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一菲教学实录雨巷 名师课堂董一菲

师:同学们,上课

生(起立,鞠躬):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篇散文——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同学们,请看题目。

董一菲教学实录雨巷 名师课堂董一菲(1)

师:我们先来读这这段话。

生(读):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郁达夫的妙文。——刘海粟。

师:刘海粟,著名的国画大师,也是郁达夫的挚友,这段评价非常精当的,同学们,研读这段文字,是否可以说出郁达夫的散文,郁达夫的游记有什么特点?

生:郁达夫的游记可以表现山水的特色。如果不了解景物的美,无法理解郁达夫散文中的精妙之处。它能够体现景物的独特特色。

师:郁达夫的散文中有山水的深情,有精妙之处。

生:除了有山水的深情,还应该有他对山水的理解。

(师范读刘海粟的文字)

师:这段话的主语是青年画家,对青年画家说的,意味着郁达夫的散文除了有山水,还有——

生:画。

师:郁达夫先生的散文还有画一样的美。宋代大诗人苏轼评价盛唐时期山水诗人王维的诗歌:“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有人说,诗画本同源。郁达夫的散文,其中有那么多的山水,山水中有他的深情,有他的心灵,有他的感受,有他的体验,有他的生命,有一种画一样的美。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他的散文,题目是——

生(大声齐读):故都的秋。

师:四字标题,重点突出。

董一菲教学实录雨巷 名师课堂董一菲(2)

师:散文如诗如画的郁达夫,对故都的秋画了几幅秋景图?

(指导阅读):掌握文章的一般规律,散文不外乎有这样几种结构方式,总分总、递进式。可以圈点勾画,跳读,抓关键句子,几幅秋景图呢?

生:五幅图。

师:同学们,同意吗?

生(点头):同意。

师:阅读速度特别快。阅读得法,训练有素,才会有这样快速的阅读和精准的回答。

董一菲教学实录雨巷 名师课堂董一菲(3)

师:五幅秋景图,它代表了故都。一共有哪几幅呢?本着概括从简的原则,我们从最上面的秋院图开始,顺时针读下去。

生(齐读):秋院图、秋蕊图、秋蝉图、秋雨图、秋果图。

师:如果想概括得更诗意,同学们可以再加词。

董一菲教学实录雨巷 名师课堂董一菲(4)

师:今天我们真正探讨的地方在这里。郁达夫不仅是散文家,而且是位小说家,不仅是小说家、散文家,又是一位深谙文学创作规律的理论家。他曾说:“原来小品文字所以可爱的地方,就在它的细、清、真的三点。”小品文是散文在明清时期的称呼,郁达夫认为小品文的最突出的特色是什么呢?

生:比较细腻,也真实,描写比较平淡,具有真情实感。

师:细腻,真挚,清又指什么?

生:清新。

师:这是小品文的原则所在。纵观五幅故都的秋景图,任选你喜欢的一幅图,可以从色彩、视角、动静、细节、炼字等角度进行赏析。同学们,这么多的角度,我未必穷尽所有的特点,但是,这六个词同学都懂吗?什么叫炼字?

生:炼字就是选取某个写得比较生动或者深刻的字来对它进行分析。

师:这样的字,多数是什么词性?

生:动词。

师:“炼”字是什么偏旁?

生:火字旁。

师:那什么是视角?

生:视角就是这个作者对待一个事物的看法,就是他的观点和角度。

师:观察他、表现他、审视他、凝望他的角度,看故都的角度。我相信同学们真的懂得了。五幅画面,你最喜欢哪一幅?请选择一幅进行鉴赏,稍作准备,可以讨论。

(学生讨论)

生:我最欣赏就是秋院图中第三段里的这一句,“朝东细数的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然后我觉得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其中的“一丝一丝”和“漏”这两个词语用的比较好,因为日光它本来就是没有形态的,现在用“一丝一丝”和“漏”这两个词语,现在就把它写的像有了一种具体的形态,又显得日光就比较真实,可以更好的让人感受到这种日光的温暖。

师:我想采访一下,你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一段文字,这是从什么角度去欣赏?

生:我是从炼字的角度鉴赏的。

师:在鉴赏的过程当中,我们感受到,日光是抽象的,最难状写的便是这抽象的所在。有人说:“画人画虎难画骨”。骨是风骨,是风采,是神韵,是抽象的所在,日光,如何表达?借助的正是这样的炼字,这样的数量词。这样的小,这样的清,这样的静,可以做宏观的一种把握处理。

生:我选择的也是这一段,“你也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我是觉得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因为前面是天色,是静态的,而“飞声”是听得到,是动态的。这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写出了秋季的幽静的特点。我是从动静的角度来分析的。

师:表达得非常完整,富有逻辑性。故都为你画五幅画,配上你独特的印象,倾听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就是老北平,这就是故都。

生:我是从色彩的角度进行赏析的,“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还有驯鸽的飞声。首先驯鸽是灰色的,以及“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作者认为“蓝色和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作者在描写庭院的时候多选用青、白、蓝、灰等冷色调,与他的内心主观情感自然融合,完美的交融与统一。

师:真好!非常精到的解读,理解了色彩,如此冷色调的画面,是他对故都的不舍眷恋,清、静,那份悲凉。“静对这一朵花”,这种花的名字叫——

生:牵牛花。

师:它还有另一个名字吗?朝荣。其实它还有一个名字,紫式部是日本的一个女作家,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紫式部的一部书叫《源氏物语》,其中有个回目就是一个女子的名字,叫夕颜,你们猜猜看这两个字怎么写?夕颜,朝荣。

生:“夕”是“夕阳”的“夕”,“颜”是“容颜”的“颜”。

师:能猜出这位女子的相貌吗?在大内深宫有这样的女子,她叫夕颜,她的容貌一定是——

生:闭月羞花,沉鱼落雁。

(大家善意笑)

师:一定是闭月羞花,沉鱼落雁,非常典雅的表达。她的命运呢?

生:在深宫中,独自度过一生,非常孤寂。

师:这就是语感。这就是一种文化,一种表达,一种积淀。朝荣,夕颜,就是牵牛花,能不能猜出这朵花的生命长度有多长?

生:我认为生命比较短暂。

师:能不能具体一点?多少个小时?

生:十二个小时。

师:“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有一种生命,有一种昆虫,朝生暮死叫做蜉蝣。有一朵花,朝生夕死,它的名字叫朝荣夕颜,牵牛花静对着,一个人,一位诗人,一位散文家,一位才子。郁达夫静对的也正是这样一朵花,他读出怎样的生命感?

生:“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师:这是怎样的使命感?

生:蓬勃。感觉到早晨开放的时候,生命的蓬勃。

生:我觉得是生命的短暂转瞬即逝,以及对生命有一种悲哀。

师:若要用书上的词是——

生:悲凉。

师:我再追问一下,郁达夫在1934年他读出了故都的悲凉。在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一个红透上海滩的才女作家,传奇作家,永远的张爱玲,对那样的乱世,那样的时代,对上海,对沦陷的香港,面对她自己的生命与爱情,她读出的不是悲凉,而是苍凉。,又多么不同。你喜欢的词是——?

生:苍凉。

师:为什么?

生:悲凉主要谈到的是悲而苍凉,强调一种孤独的味道。

师:程度更深。郁达夫为故都的秋画了五幅画,当然用的是他的文字,你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生:我喜欢秋雨图,它首先是对秋雨的描写,“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了索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就这样一个个“又”字,可以看出故都的雨它是返而往复,忽来忽去的特点,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郁达夫又写了在雨中都市闲人穿着青布单衣,咬着烟管,站在桥边,然后用缓慢悠闲的声音,微叹着,互答着,可以看出故都闲人的那种闲适的特点。

师:咱们暂且就前面的一部分做探讨。你刚才关注了拟声词,你能复述一下吗?写雨的拟声词。

生:息列索落。

师:拟声词就这样活泼着,跳跃着,活跃在文字里。拟声词、感叹词,入诗、入文都需要艺高人胆大,剑走偏锋。大家还记得李白的《蜀道难》吗?开篇便是三个叹词,齐背。

生(齐背):噫——吁——嚱——

师:开篇是三个感叹词,构成了全诗,一种精彩。郁达夫写故都的秋雨,用的拟声词——

生(齐答):息列索落。

师:再说快一点

生(快速):息列索落。

师:最后一遍。

生:息列索落。

师:你还关注到了一个词,非常细致。“又”是什么词性?

(生有些犹豫)

师(引导):修饰动词、形容词的叫副词。

师:能够关注到副词的孩子,是一颗诗心的孩子,他是懂得欣赏的孩子。句子的主要成分是主谓、宾,附加成分是定、状、补。在表情达意上哪一个更重要?

生:定、状、补。

师:他抓住了,也感受到了。请同学们继续说,郁达夫为故都用漂亮精当的文字画了五幅秋景图,你读出了什么!

生:我选择的是本文的第4段,就是秋槐图。我认为它是秋槐落蕊图,这里最重要的手法就是视觉与触觉的结合。“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是其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这是它的视觉。触觉与视觉相结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槐落蕊图的曼妙。这不能说是曼妙吧。

师:为什么不可以是曼妙?这么好的词语,当然你还会有更好的词。

生:因为如果用一个形容词来修饰的话,这个形容词需要与情感相挂钩,但是“曼妙”与这一段话的情感,我感觉不是太好的。

师:与景语契合,无关情语。读到深处了,读出故都的秋深沉的所在。

生:老师,请允许我请教您一个问题。(大家都微笑)老师,我很有些疑问,就是他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我想他为什么要说声音也没气味也没有,为什么不把这些话直接省去了?如果这样写:“脚踏上去,只能感出一点点极为细致柔软的触觉”,您觉得这样和原文比起来如何?

(大家都笑了,为他的质疑鼓掌)

师:他在强调,用一个倒装句强调,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无声无息,那么细腻、那么缠绵,故都的秋思。我想问问你,你听过这样的儿歌吗?“槐树槐槐树底下搭戏台”。

生:略有耳闻

(大家笑)

师:读过老舍或林海音吗?

生:读过林海音,读过《城南旧事》,我感觉这本书的风格跟这篇文章有几分相似。

师:他们为什么相似?林海音后来到了台湾,在台湾写的《城南旧事》,郁达夫生于斯、长于斯,当然他有10年的日本留学的经历,为什么写起来?郁达夫,男性也。林海音,女子也。最终殊途同归。为什么?

生:因为两个人的人生经历有一定的相似性。比如说林海音最后回到台湾,她也是远离故土的。而郁达夫,您刚才说到,他也去留学了一段时间,也会产生对故都的真切思念之情。所以我感觉他们有同样的思念之情,造就了非常相似的风格。

(大家为男生鼓掌)

师:很有辩才,颜值才华都可以担当了。我想追问一下,不是写秋吗?不是1934年北平的秋吗?在那样的乱世,郁达夫作为江南才子来到了北平,他写秋的落蕊是如此的声音和气味。在唐代安史之乱中,老杜也曾经写过秋天。他不写落蕊,他写落叶。他这样写,“无边落木萧萧下”,为什么?你更喜欢哪一种?杜甫的《登高》,是唐人七律的压卷之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你可以比较异同,你可以谈你更喜欢哪种描写?为什么?

生:我想比较一下两者的异同。首先我们来看看第4段,“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在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觉得描写得非常温柔、非常的细腻,你们想象一下,灰土的地面,上面铺着的是秋槐的落蕊,它本来就是有小小的凄清萧瑟在里面,它给人的感觉是极微的细极柔软,在这一段中,作者的心情是温柔中带着一点萧瑟,所以说我在读这一段感觉这个场景给人非常温柔,非常的和谐。

而老杜的“无边落木萧萧下”,读的时候,我就在想“无边”没有边际,“无边落木萧萧下”,而“萧萧”,叶子比较的枯涩,凄凉,所以无边的落木,它没有边际,给人一种非常苍阔的感觉,非常苍茫,非常的广阔,有一种声音,那种拟声词用得非常的好。虽然他们表达的主旨情感是一个偏向温柔中带些萧瑟,一个表达苍茫的情感,但我觉得他们两个都非常的好。

(鼓掌)

师:不仅是出拳很快,而且是语惊四座。同样的家园情怀,家国情怀。老杜是无边的,是沉郁顿挫的,那是诗圣。郁达夫是温柔的,柔情似水,这是故国之恋,这是故都之恋。这是一首深情的歌。

生:杜甫的诗“无边落木萧萧下”,这首诗描写的是秋天的落叶,所用的词“无边”比较宏大,而且寄托作者的内心苦闷,而这秋蕊图,它的描写就比较细腻。我能不能说都喜欢,老师?

师:当然可以,世间的美本就两种,一种叫阳刚之美,得阳刚之美者,如雷如霆如长风出涧。有阳刚美,也有婉约美,

生:如烟,如霞,如幽林曲涧。

师:过耳不忘。所以,世间最大的美,阳刚与阴柔之美,都可以喜欢!世间的美有百媚千红,你可以爱任何一种!

生:我就认为杜甫的诗,它的长处是在于写景的层次比较宏大,比较有气魄,这篇文章的秋蕊图,它胜在描写比较细腻,所以我认为这两个都值得欣赏。

师:宏大一词多好。因为这里有家,有国,有他人,有忧患,有担当,有释迦与基督的明悟,于是老杜是诗圣,辽阔的,无边的,宏大的,深厚的,郁达夫有他的缠绵,温柔,有他的剪不断,理还乱。郁达夫为故都的秋,用他精美的文字,画了五幅秋景图。这就是故都,他不写巍巍的万里长城,他不写元明清三代故宫,他不写九个充满诗意写尽了我们民族苦难沧桑的城门。

生:我更喜欢秋蝉图,从意象赏析,我记得唐代有诗为《咏蝉》,如骆宾王在狱中也曾写过《咏蝉》。自古以来,人们认为蝉是饮露而生,就说蝉被视为一种高洁的象征。而且人们认为秋蝉寿命只有一夏,它的寿命短暂,所以说秋蝉这个意象就是一种凄凉的,通过意象就更能体现出作者对秋的凄凉的感慨,对这种人生时光易逝的惋惜,还有对故国之秋的悲凉。尤其写作背景,因为1934年的时间距离华北事变也不远,当时的国际形势中日本也是磨刀霍霍,在此情景下,对于作者家仇国恨,那是更深的一层。而且我记得郁达夫三岁丧父,然后两度离异,两度丧子,人生经历不可谓不悲催,所以说他可以更用秋蝉来象征自己,从而秋蝉的意象来衬托出自己这种感情。

师:首先他对于传统意象的理解太棒了!蝉这样的叫声,我们的祖先认为,蝉可以死而复生。大家会写“禅让”的“禅”吗?尧舜禹禅让制的禅,什么偏旁?(一男生在黑板上写出“禅”)其实就是由蝉而来,希望世世代代,无穷无尽,禅让下去。我们是一个事死如事生的民族。在我们的丧葬习俗里,死去的人嘴里会含着玉蝉。秋蝉的叫声,所有的离别诗里,千古绝唱,莫过于柳永的《雨霖铃》。开篇便是“寒蝉凄切”,不见其人,先闻其声,用这样的声音造境。故都的秋,有这样的独特的声音,是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故都的秋有这样独特的声音,便是那秋蝉。刚才这位男同学一是从传统意义上入手,二是他说了最深刻的话,惊为天人,精彩绝艳。他说这座城就是郁达夫。所有的解读都要融入自己生命的体验,自己独特个性烙印,人们称之才华。

生:我是比较喜欢秋槐落蕊图里的意象。

师:非常忠贞、非常痴心。

生:大家请看他在这里选择的意象,他在写了落蕊之后没有继续写槐树,而是写扫街在灰土上留下的丝纹。扫街留下的丝纹,极富生活意韵。可以看出来北平的人在杂草庭院时中的感触。我们在细节上可以看到郁达夫在人生的悲凉中对生活还是有热爱,热爱和留恋的感觉。

师:说的多好。这里他感受到的是生活的气息,市井的味道,世俗的味道,烟火的味道、家人的味道,它不是天国,不是乌托邦,不是伊甸园,它是我的家园,它是我的家国,那是我的家啊,我们民族安土重迁,我们这个民族家是至上的,那份血亲,那份温暖,那份人伦之外,哪一段在写什么的时候反复地提到家?

生:我看到的是第五段中第六句话,“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师:这个家虫是什么?

生:蝉。

师:我们知道六畜,太牢,祭祀三牲:猪牛羊、马拉车、鸡在飞,狗在跑。这是我们农耕民族的温馨、温暖、但独独没有听说,还有一个叫家虫的?。家虫是什么?是蝉吗?蟋蟀。北平故都又有一种声音,他吟唱了百年,吟唱了千年。从洛水之滨到蓝田日暖,从唱响就是那只蟋蟀。为什么称它为家虫?《豳风·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从原野,到屋檐下,到家里,最后亲切地来到我的座席下,床,席也,理解为卧具。

师生(齐背):”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师:蟋蟀唱响是乡愁。它是我们民族的家虫,多么美好,多么的天人合一。大家一定知道,百家讲坛有位易中天的教授,他有一本书,名字叫《读城记》,他说北京是一个田园的城市,这里有树,这里有家虫。蟋蟀的叫声,驯鸽的叫声。和平鸽,我们是一个热爱和平的国度,即使是一个小小的生命,蟋蟀也是我们家虫。

董一菲教学实录雨巷 名师课堂董一菲(5)

师:郁达夫不仅写了《故都的秋》,还写了《北平的四季》,请朗读,体会语言特点。

生(读):秋高气爽,风日晴和的早晨,你且骑着一匹驴子,上西山八大处或玉泉山碧云寺去走走看;山上的红柿,远处的烟树人家,郊野里的芦苇黍稷,以及在驴背上驮着生果进城来卖的农户佃家,包管你看一个月也不会看厌。

师:他对北平的四季,对北平是什么样的情感?

生:他对北京的热爱,因为这段描写的就是北平农家生活和日常农民生活的一种情形,我读到就是有很强的生活气息,郁达夫的这一段文字,表现了日常生活中北平这些百姓们的生活,从而表现对生活中这些细节的热爱。

师:非常独特的交通工具是什么?

生:驴子。

师:老舍的《正红旗下》,读他的小说,会看到这是一个独特的交通工具,骑一匹驴子出城了。城外也是绿水青山。

董一菲教学实录雨巷 名师课堂董一菲(6)

师:江南的冬景又是如何呢?

生(读):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

师:上声读得真到位,平平仄仄的美丽在朗诵当中得到尽显,读音标准字,正腔圆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都正好,这是江南。辽阔的祖国大地,杏花春雨的江南,铁马秋风的塞北,都是我的爱,都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董一菲教学实录雨巷 名师课堂董一菲(7)

师:元代有个画家,他叫倪瓒,又叫倪云林。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倪瓒,汉族画家,汉族知识分子,生活在蒙古政权之下的元朝。在元朝等级制度森严的时八娼九儒的时代,画家用画笔书写他内心的世界,那份荒原,那份苍凉,那份冷到骨子里的东西。观察这幅图,模仿郁达夫,为《林亭远岫图》写上三两句话。这是一个水不流花不开的世界。

(生仔细观察图画,认真思考)

生:画面上有岩石,还有一个亭子,从岩缝中长出来了几株树。

师:你描述了画面,现在请用非常接近郁达夫的语言来表达。

生:几株枯树牢牢地扎根在岩缝之中,倔强的向上挺立,远处一座孤寂的亭子,静静的兀立在那里。

师:可以!亭子,亭者,停也,谁停?人停也,有人吗?

生:没有。

师:空无一人,如此空寂。

生:走在水边,悻悻然,这边冷漠的石,石上是树。枝叶稀疏,他们没有冷漠没有悲欢,远处是一座空亭,上面是茅草盖子,下面是四根枯涩的柱子。这边是石,那边是石,中间起伏、转折,不远处是水色,有秋色,萧瑟的秋季在这时体现的最完全的。

师:我曾经想说倪云林是大孤独、大寂寞者,他生活在那样时代,现在我想说你是他的知音,那么多精当的词语!“没有……没有……”那两个句子用得真好,真正的悲哀,“哀莫大于心死”,写出荒寒感,苍凉感。真是诗一样的语言。

董一菲教学实录雨巷 名师课堂董一菲(8)

师:孩子们的心灵最接近诗,最接近画,诗画本同源。好,刚才有一位同学谈到都市闲人,五幅画中在秋雨图中,郁达夫说,他们是都市闲人。先说都市闲人的穿着。

生(读):“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

师:因为这是秋天衣服的薄厚不重要,重要的是颜色。什么颜色?

生:青。

师:请问,青是什么颜色?黑色。好,偌大的北平,我古老的都城。人穿着青布。请注意细节,都市闲人唯一的道具。

生:烟管。

师:烟管,什么烟?

生:可能有袋子的那种烟。

师:可能是旱烟。

生:可能还是用纸卷的。

师:纸卷的烟,那个时代太遥远,像可能是上海滩,不是老北平。可能是旱烟管,可能是——

(生犹豫)

师:想不到是吧?水烟袋。那么烟锅里装的有可能是烟丝,还有可能是——。

生:可能是大烟。

师:大烟是一种通俗的说法。他是说他抽着烟管吗?

生:咬着。

师:“咬”是怎样的动作?为什么叫“咬着烟管”?

生:咬不是很用力,这体现了一种非常悠闲的感觉。

师:很随意,很悠闲,很潇洒。拿着鸟笼子,迈着八字步。偌大的北平城,偌大的故都,都市的闲人,他站在哪里?请细读书。

生:他站在桥头树里。

师:桥头树底下。

生:站在雨后的斜桥影里。

师:在影子里,他穿着青布单衣,咬着烟管,在桥头树的影子里,都市的闲人真的是悠闲吗?写出了故都人的那份悠闲自在,他的怡然自得吗?这是桃花源吗?我的故国!我的母亲之邦,真的很悠闲吗?

生:我认为是日本人侵华时期,那时候应该是一片战乱,导致他们都失业,无事可干,是被迫的。

师:闲是被迫的。条分缕析,一闲是被迫的,非常精彩的表述,还有补充吗?

生:鲁迅先生说过那个时代的人还是比较麻木的,我觉得他们是一种麻木的心态。

师:一种麻木感。还记得鲁迅先生有一部杂文集叫《三闲集》,真的很闲吗?是麻木,一是被迫,二是麻木。都市的闲人,我的兄弟姐妹,我的父母家园,也许他就是我的父亲,我们的哥哥,我们的祖父吧!读出第三闲了吗?一份愚昧,一份被迫的闲散!此闲不是真正的闲,这是一种沉痛的话语。

生:我认为他们还有一种比较迷茫的这种心理,比如说遇到困难,比如“咬着烟管”中的动作“咬着”,联系现实生活,烟管可能就是他不愿意丢弃那种唯一的凭借。再联系一下当时的背景,日本侵华的时候,当时的国运比较衰落,国际形势比较动乱,人们都感觉自己在这种战争中非常渺小,也都产生了迷茫,然后进而变成这样的悠闲。

师:非常快的表达。烟管成了某种象征,他读出来了,读出一个民族的无奈。

生:我觉得可能是他的家人,或者说是孩子们,可能在当时的行业中可能会遇到了一些事情,他自己内心感到非常悲痛,因此感到一种无所适从,于是因为这种悲痛而自己做什么事情没有希望的感觉。所以他们就表现得很闲。

师:鲁迅的一部小说集的名字。读书要有想象力,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他的父母家人,是悲剧那种无奈,那种彷徨。

生:我不清楚自己说的是否正确,我曾读过《四世同堂》,因为是老舍先生写的,他写的北平人的闲不仅因为这两个,还因为北平整个城市就有这种文化,这种城市文化比较清闲,比较与世无争的。所以说闲人,我觉得应该有一种文化层次,北平的城市文化影响,从而造成北平人闲适的性格。

师:这是城市的性格,是一种文化的积淀,这种积淀八旗子弟那种无奈的闲。

董一菲教学实录雨巷 名师课堂董一菲(9)

师:有人说郁达夫他是一个忧郁的文人才子。在《故都的秋》当中写出它深深的忧郁,因为他的成名作小说《沉沦》,这是自传体的小说。日本的留学生在异国他乡,作为一个弱国的留学生,他遭遇的这种侮辱与践踏,最后深沉日本海自杀,这是小说中的郁达夫。同学们可以告诉我,《故都的秋》仅仅有小我吗?当然不是。还有——

生(齐):大我。

师:家国。为什么要叫“故都的秋”,为什么不叫“北平的秋”,1931年日本占领东北,1932年“东方小巴黎”哈尔滨沦陷。1933年万里长城第一关山海关被攻破,此文写于1934年。“四面边声连角起”,我的故国,生生世世,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有那么多的人,他们是都市闲人,他们不知道有这样的忧患。已兵临城下。它不叫北平,而被称为故都。“故都的秋”比“北平的秋”好在哪里?

生:我认为“故都的秋”,首先点明了这个地方,大家都知道故都就是北平。另外它蕴含了作者内心对故都的一种深切眷恋,他肯定是非常希望,重新再把失陷的国土收复回来。最后我觉得故都是文化底蕴很深厚,有一种很深的历史厚重感。

师:谈得非常好,一种情感叫“故”。故人,朋友,情感所系。故都不仅是一个空间概念的北平,而且是时间的内容空间化,空间内容的时间化。它有一种时空的融合,正如唐诗的七绝压卷之作,王昌龄的《出塞》,开篇是“秦时明月汉时关”,时间内容空间化,内容时间化。大开大阖,那份眷恋,那种情怀,那种开阖,当然故都好于故国,好于北平。

董一菲教学实录雨巷 名师课堂董一菲(10)

师:在《黍离》之悲里有这样一句话,“知我者,谓我心忧”——

生(齐):“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师:悠悠苍天,此何人哉?郁达夫,这段文字出自一篇散文《怀鲁迅》。

生(齐读):“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师:这一段的语言风格和《故都的秋》一样吗?

生:我觉得不一样。

师:但是我可以告诉你,这段文字的作者是郁达夫,这段文字风格是什么?

生:我认为比较犀利,比较直接。

师:犀利的,直接的。满腔的愤懑,如铁如血,滚烫着,翻滚着。这是郁达夫。他既可以菩萨低眉如《故都的秋》,也可以金刚怒目如《怀鲁迅》,他怀念的是我们的民族魂——鲁迅。这段话又何尝不是他自己人生的座右铭,甚至是墓志铭。

生(齐读):“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师:好在21世纪的今天,你们懂得郁达夫!

董一菲教学实录雨巷 名师课堂董一菲(11)

师:如果是一部电影,结尾处我们要加上这样几行字,触目惊心的几行字。1934年郁达夫写就《故都的秋》,两年后,北平沦陷。十年后,郁达夫于苏门答腊丛林舍生取义,他既有看云的闲情,又有热血的肝胆。中国士大夫的担当,如李大钊先生所说,“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十八年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这就是《故都的秋》,永远的故都、故园、故人,我们的家园。好,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鞠躬):老师再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