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印玺年代判断(浅谈古代玺书十二字符应)

西汉御史大夫张中政斗镇墓兽底座玺书12字符应( 印)“天命钦册封政斗勤国之宝印”,其中“天命”一词除了其表层文字意义之外,更是古代“微言文”的重要表现形或载体。

“天命”,在汉代符谶上,就叫“符命”。其对应、应验、印证就叫“符应”。

符应的实物表现形式就是典册、策书、玺书、制书、册书,其载体就是“符印”,即上述所称“宝印”。

01 古代吉祥数字及寓意

数字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承载者,通过数字的内涵与外延,可以知悉古代先贤智者为我们留下的思维模式、哲学思想、宗教理念等宝贵的精神遗产。

自来儒家讲礼,强调要“陈其数”而“知其义”。

礼器的数制或规格形式所表现的礼制原则和内在的文化精神,是其“义”或内容。儒家主张,礼是“称立义(荀子语)。”

因而其精义在于通过礼数对人的自然情感的升华而使“民德归厚”。

在中国整个几千年封建社会中,礼数因时代之变化而有因有革,但其中却体现着一个一贯的原则和文化精神。

透过其数而理解其义,从而具体地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就是我们研究礼数与规格的意义之所在。

现代学者梅珍生先生在《论礼数与礼义的统一》中说:“践礼主体的人,作为礼仪规则的表现者,他与礼的数度之间是相辅相成的,礼数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礼的完成。只有行礼者的礼数与其名位相符、与其表现的礼意相符,才能恰当地揭示礼的形式及其内容之间的显现与被显现关系。”

礼数是礼仪的具体表现形式。

02 古代天子皇帝天命符瑞符应数字:十二

古人从天文学的角度,发现月亮盈亏周期可以用来丈量年岁的长短,发现十二次月圆为一岁。

这一发现,是初期历法最精度的成果之一,“十二”便视为传达天意的“天之大数”。

天干需地支为伴,日月相对,天地相对,就非“十二”莫属了。

西汉刘歆《西京杂记》云:“樊将军哙问陆贾曰:‘自古人君皆云受命于天,云有瑞应,岂有是乎?’贾应之曰:‘有之,况天下大宝,人君重位,非天命何以得之哉!瑞者,宝也,信也。天以宝为信,应人之德故曰瑞应。无天命,无宝信,不可以力取也。”

朱宁虹先生在《汉语文字传奇.汉代的隐语》中说:“两汉期间,流行谶讳(又称图谶、符谶、符命)。所谓谶,即假托鬼神、天帝之言的隐语;谶讳,则是对‘经’而言,即假托神意,神化作为儒家经典的‘经学’。……西汉末期,王莽改朝换代也受到了谶语的鼓动。”

张中政斗符命符策玺书中有“天命”、“钦”、“册封”、“政斗”、“勤国之宝印”等字眼,正体现皇帝“政斗、符策玺书”的权威性。

尤其是政斗符策底座玺书十二字更表现了古代天子的礼数或十二地支,十二字字字似珠玑,代表着环卫皇室太极紫宫的十二个匡卫藩臣和福应符谶。详见专题《古代吉祥数字文化》

1、十二头,象征天皇、天位、天数。

《周礼·春官·冯相氏》载:“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八星之位,辨其叙事,以会天位。”

《后汉书·荀爽传》:“故天子娶十二妇,天之数也;诸侯以下各有等差,事之降也。”

唐司马贞补《史记》之《三皇本纪》云:“天地初立,有天皇氏,十二头,淡泊无所施为,而俗自化,木德王,岁起授提格,兄弟十二人,立各一万八千岁。地皇十一头,火德王,姓十一人,兴于熊耳、龙门等山,亦各万八千岭。人皇九头,乘云车,驾六羽,出谷口,兄弟九人,分长九州,各立城邑,凡一百五十世,合各四万五千六百年。”

2、黄帝子,十二姓。

《国语·晋语四》载:“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甚至天子妻妾也有“十二女”之说。

3、太微,其星十二,象征天帝宫室.

《春秋合诚图》曰:“太微,其星十二,四方。

又曰:紫宫,大帝室也。”意思是,太微是天帝的宫室住所。

4、天子十二旒

冕旒,古代中国礼冠之一种。

古时帝王、诸侯、卿大夫参加盛大祭祀所服,冕旒为礼冠中最贵重者。

相传,冕制起于黄帝,到周代,天子十二旒制度开始完备。

在天子出席所有正式场合如祭祀天地众神、祭祀先祖、封禅天地、上朝议事、集会诸侯等的时候使用。

《广雅.释天.卷九》:“天子十二旒至地,诸侯九旒至轸,卿大夫七旒至轵,士三旒至肩。”

东汉蔡邕《独断》云:“ 天子冠通天冠,諸侯王冠遠遊冠,公侯冠進賢冠……天子十二旒,三公九,諸侯卿七。”

5、天子皇宫12门 ,象征12子

《周礼》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郑玄曰:“天子十二门,通十二子也。”

东汉班固《西都赋》云:“披三条之广路,立十二之通门。”

6、重耳12年复国

《国语.晋语》记载晋国公子重耳在流亡期间,突获狐偃吉祥预兆谶语云:“天赐也。民以土服,又何求焉?无事必象,十有二年,必获此土。”

7、天子12州牧及藩卫辅臣

《汉书.地理志》云:“天下分绝,为十二州。”

《广雅.释地.卷九》:“十邑为都,十都为师,州有十二师焉。”

《汉书.百官公卿表》云:“书载唐虞之际,命羲和四子顺天文,授民时;咨四岳,以举贤材,扬侧陃;十有二牧,柔远能迩;……四岳谓四方诸侯。”

《汉书》曰:“中宫,天极星,环之匡卫十二星,藩臣,皆曰紫宫也。”

8、秦始皇统一六国,铸12金人,象征12藩卫

《史记》云:“始皇大收天下兵器,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铸金人十二,重各千斤,置宫中。”

9、天子12女,象12月

东汉蔡邕《独断》云:“天子一取(娶)十二女,象十二月……諸侯一取九女,象九州。”

10、王莽“受命”12(字)符瑞申福符应

《汉书.王莽传》云:“帝王受命,必有德祥之符瑞,协成五命,申以福应,然后能立巍巍之功,传于子孙,永享无穷之祚。故新室之兴也,德祥发于汉三七九世之后。肈命于新都,受瑞于黄支,开王于武功,定命于子同,成命于巴宕,申福于十二应,天所以保祐新室者深矣,固矣!……申命之瑞,濅以显著,至于十二,以昭告新皇帝。……皇帝谦谦,既备固让,十二符应迫著,命不可辞,惧然祗畏。”

11、王莽代汉符谶五德终始12字玺书策书

公元8年,长安儒生哀章私下里制作了一个铜盒,上边刻写了两句铭辞,即:“天帝行金匮图’和‘赤帝行玺某传予黄帝金策书”(12字)。然后将此盒悄悄放在高帝(汉高祖刘邦)庙中。……王莽见到铜合上的字大喜,因为按五行观念,夏为水德尚黑,商为金德尚白,周为火德尚赤,秦为水德尚黑,汉为火德尚赤;由此,刘邦为赤帝刘氏高祖。王莽以为王氏为黄帝后裔为依据,便认为此谶语意思是赤帝的神灵承天意(天命)将玉玺(代表王权、国家)传给王氏(黄帝之后)。”

此事记载在《汉书.王莽传》中。

12、十二年康顺,五谷丰昌

《淮南子.天文训》云:“岁星之所居,五谷丰昌,三岁而一饥,六岁而一衰...十二而一康。”

03 古代天命、受命与符命

1、天子皇帝符命史籍文字记载

(1)《史记·封禅书》记载汉武帝泰山封禅《祠上帝明堂赞飨文》云:“天增授皇帝太元神策,周而复始,皇帝敬拜太一。”

(2)《汉书.匈奴传》记载汉代匈奴封王时符命云:“天所立匈奴大单于敬”

(3)《汉书.王莽传》记载王莽为其儿王临阴魂所授符命云:“符命文立临为统义阳王。”

王莽篡汉后,与其太子王临同时玩弄王莽妻子的侍女原碧,父子互妒,王莽责令太子自杀后,又假惺慈悲,祷告(立)王临为阴间地府之王,“使侍中票骑将军同说侯林赐魂认玺韨,策书曰:‘符命文立临为统义阳王,此言新室即位三万六千岁后,为临之后者乃当龙阳而起。前过听议者,以临为太子,有烈风之变,辄顺符命,立为统义阳王。在此之前,自此之后,不作信顺,弗蒙厥佑,夭年陨命,呜呼哀哉!迹行赐谥,谥曰缪王。’”

2、天子皇帝玺书符命器物铭文类比

(1)汉成帝追功赏赐御史大夫张忠官方12字“玺书”:天命钦册封政斗勤国之宝印

(2)张中政斗12字玺书释义

秉承天帝意旨,汉成帝以符策玺书诏策形式,庄严敬慎地册封钦明文思道德纯备者(张忠)以政斗权威及警诫宥座器物,使之成为汉室辅弼高官重臣(东平国相、少府、御史大夫),勤政治国、懿德安民、常修武备、保家卫国、教化楷模之珍贵符箓印宝。

张中系西汉成帝第三任御史大夫,汉初三杰、军师谋圣张良第八世孙。

《史记》、《汉书》记载,曾任东平国相、九卿少府、三公御史大夫等职官,爵关内侯。详见专题文章《物勒铭主》。

(3)底座12字玺书图例 张中镇墓兽底座12字政斗玺书

古代印玺年代判断(浅谈古代玺书十二字符应)(1)

(4)唐末朱温成对五牛首铜质方座镇墓兽 ,一在重庆(流传),一在江苏(流传)。

2003年在深圳举办的一场“牛雕、牛饰”展览中,《深圳特区报》报道了唐末宰相摄政王朱全忠(即朱温)随葬“五牛头镇墓兽”或称为“五牛头皇印(不明镇墓兽的因由而误)。

唐·五牛头皇印玺书镇墓兽

古代印玺年代判断(浅谈古代玺书十二字符应)(2)

收藏者:原深圳市委书记 厉有为

编号:331 时间:2003年 尺寸(长*宽*高CM):18*20*22 来源:重庆

据考证,唐哀宗皇帝(李祚)天佑年间(公元904年)册封给宰相摄政王朱全忠(温)生前勉励勤政的五牛头铜质皇印。

底座玺书刻字为:“天祐钦册摄政王勤国之宝印”,没有边款。

逝后殉葬作镇墓兽。该器物系在重庆搜集的,现藏原深圳市委书记厉有为同志处。

3、古代符命格式、词性及语法类比

从上述符命朝代和时期来看,西汉时期有4个;汉武帝泰山封禅赞飨文,汉成帝赏赐御史大夫张忠玺书,王莽为子王临阴魂作诔,匈奴单于封王。

唐代1个;唐哀帝赐朱温为摄政王。

从符命符策玺书诏策数制看,有9、10、12字,都符合奇偶行款对称。

从符命符策玺书诏策格式看,古代符策玺书在授以皇位和官员仪物或爵位时,第一个字多用“天”、“天命”、“符命”、“泰元”(天的别称),表示天授神权。

从内容和词性对应关系上看,有王权神授(天、天命、符命、泰元)、皇帝册赐行为(册封、册、授、立)、德行(威仪表备谓钦德、经纬天下谓文德、孝顺和美谓敬德、贵重慎重谓曾德,曾通增)、年号(天祐904年)、职事(勤国、统义)、职位(皇帝、大单于、摄政王、阳王)、族别或人名(匈奴、王临)、器物(政斗、宝印)、文书(神策、玺书)等。

从词性看来,政斗所对应的摄政王、皇帝、匈奴、王临(王莽子),均系名词,而非形容词。

因此,政斗的含义应是一种类似于古代王莽威斗的执政威权礼器,而非现代意义“政治泰斗”之形容词。

而政斗和王莽威斗,当以之殉葬时统称为“东园秘器”。

汉元帝就曾赐孔霸以“东园秘器”殉葬。

东园是少府制作皇室王公殉葬物等秘器(如棺椁、印章等)的专门机构。

古代印玺年代判断(浅谈古代玺书十二字符应)(3)

从西汉末期两道符命来看,王莽诔子王临的“符命文立临为统义阳王”,与汉成帝赐予张中(忠)政斗符策玺书“天命钦册封政斗勤国之宝印”比较,其中“符命”与“天命”相通;“文”与“钦”同义,即“钦明文思”五政钦德。

“立”与“册封”同义,就是册立、册封。

“临”与“政斗”均为名词,前者为人名,王莽之子王临;后者为礼器物名政斗,相当于王莽威斗。

“统义”与“勤国”基本同义,均为动宾词组,意谓为国献身,为民请命。

“阳王”与“宝印”也是偏正结构名词,前者为职位名词,后者为思想品德名词。

对应为“神策”,即一种策书、诏书。在周代,方形策书叫板书,或方板。

04 张忠政斗镇墓兽铭文玺书的隐含意义

1、底座12字玺书

(1)天命:明示古代“天命观”,隐喻皇族、皇帝、天子等尊贵行为。

(2)钦:明示皇族、皇帝、天子等敬慎尊贵行为。隐喻皇帝玺书。

(3)册封:明示皇族、皇帝、天子“彰功表德”等尊贵行为。隐喻汉成帝册赐张忠政斗玺书。

(4)政斗:明示“物勒铭名”,即该器物在生执政时名“政斗”,就像王莽的“威斗”一般。加上九狮首钮式和前后餮餮符图及天圆地方形制,则隐喻三公九卿执政威权显贵之器,以及逝后殉葬镇墓兽实质。

(5)勤国:明示三公九执政执政治国等行为;隐喻高尚情操和爱国情怀。

(6)之:隐喻西汉武帝以降以“之”补“五字印”制。

(7)宝印:明示执政印信,隐喻古代执政威权符箓及彰功表德之丹书铁契。

05 底玺侧诔前后铭文对应

1、天命与钦的对应关系

《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云:“自古帝王之兴,曷尝不建辅弼之臣所与共成天功者乎!”师古曰:“天功,天下之功业也。虞书舜典曰‘钦哉,惟时亮天功也。’”

2、天命与册封相对应

汉至唐代均有策书、册书,册命。由皇帝君主名义自上而下颁发的诏令文书、命令,以驱策君下。

故天命与“册”前后呼应,构成册命,册命即帝王祝告天地、宗庙,立后建嫡、诸侯王、三公大臣所用的文书。

另古代官吏的姓名登录在官府的简策上,叫做策名,即表示在官府做官当差。

李陵《答苏武书》有“策名清时”之句 。

《汉书.公孙弘传》云:“天子以册书答曰……”

3、“天命”与“政斗”相对应关系

《汉书.异姓诸侯王表》云:“昔诗书述虞夏之际,舜禹受襢,积德累功,洽於百姓,摄位行政,考之于天。”

师古曰:“谓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考之于天,知已合天心不也。”

4、“天命”与“宝印”相对应

人生立于天地自然,皆有其命定之本分本位,其天然、本然、应然、亦实属当然之本分本位,非如必待有文化思想意识后,才觉知,才认识,才行用。

所以,儒家言饮食男女,父父,子子,兄弟,朋友,夫妇,皆在生命本位立论求是。

故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是其故。

人之生,随其天命而来的自具其无可商讨的天然之本分本位,此等天然命定之本分本位,缘何而守?不待人乎?不待仁乎?又焉能不宝之?

所以,晋文之答秦使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最得儒家圣人之旨,亦最洽切人当所宝之本位。

宝:位、职、职责,旧指帝王的东西,引申为贤达士人或社会责任、行为、作为、思想、道德。大宝,皇帝之位。宝鼎、宝位。

古代皇帝登基就称荣登大宝。

《广雅.释诂.卷三》:“宝,道也。”即道德、道义。“印,为也。”行为,作为。

综合起来,宝印,指道义、思想与行为、作为。

从易卦爻象上说,一般最重要的爻位就是第五爻,所以九五、六五爻都是很好的位置。

后来要讲到“三多凶、五多功,二多誉、四多惧”,第三爻上不沾天下不着地,位置比较尴尬、比较危险;

而全卦的功德往往都归于第五爻,这就是大宝之位。

圣人得大宝之位的话,就可以治国平天下,建圣人功业。

那么,怎么样才能知位、守位、不失位,也不犯越位的错误呢?

答案就是下一句:“何以守位曰仁。”

知位、守位、不失位、不越位的根本方法,就是行仁道。

仁者爱人,只要你以博爱、慈悲之心面对人世中的风云变幻,一般都不会失掉现实中的位置;

即使有所失,起码也不会失掉你的君子之位,你内心的位是一定守得住的。

“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这完全是君主的职责和本分。

君主(领导者)的“义”,大致三点:理财(发展经济)、正辞(统一思想)、禁民为非(严格法律)。

《易经.十翼下系》云:“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人,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系辞》曰:“天地设位,圣人成能。”

释后匠《古今乐录》云:“秦始皇祠洛水,有黑头公从河中出,呼始皇曰:‘来受天宝。’”

后因以“大寶”指帝位。

《墨子.亲士》云:“归(通馈,赠送)国宝不若献贤而进士。”

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帛书.周易》云:“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由此可知,“位”是指圣人之位而言,贤人则没有“大宝”之位。

上述《易经》文辞,其中心主旨,翻译成现代汉语:一个国家的领导者把经济建设、思想文化建设、法制建设这三件大事抓好了,社会肯定太平,诸如“奔小康”乃至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等等,都可以在预期中实现。

这些也是作为领导者对广大民众应尽的义务。

这里张忠政斗所称“宝印”,相当于(生前所用)官职印信,辅佐汉室朝廷。

而印玺则是帝王将相宝位的象征物之一。

又,宝通保,辅佐。《礼记》曰:“保者,慎其身以辅翼之。”

5、天命与黄德相应

“天命”观与左右铭文“黄似翁正”之中的“焍黄”和“措新君横”中的“灼龟横纹”相对应,显示天帝神灵的兆命。

古代筮草灼龟的“命龟”及占卜结果,往往被认为就是天帝神灵给予的启示和谶兆,古代叫符谶黄德。

6、 天命与年命相对应。

对于天命来说,有受命,降命;对于年命来说,也有受年,降年。

受年,降年,即纪年建元改元、祥瑞年号。

“天命”系使动词,即依照天命,君权神授;反映了古代儒家天人相应、天授神权思想。

国学大师王国维解释“天命说”:“自人言之谓之受命;自天言之,谓之降命。”

天命在张忠政斗镇墓兽中本义应该是“符命”,上天授意之臣。

(1)年命、永年。

《列子.杨朱》云:“名誉先后,年命多少,非所量也。”

汉代《春秋运斗枢》云:“枢星散为龙、马,旋星散为虎、狮,机星散为狗,权星散为蛇,玉衡散为鸡、兔、鼠,开阳散为羊、牛,摇光散为猴、猿。此等皆上应天星,下属年命也。”

《汉书·刑法志》云:“《书》曰:‘立功立事,可以永年。’言为政而宜於民者,功成事立,则受天禄而永年命。”《汉书.刑法志》云:“罗于文法,执于囹圄,不得终其年命。”

汉陈琳 《游览》诗之二云:“骋哉日月逝,年命将西倾。”

(2)受年,降年。

《尚书.商书.商定连彤》云:“降年有永来不永。”

此意为爰人对上帝和先祖所降年命(国家福祚)长久或不久都具怀疑(说不定)。

罗振玉《殷虚书契前编》云:“己巳王卜,贞*(今)岁商受*(年),王毗曰:‘吉,东土受年,南土受年,西土受年,北土受年。’”

7、底座玺书与狮钮铭文相对应

底部“天命”与八个小狮足间的“天”字,遥相呼应,构成九天,意味深长,与古代的八均、九天思想正相契合。

底座玺书“天命”之大“天”,比附太阳,象征帝王皇帝。

狮钮八个小狮两腿间小“天”铭文,比附天上的星星,众星围拱北斗太阳 和人世间的帝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