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在葬礼上因为何事(周总理在葬礼上因为何事)

1971年4月29日,偌大的北京城里,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病榻上安然离开了这个人世,他的去世就像一片羽毛飘落水面,只荡起了轻微的涟漪,谁也不知道。

过了半个月后,在5月3号的上午,老人的葬礼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的小礼堂举行,听说有几位领导亲要自前来,他的家人们便早早冒着雨来到礼堂外等候。

接着没过多久,一位英俊的中年男子穿着一身中山装,带着几位随行人员便从外面走了进来,可是他尚未来得及和家属们寒暄两句,在稍微撇了几眼礼堂内的情况后,就立即勃然大怒,严厉呵斥工作人员的渎职和懈怠。

大概谁都想不到,这位发火的领导竟然是我们最敬爱的、一贯以温和儒雅形象示人的周恩来总理,能让他这么生气,事情自然不小。

因为他前来参加的这场葬礼的对象,名叫李四光。

周总理在葬礼上因为何事(周总理在葬礼上因为何事)(1)

周总理也向来提倡节俭、杜绝铺张浪费,可是当他亲眼看到现场的情况,却忍不住大怒,因为葬礼规格根本就不符合李四光职位的标准,这间礼堂如此之小,阴暗狭窄,甚至于家属们都无处容身,只能站在门外的屋檐下淋。

而现场的工作人员们好像完全无所谓,完全没有要改善一下环境的意思,他们甚至于连一份简单的悼词都没有准备。

这一切让周恩来无法接受,他实在太清楚李四光的的经历了,这个人一生都为了国家而无私奉献自己,为成立后的新中国作出了巨大贡献,甚至一直到临死之前,他心心念念记挂着的,都还是自己的工作情况。

这位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在自己的葬礼上竟然要受到这样的待遇,令国家领导人之一的周恩来非常恼火和愧疚。

他震惊地对现场的人发问:“李先生的葬礼怎么能搞成这个样子?你们怎么能这样做事情?”

然后周总理直接大步走到台上,当众向李四光家属们亲自致歉,接着拿出了李四光女儿李林写给自己的信件,直接把这封信当作了悼词,诚恳地读了出来。

周总理在葬礼上因为何事(周总理在葬礼上因为何事)(2)

其中还有李林和病危中的父亲的对话,那时李四光还在担忧着尚未解决的地震预警问题,而全然不考虑自己的事情,这也让周总理在朗读中几度哽咽落泪。

当初新中国刚刚建立以后,仍是百废待兴的落后状态,之所以能够获得高速发展,都是因为那批以身报国建设国家的仁人志士,而李四光作为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理应得到所有人的尊重与铭记。

我们不妨向前回看,便知道他明明可以选择富贵荣华的一生,却如何甘做贫困中国的信徒。

1889年,李四光出生时,中国还处于封建统治下的晚清时期,他生在湖北黄冈的一户贫寒人家中,不过因为父亲是私塾老师,所以在教育上从不曾亏待他。

而天赋异禀的他也没有让父母失望,在整个求学生涯中,李四光一直保持着极其优异的成绩,也让他得以在1904年以公费赴日本留学,也从此改变了人生。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李四光就是一个科学家,但那个年代,有志青年人人都避不开救国,年轻的李四光在日本结识了著名革命家宋教仁,随后便不断吸收新兴革命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很快就剪掉长辫投身革命。

周总理在葬礼上因为何事(周总理在葬礼上因为何事)(3)

从那以后,李四光即便在繁重的学业之余,也会抽出时间来积极参与各种革命活动,除了参加集会、听演讲、聚众讨论,还帮助在日本筹备建立了同盟会。

或许世人皆知李四光在地质研究上的成就,但鲜有人了解,他还是当初和孙中山一起加入同盟会的第一批会员,也是当中最小一人,由孙先生亲自为他主持的入会仪式,并得到其高度赞誉“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此后的李四光便一直在国外进修,直到辛亥革命爆发后才回国担任湖北军政府实业部长一职。

但后来袁世凯又行登基之事,愤怒的李四光辞职后再次飘洋过海考入英国伯明翰大学,精进自己的学识,试图从中找到救国的良药,不过也就是在这里,他初次接触到了地质学,在这一学科上不断深入研究,足足花费了6年时间,在毕业时成功获得硕士学位。

此时的国内一片混乱,战争让中原大地民不聊生,既有名望又有才华的李四光完全可以像很多人一样留在国外,过着安定享受的生活,但可惜他原本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祖国。

中国当时在地质方面简直一片空白,所以当李四光接到蔡元培的邀请后,他立刻提起行李回到北京大学,担任了地质系的教授一职,将自己的知识向中国学子们倾囊相授。

周总理在葬礼上因为何事(周总理在葬礼上因为何事)(4)

在那之后,李四光从未停止过为中国地质学的发展而努力,1922年时,他就联合几位同僚发起创建了一个名为“中国地质学会”的组织,是中国建立最早的学术团体之一,而这个机构也一直存留到今天,成为了中国地质学的权威机构。

由于李四光等人的多方努力,国民政府方面也逐渐意识到地质学的重要性,终于在1928年任命李四光为前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并批准他筹备建立国立武汉大学(今武汉大学前身)。

后来抗日战争不幸爆发,李四光失去了频繁奔走活动的机会,便一心扑在了自己的学术研究上,陆续出版了如《中国北部之科》、《中国地质学》等多部著作。

这些书不仅仅是在国内有名气,甚至在国际学术界也得到了强烈的赞誉和认同,李四光在国外八所著名的高校展开了一系列演讲,既提高了中国科研的声誉,也向世界呈现了中国地质的样貌。

从1937年开始,李四光便开始长期在中央大学地质研究院工作,时不时会去国外参加会议或演讲,但也就是在这一段时间当中,他偶然地结实到了一个人,此人是一名老共产党员,正在国民党统治地区内负责联合抗日的工作。

此人名叫周恩来。

周总理在葬礼上因为何事(周总理在葬礼上因为何事)(5)

从最早年轻时加入同盟会开始,李四光就从没改变过爱国者的初衷,他是个无党派人士,只专注于国家的建设发展,关心、但不介入政治上的事,可在遇到周恩来以后,两人一见如故,长谈了许久,简直令他茅塞顿开,心里也对共产党产生了相当的认同。

再往后,随着解放战争的开打和解放军部队的节节胜利,国民党的生存空间被不断压缩,逐渐失去了很多地区的掌控权,所以李四光也接到了将研究所迁往重庆的命令。

而到了重庆以后,他进入了重庆大学任教,并在那里开设了中国第一个石油专业,这将对未来新中国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过了不久,由于全国解放的势头已经越来越大,周总理通过秘密方式联系到了李四光,希望他能为即将建立的新的中国效力,发挥他在科研领域的天赋,李四光毫不犹豫便答应了,他从来都是只想报效国家、报效民族的人,而此时他也早已看清了国民党的腐败,知道中共的领导可以让全国获得真正的太平。

但当时国民党对这些人员的管控都很严格,就是为了防止他们叛逃,李四光等待了很久,终于在1948年2月,正好第十八届国际地质大会举办了,他自然也受邀参加,于是便立刻赶往了英国伦敦,也借此摆脱了国民党的掌控。

周总理在葬礼上因为何事(周总理在葬礼上因为何事)(6)

在国外时,李四光也一刻没有停歇,他时时关注着解放战争的进程,给南京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的同事们写信,让他们坚决反对南迁广州,为新中国保留了不少机构和人才。

到了1949年,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不可阻挡,同时以郭沫若为首的代表团刚好出国参加世界维护和平大会,周总理便委托他给李四光带去了一封亲笔信,信中诚恳地请他归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工作。

李四光准备马上启程,可是当时正处于二战期间,从英国往远东的渡轮要提前一年时间预定,他只能无奈地等待。

可是国民党方面仍然是不死心的,他们还有反攻的打算,自然不会放过李四光这种国际知名的科学家,就在新中国即将成立之前,李四光再次收到周总理密电,让他回国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李四光此时已经拿到了船票,迫不及待就要登船,可是却被拦了下来。

拦住他的是他在伦敦的几位朋友,他们人脉较广,听说了国民政府那边的风声:国民党驻英大使馆也已经接到命令,务必让李四光拒绝中共政协委员的委任,否则就将直接扣留并送至台湾。

周总理在葬礼上因为何事(周总理在葬礼上因为何事)(7)

李四光当下已经归国心切,而且聪明如他怎么会想不出办法?于是他直接和妻子分开前往法国,然后在法国一同乘船从意大利再前往香港,经历了无数波折之后,终于从香港成功回到北京。

在首都,周恩来与李四光这对好友久别重逢,两人再次酣畅地交谈了许久,话里话外更多的都是对未来国家发展建设的规划。

此时的中国虽然步入了和平,但在科研、教育等方面简直凋敝破落,一切甚至都无从下手,不知道该怎么来办才好,这也是周恩来诚邀李四光回国的原因,因为像他这样的科学家,简直就是最宝贵的财富。

从1950年出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开始,李四光便迈入了长达二十多年的建设祖国之路,他同时奔波在科研和教育的前线,一边搞研究,一边办学。

在学术上,他凭借自己渊博和从西方学习到的先进知识,帮助国内的地质学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甚至在之前的20年代,他就已经自己创立了地质力学这个新的理论体系,可以说是对全世界都产生了很大影响的。

但在以前,李四光专心研究科学基础,而到了这个时候,他完全依照国家的需要来集中钻研。

周总理在葬礼上因为何事(周总理在葬礼上因为何事)(8)

就像在1958年时,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原子能委员会主任,新中国要造核武器,这是国防力量的象征,否则无法应对外部威胁。

但李四光如同早已料到一般,他在当初从英国归来时,就带回了伽马仪,这是探索铀矿的重要工具,后来又是完全按照他的预测,在全国挖出了几个特大的铀矿床,保证了中国核工业原料的自给自足。

以此为基础,才有了后来罗布泊沙漠中震惊世界的“两弹一星”。

其他资源也是一样,众所周知,当今世界上什么东西最抢手,比黄金还要贵重?石油。

而中国一直都被广泛认为是个贫油的国家,这个观点似乎是没有异议的,但是李四光却不认同,他觉得国内天然石油资源的蕴藏量其实很大,只是没有找到。

真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当大家伙仍然沉浸在大西北找油田的定势思维中,李四光却早已把目光投向了全国范围,他在预测中直接指出:陕北盆地、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这三个地方,都是有很大可能蕴藏油田的。

周总理在葬礼上因为何事(周总理在葬礼上因为何事)(9)

为了让祖国摆脱对其他国家石油原料上的进口依赖,李四光长期都处于没日没夜的工作状态中,勘测、查资料、实地考察,不眠不休的工作甚至对他的身体健康都造成了严重威胁,但即便如此,他仍然不愿意后撤。

在这种精神的支持下,东北平原的油田终于第一个被证实、发现,这也宣告着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石油资源,而后华北平原和其他地区的油田又相继被发现,李四光对国家的贡献简直无法度量。

不仅如此,他还为国家输送了大量专业性人才,从1951年中国东北地区的几所学校合并为东北地质学院,李四光担任院长开始,他就不断为中国地质学教育奔走,在他的鼎力支持下,全国陆续开设了很多地质学校,中国自己的地质学体系逐渐形成,地质学人才源源不断开始涌现。

后来,随着年纪的日益增长和长期过于疲惫的工作生活,李四光的身体已经千疮百孔,他在岗位上倒下,被送入了医院,可是他的心不曾远离。

当时国内陆续爆发了好几场地震灾害,尤其是在1966年邢台发生的强震,那会儿的房屋等基建设施根本没有防震的能力,所以这种现象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威胁是极大的。

周总理在葬礼上因为何事(周总理在葬礼上因为何事)(10)

以前人们都觉得是天灾,没法子的,但李四光却以科学的眼光去看待,他知道这是一种地质运动,如果能够精密地研究、分析,完全有预测的可能。

是的,今天的地震预报,最早就是由李四光所提出的,他非但提出,还在当时以重病之身研究了邢台地震,然后对几个很有可能发生地震的地区作出了预测。

但他还没有完全完成这份工作的时候,就因为动脉瘤破裂在北京逝世,但当后来的人们回看起他那份没有结尾的工作报告时,就会发现。

那几个他预测的地区,其中有一个在河北省内,名叫唐山。

周总理在葬礼上因为何事(周总理在葬礼上因为何事)(11)

这就是周总理为何发怒的缘故,相信换做是谁都不得不生气,因为李四光先生的这一生,从十几岁的青年时代开始,就立志要为祖国付出一切。

而后来无论时局如何变化,无论自己的身份地位如何变化,这种信条,他默默坚守、也实践了一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