产比太低了,你发一条内容要耗费这么多精力,你就请个编辑,每天帮你写内容,你再发布就行。

这就是聪明的玩法,但我绝对不会这么做。我相信用户都不是傻子,内容质量的好坏大家都能看得出来,我只有以真心换真心,这件事才能长久的做下去,也只有这样,我才能持续积累自己的口碑。

所以,在这里也请加入星球的朋友放心,我不会自己砸自己的招牌,我只会更加珍惜自己的口碑。

人生一世很长,职业生涯也是三五十年,不是短短两三年,你现在占下的便宜,早晚会让你付出更贵的代价。长期来看,我更相信价值守恒定律,你能提供什么样的价值,你就能得到什么样的回报。

真正的聪明人,要敢花笨功夫,耐心磨产品,不用担心把时间拉长,虚拟产品,死磕一个可以等于100个。

市场短期看是个投票机,长期看是个称重机。

另外,我很欣慰的看到,业界很多真正有口皆碑的重量级大咖,也都是这么辛苦的一步步积累过来的,这给了我很多信心,看短期,更看长期。


社群如何做到无痕被动(粥左罗首个社群)(5)


05学习是一种选择,成长是一种意愿

最近在接广告,我有意识的去看不同人对广告的不同态度,这件事很有意思。

很多人在自己喜欢的公众号上,看到广告就立马关掉,甚至还骂一句:妈的又是广告!

这就是不会学习:

我在很多号上看到广告,就会更认真的看。

广告是一门赚钱的事儿,你要不要研究怎么赚钱?

我经常看各种自媒体接的各种广告,去了解,在这个新媒体生态里,什么样的人在靠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在以怎样的方式赚钱。

你说这件事有没有价值?

另外,自媒体接的广告都不是那种电视上10秒钟显示信息的曝光型广告,而是那些精心设计,深谙用户心理,通过各种套路让你看完了直接掏钱的广告,你可以学习琢磨一下这些文案写手是怎么说服你说动你的。

你说这件事有没有价值?

学习这件事,不是客观的,是主观的,发挥你的主观能动性,你会发现,你时刻都能从任何事物上学到东西。学习是一种意愿,是一种习惯,是一种选择,不在于客观的物,在于主观的你。不是么?

回到上面提及的,为什么知识星球的人给我预估我两三个月才能做到1000人,我还是会坚定的去做这件事?

从金钱回报上看,投入产出比太低了,说实话,即便现在这个量,也远远没有接广告赚钱,那我为什么要做?

因为我更看中的是成长。在这个社群里,我一年要分享 1000 条以上的内容,每一条都必须是干货,你想想我的收获会有多大?即便这个产品不赚钱,我还是赚到了一年巨大的成长。

不仅仅是我,任何人,如果他能保持一年 1000 条的干货输出,一年之后他绝对会有巨大的成长。这就是我为什么鼓励,每个人加入社群后,不仅看我的分享、别的同学的分享,也要自己分享,分享就是输出,想有牛逼的输出,必须要有牛逼的输入,这就是在逼着你学习、成长。

我们社群的口号是什么?成长即赚钱,这是这个时代给我们的机会,只要你成长了,你一定有机会赚到比别人更多的钱。今年赚不到,明年也会赚到,人还是要有一点延迟满足感的,不要老想着即时回报。

有个用户在后台问:我去年在XX平台上买过XX课,感觉都没什么卵用,不想再被收智商税了,我很犹豫要不要订你这个,我很直率,不要介意。

我也很直接的回复:那你千万不要订了。

为什么?我说过,我会在这个社群上投入很多时间精力和资源,单我个人一年会分享 1000 条以上干货内容,你要觉得你一天在里面一块钱的价值都收获不了,很抱歉,不是别人收你智商税,而是你自己选择不成长。这个社群里是会分享很多好东西,但不会挖掘价值的人,一块钱进来你都会觉得亏。

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学习是一种选择,成长是一种意愿,不在于客观的物,在于主观的你。你愿意学习,渴望成长,没人能拦得住你。

以上就是我做「粥左罗和他的朋友们」这个社群前后的 5 条思考,更细节的思考我也会在社群里继续分享。


社群如何做到无痕被动(粥左罗首个社群)(6)



本文来源:公众号 @粥左罗,作者粥左罗。

TO BE, TO UP,这里是50万年轻人的成长充电站。运营者粥左罗,90后,毕业四年从服装店员做到成功创业,从月薪2300到月入20万,坚信成长即财富,只写最接地气的成长干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