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为什么可以止咳润肺(水梨清热润肺在古代有)

古书记载,“梨”能养阴生津、滋润肺胃、清热化痰,可用于咳嗽少痰、咽干口燥,以及声音嘶哑。生者可清六腑之热,热者滋五脏之阴;在古代有“百果之宗”的美誉。其水分含量高、膳食纤维及维生素C的含量也相当丰富,富含钾、镁磷、钙等矿物质。许多人认为吃紫葡萄能补铁,但事实上,梨子的铁含量跟葡萄差不多。

水梨是夏天的清热水果之一,每到6~9月份最多,古书记载,梨能养阴生津、滋润肺胃、清热化痰,可用于咳嗽少痰、咽干口燥,以及声音嘶哑。生者可清六腑之热,热者滋五脏之阴;在古代有“百果之宗”的美誉;却也有人顾忌“分梨”与“分离”音同,避免分梨而食,但现在,已有愈来愈多人不再视此为禁忌。

梨为什么可以止咳润肺(水梨清热润肺在古代有)(1)

梨的品种非常多,可概略区分为东方梨及西洋梨两大类,不管是梨型、口感及滋味,完全不同。西洋梨要等到果肉变软,才能食用。

水梨有什么营养?

梨子水分含量高,一份200公克重的梨子,热量为61大卡,与其他水果差不了多少。别看梨子“水水”的,它的膳食纤维含量相当丰富,每100公克就有2.5公克;口感较硬的粗梨,膳食纤维含量反倒略低一些,但也有2.1公克,称得上是高纤水果。不少民众相信,生吃营养价值一定比熟食来得高,不尽然如此。以纤维质为例,煮熟后的纤维质较好分解、吸收。

梨子的维生素C虽无法与柑橘类相比,却比苹果略高一点。维生素C能让皮肤白皙、维持皮肤组织完整性。

矿物质方面,梨子的钾含不少,镁含量也不错,还含有磷、钙等。许多人认为吃紫葡萄能补铁,但事实上,梨子的铁含量跟葡萄差不多,每100公克有0.2毫克,等于喝100公克的葡萄汁。

梨子生吃、熟食,各有什么优点?

梨子除了当水果生吃,还能做成梨子派、红酒炖梨等甜点,或炖冰榶、川贝等,相传能治咳嗽。不管生吃或熟食,各有优点。

梨为什么可以止咳润肺(水梨清热润肺在古代有)(2)

梨子的品种很多,但不管哪一品种,性、味没太大差别,都属甘、凉。古代较少以梨入药,常拿来食疗用。梨子生吃可以清肺热、止咳化痰,热性咳嗽患者肺热、干咳,鼻涕及痰都呈黄稠状。生梨还能解较轻微的酒毒,增加排尿。炖熟的梨子,维生素B、C等水溶性纤维及钙、磷等矿物质,可能溶于水,能缩短在体内消化时间,增加肠道利用率。

冰糖炖梨能止咳?

梨子品种不少,性、味却大同小异,都属甘、凉。古书记载,梨能养阴生津、滋润肺胃、清热化痰,可用于咳嗽少痰、咽干口燥,以及声音嘶哑。生者可清六腑之热,热者滋五脏之阴。

古籍“温病条辨”中有提到,梨、荸荠、麦门冬、芦根及莲藕捣烂后取汁服用,能清热生津、除烦止咳。不想喝冷饮的人,煎热后饮用亦可。

不少人都有这类经验,感冒症状早已消失,唯独久咳纠缠不清。站在中医观点,要止咳,除了冰糖炖梨,也可以梨子与川贝母、杏仁粉或百合同炖后服用。

梨为什么可以止咳润肺(水梨清热润肺在古代有)(3)

不过,可不是所有咳嗽都有效,炖梨只适用于肺热型咳嗽,即干咳、鼻涕及痰都呈黄稠状;像痰多色白的湿咳就不宜吃。

炖枇杷止咳效果更好?

蒸煮或炖煮后的梨子,滋阴、润肺功效更强,可用于慢性咳嗽或病后的长期咳嗽。润补的食材属性通常较凉,除了梨子,百合、莲子也有类似功效。

蒸梨时,为加强食疗效果,可以加入胡椒、百合、麦门冬等简单中药材。麦门冬跟梨子都能清肺,有加乘功效。要想止咳,可以将枇杷与梨同炖,还能清热解渴。久咳不愈或肺热的人,可以蜂蜜、梨子熬煮,缓解症状。

食物相克表提到,梨不宜与蟹同食,真的吗?

营养学上并无此禁忌!但因古早年代没有冷藏设备,或冷藏条件不是那么好,稍有不慎,虾、蟹即会腐败,下肚后当然会闹肠胃,也有可能因为没煮熟,有人吃梨子与蟹后身体不适,留下此纪录。

梨为什么可以止咳润肺(水梨清热润肺在古代有)(4)

不过,中医有不同看法。古籍“名医别录”里提到,梨种殊多,并皆冷利,多食损人,“饮膳正要”则记载,梨不可与蟹同食。从食物属性来看,梨、蟹皆为冷利之品,一块儿下肚,恐伤脾胃,体质虚寒者尤其要避免。

哪些人要少吃梨?

不少人探病时喜欢送上一盒梨子,梨子不算高钾水果,但对须限制钾摄取量的肾脏病患,须节制食用;糖尿病患也要计算分量食用,以免血糖飙高。

糖尿病患每日可食用两份水果,以一份梨子约200公克来算,大约是一个拳头大小,韩国梨的个头较大,单颗重量可能就有500公克,甚至更高,几乎是两份半以上的份量。

至于中医建议,湿咳型咳嗽(痰白)、脾胃虚寒,以及经常容易稀便的人,最好避免吃水梨。相较之下,老师、播音员,或需要叫卖等用嗓子的工作,可以用水梨“顾嗓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