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采风的日子里董凯(作家董凯作品选5号)

鹤乡文学重点推荐

作家董凯作品选5号

作者简介

董凯.笔名:恺悦.祖籍:内蒙古通辽,现居辽宁盘锦,1955年出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1993毕业于河北文学院。曾有作品在《中国乡土诗人》《中国乡村》《大东方文学》《东方作家传媒》发表,2005年,作家小传、创作业绩入编《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中华名人大典》2013年,出版个人专集《山水田园》2013年创作小说《婚事风波》获盘锦市″廉政清风杯″一等奖,2020年创作歌词《河滩地,黑土情》获"感动中国2020词曲首届网络大赛优秀歌词原创奖。现为中国乡土诗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盘锦市作家协会会员,2018届新时代中国故事高研班学员,盘山县作家协会副主席。

在文学采风的日子里董凯(作家董凯作品选5号)(1)

多才多艺的女人(散文)

高璇,中等个儿,团脸儿,一双会说话的眼睛,鼻梁上架着一副金丝边儿眼镜,人长得精神,有一种文化人的气质风度。

结识她,缘于彼此都在一个文学群里。一日,我加了她的个人微信,申请她为微信好友,她在第一时间给予回复。

在日后的聊天儿中,晓得她原来工作在辽河油田物资公司。退休后,又上了老年大学,把晚年的生活过得丰富多彩、有声有色。学画画,学唱歌,学跳舞,有时还要结伴出游……一天到晚,忙得不亦乐乎。

她性格开朗,举止大方,业余爱好广泛:喜欢作画、节目主持、诗歌朗颂、喜好出游、爱好摄影、能歌善舞……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女。

由于她初学作画,缺工具书籍和画画蓝本。我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在网上帮她收集名人画作,并在第一时间,转发给她。

当时那阵儿,我正在《鹤乡文学》群里,为了便于交流,我把她也拉到群里,并郑重地向群主推荐,在《鹤乡文学》公众号上推出了她的绘画作品。《盘山文艺》复刊后,我又把她拉进《盘山文艺》作者群,并向文联主席介绍她的个人简介,推荐她的绘画作品。

在平时,她利用茶余饭后认真作画。她特别喜欢花鸟工笔画。她的运笔线条,既准确严谨,又萧洒流畅,笔与笔之间的呼应,线与线的连结,笔气灵通,栩栩如生,展现出一幅幅鲜明洒脱的美好形象。她的花鸟画作及工笔,釆用写意的笔法,通过对表现对象的层层叠加,调动画面中的各种绘画因素,使绘画面貌具有视觉张力和时代特色,同时,还具有一定的主题倾向。

她的画作,不仅抓住了笔墨的形态美、色彩美、节律美,初步具备了精巧绘画功力,同时,更富有实用价值。无论在风水寓意上,还是在居家功能上,都是非常好的选择。

她承传统古法风韵,笔意流畅,师法自然,既遵古意,又识新趣。

在她的作品中,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工整严谨的小工笔,而且也能看出画作的大寓意。她把花鸟与山水完美结合,展现国画,有"澄怀味象″之底气。她的花鸟作品,多由动植物组成。以植物为景,以花草点睛。画鸟,以浓墨描绘其身躯,以线条描绘其嘴爪,浓墨之下,将鸟群的体态的轻盈自然,线条之中也尽显了鸟群之苍动灵气。画花,将其刻画得栩栩如生,一朵朵倩丽的鲜花争奇斗艳,清新典雅,不落俗套。画石,以凌厉的笔触,将一块块山石的曲折、圆润,描绘得苍劲有力,既觉质朴,又超凡脱俗。她的画看似简洁,实则丰富,不仅笔墨厚重,而且清新典雅。花鸟置身其中,显得超凡脱俗。她遵循传统,也向往传统,但她不是一味的墨守陈规。她也好画瓜果,谷物等充满生活气息的物品。在画中,她将这些物品,赋予了一层精神意境。一幅幅精巧的构图,时而流畅的线条变化,时而工整,时而写意,显示出自己的功力。

她将花鸟有机结合,不仅有传统水墨的表现力,而且工笔刻画出的花鸟,在水墨中尤为亮眼,使得一个个栩栩如生。我们在欣赏她的画作时,不仅惊叹于她画中,花鸟的神形兼备,而且陶醉在她那些浓墨重彩,却又变化万千的背景之中。

一种美好的画作形式,会给人带来一种沉醉其中的艺术享受,在如今这个民富国强的时代,主题花鸟,这样一个既遵重传统,又有新意的艺术形式,不仅代表了如今文化上的进步,更是彰显了如今国家的恢弘大气。

作为文学益友,我衷心祝愿她,在今后的绘画道路上,画作叠出,画笔常新,创作出人们喜闻乐见的上乘之作!

2020.8.27.10.27分于盘锦

在文学采风的日子里董凯(作家董凯作品选5号)(2)

文字女人印象(散文)

文/董凯

文字女人,她叫沈德红。个子不高,圆圆的脸盘儿,慈眉善目,高高的鼻梁儿,一脸的福气,一看就是个有福之人。一双大眼炯炯有神,岁月的犁铧,己在她的额头刻下皱纹,她是一个扑素干练的女人,是一个有文化、有素质、有思想的女人。

最初和她相识,那还是在"银河"网上,偶尔去读她的文章,感到这个人很不寻常。她的文章,多半是乡情、亲情、友情的。她的文中没有华丽的词澡,也不善于雕刻,来自心底,扑扑实实,文如其人。她的作品每一个字,都是那么细腻,每一句话,都是内心情感的表达,每一篇都带着浓浓的情意……

她那种刻苦研习的精神,勤奋笔耕的毅力,坚持数年的恒心,不改初衷的仞劲儿,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同为文人,又在一个群里,为了作品上的交流,我加了她的微信。她在第一时间,接受了我的请求。于是,我们彼此在微信上开始聊天儿。谈的最多的,还是文学创作。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她的认象逐渐加深。通过她的个人简介,我对她有了深层次的了解:她是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朝阳文化信使,红山文化群主。作品曾先后在《辽河》《辽宁青年》《沈阳日报》《辽宁职工报》等50余家报刊发表,至今,已有150余篇被刊登。一个山区小女子,真的让人刮目相看,赞叹不己。她的作品己被《启功文化在赤峰》《青年作家年鉴》《在希望的田野上》收录,并有多篇获奖,现己成为签约作家。

那时,我正在“鹤乡文学″群里,我也把她拉进群。并和群主作了认真介绍,在公众号上一推荐了她的作品《瓜田情结》,后来,《盘山文艺》复刊了。发及时用微信通知她,并把她拉进《盘山文艺》创作群,让她为《盘山文艺》投稿。并和文联常旭主席、李天成副主席作了认真介绍:沈德红,省作协会员,朝阳文化信使,散文见长,文笔扎实,很有功底,希望能在《盘山文艺》刊登她的作品,加强异地作品交流,架起盘锦朝阳文化友谊桥梁。

前段时间,我的散文《思念的故乡》《乡村道路的变迁》《棒槌山》小说《蟹缘情》先后在《中国乡村》《大东方文学》《东方作家传媒》网络平台推出。为了增加作品的阅读量,她曾将我的作品,发到″红山文化″群里展示,并让文友们阅读、点赞。

特别是我的歌词《河滩地,黑土情》在″感动中国2020首届词曲网络大赛里,从4000多名选手中脱颖而出,以150名入围后,她把我的链接,发到200余人的"红山文化"群里让大伙儿,为我加油助力,投票参选,让我心中感激不己。实实在在的讲,把自己的作品发到群里,让大你助威,这是一件很烦人的事。一天、两天还可以,整整一个星期,谁陪得起呀?再说了,你参赛,你得奖,与别人没有一毛钱的关系,纯属添乱、让人闹心那种。出了这件事儿?让我也挺闹心。参赛了,入围了,你说不往下进行吧?半途而废了!也只好死挺了!这一挺不要紧,上上下下麻烦了这么多人。还好,在大伙儿的加油助力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最终,得了一个"优秀歌词原创奖"。捧回一本大红证书。通过这次参赛,让我明白了许多东西。这样的赛事,参加也好,不参加也罢。真的没有实际意义,看不出作者的水平,只能靠人气助威。甚至有的个别人,还花钱买票,这简直是在扯蛋!谁能服气呀?我现在想好了,决心己下定,以后不再参加了,能在国赛中露把脸,我见好就收了,一生足矣!

最近,我又读了她的作品,有以下感悟:她的散文作品,用无声的大爱,浸染主流文字,抒发作者对社会、对家乡、对亲人、对友人的热爱之情。

以真实的情感渲染文章的意境,把自己的个性表达得淋漓尽致。从她的篇什中,可窥见她的灵性思维,把写作的触角游仞于生活的情感之中。

纵览她的散文,仿佛走进五月的园圃,在语言文字的田野里,盛开着芬芳的花朵,其写作笔法细腻,文字清新流畅,潜词造句合理,见其扎实文笔。没有石刻斧凿的痕迹,读如流水,阅如摘钩,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抒情真挚,写乡情、写亲情、写友情,轻车熟路。

当目光的车轮辗过一行行文字,总会晓见一个画面,一个世界,一个多彩的生活,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

她的散文,语言扑实,情味深长,丝丝入扣,意远缠绵,写来得心应手,顺理成章,无丝毫故作姿态和无病呻吟之感。足可见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散文方面的造诣。

记得有位哲人说过:″成功者头上的桂冠是用荊剌做成的。″她的散文,具有独到的选材,从人生到社会,从生活到思悟,像山野那样宽广。她具有独特的视野,善于从平淡、平常、身边挖掘素材,她的写作具有独到的风格,有着个性化的元素,不是人云亦云,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总有创新。像大都市的建筑群,高低错落,实有质感。

一篇篇优美的散文,如心灵的泉水,涓涓而出,她通过自身的努力,多年的积淀,反复的利练,自己做到了,也把文章做大了。做为一个山村里的文字女人,她经历了生活坎坷,面对社会的压力,克服了种种困难,坚持数年,披星戴月,废寝忘食,笔耕不辍,成了生活的强者,文学的娇者。这是一般女人做不到的。品读她的作品,缘于一个读者内心的感受,仅以几篇言之,只能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难免手拙眼低,挂一漏万。但我相信,走进她的散文世界,贴进作者心灵,与她同频脉动,就如同走进她痴心写作的大千世界,从众多的美文中感受良多,就能洞察她的生活,体味她的创作……

愿文字女人,我的文学挚友,德红妹妹的散文,永远灵性逸扬,香馨弥漫,在文学创作的天地里,笔健文丰,耕耘不断,再创佳绩!为时代、为社会、为生活、为读者,笔锄挥洒,续写新篇!

2020.8.20.10.20分于盘锦

在文学采风的日子里董凯(作家董凯作品选5号)(3)

红红的苹果(散文)

文/董凯

不只您注意了没有?尽管有人说,是三个苹果改变了整个世界,但在中国的古典诗文里,却唯独找不到苹果的身影。倒不是古人觉得苹果不值得吟咏,而是因为那时候,根本就没有苹果一一既没苹果这个词,也没有我们今天吃的这种,又大又圆甜香清脆的果实。这话说起还真有一段历史呢?

也就是到了万历年间,农学家王象晋编纂的《群芳谱》里,第一次把苹婆果简写成″苹果″,说它出产在北方。没熟的时候是青绿的,熟了之后半红半白,或者完全红透,光亮可爱,几步之外就能闻到香气,吃起来口感甘松。

康熙年间,北京的苹果依然金贵。皇帝为了表现隆恩浩荡,在南巡途中,用一盒苹果赏赐了宿迁的河道总督。与此同时,在地球的另一头儿,一个从树上掉下来的苹果,正巧砸在了牛顿的头上,不知不觉间,世界真的要改变了……到了乾隆年间,雍容华贵的苹果,不仅皮薄味甜,而且让人联想到平安吉祥,太平盛世等好词儿,于是,成了宴席上必备的四鲜果之首,淡淡的余香至今留在相声"汉满全席里。

然而,很多人想不到的是,我们今天市场上常见的本地苹果,却不是乾隆盛世时的北京苹果,而是来源于遥远的太平洋彼岸的旧金山。19世纪中叶,有位爱好园艺的美国牧师倪维思先生,来到山东烟台,他在传授的同时,开辟了示范农场,引进了果大瓤脆,皮红肉硬的旧金山苹果品种加以培植。这种苹果,虽然没有我国土生苹果气味清香,但却产量高,易储藏,很快被当地农民接受并推广,命名为金山苹果。20世纪初,又与本地苹果嫁接出了,日后享誉中外的品种青香蕉,不仅让烟台成了著名的苹果之都,也促使苹果,广泛种植于中国北方大地上,成为这一地区最大众化的水果。

苹果,确切地说一个红红的苹果。在常人的眼里,可以是不屑一顾的,但在我的心里,比王母娘娘的鲜桃还要珍贵。

每当我走在街上,听到水果小贩:"卖苹果,红富士苹果!″那一声接一声的么喝,每当我走进水果超市,看到那一堆堆红红的苹果,每当我去亲口品尝那红红的苹果的时候,回忆的翅膀,就把我带回金色的童年,让我去追寻那个特殊的年代,同时,也让我更加怀念已故的奶奶。

记得在我6、7岁的时候,家里有一口紫檩色的老柜。那可是奶奶一生中,唯一值钱的家当,里面装的衣物,我不觉得稀罕,唯独对柜子里的苹果垂涎三尺。在我的记忆里,柜子里的苹果长年不断。想啥时吃,只要和奶奶说一声就行。但奶奶不让我自去拿,得由她来分发。当时,我也觉得纳闷:奶奶为啥不让我去拿呢?原因有二:一是怕那柜盖伤了我细皮嫩肉的手,二是让我养成好的生活习惯。现在,我生活习惯的养成,与当时奶奶的教育有关。

那年冬天,我患了感冒,连续多日高烧不退,后来得了"百日咳"。到了夜里,一声接一声地咳嗽,吃了药也止不住。奶奶就用小刀把苹果削去皮,再切成扇形的小圆片儿,小心翼翼地放到我的嘴里,让我慢慢地咀嚼,她在一边全神贯注地看着我。

一年四季都能吃到应时的苹果,对于一个农村家庭的孩子,不能不说是一种偏得。那是左邻右舍的孩子,连做梦都想不到的事儿。我却如愿以尝地得到了。每当想到这些,心里总是美滋滋的,有一种难以言表的自豪感。

在平时,当奶奶给我发放苹果的时候,我说:″奶奶,您吃吧!""奶奶不吃,我这牙怕酸,嚼不动!"当时,由于我年龄小,一时还蒙在鼓里。对此,却信以为真。心想,莫非她真的怕酸,牙口不好,真的嚼不动?

于是,我就大口大口地吃着又甜又脆的苹果,奶奶看我吃得开心快乐,她的眼角也带着甜甜微笑。后来,当我长大了,我才明白:当时的奶奶哪里是怕酸,又哪里是嚼不动,她何尝不想吃苹果呢?她是舍不得吃啊!她那是一种善意的慌言。那是对孙儿的一片爱哟!

我还记得,在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当时7、8岁吧,放了寒假,奶奶带着我,到屯子西南的大草甸子上拾柴禾。临行前,她这次都要带上一个苹果,偷偷地用小手绢里三层外三层地包好,目的是,让我在吃苹果时,得到一份意外的惊喜。也为她这个摩术师在演出之前打下铺垫。大慨是年龄所至吧?我把跟奶奶拾柴禾做为一和娱乐。因此,每当奶奶说要外出拾柴,我就乐此不疲。心想,外界的大自然真美,走出户外,总比关在屋子里看书、写作业好多了。所以,心中的愉悦,自不必说。尤其到了大草甸上,那蔚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让人心旷神怡。那片草甸十分空旷,让人一眼望不到边。当时,我那颗驰骋的心,就像长了翅膀一样。那会儿,我早己变成了一只欢快的小鸟,飞向辽远的空中……

一会儿,我又像一只小马驹儿,在一望无垠的草甸上,拽着一个挠爬子,撒着欢儿,风风野野地绕圈跑。奶奶怕我累着,冲着我大声喊:"你慢点,别累着!″不说还好,听到奶奶的喊声,我跑得更欢了。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人来疯″吧?当我来到奶奶跟前,将满满的一爬子柴禾卸下来时:″奶奶,没事的!″她用手为我抹去脑门儿上的汗水,然后,笑着对我说:"坐下来歇一会儿,奶奶给你变戏法!""那好啊!″我乐得直拍手。说完,她坐在一堆柴禾上,对我说:"你先把眼睛眯上,奶奶给你变苹果!"开始时,发把眼晴闭得紧紧的,到后来,我给眼晴留了一道小缝儿,心想,看看奶奶的葫芦里,究竟卖地是什么药?说话间,奶奶的戏法开演了。只见她双手捂着手绢包儿,又不停地在空中画弧线,左一圈儿右一圈儿地摇晃着,大约过十几秒钟,只听她说:″来喽!"其实,这″戏法″的过程,让我看得一清二楚。但我这是假装睁开眼睛。这时,一个红红的苹果,出现在我面前。奶奶伸手递给我:"吃吧,吃完了再挠柴禾!″

时间如流,岁月如梭。一转眼,就是50年,半个世纪,″弹指一挥间。″至今仍让我记忆忧新。

在琳琅满目的水果中,我却对那红红的苹果爱之有加。

自己成家以后,这回我该给奶奶买水果了。但每次去买水果,我都要买一份红苹果。一看到它,我就觉得心里暖暖的,口中甜甜的。

奶奶在生活中,最爱吃的水果,就是苹果。

那年,她得了脑中风。我去超市给她买回苹果和香蕉。我把剥去皮的香蕉,一小块儿送到她的嘴里,她慢慢吃下了。当她看到那红红的苹果,她冲我直摆手,然后,指指她的嘴,用她的肢体语言告诉我:"她吃不得了!"我用刀把苹果切开,然后,用汤瓷一层一层地在上面挠,把苹果挠成带汁的果酱,一瓷一瓷去喂奶奶,她虽然吃得慢,嘴也不听使唤,尽管这样,我也觉得挺开心。似乎只有这样,让我尽到了孝心。也完成了晚辈的责任。

奶奶病故后,遇有节令,上坟时,我都要带上苹果。心想,把苹果做为供品,也让她老人家,在那个冥冥的世界里平平安安。

在我大脑的屏幕里,那一个大大的、圆圆的、红红的、甜甜的苹果,永这留在我的记忆深处……

2020.8.18.18.18分于盘锦

在文学采风的日子里董凯(作家董凯作品选5号)(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