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简单的废品变乐器(玻璃瓶能发出不同音阶声)

扬子晚报网8月5日讯(通讯员 张瑶 黄晓玲 记者 陈咏)“叮咚,叮咚,啪嗒,啪嗒……”房间内清脆的敲击声和浑厚的碰撞声交织在一起,社区里,一堂废物创意利用的手工课正在进行。记者看到,废物做成了锤、鼓、铃,还有漂亮的吉他,一件件“乐器”都能发声,孩子们开心极了。

1日,扬州大学文学院经典传习社“诗经娃娃”美育课堂项目团队,来到扬州开发区施桥社区开展志愿课程。志愿者们希望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环保意识,让孩子们学会变废为宝,增加一些音乐常识。

最简单的废品变乐器(玻璃瓶能发出不同音阶声)(1)

“你们觉得这块硬纸板能做什么呀”、“对,这么剪就能变成一架‘吉他’的样子了”……志愿者们给施桥社区的孩子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垃圾”改造课。喝完饮料后剩下的塑料瓶或是玻璃瓶、用来装快递的硬纸箱、用过的一次性纸杯,这些在日常生活中被所有人当成垃圾丢掉的东西,在小朋友的手里“改头换面”,还能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

一位正在“手鼓”上绘画的小朋友高兴地说,这个“手鼓”是他和另外两个小朋友共同完成的。他得意地拍了拍“鼓面”:“我们互相帮助,你帮我剪硬纸板,我帮你穿线,大家都不吵闹。大哥哥大姐姐上手工课前教过我们,我们对别人要友善,要真诚帮助。”记者看见,志愿者正在手把手地教小朋友在废旧纸盘上画“汉服小娃娃”,便好奇地走上前询问,原来,这是经典传习社“诗经娃娃”美育课堂项目团队创作的“诗经娃娃”卡通形象,小朋友笔下画的,正是象征着“友善美”的“关雎”。“关雎”的出现,使得原来单调的纸盘变得生动起来。小朋友们在课堂上成功“变废为宝”,制作出了沙锤、拨浪鼓和多彩摇铃等美妙的乐器。

“哆、唻、咪、发、嗖、拉、西——”随着木棍的敲击,小朋友们也齐声跟着唱出音符。记者发现,这清脆动听的声音是由小朋友们制作的所有的“乐器”中颜色最丰富的的那个发出来的。小朋友们都把它叫作“彩虹音阶”,它由八个透明玻璃瓶组成,每个瓶子里装有不同颜色且重量不同的水,敲击后就能发出不同音阶的声音。小朋友们纷纷走上前,学着“敲”出刚学的“四美歌”。

下课后,志愿者杨文英同学说,《诗经》曾云,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希望小朋友们能通过共同制作乐器、弹奏乐器,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友善和真挚的感情。友善是中国传统美德之一,小朋友们不仅要学习感受其美,更要在生活中与人为善。这次的乐器制作手工课堂就是一次实践机会,从小朋友们的表现来看,成果相当不错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