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可惜的国牌(冬眠15年那个年销1亿瓶的国牌回来了)

在中国这片辽阔的大地上,每天都有着数以万计的品牌诞生和消逝,周而复始重复着回忆杀。

它成立于1936年,距今已83年了;

83年,离百年企业只一步之遥;83年,足够一个品牌成长为参天大树,声振寰宇!

可这个深入人心的品牌,命运却坎坷得很;

历经改制、合资,甚至一度停产,“冬眠”了15年。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它在2011年复出之后,又轻松占领市场,成了北京人夏日的标配。

这个国产老品牌和中国胃的久别重逢,真的太久了...

最可惜的国牌(冬眠15年那个年销1亿瓶的国牌回来了)(1)

​那么这瓶汽水究竟有什么魔力,能让北京人多年来对其念念不忘?

玻璃瓶子,铁皮的压盖,直接印上瓶子的白熊贴纸,这是最初北冰洋汽水留在人们心中的印象。

在北京,无论是去吃热气腾腾的涮羊肉、爆肚儿,还是在深夜街头撸串儿,最好的饮料搭配才不是可乐雪碧,而是印着雪山白熊logo的北冰洋桔汁汽水儿。

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拿出一瓶玻璃瓶的桔汁汽水,瓶起子撬开盖儿,“呲”地一声,随着白气儿一起飘出来的还有浓郁清甜的桔子香。

仰脖喝一口,一股凉气一线封喉。

最可惜的国牌(冬眠15年那个年销1亿瓶的国牌回来了)(2)

​汽儿足是北冰洋的特色,气泡沙沙翻滚,腾腾地往瓶口冒。喝到嘴里酥酥麻麻,北京话叫“杀口”。

伴随着一个响亮的嗝,身体里的暑气消了大半。

凉凉的冰碴和新鲜的桔子味,曾经伴着北京的孩子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惬意的夏天。

北冰洋的前身是1935年就有的北平制冰厂,1950年以北京市食品厂的身份正式注册了“北冰洋”这个品牌。

北冰洋一经问世,凭借着独特的口感,迅速成为了深受北京人喜爱的消费品,甚至还成为人民大会堂指定的国宴饮品。

1961年,北冰洋汽水的销售利润已经达到了878.1万元,而在当时,北京普通工人的月工资也才40块钱。

北冰洋真正能走进全国大众的视野,还要感谢春晚。

1983 年,第一届春晚由王景愚、刘晓庆、马季和姜昆一起主持,当时下面坐的全是演员,每个人的面前都摆了一瓶北冰洋。

最可惜的国牌(冬眠15年那个年销1亿瓶的国牌回来了)(3)

​北冰洋瞬间红遍了大街小巷,外地人去北京旅行,都得手握一瓶北冰洋来张合影照片。

北冰洋最火到了什么程度?

如果你在八十年代的某个夏夜走到北京安乐林路的北冰洋食品公司,就能看到路边挤满了脚蹬三轮或者驾驶汽车的商贩,似乎全北京的个体户都凑到这儿来了,拉汽水的大解放能从厂门口排到沙子口去,公交车都开不过去。

北冰洋当年每天的产量是84万瓶,生产线24小时不能间断,就这样,照样脱销。据说有一次,机器的传送带断了,当时的厂长不得不用手拉着传送带朝前推,拉了半个小时,等那批汽水做完他的胳膊都肿成棒槌了……

最可惜的国牌(冬眠15年那个年销1亿瓶的国牌回来了)(4)

​1985年,北冰洋汽水迎来它的巅峰时刻;

时年,零售价 1 元的汽水卖了1亿多瓶,北冰洋产值惊人地超过了1亿元,利润也达到了1300多万元。

可以说在外国汽水进入中国市场之前,北冰洋汽水是在北京是占据着绝对的地位。

大概是所谓盛极必衰吧?北冰洋意气风发了那么多年,谁知最终废在了百事手里。

都说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上个世纪伴随着招商引资的大潮,北冰洋与百事可乐合作经营成立了4家合资公司,此后百事几次增资成为控股方,并且迫使北冰洋签署了长达15年的品牌合约。

最可惜的国牌(冬眠15年那个年销1亿瓶的国牌回来了)(5)

​古语有云:“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外企就是外企,狼心可鉴。

北冰洋本以为会因为百事的进入迎来北冰洋更好的未来,却不知道这只是让它陷入困境的前奏。

之后,诚信本分的北冰洋慢慢被架空了,元老被开除,产品的生产资格也被剥夺。

渐渐的,挂着手写“冰镇北冰洋汽水”硬纸板招牌的杂货店、摞得高高的塑料汽水格架子、等着换新的空玻璃瓶,以及踏着三轮儿叫卖汽水儿的小贩,都从街头巷尾消失了。

最可惜的国牌(冬眠15年那个年销1亿瓶的国牌回来了)(6)

​终于在1996年,连年亏损,被合资公司抽干了所有的血液,北冰洋也被迫宣告停产了,风靡半个多世纪的国产品牌就这样被惨痛的雪藏了。

这只熊整整“冬眠”了15年,一觉醒来,沧海桑田!

15年的风云变幻、物是人非,北冰洋扛过来了!

2007年,中国就收回北冰洋品牌同百事公司展开谈判,经过艰苦的交涉,中方终于以4年内不得以北冰洋品牌生产任何碳酸饮料为条件,收回了北冰洋品牌的经营权。

时过境迁,品牌是回来了,可公司、配方、团队、生产线都早已没了。

不过只要北冰洋的“魂”还在,一切就都不难!

当时北冰洋所属的一轻食品集团董事长李奇和技术总监邢慧明走街串巷找寻老技术骨干,重新研发原配方。

不仅如此,李奇找来了一位海外设计师,重新设计北冰洋的瓶身,还在侧壁加上了盲文“瓶口如有破损,小心划伤”!

最可惜的国牌(冬眠15年那个年销1亿瓶的国牌回来了)(7)

​这种贴心、细心、暖心的细节设计,也就只有作为中国人的国产品牌——北冰洋才会这样用心。

经过近一年的数百次试验,北冰洋终于回来了。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那时候的北京人奔走相告,就差把“北冰洋回来了”几个大字刷马路上去了。

最可惜的国牌(冬眠15年那个年销1亿瓶的国牌回来了)(8)

​它的回归也唤起了许多人的回忆。

这个时候的北冰洋已经不是汽水本身,而是不可能再现的一段经历、难以用金钱衡量的一种情感。

什么叫情怀?这就叫。

什么叫国牌?这就叫。

那是一种千金难买的归属感,每个城市都有独属于当地居民骄傲的徽章。

北冰洋上市第一个月,日均销量3000箱。

到了2012年,北冰洋汽水的销量达到了100多万箱,销售额超过6000万。

2013年起,北冰洋连续三年的销量同比增长40%-50%。2014年突破1亿,并且再次出现断货。

2015年销售额为4亿多元。2018年,北冰洋汽水年销售收入超过6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北冰洋汽水推出首个子品牌“北极有熊”苏打气泡水,还从文创角度为那头冰山白熊取了个新名字,叫“冰冰熊”。

最可惜的国牌(冬眠15年那个年销1亿瓶的国牌回来了)(9)

​经历15年的“冬眠”,8年初心不改,北冰洋回来了!也让北京人感受到了那份遗失的美好...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每个城市都有专属于它的标签,就饮料而言:

北京的北冰洋、天津的山海关、重庆的天府可乐、西安的冰峰、武汉的二厂、太原的太钢、佛山的健力宝……

为什么每个城市都有一款从小喝到大的专属饮料呢?

首先,是商业逻辑问题。

每一件事情背后,都有其商业逻辑。每样物品有着其明显的地域特征,特色的城市烙印。

就饮料、酒水而言它的特点是:价格低,重量重。

低价,物重,就必然造成一个现象:物流成本高,从一个城市运送到另一个城市,特别麻烦。

最可惜的国牌(冬眠15年那个年销1亿瓶的国牌回来了)(10)

其次,是产品特性使然。

因为低价和物流成本高的关系,许多酒水饮料厂的经营特点是——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就地消费。

于是,许多厂子就建在水源边上,最大程度节约成本,以最快速度卖到自己的城市。

而且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就地消费,即环保、经济、也实用。

所以生在哪里,就卖在哪里,每个城市的专属饮料,当然有每个城市的专属味道。

最后,就是品牌归属感。

就像每个城市有自己的logo、方言、特产一样,饮料、酒水本地取材,就有了这个城市专属独特的味道。

而且这些企业也凭借着对各个城市风土人情的理解,形成先发优势,把用户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集中起来,形成牢不可破的品牌优势。

这种千金难买的归属感,让每座城市饮料的商标,成为每个城市居民骄傲的徽章。

最可惜的国牌(冬眠15年那个年销1亿瓶的国牌回来了)(11)

​虽然有些曾经辉煌的品牌,如今已经遗憾地消失在历史当中,成为人们的永恒记忆。

但有些企业,哪怕在夕阳落山之后,也能东山再起!

因为他们有成功的经验,有忠实的消费群体,他们也知道,在这个时代,所有东西,都值得被再做一遍!

参考资料:

冲浪普拉斯《北冰洋汽水的辛酸往事》、

鹿鸣财经《北冰洋重生记:从被人遗忘到再次卖到断货》、

刘润《北冰洋、健力宝、冰峰……为什么每座城市,都有一个从小喝到大的专属饮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